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元烺

鎖定
魏元烺(1780年1月28日-1854年11月19日),字麗泉,清直隸昌黎人。
中文名
魏元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780年1月28日
逝世日期
1854年11月19日

魏元烺人物年表

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進士。
嘉慶十四年(1809年)改山東肥城知縣,同年轉任山西洪洞知縣,嘉慶二十年(1815年)官太平縣。歷昇平定直隸州知州、雲南府知府、迤南道,四川、江西、福建按察使,廣東、福建布政使
道光十一年(1831年)升福建巡撫,署閩浙總督
道光十九年(1839年),遷大理寺卿。
道光二十年(1840年),升兵部右侍郎。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轉刑部右侍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遷刑部左侍郎。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擢都察院左都御史。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改禮部尚書。五月,遷兵部尚書。
咸豐三年(1853年),充考試國子監學正學錄閲卷大臣。
咸豐四年(1854年),以疾乞假,尋卒;賜祭葬,諡勤恪。

魏元烺生平事蹟

魏元烺(1779年-1854年),字麗泉,直隸永平府昌黎縣(今河北省昌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
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進士。選庶吉士,嘉慶十四年(1809年)改山東肥城知縣,同年轉任山西洪洞知縣,嘉慶二十年(1815年)官太平縣。歷昇平定直隸州知州、雲南府知府、迤南道,四川、江西、福建按察使,廣東、福建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升福建巡撫,署閩浙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回京任大理寺卿,歷任兵部、刑部侍郎,升禮部尚書,官至兵部尚書。咸豐四年(1854年)卒於任內。諡勤恪。

魏元烺史料記載

魏元烺,字麗泉,清直隸昌黎人。幼而穎悟,好學。嘉慶五年順天鄉試舉人,十三年二甲一百一十三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十四年授山東肥城知縣,調山西洪洞縣。嘉慶二十年轉太平知縣,二十五年升平定直隸州知州,進雲南府知府。道光元年升迤南道。二年擢四川按察使,調江西按察使。四年改福建按察使。五年升廣東布政使。十年轉福建布政使。十一年任福建巡撫,署浙閩總督。
王先謙、潘顄福《東華續錄》記載:“道光四年甲申(1824)夏六月庚申(二十八日),調邱樹棠為江西按察使、魏元烺為福建按察使。道光五年乙酉(1825)秋八月丁巳(初三日),以魏元烺為廣東布政使,調張青選為福建按察使。”“道光十年庚寅(1930)春正月丙午(十六日),程含章以病免,以魏元烺為福建布政使(服闋,廣東布政使)。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春正月丙子(二十二日),諭:‘三載考績,實為激揚大典。滿、漢諸臣有能盡心所事、任勞任怨者,自應甄敍;有年老而精力不衰者,仍當留任。福建巡撫韓克均辦事遲緩,不能振作;尚無劣跡可指,亦着以原品休致。’以魏元烺為福建巡撫孔昭虔為福建布政使。”
