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

鎖定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歷史學家,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軍事歷史學。著有《戰爭論》一書。 [1] 
中文名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
外文名
Karl Phili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
別    名
西方兵聖
國    籍
普魯士
民    族
日耳曼人
出生日期
1780年
逝世日期
1831年
畢業院校
柏林軍官學校 [3] 
職    業
軍事理論家、軍事歷史學家
代表作品
《戰爭論》
出生地
馬格德堡 [3] 
性    別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人物生平

1780年6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馬格德堡附近布爾格鎮的一個小貴族家庭。十二歲時在波茨坦的尤金親王步兵團中充當士官生。1793年,當普魯士同革命後的法國作戰時,他曾參加圍攻美因茲城等戰鬥。1795年升為少尉
1801年秋,他被送入柏林軍官學校,因學習成績優異,深得校長沙恩霍斯特的賞識。沙恩霍斯特是以後普魯士軍事改革的倡導者,克勞塞維茨的思想和以後的活動受他的影響很大。在一次談話中,沙恩霍斯特敏鋭地發現眼前這位和自己有着相近之處的樸實青年,頭腦中潛存着非凡的天資。克勞塞維茨向沙恩霍斯特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知識的不足,沙恩霍斯特給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勵。兩位地位、年齡懸殊的人開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純真友誼,並在事業上互相給予堅強的支持。克勞塞維茨在後來談起沙恩霍斯特時滿懷深情地説:“他是我精神上的父親和朋友。”
克勞塞維茨 克勞塞維茨
1803年從柏林軍官學校畢業後,任奧古斯特親王副官。在這一段時期,他經常參加沙恩霍斯特主辦的軍事協會的活動,聽康德主義者基瑟韋特的哲學課,研究軍事、哲學、歷史和文學等著作。 [3] 
1806年10月隨親王參加奧爾施泰特會戰時,被法軍俘虜。在法國囚禁期間,克勞塞維茨不到半年就掌握了法語,除軍事外,他還廣泛涉獵數學、文學、美術等知識。到山區參觀時,他勘察未來可能成為戰場的地形;在交流討論中,他研究法國人的思維特徵。 [4]  1807年10月釋放回國。 [3]  1809年初調普軍總參謀部工作,任總參謀長兼軍事改革委員會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辦公室主任,協助沙恩霍斯特從事軍事改革。
1810年秋,任軍校教官,併為王太子講授軍事課。1812年4月,克勞塞維茨因反對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崙結成同盟而辭去普魯士軍職,去俄國準備參加抵抗拿破崙的戰爭。他先在俄軍參謀部任職,領中校銜,後任軍參謀長等職。當拿破崙進攻俄國時,他曾參加斯摩稜斯克爭奪戰和博羅迪諾會戰等,以後隨維特根施坦軍團參加了對拿破崙的追擊。12月,作為俄軍聯絡官,同普魯士軍隊的指揮官約克談判,説服他反對拿破崙。1813年3月,他隨維特根施坦軍團回到柏林,回到普魯士軍隊。 [3] 
1814年迴歸普軍。翌年任G.L.布呂歇爾軍團第三軍參謀長,參加林尼戰役。1818年5月任柏林軍官學校校長,9月晉升為少將。在任校長的12年間,他致力於《戰爭論》的著述工作。他先後研究了130多個戰例並整理了親身經歷的幾次戰爭的經驗。雖然身為貴族並最終身居軍隊上層,克勞塞維茨卻是第一個提出“人民戰爭”這一概念的人。 [3] 
1830年任炮兵第二監察部監察。1831年5月任駐波蘭邊境普軍參謀長。同年11月因霍亂卒於佈雷斯勞 [2]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主要影響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

克勞塞維茨去世後,他的妻子於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將軍遺著》,共10卷,1~3卷為《戰爭論》,其餘為戰史著作。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但他同時也清楚地看出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並對封建主義軍事理論進行了尖鋭的抨擊。可是,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仍是資產階級的中庸思想:在進步的觀點中夾雜着反動思想、普魯士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克勞塞維茨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他以這種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為指針,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首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等一系列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發展作了分析。
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衞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克勞塞維茨的主要著作是《戰爭論》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説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裏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列寧稱他為“一位非常有名的戰爭哲學和戰爭史的作家”。然而,作為唯心主義者的克勞塞維茨,把他國家的政治視為整個社會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發展動力就是階級鬥爭。他認為戰爭只不過是對外政策的繼續,而沒有認識到戰爭同對內政策的聯繫,把政治與經濟、政治與社會制度、政治與階級鬥爭割裂開來。由於他沒有揭示出戰爭的社會性質和階級本質,所以在他論述具體戰爭時,就無法闡明戰爭的侵略性或正義性。
克勞塞維茨認為“每個時代均應有其特定的戰爭”,軍事學術的變化是由“新社會條件和社會關係”引起的。這些判斷是正確的。但他並不理解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軍事學術的發展,所以他對這一點的解釋是相當矛盾的。
克勞塞維茨在研究軍事學術理論及其組成部分--戰略學和戰術學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對軍事學術中的“永恆的原則”,認為戰爭現象是不斷髮展的。同時,他又否定在軍事發展上存在規律性,並且斷言“戰爭是一個充滿偶然性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不確實性的領域”。
克勞塞維茨是第一個在西方軍事科學中明確提出了交戰、戰局乃至整個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儘可能的兵力於主突方向;發揮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堅決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
克勞塞維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這也是他對軍事理論的重大貢獻。克勞塞維茨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於克勞塞維茨沒有弄清戰爭的社會本質和民眾在戰爭進程中、戰爭結局中的決定性作用,過分地誇大了統帥的作用,因此他就無法認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克勞塞維茨死後出版的著作,構成了西方軍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完整階段。後來的西方軍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勞塞維茨一些矛盾的觀點,為軍事思想中的反動論點進行辯護。西方把克勞塞維茨捧為“空前絕後的軍事經典作家”,大肆宣揚克勞塞維茨關於誇大個人作用和認識戰爭充滿偶然性因素的觀點,特別是鼓吹他那種有關戰爭殘酷無情的思想,為強者國家有權採用最野蠻的武力方式作辯護。
這些觀點在德國反動軍隊中,特別是在法西斯專政時期盛行。一些現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這些觀點,竭力證明,帝國主義集團挑起和進行的戰爭和武裝衝突,與剝削階級的侵略政策毫不相干,並且把這些戰爭説成是“全民”的戰爭,甚至美化為“革命”的戰爭。現代帝國主義軍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勞塞維茨理論遺產中的錯誤論點,適應他們的需要,這就證明了西方軍事思想的侷限性。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戰爭態度

