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鮟鱇

鎖定
鮟鱇魚(ān kāng),俗稱蚧巴魚、蛤蟆魚、海蛤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海平面以下500~5000米的海底深處。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近海底層肉食性魚類。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也見於北冰洋,中國沿海均有產。 [1-2]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3] 
中文名
鮟鱇
外文名
anglerfish [8] 
別    名
海蛤蟆
蛤蟆魚
蚧巴魚
琵琶魚 [2] 
拉丁學名
Lophiiformes [1] 
硬骨魚綱 [1] 
鮟鱇目 [1] 
鮟鱇科 [1] 
分佈區域
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1] 
種    類
4屬約25種 [1] 

鮟鱇簡述

鮟鱇是深海魚類,外形非常奇特。身體呈短圓錐形,頭巨大而扁平,嘴扁而闊,其邊緣長有一排尖端向內的利齒,雙眼長在頭背上,體柔軟,沒有鱗。 [4] 
鮟鱇魚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佈,種類多樣:大者可達1~1.5米。我國有3種,一種是黃鮟鱇,一種是黑鮟鱇,另一種是隱棘擬鮟鱇。黃鮟鱇下頜齒多2行,口內白色,臂鰭條8~11根;黑鮟鱇下頜齒多3行,口內有黑白圓形斑紋,臂鰭條6~7根;隱棘擬鮟鱇第一背鰭鰭棘3,肩棘發達,僅分佈於南海600米以上深海區。黃鮟鱇分佈於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黑鮟鱇多見於東海和南海。 [5]  [1] 

鮟鱇外形特徵

頭體寬闊、平扁。額嵴有低而圓形的瘤突或呈橫形嵴。頂骨棘大;具上、下方骨棘;內、外蝶耳骨棘發達;上耳骨棘發達;關節骨具1指向前外側的棘;下鯤蓋骨具1棘;間鰓蓋骨具1棘;肩棘發達,上具2~3小棘。鰓孔胸鰭基的下方和後方。第一背鰭6鰭棘,前3鰭棘發達,後3鰭棘較短小。第二背鰭鰭條9~12,臀鰭鰭條8~10。胸鰭寬大,鰭條19~28。眼小。成熟雄魚的嗅囊較雌魚發達。脊椎骨26~31。 [6] 
鮟鱇魚 鮟鱇魚
體平扁,柔軟。頭大,寬闊而平扁。軀幹部較短。口寬大,前位。下頜突出,兩頜、犁骨及齶骨均具大小不等的犬牙或尖鋭牙,且可向內倒伏。鰓孔較大,體裸露無鱗。頭的周緣具發達的皮質觸手狀突起。第一背鰭鰭棘部分離,第一鰭棘位於吻上,末端有1個皮穗狀吻觸手,第二背鰭與臀鰭均位於尾部。胸鰭發達,有1個長的肌肉柄。腹鰭喉位。由於體形十分醜陋,在山東有醜魚之稱。又由於它發聲似老人咳嗽,所以在河北沿海有老頭魚之稱。 [1] 
鮟鱇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與一般魚不同,由5~6根獨立分離的鰭棘組成(6根是黃鮟鱇,5根是黑鮟鱇)。體裸露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 [5] 

鮟鱇生活習性

鮟鱇
鮟鱇(3張)
生物學上把這個小燈籠稱為擬餌。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前段好象釣竿一樣,末端膨大形成“誘餌”。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有利武器。但有的時候也會給它惹來麻煩。閃爍的燈籠不僅可以引來小魚,還可能吸引來敵人。當遇到一些兇猛的魚類時,鮟鱇魚就不敢和它們正面作戰了,它會迅速的把自己的小燈籠塞回嘴裏去,胸鰭很發達,可以像腳一樣在海底移動,頓時海洋中一片黑暗,鮟鱇魚趁着黑暗轉身就逃。本身衝着鮟鱇魚來的大魚,在黑暗中也無所適從,只得悻悻離去。 [7] 
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 [5]  。鮟鱇潛伏海底時,擺動第一背鰭棘的皮穗狀吻觸手,引誘其他小魚和海洋生物.當這些生物遊近時常被捕食。它巨大的口及能向內倒伏的牙齒使捕獲的大型生物無法逃脱。一般體長在20~30釐米,最大的鮟鱇可達120釐米,黑鮟鱇可達50釐米。 [1] 
鮟鱇看上去很笨重,平時也不愛活動,不擅游泳及追逐食物。然而它卻是優秀的捕魚能手。原來它的第一背鰭棘變成了一根長長的“釣竿”,在這根“釣竿”的頂端又有一個肉質的穗,正好充當魚餌。鮟鱇經常把身體埋在深海的泥沙中,“釣竿”卻一直在水中晃動,引誘周圍遊動着的小魚。當貪吃的小魚剛要吃“釣竿”上的“小魚”時,狡猾的鮟鱇便把大嘴一張,那些小魚就隨着水流一起被吞進鮟鱇肚裏。它的大嘴和可膨脹的胃,能夠吞入與它同樣大的魚。 [4] 
鮟鱇通常生活在500~1000米的深海海底,產卵時它們會移動到淺海地區。 [4] 

