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魚(拼音:yú),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7]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16]  ,其古字形像一條魚的形狀。“魚”指在水中生活的一類脊椎動物,用腮呼吸,用鰭游水。
魚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177。漢字中以“魚”為意符的字大多與魚有關,如:鮮、魯、鯽、鯉等。 [19]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QGF [1] 
倉    頡
NWM [1] 
鄭    碼
RA [1] 
筆    順
撇、橫撇/橫鈎、豎、橫折、橫、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1194) [2] 
平水韻
上平聲·六魚 [3] 
異體字
𤉯、𩥭、𤋳
結    構
上下結構
總筆畫
8+0(部首+部首外)
注音字母
ㄩˊ
國標碼
D3E3
統一碼
9C7C [1] 
造字法
象形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4]
象形字。早期甲骨文中的“魚”字是魚的形象的刻畫(圖1),從形體上可看出有魚吻、魚眼、魚身、魚鰭、魚鱗和尾巴,線條雖簡,但樣樣俱全。金文(如圖2)中的“魚”字,形體往往比甲骨文複雜些,加上了魚眼,連魚尾也似乎有動感。到了周代晚期,“魚”字的頭部及鰭就開始簡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魚”字上的鱗片逐漸消失,尾鰭變成了火字(如圖3、4)。到了小篆(圖5),“魚”字上的背鰭及腹鰭完全消失了。這個演化是隸書的基礎。隸書(圖6)將這些繁複的筆畫進一步規整合並,魚體魚鱗變為“田”,尾鰭化作四點底(灬)。到了現代簡化漢字,魚的尾巴形成了一條橫線。 [4]  [15]  [17] 
魚是一種水生的冷血脊椎動物,用鰓呼吸。作為本義,“水生脊椎動物”也始終是“魚”字最常用的意義,而“魚”字之義卻並不僅限於本義:一些似魚而實際非魚的動物,因其與魚形似,也被稱為“魚”,如“鯨魚”“鱷魚”等。在古文中還可以看到魚用作動詞,表示捕魚、打魚,例如《左傳·隱公五年》記有:“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句中的“魚”即打魚,今作“”。
魚字讀音與“餘”相同,因此,民間習慣説“年年有魚(餘)”,也就是豐足的意思。民間年畫有不少對魚的刻畫,正取意豐足、吉祥。在民間年畫中,畫得最多的是一個大胖娃娃懷抱一條大魚的形象,代表連年有餘。而且,在大年三十晚上的豐盛菜餚中,魚也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人們還常常用“鯉魚跳龍門”來比喻人的境遇一下子變好。
魚字還有一個特殊意義,即書信。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飯,下言長相憶。”“雙鯉魚”用兩塊木板做成,一底一蓋,刻成魚形,中間放置書信。後人便把“魚書”代指書信。“魚沉雁杳”就是比喻書信斷絕。 [17]  [18]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脊椎動物的一綱,種類極多,一般身體側扁,有鱗和鰭。用鰓呼吸
fish
《詩經·大雅·旱麓》:“鳶飛戾天,魚躍於淵。”
《漢書·食貨志上》:“故御史屬徐宮家在東萊,言往年加海租,魚不出。”
方之《栽草記》一:“三十年前,鄧興在微山湖捉魚摸蝦,混窮度命。”
魚苗;魚米之鄉;
魚水情深;魚目混珠
某些像魚的水生動物

晉·木華《海賦》:“魚則橫河之鯨,突扤孤遊。”
鯨魚;鱷魚;甲魚
中醫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後方的掌(或蹠)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

《靈樞經·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
《醫宗金鑑·刺灸心法要訣·周身名位骨度》:“魚,魚者,在掌外側之上隴起,其形如魚,故謂之魚也。”

古代木製成魚形的信函,代指書信

宋·汪元量《曉行》詩:“西舍東鄰今日別,北魚南鴈幾時通。”
清·丘逢甲《得頌臣台灣書卻寄》詩:“波濤道險魚難寄,城郭人非鶴未還。”
魚素;魚書
兩眼毛色白的馬

《詩經·魯頌·駉》:“有驔有魚,以車祛祛。” 毛傳:“二目白曰魚。”

古國名,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北赤岬山

《左傳·文公十六年》:“唯裨、修、魚人實逐之。"馬宗璉補註:“《水經·江水》‘又東徑魚復縣故城南’,酈元曰:‘故魚國也。’是魚乃羣蠻之一,非庸地。”

星名,屬尾宿

《晉書·天文志上》:“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乃分為二道,其南鰹傅説、魚、天箭、天弁、河鼓。”

