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

鎖定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俄語:Пёт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умянцев-Задунайский,英語:Pyotr Alexandrovich Rumyantsev-Zadunaisky;1725年1月15日—1796年12月19日) [1] 俄羅斯帝國軍事家、軍事理論家。
魯緬採夫出身貴族 [2]  ,15歲時參加俄瑞戰爭,18歲擔任步兵團長。1748年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55年晉升為少將。七年戰爭時期先後任旅長、師長,在1757年的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中全殲普軍,一戰成名。後參與庫訥斯多夫戰役,並指揮俄軍圍攻科爾堡。 [3]  1764年起任“小俄羅斯”總督。第五次俄土戰爭中,相繼任第二、第一集團軍司令,1770年晉升為陸軍元帥,率領居於劣勢的俄軍在拉爾加河口、卡古爾河等地接連大敗奧斯曼軍。1773年至1774年兩度強渡多瑙河,徹底擊潰奧軍,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庫楚克-開納吉條約》。 [3-4]  魯緬採夫因此獲得“扎杜奈斯基”(外多瑙河勝利者)稱號。 [2]  晚年曾參與第六次俄土戰爭及瓜分波蘭的策劃。1796年,魯緬採夫去世。
魯緬採夫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的“進攻戰略”,在戰術上反對墨守成規,重視建立和使用預備隊,強調正面突擊和側翼突擊相結合以及諸兵種密切協同。被認為是俄軍中最早試圖打破線式戰術、採用縱隊散兵線的軍事家。其軍事思想對後世的蘇沃洛夫庫圖佐夫等俄國將領均有重大影響 [2]  。著有軍事著作《勤務守則》《意見書》等 [5] 
概述內圖片來源 [6] 
本    名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俄語:Пёт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умянцев-Задунайский)
所處時代
18世紀
民族族羣
俄羅斯人
出生地
俄羅斯帝國莫斯科
出生日期
1725年1月15日
逝世日期
1796年12月19日
主要作品
勤務守則
指南
軍規
意見書
主要成就
七年戰爭中屢次挫敗普魯士
取得第五次俄土戰爭的勝利
信    仰
東正教
職    銜
俄羅斯帝國陸軍元帥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人物生平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貴族出身

魯緬採夫於1725年1月15日(俄歷1月4日)生於莫斯科一箇中等貴族家庭。父親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魯緬採夫曾從事軍事行政和外交工作,是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的親信。母親瑪麗亞·安德烈耶夫娜受過良好教育。 [1]  [5]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早期經歷

魯緬採夫早年(繪像現存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魯緬採夫早年(繪像現存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1731年,6歲的魯緬採夫憑藉父親的關係,被登記為近衞軍列兵,進入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團。1740年晉升為軍官。 [1]  [7] 
1741年至1743年,魯緬採夫參加俄瑞戰爭,服役於其父在芬蘭指揮的作戰部隊下 [2]  。1743年,擔任沃羅涅日步兵團團長,晉升為上校。 [1] 
1748年,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參加俄軍的萊茵河遠征。 [1] 
1755年,30歲的魯緬採夫晉升為少將。 [1]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七年戰爭

