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函(拼音:hán)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內裝箭矢的箭囊。函的本義即箭袋,泛指包物的東西,又特指包信等物的封套。另外函又表示含物之器。又引申為包含、涵蓋等抽象意義。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hán
部    首
凵、乛 [17] 
五    筆
BIBK(86、98)
倉    頡
UNE
鄭    碼
XKZI
筆    順
橫鈎、豎鈎、點、提、撇、點、豎折、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322) [1] 
平水韻
下平十三覃、下平十五鹹 [5] 
注音字母
ㄏㄢˊ
總筆畫
8畫(部內2畫+部外6畫)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半包圍-左下右包圍結構
四角碼
1777₂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51FD
異體字
凾、*圅、㮀、𠚗
筆順編號
52413452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象形字。“函”字甲骨文作圖1,它很像一個袋子裏裝着一支箭(矢)形狀,袋子上還有一個便於手拿或掛在腰上的提手或掛鈎。金文的字形與甲骨文字形基本是一致的,只是袋子裏的“箭”(矢)倒了過來。發展至圖4的小篆時,構形有了較大的訛變;掛鈎移到“函”頂上,像半個“弓”字,“矢”也完全走樣了。經過隸變,已面目全非,楷書字形隨小篆以訛傳訛,已經看不出箭袋的形跡了。《説文解字》小篆隸定後其實是“圅”,後來出現了作為異體字的“函”,由於民間多用“函”,故“圅”就漸漸廢去。《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將“圅”作為“函”的異體字淘汰。 [6] 
“函”字的本義是指“裝箭的袋子”,由此就引申出了裝信的“信函”“信封”等義。後來又由“信函”引申出包裹物件的東西,如“匣子”“盒子”“函套”等。還有鎧甲,由最初的箭匣(箭被箭匣罩着)引申為鎧甲(人被鎧甲罩着)。後來又由“信函”引申為“信件”,如《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裏説:“(曹操)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意思是説:曹操每遇到疑難之事時就寫信向劉曄請教。現代漢語還有“公函”“來函”“函告”之稱。此外,“函”又由“箭袋(函物之器)”義抽象引申出“包含”“包容”等義,如《漢書·敍傳上》裏説“函之如海”,意思是説能像大海一樣包容無數之物。但後來“包含”的意義都用“含”,而不用“函”了。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匣子;封套。
case
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三:“發七處之印,開七寶之函,訪蓮華之書,命銀鈎之跡。”
石函;鏡函
鎧甲。
armor
《周禮·考工記序》:“燕無函,秦無廬。”
左思《吳都賦》:“危冠而出,竦劍而趨,扈帶鮫函,扶揄屬鏤。”

製造鎧甲的工人。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説·孟子·公孫丑上篇二六》:“矢人匠人之心,與巫函同。”

比喻密佈周圍,形成保衞圈。

隋書·禮儀志七》:“車駕晨夜出入及涉險,皆作函。”

信件(古時寄信用木函,後來改用紙封套)。
letter
傅玄《傅子》卷四:“(曹操)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
魯迅《書信集·致杜衡》:“昨天才看見雪峯,即達來函之意,他説日內就送去。”
函件;函授;來函;公函
函谷關的簡稱。

《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篤》:“關函守嶢,山東道窮。”
左思《蜀都賦》:“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裏。”

動詞
包含;容納。
contain
《詩經·周頌·載芟》:“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陸機《文賦》:“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用匣子或封套裝盛。
case
《舊唐書·僖宗紀》:“重榮函襄王首赴行在。”
魏源《聖武記》卷二:“函世璠首獻闕下,析三桂骸骨,頒示海內。”

致函;寄信。
write;mail
魯迅《書信集·致杜衡》:“已於昨函生活書店索還原稿,想不會有什麼問題。”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𢎘部】胡男切(hán)
舌也,象形。舌體𢎘。𢎘從𢎘,𢎘亦聲。
肣,俗圅從肉、今。 [10] 

