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漁(拼音:y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手捕魚,或像水中游魚,或像以網捕魚,或像手持魚竿釣魚。“漁”的本義就是捕魚,引申指謀取不該得到的東西。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IQGG
倉    頡
ENWN
鄭    碼
VRVV
筆    順
點、點、提、撇、橫撇、豎、橫折、橫、豎、橫、橫
字    級
一級(編號:2425) [1] 
平水韻
上平聲·六魚 [5] 
注音字母
ㄩˊ
統一碼
基本區 U+6E14
四角碼
3711₆
總筆畫數
3+8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䱷、䰻、𣿡、𤀯、𩼪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人們常用的捕魚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下水徒手捉魚,二是垂竿而釣,三是張網捕魚,而上述捕魚之法在古文字資料中都可得到印證,其證據就集中在“漁”字上。
徒手捉魚,這在古金文中表現最為突出。商周金文即作兩手抓魚之狀,如圖3。完全是寫實的會意字。“魚”的寫法如同繪畫,不僅首尾像,連魚鱗和鰭都表現得很詳盡。西周穆王時的遹簋有“乎(呼)漁於大池”之語,“漁”字又從“水”,作雙手在水中捕魚之狀(圖A)。石鼓文“漁”寫作圖4,與遹簋之“漁”相似,只是雙手減省為一手而已。
垂竿而釣,甲骨文表現為圖B、圖C,就像一幅垂釣的畫面。由於刀刻的關係,魚的形狀不像金文的魚形寫實,但寥寥幾筆,也都刻畫出了魚的輪廓,富有美感。其中圖C魚口與釣竿上的繩子尚有一點距離,這不是鍥刻者的疏忽大意,而是表示游魚即將食餌上鈎。圖B作魚已上鈎,漁者用力收竿將魚釣出之狀。“善釣者出魚十仞之下,餌香也。”釣魚,餌是很重要的,但在字形上卻無法反映出來,只能略去。因為文字畢竟是文字,不是圖畫。
張網捕魚。這也可在甲骨文裏找到佐證。甲骨文另有“漁”字即作以網網魚之狀。如圖D,其雙手張網之狀惟妙惟肖。
就“漁”字而論,上述諸種形體都是“漁”的異體字。是太古時代先民們的漁獵生活在文字上的遺蹟,是古史存之於文字的明證。古人靠這些方法在江河湖泊中捕取魚類,始則為了生活,繼則為了享其美味,改善生活。
甲骨文的“漁”字除了上引垂釣、張網二形外,更多的是作水中有魚之形。例如圖1、圖2。字形有繁有簡,繁者從四魚二水,簡者一魚一水,水或在左或在右,或有水滴或無之,魚形也是有簡有繁。面對這些水中之魚,似乎可有兩種解釋:一是“臨淵”所羨水中之魚,可漁而取之者。二是已經捕得而蓄養在船艙裏的魚,準備隨時取用的。如是後者,則這方法也夠古老的了。商代的漁船有無這類設施,也很難説。如斷言其無,則這些“漁”字只能是魚游水中待人捕取之意了。
甲骨文從水從魚的漁,不見於金文,而《説文解字》所列古文(圖5)、篆文(圖6)卻與之遙相呼應。許慎的解釋是:“捕(段玉裁改作搏)魚也。從𩺰從水。漁,篆文,從魚。”段注:“必從𩺰者,捕魚則非一魚也。𩺰水者,魚之驚透於水也。”段玉裁此言亦屬望文生義。甲骨從二水四魚。“古文”從水從二魚,原意可能是顯示捕獲之多,也為了好看。但寫起來畢竟太麻煩,為求簡便,乃以一水一魚示意。小篆字形,左邊是水,右邊是魚,但魚尾變成了“火”字。漢隸字形在秦篆的基礎上把“水”變成“氵”,把“火”字變成“灬”。現代漢字簡化時“灬”簡寫作一橫。
“漁”的本義從上文分析不難得出,表示打魚、捕魚。稍稍引申,“漁”又有奪取之義。語詞中有漁食、漁奪、漁色、漁利、侵漁等語,皆屬貶義。但“漁”本身畢竟是重要的生產活動,事關國計民生,故一向受人重視。《周禮·天官》即有“䱷人”一職(䱷,即漁),負責供給王室膳食、祭祀、宴客所需的各種幹、鮮魚類,並掌管漁政、收取漁税。打魚的對象是魚,打魚的人也稱為“漁”,例如“漁翁”“漁夫”等。 [6-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捕魚。
fish
《易‧繫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漁業;漁民;漁獵;竭澤而漁
謀取(不應得的東西)。
seek
《禮記·坊記》:“諸侯不下漁色。”鄭玄注:“謂不內取於國中也,內取國中為‘下漁色’。”
漁利
侵略;掠奪。
plunder;rob
《隋書‧煬帝紀下》:“奸吏侵漁,內外虛竭,頭會箕斂,人不聊生。”
商君書·修權》:“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
侵漁
泛指尋覓。
seek
郭沫若《歸去來‧雞之歸去來》:“小巧的母雞照樣在籠子裏悠然地漁着食。”