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 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 [6]
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俄方決定加入反對普魯士王國的陣營,於1757年6月命斯捷潘·費多羅維奇·阿普拉克辛元帥率領約5.5萬的俄軍開始向東普魯士挺進。阿普拉克辛在渡過普雷格爾河,抵達大耶格爾斯多夫(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切爾尼亞霍夫斯克西南的居民點)東北的多林地時,遭遇了普魯士漢斯·馮·列瓦爾德所部2.4萬人。阿普拉克辛普企圖率軍穿越密林,直取普軍陣地,列瓦爾德則利用俄軍行動遲緩的弱點突然發起衝擊,使俄軍幾乎崩潰。當時指揮一個旅作為預備隊的魯緬採夫,帶領2個團迅速穿過森林,在林緣展開並向普軍的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成功扭轉戰局,擊潰普軍。此役普軍損失5000人和29門火炮。魯緬採夫一戰成名。此戰獲勝後,阿普拉克辛因宮廷的變動,命令俄軍撤回梅梅爾,致使前功盡棄。 [5]  [3] 
1758年1月,在新任司令維利姆·維利莫維奇·費爾莫爾的統帥下,魯緬採夫指揮一個進攻縱隊,在1月13日協助攻克了提爾西特,佔領東普魯士。之後前往斯托爾布齊進行騎兵的重新編組,並率7000騎兵重返戰場,參與8月的包圍丘斯特林。魯緬採夫反對費爾莫爾分散兵力的計劃,但俄軍仍因進攻失利而放棄佔領地,實施撤退。魯緬採夫也被費爾莫爾調為後勤官。 [7]  [3] 
七年戰爭東歐戰場示意圖 七年戰爭東歐戰場示意圖 [8]
在後勤官任內,魯緬採夫組建了後勤特種兵團,負責維斯瓦河下游的防禦,要求增加騎兵用於偵查,並堅持自己歸屬後勤經濟機關部隊司令領導。 [7] 
1759年6月,新任司令彼得·謝苗諾維奇·薩爾特科夫將魯緬採夫調回作戰部隊。在8月12日的庫訥斯多夫戰役中,魯緬採夫指揮核心部隊(第2師)守衞俄軍中央支撐點什皮茨高地,屢次擊退普軍進攻,為俄奧聯軍最終大敗普軍做出了貢獻。 [7]  [3] 
1761年,薩爾特科夫因與俄國宮廷軍事會議意見相左,稱病退休。繼任司令的布圖林命魯緬採夫率部分俄軍進攻普魯士沿海重要的補給基地科爾堡。因這些部隊多為新兵,且缺乏攻城炮,使他不得不花費3個月時間進行準備。8月,魯緬採夫從陸上包圍科爾堡,俄國和瑞典艦隊則封鎖沿海,一度派2000人登陸作戰。在此期間,科爾堡守軍3000人主動出擊,在9月12日遭俄軍殲滅;普魯士的1.2萬援軍則在10月12日被俄方援軍重創,但仍成功衝入科爾堡,使守軍數量增加一倍。秋末,俄國統帥部授權魯緬採夫解除科爾堡的圍攻。但魯緬採夫堅持留下,繼續進行攻城準備。不久後,科爾堡守將符騰堡親王率領一部分守軍突圍,餘部3000人被迫於12月16日投降。 [7]  [9]  [3] 
科爾堡受降( Александра Коцебу繪) 科爾堡受降( Александра Коцебу繪) [10]
1762年1月5日,親普的沙皇彼得三世即位,與普魯士停戰議和,退出戰爭。 [3]  6月,葉卡捷琳娜二世奪取政權。此後,魯緬採夫的仕途一度沉寂。自1764年起,他在從事軍事活動的同時,還擔任“小俄羅斯院”(烏克蘭)院長和“小俄羅斯”總督(直至1796年)。 [1]  [5]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揚威多瑙河