《清史稿·宣宗本紀》記載:“十一年春正月丙子,以魏元烺為福建巡撫。”在擔任福建巡撫期間,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道光十二、三年鎮壓台灣嘉義縣張丙起義。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大旱,台灣嘉義知縣邵用之治事無方。閏九月,台灣嘉義縣張丙糾眾起義,殺知府呂志恆、知縣邵用之。十一月,清廷命署福州將軍瑚松額赴台灣鎮壓張丙起義。巡撫魏元烺權閩浙總督印,命陸路提督馬濟勝帶兵2000人前往討伐。閩浙總督程祖洛時在浙江,聞變後速抵廈門,調兵方集,起義軍被鎮壓,張丙等首領被俘。(清)朱景星修、鄭祖庚纂《閩縣鄉土志·兵事錄·俘獲張丙》記載:“道光十二年閏九月,台灣嘉義縣張丙糾眾倡亂,殺知府呂志恆、知縣邵用之,巡撫魏元烺權督印,馳檄陸路提督馬濟勝提兵討賊,濟勝以二千人往,眾鹹少之。總督程祖洛在浙江,聞變倍道抵廈門,調兵方集,而濟勝已破賊,得渠魁。次年五月俘丙,於京師誅之。台灣平。”民國《廈門市志》記載:“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嘉義。十月朔,戕知縣、知府,圍城匝月。興泉永道周凱駐廈門馳報,巡撫魏元烺調兵進討。十一月廿八日,總督程祖涵自浙馳廈,尋東渡。明年正月,將軍瑚松額由廈渡台。事定,調凱權台灣道。禁廈門口不得販賣鴉片。”《清史稿·宣宗紀》記載:“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台灣嘉義匪首陳辦伏誅。”《清史稿·瑚松額傳》記載:“十二年,命偕尚書禧恩督師剿湖南瑤匪趙金龍,……命署福州將軍,台灣土匪張丙等作亂,授為欽差大臣,偕參贊哈哴阿赴剿。及抵福建,提督馬濟勝已擒匪首,台灣略定。十三年春,命仍渡台搜捕餘黨,擒各路匪首二十餘人,賊黨三百餘人,分別置之法,械送張丙、陳辦、詹通、陳連至京誅之,加太子太保,復調成都將軍。”《清史稿·程祖洛傳》記載:“十二年,擢閩浙總督。命查辦浙江鹽務,嚴定裁汰浮費章程,下部議行。台灣奸民張丙、陳辦等倡亂,命將軍瑚松額督兵進剿,祖洛專治後路軍需。十三年,提督馬濟勝破賊,張丙等就擒,赴台灣籌辦善後事宜,劾戰守不力之都司周進龍等,褫黜有差。”
道光十五年,閩浙總督程祖洛福建巡撫魏元烺、提督福建學政吳孝銘續修《福建通志》記載:“道光十三年七月上諭:朕勤恤民隱,思日孜孜總其成於上,而分其任於督撫。為大吏者果能體朕之心為心,以民之事為事,正已率屬,賢者知所勸,不肖者知所懲,吏治自日臻上理。上年台灣逆匪張丙等滋事。其始因搶米起釁,經吳贊牽控張丙,該縣不辦包米,轉出賞格查拿張丙。其陳辦因搶芋、搶牛起釁,攻打粵莊,事本細微,若得一良有司秉公辦理,自可息爭弭釁,乃邵用之不協輿情,呂志恆果於自用,遂致戕官攻城,竟同負嵎之勢。及訊明該逆因何造反,同稱地方官辦事不公,雖系該逆一面之詞,假如循聲卓著,該逆等何能借口。總兵劉廷斌訓練不勤,營伍廢弛,該道平慶雖操守尚好,而不能防患未然,咎無可逭。是以將劉廷斌、平慶俱交部嚴加議處。總督系特簡大員,文武俱歸統轄,若使孫爾準其身尚在,朕必加以懲處,不少寬貸,姑念該逆等尚未僣據地邑,滋蔓難圖,一經馬濟勝帶兵渡台,旋就撲滅,邵用之等亦無貪婪劣跡,總督程祖洛未經到任,巡撫兼署總督魏元烺為時未久,姑從寬概免置議,且系朕格外施恩。倘邵用之有貪黷實據,或張丙等燎原難撲,亦斷不能曲加寬貸。嗣後督撫大吏,總須以察吏安民為當務之急,遇有不肖官吏,破除情面,立即參劾,勿稍瞻徇。若再因循疲玩,因細故而釀成大患,勞師動眾,誤國殃民,朕必將該督撫拿問,從重治罪,決不寬貸,毋謂訓誡之不早也!將此通諭知之。欽此。道光十三年十二月上諭:本日在見福建陸路提督馬濟勝,年屆七旬,精神強固,朕心甚為喜悦!上年冬間,台灣逆匪張丙等率黨滋事,分股擾擄,戕害官弁。惟時全台官兵一萬四千餘名,不能得力,該鎮等嬰城固守,請調兵三萬赴援。