一、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如同一條變色龍,每一次戰爭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變萬化,各不相同。但戰爭的暴烈性,戰爭的蓋然性和偶然性卻是其根本屬性之一。從戰爭與政治的關係看,政治是戰爭的母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把戰爭看成獨立的東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為政治服務的。軍事觀點必須服從於政治觀點。任何企圖使政治觀點從屬於軍事觀點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戰爭爆發之後,並未脱離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劍代筆的政治。
二、戰爭的目的就是消滅敵人。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的政治目的即是消滅敵人,而消滅敵人必然要通過武力決戰,通過戰鬥才能達到,它是一種比其他一切手段更為優越、更為有效的手段。消滅敵人包括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兩個方面。當然,消滅敵人並不意味着蠻幹。有勇無謀的硬幹,不僅消滅不了敵人的軍隊,反而會使自己的軍隊被敵人消滅。
三、戰略包括精神、物質、數學、地理、統計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軍事行動中的作用。物質要素指軍隊的數量、編成、各兵種的比例等。數學要素指戰線構成的角度、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等。地理要素指制高點、山脈、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響。統計要素指一切補給手段等。克勞塞維茨認為,“這些要素在軍事行動中大多數是錯綜複雜並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佔據首位,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貫穿於戰爭始終。“物質的原因和結果不過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結果才是貴重的金屬,才是真正鋒利的刀刃。”
四、戰略戰術的基本原則。克勞塞維茨認為,數量上的優勢在戰略戰術上都是最普遍的制勝因素。雖然在實際作戰時,通常不可能處處形成優勢,但必須在決定點上通過巧妙調遣部隊,造成相對優勢。一切軍事行動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為基礎,才能取得優勢地位,使敵人陷入混亂和喪失勇氣,從而成倍地擴大勝利的影響。戰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簡單的準則是集中優勢兵力。用於某一戰略目的的現有兵力應同時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於一次行動和一個時刻最越好。會戰是戰爭的真正重心,由幾個戰鬥所形成的大規模會戰能有效地消滅敵軍,所取得的成果最大,故高級將領應當重視這種雙方主力之間的戰爭,視其為挫敗敵國交戰意志的重要手段。
克勞塞維茨傳記 克勞塞維茨傳記
五、戰爭中的攻防。克勞塞維茨認為,進攻和防禦是戰爭中的兩種基本作戰形式。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為防禦,局部可能為進攻。進攻中含有防禦因素,防禦中也含有進攻因素。進攻可轉變為防禦,防禦也可以轉變為進攻。一般説來,防禦有離自己的兵員和物資補給地較近,能依靠本國民眾的有利條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極據守。進攻具有“佔領”這一積極目的,並通過佔領來增加自己的作戰手段。
六、要積極向戰史學習。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理論是成長於戰爭經驗土壤裏的果實。戰史是最好的、最有權威、最能説服人的教師。戰爭理論和原則的提出,應當在研究戰史的基礎上進行。當然,戰爭理論也要隨着時代和軍隊的變化而變化,要適應特定國家的需要,具有時代的特點。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歷史評價

毛澤東:“克勞塞維茨的作戰指揮實踐不多,但集中兵力問題講得好。” [5]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人際關係

1810年年底,克勞塞維茨與相戀多年的布呂爾伯爵的女兒瑪麗結婚。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裏德·馮·克勞塞維茨後世紀念

毛澤東曾在延安鳳凰山自己的住處,組織過“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和“哲學問題研究會”,參加“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的有蕭勁光羅瑞卿滕代遠莫文驊葉子龍等人。《戰爭論》的學習討論採用邊讀邊議的方法,每週討論一次,晚上七八點鐘開始,持續到深夜十一二點鐘。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