魯緬採夫 魯緬採夫
1768年,第五次俄土戰爭爆發。戰爭初期,魯緬採夫被調為第二集團集團軍司令。1769年,他率領遠征軍攻佔亞速。8月,魯緬採夫接替戈利岑任第一集團軍司令(約8萬人)。 [2]  [5]  [11] 
魯緬採夫受命後,指揮第一集團軍主力在霍亭以北地區進入冬營,準備來年發動攻勢。為此整頓了部隊,儲備了糧彈。同時,魯緬採夫還以部分兵力入侵多瑙河的摩爾多瓦公國瓦拉幾亞公國,以此作為發動進攻的戰略基地。但1770年俄國軍事會議制訂的作戰計劃要求第一集團軍從多瑙河方向掩護第二集團軍行動,佔領賓傑拉。這個計劃使魯緬採夫指揮的主力置於無用,他對此大為不滿,於是利用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第一集團軍的行動這個空子,決定主動尋求奧斯曼軍主力決戰。 [5] 
1770年,魯緬採夫晉升為陸軍元帥。 [2]  [11]  同年春,奧軍計劃集中15萬人向雅西方向進軍,同時以8萬克里米亞騎兵在基什尼奧夫方向配合行動,將俄軍逐出摩爾多瓦。魯緬採夫聞訊後,率軍沿普魯特河左岸南下,迎擊奧軍主力。6月28日,魯緬採夫在裏阿巴亞一莫吉拉與奧軍一部交戰,取得小勝,隨後繼續進攻。因第二集團軍進展緩慢,使第一集團軍有受到奧軍主力與克里米亞騎兵夾擊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魯緬採夫決定先發制人,先於7月18日在普魯特河的支流拉爾加河口以3.7萬俄軍採用正面牽制,翼側突擊之戰術,進攻約8萬克里米亞軍(奧軍約1.5萬人)。最終以傷亡不到100人的代價,殲敵1000人。 [5]  [1] 
魯緬採夫在卡古爾河擊敗奧斯曼軍 魯緬採夫在卡古爾河擊敗奧斯曼軍 [12]
戰後,奧軍主力向多瑙河左岸支流卡古爾河方向撤退,兵力恢復至15萬人(步兵5萬,騎兵10萬,炮150門);8萬克里米亞軍則重新集結於亞爾普格湖地區。而俄軍兵力處於劣勢,且糧食已消耗殆盡。在此情況下,魯緬採夫把希望寄託在進攻上。他抽調約1.1萬人牽制克里米亞軍,保護交通線;接着把能用於進攻的部隊只有2.7萬人(一稱3.8萬人)投入到主攻方向。魯緬採夫抓住奧軍營地部署過於密集,各部之間被山脊和谷底分割的弱點,仍採用正面牽制,翼側突擊之戰術,於7月31日夜率領俄軍分五路出動,8月1日晨5時開始翻越圖拉真壁壘,對奧軍發起突襲。結果俄軍以少勝多,奧軍損失約2萬人,138門火炮和大批輜重;俄軍據稱僅損失1500人。 [1]  隨後,俄軍第一集團軍進軍多瑙河。在3個月內,先後佔領伊茲梅爾基利亞布勒伊拉等重鎮。 [5] 
1771年,魯緬採夫在鞏固其陣地後,繼續攻佔奧斯曼帝國的要塞,但沒有繼續跨過多瑙河向南推進。至1773年2月,魯緬採夫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命令下,率領僅有的3.5萬人強渡多瑙河,以向奧斯曼帝國施壓。他向舒拉姆等地發起了一次短暫的遠征,卻因無法攻克多瑙河右岸堅固的魯什楚克、錫利斯特拉要塞而被迫撤回。 [13]  [3] 
1774年,為逼迫奧斯曼帝國議和,魯緬採夫率5.5萬人再度越多瑙河,仍向舒拉姆方向進攻。由亞歷山大·瓦西裏耶維奇·蘇沃洛夫率領的8000部隊於6月9日在科茲魯扎附近擊潰4萬奧軍,俄軍先鋒亦開始越過巴爾幹山脈。此役後,無力再戰的奧斯曼帝國要求停火,魯緬採夫全權負責和談事宜,並以持續的攻勢逼迫奧斯曼方面於7月21日在庫楚克一凱納爾吉(一譯開納吉)同俄國簽訂《庫楚克-開納吉條約 [4]  [3]  [13]  魯緬採夫因此在1775年獲葉卡捷琳娜二世授予的“扎杜奈斯基”(Zadunaisky,即“外多瑙河勝利者”)稱號。 [1]  [5]  [2] 
第五次俄土戰爭示意圖 第五次俄土戰爭示意圖 [8]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晚年及逝世

第五次俄土戰爭後,魯緬採夫仍任“小俄羅斯”總督,兼全俄重騎兵司令。 [5]  [2] 
魯緬採夫墓 魯緬採夫墓
1776年,魯緬採夫陪同皇位繼承人、後來的保羅一世·彼得羅維奇出訪普魯士,受到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禮遇,並受邀出席普魯士皇家科學院(柏林科學院)會議,有幸坐在腓特烈二世的身邊。1779年2月,魯緬採夫被任命為庫爾斯克總督,仍兼任“小俄羅斯”總督。 [14]  魯緬採夫是當時俄羅斯帝國最大的地主之一,他在“小俄羅斯”努力取消烏克蘭自治的地位,並在1783年以法律形式確定了烏克蘭的農奴制 [11]  [2] 
1787年,第六次俄土戰爭爆發,魯緬採夫在戰爭初期指揮烏克蘭集團軍(3.5萬~4萬人)協同奧地利軍防守烏克蘭。1788年7月,在葉卡捷琳娜集團軍司令格里戈裏·亞歷山德羅維奇·波將金率軍圍困奧恰科夫的同時,魯緬採夫指揮烏克蘭集團軍渡過德涅斯特河,侵入摩爾多瓦境內,圍困霍亭,進逼雅西,並向普魯特河下游進軍,企圖尋找奧斯曼軍主力決戰。此次軍事行動雖成功分散了奧斯曼軍力,但因俄奧配合不足,使戰果不大。後來,魯緬採夫因與波將金產生矛盾而逐漸脱離軍隊指揮,於1789年被調回聖彼得堡,隨後辭職回到在烏克蘭的莊園隱居。 [2]  [5]  [11]  [3] 
在1794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的戰爭中,魯緬採夫接替尼古拉·瓦西裏耶維奇·列普寧為侵波俄軍總司令,但因年老未到前線,而與蘇沃洛夫共同制訂撲滅大波蘭起義的作戰計劃。他在戰役準備和物質支援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5]  [6] 
1796年12月19日(俄歷12月8日),魯緬採夫在波爾塔瓦的塔尚鎮孤獨離世,享年71歲。死後葬於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中。沙皇保羅一世宣佈在聖彼得堡哀悼三日,以示紀念。 [5]  [11]  [6]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主要影響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參與戰役