馬濟勝經魏元烺派往,獨帶兵二千渡台接仗,身先士卒,所向克捷,以少勝眾,一戰成功。各股賊匪紛紛潰散,逆匪陸續就擒,不煩內地兵力。當瑚松額等未經渡台以前,全局勘定,厥功甚偉。前經賞給御書「忠勇嚴明」四字匾額、二等男爵世職、雙眼花翎,茲來京陛見,允宜優加懋賞,篤眷酬庸。馬濟勝着加恩晉二等子爵,在御前侍衞上行走,紫禁城內騎馬,並賞御書「福」「壽」二字各一方、寶藍緙絲蟒袍一件、纓緯兩匣、大卷八絲緞二件、大卷江綢二件,頒給祗領,以獎忠勤。再台灣一役,福建巡撫魏元烺於奏請調兵時,稔知台灣府為根本重地,一面奏聞,一面派馬濟勝帶兵前往,迅速蕆功,辦理甚合機宜。魏元烺着加恩賞戴花翎,仍交部從優議敍,以示朕論功行賞、權衡至當之意。欽此。”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上諭):軍機大臣字寄閩浙總督程、福建巡撫魏。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奉上諭:本日據程祖洛等奏,先赴廈門,相機渡台剿辦,並探報提、鎮先後抵台日期一折。覽奏俱悉。嘉義以北匪徒陳辦等,因與粵莊爭牛細故,毀莊拒捕。嘉義以南匪首詹通等,同時響應,搶潔衙署、迅防,拒殺兵民,甚至戕害府、縣將弁,攻圍縣城,勢甚猖獗。其彰化以南,亦有匪徒黃城聚眾,離縣城數里之莿桐腳、加犁莊均被焚燬。副將葉長春,會同該縣李廷璧,保守城池。現在提督馬濟勝已於十月二十八日收進鹿耳門,總兵竇振彪亦於十一月初二日由鹿港登岸,台郡居民安堵。嘉義現雖屢被賊攻,劉廷斌竭力固守,現計先後調撥發內地官兵及台灣道就近調澎湖兵弁、本年撥戍班兵,計共七千數百餘名,兵力不為不厚。程祖洛到廈門後,着體察台灣情形,倘馬濟勝等到台,力能進取,即飭令會同劉廷斌,相機剿辦。程祖洛即飛速渡台,辦理善後事宜,將賊首生擒解京,盡法懲治,再將所調內地官兵,先行陸續撤回,以節麋廢。倘賊眾兵單,勢難即行殲除,着飛飭馬濟勝竇振彪,與劉廷斌遙為聲援,以保守城池為第一要着,毋稍輕率,或有挫失,轉令賊勢鴟張。並着程祖洛暫駐廈門,不必渡台。朕已派瑚松額為欽差大臣、哈朗阿為參贊,並飛掉河南兵一千名、西安滿州營兵三百名,此二處俱奏報起程,並調四千兵一千五百名、貴州兵五百名,程祖洛即飛催瑚松額等,趕緊湍行,俟大兵到齊,一鼓作氣,聚而殲旃,務留餘孽。再,台灣四面皆海,若賊勢窮蹙,難保不竄入海中,擒捕更形棘手。着程祖洛豫飭沿海各隘口,多派兵弁梭織巡邏,嚴密防堵,無任一名漏網,倘有疏虞,惟程祖洛等是問。至程祖洛所奏,密札戴雄挑備精兵二、三千名聽候任用,自系尚未奉到節次所降諭旨,此項兵丁似不如陝、豫、川、貴等省官兵之勁勇,着體察情形,如可不用,即檄令停止。將此由五百里諭知程祖洛,並諭魏元烺知之。欽此。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第三十七冊》
爾後,道光皇帝開始釐清第一條線索:處理鄉里禁運米糧事件時,嘉義知縣恐怕是犯了大錯,而先前知府未將此知縣撤換,也是鑄成大錯的一大缺失。
道光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諭):道光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內閣奉上諭:原任福建台灣知府呂志恆、原署嘉義縣知縣邵用之,於上年逆匪分股肆擾,前往追捕,先後被戕,當降旨交部照例賜卹。嗣以該逆匪等起釁之初,輒以貪官污吏妄殺無辜為詞,以致人言藉藉,特諭令瑚松額、程祖洛,將該故員等有無激變情事,確查具奏。茲據奏,原任台灣知府呂志恆,居官尚屬能事,而果於自用。台灣道平慶以原署嘉義縣知縣邵用之不協輿情,飭令呂志恆前赴嘉義將其撤任。呂志恆並未遵辦,轉以邵用之可靠申覆。又因馭下苛刻,出納是吝,遂致謠言四起,並無別項劣跡。原署嘉義縣知縣邵用之,到任甫及半載,不能約束家丁、胥役,民間嘖有煩言,亦無貪婪實據。所奉甚為明晰,是該故員等平日實未有貪污凌虐激變情事,現已確鑿可信。呂志恆、邵用之先後被賊戕害,以死勤事,情堪軫惜,均着加恩依部議照傷亡例賞給雲騎尉世職。所有應得恤賞,各該部照例辦理,用示朕褒獎忠藎、善善從長志意。欽此。