(Yú)姓氏用字
動詞
用同“漁”。打魚,捕魚
fish
《左傳·隱公五年》:“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
唐·王維《戲贈張五弟諲》詩之二:“宛是野人也,時從漁父魚。”

代詞
用表第一人稱單數,相當於“吾”
I
《列子·黃帝》:“姬!魚語女。” 張湛注:“魚當作吾。”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一】【魚部】語居切(yú)
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凡魚之屬皆從魚。 [5] 

説文解字注

“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 注:其尾皆枝,故象枝形,非從火也。語居切,五部。 [12] 

廣韻

語居切,平魚疑 ‖ 魚聲魚部(yú)
魚,《説文》曰:“水蟲也。”亦姓,出馮翊。《風俗通》雲:“宋公子魚賢而有謀,以字為族。”又漢複姓,二氏。《左傳》晉有長魚矯,《史記》有修魚氏。語居切。十。 [10] 

康熙字典

【亥集中】【魚部】 魚(魚);部外筆畫:0
古文:𤉯
《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並御平聲。《説文》:本作𤋳,水蟲也。象形,與燕尾相似。注:徐鍇曰:下火象尾而已,非水火之火。《韻會》:隸省作魚。《易·中孚》:豚魚吉。注:魚者,蟲之隱者也。《儀禮·有司徹》:魚𠤎。注: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注: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
又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
又《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豬,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為弓鞬步叉者也。
又《唐書·車服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遼史·興宗記》:試進士於廷,賜馮立等緋衣銀魚。《金史·輿服志》:親王佩玉魚,一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
又《左傳·閔二年》:歸夫人魚軒。注:以魚皮為飾。
又馬名。《爾雅·釋畜》:二目白,魚。注:似魚目也。《詩·魯頌》:有驔有魚。
又地名。《左傳·僖二年》:齊寺人貂漏師於多魚。
又《文十六年》:惟裨儵魚,人實逐之。注:魚,魚復縣,今巴東永安縣。
又《晉語》:夷鼓,彤魚氏之甥也。注:彤魚,國名。
又姓。《左傳·成十五年》:魚石為左師。《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修魚氏。
又與吾同。《列子·黃帝篇》:姬,魚語女。注:姬讀居,魚讀吾。
又葉魚羈切,音宜。徐幹《七喻》:大宛之犧,三江之魚。雲鶬水鵠,禽蹯豹胎。胎音怡。
又葉語鳩切,音牛。庾闡詩:煉形去人俗,飄忽乘雲遊。暫憩扶桑陰,忽見東嶽魚。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C7C;下:U+9B5A) 字形對比(上:U+9C7C;下:U+9B5A) [1]

書寫提示

魚字書寫筆順 魚字書寫筆順
“⺈”居上居中、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田”居中,上寬下窄;首筆豎從撇尖下方起筆;㇕(橫折)的橫段寫在橫中線上側;“十”的短橫寫在橫中線下側,豎筆寫在豎中線。末筆長橫兩端超出上部。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次濁
語居切
ŋjo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次濁
牛居切
ŋiɔ
禮部韻略

平聲





牛居切

增韻

平聲





牛居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移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次濁
牛居切
ŋy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四諸主著
(參考資料:漢典 [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o
先秦
王力系統
ŋ
ǐ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ŋ
ja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ŋ
ja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g
jag
西漢



東漢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高本漢系統

ŋ
i̯wo
隋唐
王力系統

ŋ
ǐo
隋唐
董同龢系統

ŋ
j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ŋ
i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ng
jwo
隋唐
陳新雄系統
ŋ
ǐo
(參考資料:漢典 [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
24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
42
陽平

晉語
太原
y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jy
24
陽平
文讀
ŋ
24
陽平
白讀
吳語
温州
ŋøy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y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y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ȵie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ŋ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jy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ji
43
陽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hi
24
陽平
文讀
gu
24
陽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55
陽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ŋy
52
陽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ŋy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4]  、漢典 [6]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6-11-24]
  • 2.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18-12-02]
  • 3.    平水韻 六魚 魚  .搜韻[引用日期2018-12-02]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028
  • 5.    劉野 編.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第80冊 經部 小學類.長春;深圳: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海天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296
  • 6.    “魚”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8-12-02]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8-0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596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983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6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62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4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902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6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9
  • 15.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539-540
  • 16.    董蓮池編著.新金文編 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0:1555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628-629
  • 18.    殷傑 編著.漢字春秋: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103-105
  • 19.    左民安著. 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12:613-6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