魯緬採夫於1757年在大埃格斯多夫和1759年在庫訥斯多夫兩地的作戰中戰功顯赫。1761年他指揮一個軍圍攻科爾貝格要塞。1768年至1774年的第五次俄土戰爭期間,魯緬採夫在坑凹墓地、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以少勝多,擊敗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佔領多瑙河下游左岸地區。1774年6月,他率軍強渡多瑙河,連戰獲勝,迫使奧斯曼帝國簽訂《庫楚克-開納吉和約》,從而鞏固了俄國在黑海的出海口。 [2]  [11]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軍事思想

魯緬採夫被認為是18世紀俄羅斯帝國軍事革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5]  。他在推動俄軍戰術發展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對傳統的線式戰術的突破;他對輕步兵即獵兵的運用以及圍繞它形成的新戰術,對俄軍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5]  。他的軍事思想具體有如下三點:
(一)實施多種靈活的組織指揮,創建新兵種
魯緬採夫 魯緬採夫 [16]
魯緬採夫作為統帥和俄國正規軍組織者之一,在各種戰局和不同戰區中,善於實施多種靈活的組織指揮,包括以採用靈活機動的戰法對付敵人的線式戰鬥隊形,巧妙結合正面突擊和側翼突擊,創立並運用預備隊,熟練運用騎兵和炮兵,重視諸兵種的精確協同等。其指揮藝術最顯著的特點是:靈活用兵,反對墨守成軍規。他的這種思想在七年戰爭和俄土戰爭中表現得相當突出。對俄國軍事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倡導的進攻性戰略戰術原則,對指導俄軍軍事改革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被認為是俄軍中試圖打破線式戰術、採用縱隊散兵線的最早的軍事家。 [1]  [15] 
此外,魯緬採夫創建了陸軍的新兵種:獵兵大隊(亦稱獵兵軍,或輕步兵大隊、輕步兵軍)。七年戰爭時,他從自願應招的獵人中組成了兩個輕步兵營,部署其呈單兵散開隊形投人作戰,收效顯著。這種作戰樣式和經驗由此受到重視。拉爾加河戰役後,把獵兵部署在方陣之前作戰逐漸成為一種定製。獵兵隊、獵兵營、獵兵軍相繼出現,使戰術更趨於靈活。 [15] 
魯緬採夫最初把獵兵作為方陣戰術的重要補充和進攻戰術的延伸加以使用的。隨着獵兵建制的確立,散開隊形作戰逐漸成型。他對獵兵的運用以及圍繞它形成的新戰術,對俄軍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5] 
(二)強調軍事和政治有直接的聯繫
魯緬採夫認為,政治“給軍事提供了規則”。這一論述準確、深刻,被認為“遠遠早於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的論述”。 [1] 
(三)重視殲滅戰和軍隊的教育訓練
魯緬採夫 魯緬採夫
魯緬採夫的戰略思想和戰術改革是在軍事實踐中逐漸形成並生實踐中加以運用的。與重視防禦性“警戒線戰略”的支持者不同,他繼承和發展了彼得一世的“進攻戰略”,認為解決戰略問題的唯一辦法不是無謂的機動行動,不是圍攻要塞,而是野外交戰。在野戰中,他主張根據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和總的形勢,積極施行進攻戰略。 [15]  [1] 
在當時西歐軍隊普遍追求佔領敵方領土的情況下,魯緬採夫更強調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粉碎敵人軍隊為主要任務。在他看來,只有戰略目標的堅定性和符合自身力量的行動才能取得勝利。同時,他還認為,粉碎敵人的軍隊必須集中兵力,並認為“分散兵力是極其有害的”。 [1]  [15] 
魯緬採夫繼承和發揚了彼得一世的軍事思想,主張建立正規軍,培養和選拔本國指揮官,反對從國外聘請指揮官。 [17]  他還經常注意軍隊教育和訓練問題。他認為,通過教育訓練培養士兵的自覺性和軍人的責任感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主張加強訓練,完善組織,提高軍隊的機動能力。 [1] 
魯緬採夫的軍事思想對後世的蘇沃洛夫、米哈伊爾·伊拉里奧諾維奇·庫圖佐夫等俄國將領均有重大影響,蘇沃洛夫自稱是魯緬採夫的學生 [17]  ,庫圖佐夫説自己在魯緬採夫領導下“開始懂得戰爭” [18]  [5]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歷史評價