道光十三年六月二十六日(上諭):臣長齡等跪奏,為遵旨會同嚴審定擬具奏事。道光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奉旨:據刑部奏,台灣嘉義縣滋事逆匪張丙、陳辦、詹通、陳連四犯,現經瑚松(額)等派員押解到部,着大學士、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嚴審定擬具奏。欽此。臣等督率章京、司員等,連夜熬審,據張丙、詹通公認戕官攻城不諱,惟陳辦、陳連祇認糾眾攻打粵莊,於抗拒官兵與張丙等合夥攻城各情節,供詞率多閃爍。業將訊取大概供情呈覽。復經臣等督率章經、司員,摘傳伴送該逆差役蔡連招、郭斌、林全等,當堂質訊,陳辦等無可狡賴,始據供認聽從張丙邀約,與陳連先後前往嘉義城外北門攻圍屬實。
嘉慶道光兩朝上諭檔》記載:“緣張丙系竹仔林人,平日在店仔口賣魚,詹通系店仔口人,賣檳榔度日,陳辦系侖仔莊人,耕種過活,陳連是鎮平莊人,開乾果店生理,具籍隸嘉義縣。張丙與詹通、陳連、陳辦、,並以正法之黃番婆、劉仲、劉港、蔡恭、江七、侯虎、黃城、許城、梁辦、吳扁、歐宗、莊文一、曾吉、劉邦項即劉謀、賴牛、吳貓、柯和尚,並在逃之張成,結交往來。上年五月間,因各莊米貴,公禁搬運,有鄰莊陳壬癸到店仔口買米,恐人阻攔,託生員吳贊包送出莊,吳贊族人吳房邀同詹通、吳扁等阻搶。吳贊控縣,因張丙與詹通交好,疑伊主使,一併牽控。知縣邵用之先將吳房拿解,復出賞格夠拿張丙等,因此心疑知縣得錢,恨邵知縣不公。適閏九月間,陳辦因糾搶粵人芋頭起釁,被張阿凜糾眾焚搶,並搶去陳辦族叔陳實牛隻,陳辦、陳連回攻粵莊。升任總兵劉廷斌帶兵趕散,官兵在新勢湖莊拿住割禾莊民五人,殺了兩個,又要調兵剿辦,張丙等更懷不平。十月初一日,乘官兵都在北路,張丙、詹通就同王奉等在鹽水港先搶鹽當,並殺佳里興巡檢衙門教讀。是日,知縣邵用之帶同差役、義勇查拿,張丙拒捕,主令詹通等將邵知縣生擒殺害。初二日,因知府呂志恆會營來拿,張丙等迎到大排竹地方,主令劉港、劉邦項等將知府呂志恆、縣氶朱懋一併殺害。張丙見事已鬧大,不能歇手,起意造反,自稱開國大元帥,封詹通為總先鋒。詹通身穿黃馬褂,豎旗刻印,張丙令人傳説貪官污吏妄殺無辜,所以起事除害,煽惑人心。又逼脅入夥,共二、三十人,名為旗頭,都稱張丙為總大哥,其蔡恭、江七、侯虎、梁辦、莊文一、蔡臨等,各稱元帥,不歸張丙調度。初四日,劉廷斌帶兵前來,張丙同詹通迎到八漿溪,打仗敗陣。又在水崛頭將劉廷斌圍住。劉廷斌突圍走出,張丙分作兩路追到嘉義縣城外,將護安平協副將周承恩戕害。劉廷斌進城防守,張丙糾約陳辦、陳連等幫助攻城。十四日,陳辦、陳連先後前往嘉義縣城北門外,燒燬民房。陳辦豎鎮北五元帥旗號,身穿紅青馬褂,頭帶大紅黑鑲邊風帽,腳穿草鞋,騎着馬,一手執腰刀,一手執令旗,一同圍攻,義民等放鎗打死擊鼓賊匪一名。總計賊匪大鼓首二十七股,小股首十四股,共四十一股。張丙用過天運年號,寫示張貼各莊,民人自被搶谷乏食,愈聚愈多,約有一、二兩萬人。後提督馬濟勝帶兵剿補,於十一月初七等日,在毛尾港、鐵線橋等處打仗五次,二十一日生擒詹通,該逆等望風星散,陸續將張丙、陳辦、陳連擒獲。此該逆等滋事之原委也。臣等復詰以張丙之上有無大頭目。據張丙、詹通供稱,張丙人稱總大哥,再無比張丙大的頭目。復詰以該逆既有偽印,自系蓄謀已久,究系何時起意,年號、告示是何人編造。”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上諭:“現據程祖洛、魏元烺由六百里先後馳奏:提督馬濟勝等帶兵渡台後,屢獲勝仗,拿獲賊目多名,餘匪紛紛奔竄。現在該處所調官兵及義勇等足數搜捕,所有四川、貴州兩省前調各官兵,無論行抵何處地方,着沿途各督撫即行飛諮帶兵各員妥為管帶歸伍,毋許逗遛滋擾。欽此。”