名詞
古水名。約當在今北京市密雲區南。

《水經注·沽水》:“沽水又南,漁水注之,北出縣東南平地,泉流西逕漁陽縣故城南。應劭曰:在漁水之陽也。”

捕魚的人。
fisherman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三峽)》:“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宋·陳與義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一下】【𩺰部】語居切(yú)
(𩼪)捕魚也。從𩺰從水。
漁,篆文𩼪從魚(𤋳)。 [10] 

説文解字注

“(𩼪)搏魚也”注:搏,舊作“捕”,今正。搏,索持也。漢人用搏字多如此。捕魚字,古多作魚,如《周禮·䱷人》本作“魚”。此與取鼈者曰“鼈人”,取獸者曰“獸人”同也。《左傳》:“公將如棠觀魚者。”魚者,謂捕魚者也。《呂氏春秋》《淮南鴻烈》高注每雲:“漁讀如論語之語”、“讀如相語之語”,尋其文義皆由本文作魚,故為讀若,以別諸水蟲。《周禮·音義》:“𤣏本作魚,又音御。”“御”音,即高氏之“語”音也。然則古文本作魚,作𩺰,𩼪其籀文乎,至小篆則𡞞為漁矣。《周禮》當從古作“魚人”,作“䰻”者次之。作“䱷”者,非也。
“從𩺰水”注:必從𩺰者,捕魚則非一魚也。𩺰水者,魚之驚透於水也。語居切,五部。
“漁,篆文𩼪,從魚”注:後篆文者,亦先“二(上的異體字)”後“上”之例也。 [11] 

廣韻

語居切,平魚疑 ‖ 魚聲魚部(yú)
漁,《説文》雲:“捕魚也。”《屍子》曰:“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也。”又水名,在漁陽。 [12]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漁;部外筆畫:11
(yú)《唐韻》語居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居切,並音魚。《説文》:捕魚也。《易·繫辭》:以佃以漁。
又侵取無擇曰漁。《禮·坊記》:諸侯不下漁色。注:漁色,取象捕魚,然中網取之,是無所擇。又或作。《周禮·天官》:人掌以時。
又水名,在漁陽。《水經注》:漁水,出縣東南。
又姓,宋漁仲脩。
(yù)又《集韻》《正韻》並牛據切,音御。義同。
《韻會》:本作𩼪。徐曰:從二魚,魚多也。篆文從省。 [1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氵”窄“魚”寬,頂部“氵”低,底部左右旁齊平。“氵”,第二點偏左,在橫中線。“魚”,撇斜跨豎中線,“田”上寬下窄,首筆豎在豎中線左側,㇕(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長橫從“氵”下側起筆,兩端超出上部。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ŋ
i̯o
王力系統
ŋ
ǐa
董同龢系統
ŋ
jaɡ
周法高系統
ŋ
jaɣ
李方桂系統
ng
jag
西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wo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o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o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o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wo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o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語居切
ŋjo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牛居切
ŋiɔ
去聲
九御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牛據切
ŋiɔ
禮部韻略


平聲





牛居切

增韻


平聲





牛居切



去聲





牛據切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移居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次濁
牛居切
ŋy

去聲
四御


次濁
魚據切
ŋy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四諸主著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031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2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1]
  • 5.    平水韻 六魚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21]
  • 6.    鄭春蘭編著.魅力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329
  • 7.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66-70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87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86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649.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 説文解字注 下[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15.07:1011-1012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6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92
  • 14.    漁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1-01-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