鮟鱇分佈範圍

鮟鱇生活於近海底層,廣泛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也見於北冰洋,中國沿海均有產。 [1] 

鮟鱇繁殖習性

冬季性腺開始發育,春季產卵 [1]  。密棘鮟鱇的雌魚遠大於雄魚,雌魚全長1~1.2米,雄魚只有8~16釐米,雄魚寄生在雌魚身上而生活。雄魚遇到雌魚時就咬住不放,不久就成為雌魚身體的一部分。 [5] 
鮟鱇魚的胃口很大,它的胃中常充滿着鯊魚等。它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行動緩慢,又不合羣生活,在遼闊的海洋中雄魚很難找到雌魚,一旦遇到雌魚,那就終身相附至死,雄魚一生的營養也由雌魚供給。久而久之,鮟鱇魚就形成了這種絕無僅有的配偶關係。 [7] 
鮟鱇
鮟鱇(2張)
原來,鮟鱇魚的卵一經孵化,幼小的雄魚就馬上找“對象”,隨後立刻成親,或附着在雌魚頭部的鰓蓋下面,或附着在腹部或身體側面。過一段時間,幼小雄魚的唇和身體內側就和雌魚的皮膚逐漸連在一起,最後完全癒合。這樣,雄魚除了精巢組織繼續長大以外,其他的器官一律停止發育,最後完全退化。從此,雄魚就依附在雌魚體上,過着寄生生活,靠雌魚身上的血液來維持生命,並通過靜脈血液循環進行交配,最終這一對夫妻個體相差懸殊。人們曾經捕到一條1米長的雌鮟鱇,而附着在它身上的雄魚只有2釐米。鮟鱇的這種奇特的婚姻在汪洋大海之中對提高受精率、保證後代的繁衍是非常有效的。 [4] 
條紋鮟鱇魚的交尾行為短暫而有趣。雌魚排泄出若干枚成片凝膠狀卵子,用以吸附隨海水浮動的雄魚精子。隨後,受精卵上浮到水面數天,再沉落海底,直到胎兒孵化出來。在澳大利亞南部沿海發現為數不多的鮟鱇魚,它們以另一種方式交配。這種表皮光滑的雌魚排出的卵子,比其他種類的鮟鱇魚卵子數量少些但個頭更大。 [7] 

鮟鱇主要品質

鮟鱇魚 鮟鱇魚
世界鮟鱇科魚類有4屬25種。1987年產量達9.42萬噸。其中鮟鱇(Lophiuspiscatorius)是產量最高的一種,為5.65萬噸,分佈於東北大西洋,主要生產國是法國、西班牙、前蘇聯、英國等;美洲鮟鱇(L.american)產量為1.11萬噸,主要為美國捕撈;南非鮟鱇(L.upsicephalus)產量為8958噸,主產南非。中國僅產3種。 [1] 
1.黃鮟鱇(L.litulon):下頜牙1~2行,臀鰭鰭條8~11,第一背鰭鰭棘6,臀鰭黑色,口內底前部為黃色,分佈於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 [1] 
2.黑鮟鱇(Lophiomussetigerus):下頜牙3行,臀鰭鰭條6~7,第一背鰭鰭棘5,臀鰭白色,口內底前部為黑白色交叉,分佈於東海和南海。 [1] 
3.隱棘擬鮟鱇(Lophiodesabdituspinus):第一背鰭鰭棘3,肩棘發達,僅分佈於南海600米以上深海區。 [1] 

鮟鱇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鮟鱇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445 千卡
蛋白質 10 g
脂肪 41.9 g
膽固醇 560 mg
脂肪酸 35 g
飽和脂肪酸 8.2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8.5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8.4 g
水分 45 g
碳水化合物 2.2 g
灰分 0.8 g
葉酸 88 μg
αE 13.8 mg
(βγ)E 0.1 mg
110 mg
9 mg
140 mg
220 mg
6 mg
1.2 mg
1 mg
2.2 mg
維生素A 830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14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35 mg
煙酸(煙酰胺) 1.5 mg
泛酸 0.89 mg
維生素B6 0.11 mg
維生素B12 39.1 μg
維生素C(抗壞血酸) 1 mg
維生素D 110 μg
維生素E 13.9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編輯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水產業卷 上:農業出版社,1994.12:1-2
  • 2.    微縮百科編委會著.微縮百科系列叢書 微縮百科之魚兒: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01:第196頁
  • 3.    盤點會發光神奇動物:夜光蟲將海岸染成幽蘭(圖)(1)_科學探  .搜狐[引用日期2015-01-11]
  • 4.    林崇德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精讀本 動物探秘營 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12:第50頁
  • 5.    《探索自然叢書》編委會編.探索自然叢書 探秘海洋:科學普及出版社,2012.03:299-300
  • 6.    趙盛龍,徐漢祥,鍾俊生,陳健主編.浙江海洋魚類志 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第383頁
  • 7.    施新泉.會催眠的生物 科學發現之旅: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8.08:140-142
  • 8.    鮟鱇  .百度翻譯[引用日期20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