據台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鴻翱撰《台灣嘉義縣城工義倉碑記》(道光十六年四月)記載:“道光十二年十月,張丙等變起,首攻嘉義,福建巡撫閩浙總督魏公元烺,調陸路提督馬公濟勝,帥內地漳泉兵。賊圍解後,屢經地震,繼以沾雨,城遂圮壞。”
清周凱芸皋《芸皋先生自纂年譜》記載:“道光十三年癸巳正月,接林少穆中丞書,鈔錄各省保舉名單,知去秋閏九月魏中丞麗泉先生列入剡章,同保者台灣道平慶福州府戴嘉穀、海防廳黃宅中。夏,海中盜賊竊發。時,台灣餘孽未靖,制軍程公祖洛與欽差將軍湖公松額,搜捕辦理善後事宜。海賊日有洶洶之勢。密稟制府,許便宜行事。五月,會同金門總兵竇鎮軍振彪、水師中營楊參將俊傑、同安營參將雙喜,統帶水陸兵丁,搜捕沿海潘塗杏、林柏頭諸賊。焚其巢穴,獲賊多名。海洋稍靖。六月,奉程制軍調署台灣道事。”
《清宣宗實錄》記載:“道光十三年三月初二日(癸酉)諭軍機大臣等:『據瑚松額由四百里馳奏抵台後探詢大略情形」一折,覽奏均悉。台灣南路鳳山、阿里港等莊分類械鬥,先經該道平慶副將謝朝恩帶兵彈壓,獲犯無多。現經提督馬濟勝帶兵前往查辦,如果該處餘匪尚敢滋擾,必應盡法懲辦。該將軍等務當剴切曉諭,令粵籍總董人等早將首夥各犯按名交出;倘怙惡不悛,即當痛加剿捕,彼時後悔無及。反覆開導,俾各莊居民不敢容隱。至閩、粵各莊既有夙嫌,恐將來乘機復發;必須妥為解散,使彼此日久相安,方為久安長治之策。倘或畸輕畸重,稍涉瞻徇,難保日後不再滋事端。其起釁根由,前屢經降旨令該將軍等詳查;着仍遵前旨,秉公查明,務得確情,據實具奏。至閩民呈遞呈詞控告粵莊進士黃驤雲串通舉人曾偉中、監生李壽起釁滋事等情,是否屬實,或另有別情?斷不可將就了事;着該將軍等一併詳查,據實具奏。將此由四百里諭令知之』。尋奏:『在籍主事黃驤雲,彼時在郡城海東書院教讀,並未回鄉;且經函寄粵人,勸其不可攻莊滋事。即粵莊各生監於官兵到莊時,亦多有指拏兇犯者:似可信其未經同謀』。【閩淅總督程祖洛福建巡撫魏元烺會奏】冬間,嘉義張丙等糾眾滋事,台灣、彰化二縣及鳳山縣迤東各鄉,匪徒聞風響應。其未被逆匪滋擾之淡水廳與鳳山縣迤西各鄉,又有粵莊棍徒,肆行焚搶。”
徐世昌編撰的《大清畿輔先哲傳》之名臣傳收錄了魏元煜及其弟元烺:
元烺,字麗泉,元煜弟也。幼而穎悟好學,受兄難如嚴師,時有二蘇之目。嘉慶五年,舉鄉試。十三年戊辰,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除山西洪洞知縣,歷官至閩浙總督。道光十二年,英船駛泊閩之五虎,希求貿易。元烺驅之出洋。奏之,上韙之。是年,台灣匪民張丙、陳辦糾眾倡亂,戕府縣,攻陷斗六門,勢張甚。元烺聞警,檄提督馬濟勝率兵二千渡台,十戰而台平。十九年,疏請試習炮陣,略言:閩省為濱海巖疆,武備最要,而火器為先。火器中有速戰陣者,于軍尤利。其陣法以五人為伍,五伍為排,是為一小隊。其大隊則兵百人,遞用外委千總、把總領之。積五大隊為一旅,以參守統之。數十旅以提鎮統之。由伍而排而隊,使將皆識弁,弁皆識兵,如臂之於身,指揮如意。其操演之法,兵分兩翼。每大隊一,用炮二。每旅前列炮十,繼以鳥槍,接以矛刀、弓箭,如牆而進。又以馬隊列於陣之兩翼為遊兵,四隅關顧,聯絡相維。其進退疾徐,則分旗色以為號令。法既簡明,用之敏捷。無論營之大小,兵之多寡,皆可遵循練習,以壯軍威。奏之,上如所請。是年,入靚,補大理寺卿,擢至禮部尚書,調兵部。以疾乞假,尋卒。賜祭葬,諡勤恪。
參考文獻 《清史稿》
《續碑傳集》,1冊10卷,559-560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包》,2507-1號
《大清畿輔先哲傳》,徐世昌撰,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