魯緬採夫 魯緬採夫 [19]
俄羅斯歷史學家葉·維·阿尼西莫夫《俄羅斯歷史故事集》:魯緬採夫是一位剛毅、勇敢的元帥,善於依靠靈活機動的戰術、部隊常規隊形的變化,戰勝擁有優勢兵力的敵人。他在戰鬥中有效地利用輕騎兵和炮兵的集中火力對付土耳其人。結果在南方戰爭上百次的俄方失利之後,俄國軍隊依靠周密準備和新式戰術,在俄國士兵很不習慣的環境中和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取得了一次次勝利。 [20] 
2000年12月14日,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在《關於國家標誌問題的聲明》中説道:在蘇聯時期我國擁有的一切就不值得我們回憶了嗎?……把魯緬採夫、蘇沃洛夫、庫圖佐夫時期以來俄國軍隊所取得的輝煌勝利置於何地? [21] 
中國學者吳春秋《俄國軍事史略》將魯緬採夫、蘇沃洛夫和費多爾·費多羅維奇·烏沙科夫稱為“十八世紀後半期(俄國軍事革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5] 
美國學者代維·R·斯通《俄羅斯軍事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最著名的統帥——彼得·魯緬採夫是一位有創意、適應能力強的指揮官。 [13] 
中國軍事史作者李慶山主編《中外軍事博覽·外國軍事將領卷》:魯緬採夫對俄國軍隊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有極重要的影響,是俄羅斯學派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17] 
中國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編《世界軍事革命史》稱: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最初20年期間,以魯緬採夫、蘇沃洛夫和烏沙科夫為代表的一批傑出軍事家的湧現,以及由他們提出並實踐的軍事變革,推動俄國軍事藝術達到一個新的發展高峯。 [15]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軼事典故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出身

有傳言魯緬採夫是彼得一世的私生子。據説他的母親瑪麗婭·安德烈耶芙娜·馬特維耶娃是彼得一世的情人,而沙皇匆匆將她嫁與自已的親信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魯緬採夫(即魯緬採夫的父親)。有人認為魯緬採夫與彼得一世相貌相像,脾氣也和他一樣可怕。 [20]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品行

魯緬採夫在青年時代,以其淫蕩、放肆的行為令社會公眾感到不快。他一度被開除出步兵武備學校,因有失體統而被從奉派前往學習的柏林召回。儘管有如此“劣跡”,但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仍對這個青年的怪癖行為頗為寬容。此後,魯緬採夫出乎所有的人意料,成為了俄國傑出的將領,堪稱名副其實的統帥。 [20]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主要作品

魯緬採夫元帥 魯緬採夫元帥
魯緬採夫的軍事著作有《勤務守則》《指南》《軍規》和《意見書》等。其中《軍規(兵役部隊)》是1770年他為所指揮的集團軍起草的條令,後來在俄軍全軍通用 [22]  ;《想法》(一作《思想》)是他1777年寫給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關於軍事問題的意見書,對俄國軍隊的組織有很大影響,促進了軍隊組織的改善。 [23] 
1947年,蘇聯出版有魯緬採夫的作品《文件和材料集》。 [15]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魯緬採夫(1680-1749)
彼得一世的親信,曾任俄駐伊斯坦布爾大使。
母親
瑪麗婭·安德烈耶芙娜·馬特維耶娃(1699-1788)
據説曾是彼得一世的情婦。
妻子
葉卡捷琳娜·米哈伊洛娃娜(1724-1779)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戈利岑元帥之女,1748年嫁魯緬採夫,生育有三子一女。
長子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魯緬採夫(1751-1811)
俄國陸軍中將,參議員。
次子
1808年任外交大臣。1810年至1814年任俄國國務會議主席。
三子
謝爾蓋·彼得羅維奇·魯緬採夫(1755-1838)
俄國外交官、慈善家,曾任參議員,1803年《關於自由農》法令的起草者。
表格參考資料: [2]  [1]  [7]  [20]  [24-25] 
魯緬採夫家族