説文解字注

“舌也”注:舌在口,所以言別味也,圅之言含也,含於口中也。按《大雅》毛傳曰:“臄者,圅也”。《通俗文》雲:“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毛、服之圅,皆即《説文》之𩔞字。𩔞,賾也。故服雲“口下”,毛則渾言之,口上口下不分耳,陸氏《音義》引許圅舌也之雲以釋毛,去之遠矣。許圅與𩔞各字各義,毛、服用圅為𩔞。圅借為含,如“席間圅丈”,“圅人為甲”是也。《周頌》:“實圅斯活”。傳曰“圅,含也”。謂叚借也。
“舌體㔾(𢎘)㔾(𢎘),從㔾(𢎘)”注:舌有莖而如荂蕾,故從㔾(𢎘)。
“象形”注:二字各本誤在“舌體”上,今正。謂〔⿴囗𢆉〕象舌輪郭及文理也。小徐雲:“《説文》篆如此,李陽冰非之,謂當作函。”按,如李説,易與臽混。今《廣韻》圅、函別為二字,則更非矣。
“㔾(𢎘)亦聲”注:胡男切,七部。
“肣,俗圅,從肉、今”注:《大雅》音義引《説文》雲:“圅,舌也。”又云:“口裹肉也。”按“口裹肉也”四字當在此下,釋從肉之意也,從今者,今聲也。 [11] 

廣韻

胡男切,平覃匣 ‖函聲侵3部
函,容也。《禮》雲:“席閒函丈。”
胡讒切,平鹹匣 ‖函聲侵3部
函,函谷,關名。又函書。亦姓,漢有豫章太守函熙。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郎函治子覺。又音含。 [12] 

康熙字典

【子集下】【凵部】函
(hán)《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胡男切。音含。《説文》:舌也,又容也。《禮·曲禮》:席閒函丈。
又《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注:師古曰:函,包也。
又《前漢·班固敍傳》:函之如海。注:讀與含同。《律曆志》:太極函三為一。《禮樂志》:人函隂陽之氣。
又《玉篇》:鎧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燕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為函也。
(hàn)又《集韻》户感切,音頷。《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集韻》:或作椷。《前漢·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劒。注:謂可容一劒也。
(hán)又《唐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竝音鹹。匱也。
又《集韻》:或作㮀,木名。
又或作䤴。《博雅》:介鎧也,通作函。
又《玉篇》:書也。《晉書·殷浩傳》:竟達空函。
又姓。《廣韻》:漢有豫章太守函熙。
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郎函治子覺。
又函谷,關名。
又通作鹹。《周禮·秋官》:伊耆氏共杖鹹。注:鹹讀為函,以此藏杖也。
又張有《復古編》:圅又作函,亦筆跡小異。別作凾,非。 [13] 
【醜集上】【囗部】圅
(hán)《唐韻》《集韻》竝胡男切,音含。《説文》:函本字。注詳囗部六畫。
又《集韻》户感切。音頷。口上曰臄,口下曰圅。或作𦞞。 [14]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近義辨析

函、服(箙)
古時盛箭的器具有兩種。射箭時所用的盛器叫“服(箙)”,箭尾和部分箭桿露在外面,以便隨時抽取;“函”是藏箭所用的盛器,整支箭都藏在裏面。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凵”2畫,㇗(豎折)一筆寫成。乛(橫撇)的橫段居上居中,撇尖抵豎中線;亅(豎鈎)在豎中線;點、提和撇、點分列橫中線上下。“凵”,㇗(豎折)起筆於橫中線,末筆豎起筆於橫中線上側。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əm
王力系統
ɣ
am
董同龢系統
ɣ
Am
周法高系統
ɡ
əm
李方桂系統
g
a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ɑ̆m
擬音/王力系統

ɣ
ɒm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Am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em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ậm
擬音/陳新雄系統

ɣ
əm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函、圅
平聲
下平二十二覃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胡男切/音含
ɣAm
平聲
下平二十六鹹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胡讒切
ɣɐ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六鹹

開口呼
二等
全濁
胡讒切
ɣɪɐm
平聲
下平二十二𧟹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胡南切
ɣɒm
上聲
四十八感

開口呼
一等
全濁
户感切
ɣɒm
韻略


平聲





胡南切



平聲





胡嵒切

增韻


平聲





胡南切



平聲





胡嵒切



上聲





户感切

中原音韻

陽平
監鹹

開口呼

全清

xiam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二覃


全濁
胡南切
ɣam

平聲
二十二覃


全濁
胡嵒切
ɣiam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彙集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xan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xæ̃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xæ̃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xan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xan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xæ̃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xæ̃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xæ̃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ɦø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ɦa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xan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ɣæ̃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hɔn
24
陽平
客家話
梅縣
ham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ham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ham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ham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ham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xaŋ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21
上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2]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25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22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1]
  • 5.    平水韻 十三覃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2]
  • 6.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512-513
  • 7.    徐建中著.漢字國學 漢字裏的國學常識[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6.11:134-135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66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511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38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北京:中國書店,2010.12:1074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22;229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3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50
  • 15.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263
  • 16.    “函”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2]
  •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6、20(部首檢字表)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4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