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底棲魚類

鎖定
底棲魚類主要是指在海洋底層附近生活的魚類。底棲魚類多為鰍科和鮎科,如:花鼠、紅尾鯰、網紋鼠、鏟子魚、黑線飛狐、小精靈、青苔鼠、清道夫等等的各種鼠魚,還有光背電鰻、七星刀魚、肺魚等。星鯊、真鯊(Carcharhinus)、角鯊(Squalus)、扁頭哈那鯊、鰩(Raja)和虹(Dasyatis)等是常見的經濟底棲魚類。
中文名
底棲魚類
外文名
demersal fish
別    名
底棲魚
習    性
大多數時間棲息水底產卵覓食不同
舉    例
大西洋鱈魚
釋    義
喜歡生活在水底的魚類

目錄

底棲魚類簡介

並非所有的魚都喜歡生活在水面附近,有些魚喜歡生活在水底,人們稱這些魚為"底棲魚”。有時對湖泊或河流底層的魚如鐮柄魚或擬鯊等也稱為底棲魚,但通常在這種情況下稱之為底層魚(bottom fish [1] 

底棲魚類舉例

底棲魚類多為鰍科和鮎科,如:花鼠、紅尾鯰、網紋鼠、鏟子魚、黑線飛狐、小精靈、青苔鼠、清道夫等等的各種鼠魚,還有光背電鰻、七星刀魚、肺魚等。星鯊、真鯊(Carcharhinus)、角鯊(Squalus)、扁頭哈那鯊、鰩(Raja)和虹(Dasyatis)等是常見的經濟底棲魚類 [1] 
鰍科有3-6對或更多的須。鰾的前端被包在骨質囊內,後部細小遊離。我國常見的有泥鰍體呈棍狀,口小,馬蹄形,口周圍有觸鬚五對,尾鰭圓形,線細小。多生活在淤泥中。離水時,能用口吸入空氣進行腸呼吸(腸壁薄,血管分佈多),餘下的空氣和血液中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從肛門排出。食底棲無脊推動物。分佈於我國各地的淡水中;是常見的小型食用魚類。現在也發展為養殖對象。此外常見的鰍科魚類有花鰍和長薄鰍等。
鮎科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背鰭只一個,體粘滑無脂鱗,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須4~6條;口大,兩頜有利齒,下嚥骨正常具細齒;鰓蓋下骨不存在;無脂鰭,背鰭甚小或缺,無棘;臀鰭大而長,臀鰭與尾鰭連,分枝的鰭條約50~85,尾鰭亦小。本種分2屬,普遍分佈在中國各地,多產於江河中、下游,為食肉性底層魚。
底棲魚類最典型代表便是大西洋鱈魚。鱈魚生有笨重的身體,有三個背鰭、兩個肛鰭,頭部很大,有鬍鬚一樣的觸鬚,不過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略突出的下頜了。儘管大西洋鱈魚大多數時間棲息在距海底幾米的水域,但是到了產卵和覓食的時候,它們還是會穿梭於深水和淺水之間,這種魚具有變換身體顏色的奇特能力,根據環境顏色不同可以變為綠色、灰色、紅色、棕色等,背部還有黑色的點。鱈魚的食物多樣,浮游生物、小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和其他一些魚類統統是它的捕食對象。一條鱈魚可以重達2.7-5.4千克,它的天敵是鯊魚和青鱈。
參考資料
  • 1.    (美)帕姆·沃克,(美)伊萊恩·伍德.遼闊的大陸架: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