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後世紀念

  • 紀念碑
魯緬採夫勝利紀念碑
魯緬採夫勝利紀念碑(2張)
魯緬採夫紀念碑,又名魯緬採夫勝利紀念碑,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瓦西里島 [26]  1795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有意為魯緬採夫統帥的俄土戰爭的勝利興建一個紀念碑。至1798年,保羅一世下令開始修建,當時的修建費用是82441盧布。紀念碑最初是安置在戰神廣場附近的河堤,但在1818年被搬遷至瓦西里島。
而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皇村亦有177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為紀念魯緬採夫在卡古爾河取勝而建的卡古爾方尖碑。
  • 軍事行動
在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紅軍德意志國防軍實施的軍事行動之一便被命名為“奧澤洛夫·魯緬採夫行動”。 [27] 
參考資料
  • 1.    唐復全,卜延軍主編;車躍麗,張永,伍軼,王道偉副主編.外國軍事思想史論 :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04:397-398
  • 2.    光仁洪 主編.世界近代史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2:529
  • 3.    吳春秋 著.俄國軍事史略 1547-1917:軍事科學出版社,2015-05:80-85,108-109,111-114
  • 4.    王覺非 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2:607
  • 5.    吳春秋編.俄國軍事史略:知識出版社,1983-11:100-106
  • 6.    Пет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умянцев-3адуна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России в портретах[引用日期2021-03-22]
  • 7.    (俄)盧布欽科夫著;莫明譯.俄羅斯最著名的統帥: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12:228-243
  • 8.    吳春秋 編.俄國軍事史略:知識出版社,1983-11:7-8
  • 9.    陳顯泗主編.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湖南出版社,1992-12:560
  • 10.    Репродукция с картины Александра Коцебу «Взятие крепости Кольберг».
  • 11.    李輝光 主編.外國將帥名錄 第3卷:解放軍出版社,2007-04:157-158
  • 12.    Битва при Кагуле. С картины Д. Ходовецкого.
  • 13.    (美)代維·R·斯通 著;牛立偉 譯.世界大國軍事史譯著叢書 俄羅斯軍事史 從恐怖伊凡到車臣戰爭:解放軍出版社,2015-09:86-90
  • 14.    Степанов В. Б. Наместники и губернаторы Курского края. 1779—1917 гг. Истор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 — Курск: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УП «Курская городская типография», 2005. — 244 с.
  • 15.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編.世界軍事革命史 上 公元前35世紀-公元19世紀初:軍事科學出版社,2012-12:345
  • 16.    Неизвестный художник. Портрет генерал-фельдмаршала П. А. Румянцева-Задунайского (2-ая а.18в., Донецкий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музей).
  • 17.    李慶山 主編.中外軍事博覽·外國軍事將領卷 第1冊 第1輯: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07:40-41
  • 18.    吳春秋 著.俄國軍事史略 1547-1917:軍事科學出版社,2015-05:148
  • 19.    Портрет П.А. Румянцева-Задунайского. Федоров 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1993.
  • 20.    (俄)葉·維·阿尼西莫夫著;王尊賢譯.俄羅斯歷史故事集:東方出版社,2009-07:320-321
  • 21.    普京是怎樣對待蘇聯歷史的(圖)  .鳳凰網.2007-12-03[引用日期2020-07-04]
  • 22.    範金平 著.中俄軍事共同條令的語言學分析: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06:10
  • 23.    鄭文翰主編 .軍事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2:1451
  • 24.    Записки графа М. Д. Бутурлина // Русский Архив. — 1897. — Кн. 2. — С. 429.
  • 25.    Петров М. Румянцев-Задунайский. Саранск: Мордовское книж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Т. 1: 1984. — 416 с; Т. 2: 1985. — 528 с.
  • 26.    (俄)格里採 繪;全山石 主編.俄羅斯畫家-格里採:山東美術出版社,1999-03:41
  • 27.    二戰經典戰役編委會 編譯.轉折時刻 二戰三大會戰,:中國鐵道出版社,2017-01:17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