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新民

(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鎖定
高新民,男,1957年3月生,湖北武漢人,著名學者慈善家、心靈哲學家、哲學史專家、中國心靈哲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湖北省慈善總會逸華教育基金創始人兼常務副理事長。其主要研究領域: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形而上學人工智能哲學比較哲學宗教學人生哲學等。已在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社出版著作20餘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學術月刊》等期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多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新華文摘》以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等刊物全文轉載和摘錄。 [4]  [9] 
高新民生活的全部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真教書育人,踏實做學問,已發表2000多萬字的科研成果;二是嚴格遵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扶危濟困,樂善好施,三十多年來籌款800多萬元 [11]  ,興建、援建了三所希望小學。2006年設立湖北省慈善總會逸華教育基金,在全國各地開展慈善助學活動。
高新民曾説:我研究心靈哲學,尋求幸福的良方,是形而上;我從事慈善,印證配製的藥劑是否有效,是形而下。他認為,獲得幸福的方式除了基本的物質滿足之外,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內在的自我改造,豐富自己的愛心、平和心、寬恕心、感恩心;二是在能力之內努力奉獻,造福他人。所以,幸福在於少私慾,多利人。 [9] 
中文名
高新民
別    名
愛心教授 [8]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武漢
出生日期
1957年3月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1] 
職    業
學者 [9] 
代表作品
現代西方心靈哲學
中國心靈哲學論稿
印度心靈哲學論稿 [4] 
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 [4] 
非存在研究 [4]  展開
主要成就
金嶽霖學術獎 [4] 
湖北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4] 
中國心靈哲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 [9] 
設立逸華教育基金 [9] 
高新民心靈哲學學術基金 [10] 
職    稱
華中師範大學哲學系二級教授 [4] 
職    務
湖北省慈善總會逸華教育基金常務副理事長、華中師範大學心靈與認知研究中心主任 [4] 
研究領域
西方哲學史、心靈哲學、形而上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哲學、比較哲學、宗教學和人生哲學等 [9] 
學    歷
碩士研究生 [3] 
性    別

高新民人物履歷

1977年-1981年就讀華中師範大學政教系;
1982年-1984年就讀武漢大學哲學系;
1984年至今,在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任教; [4] 

高新民獎勵榮譽

1.專著《現代西方心靈哲學》獲“金嶽霖學術獎”及“湖北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2.專著《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獲“湖北省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3.1996年武漢市委和市政府授予“武漢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4.1999年入選湖北省普通高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5.2006年被教育部授予“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6.2005年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7.2015年榮獲華中師範大學“感動校園”年度人物;
8.論文《心性多樣論:心身問題的一種解答》獲“湖北省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4] 

高新民主持科研項目

1.國家教委人文社科規劃項目:現代西方心靈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意識論,1993年;
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認知科學的哲學問題研究,1997年;
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心靈哲學,2001年;
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西方心靈哲學與唯物主義發展,2001年;
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2004年;
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唯物主義和二元論在西方心靈哲學中的最新發展研究, 2008年;
7.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邁農主義及其本體論意義研究,2010年;
8.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非存在研究,2010年;
9.珠海市委宣傳部與華中師範大學聯合攻關項目:韋卓民全集整理,2011年;
10.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西方心靈哲學及其比較研究,2012年;
1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意向性與人工智能建模基礎問題研究,2020年; [4] 

高新民主要著作

1.《人自身的宇宙之謎:西方心身學説發展概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89年版;
2.《貝克萊哲學及其重構》,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3.《智者的人生哲學》,台灣牧村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版;
4.《現代西方心靈哲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版;
5.《心靈的解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6.《人心與人生:廣義心靈哲學論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8.《理解與解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9.《意向性與人工智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10.《心靈與身體:心靈哲學中的新二元論探微》,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11.《有無之辯與人生哲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2013年版;
12.《非存在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13.《邁農主義與本體論的發展》,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
14.《心靈哲學的當代建構》,科學出版社2019年版;
15.《中國心靈哲學論稿》,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
16.《印度心靈哲學論稿》,科學出版社2022年版; [3] 

高新民主要譯作

1.《超心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2.《西利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3.《心靈哲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4.《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西方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6.《心靈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4] 

高新民主要論文

1. 《自我的“困難問題”與模塊自我論》,載《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10期;
2. 《心性多樣論:心身問題的一種解答》,載《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01期;
3. 《自我意識的心理地理學探原》,載《學術月刊》2021年第03期;
4. 《“同一性危機”與敍事自我論》,載《學術月刊》2019年第04期;
5. 《佛教心靈哲學重構之我見》,載《學術月刊》2018年第05期;
6. 《主觀物理主義:物理主義形態的又一創新》,載《學術月刊》2017年第02期;
7. 《“對象理論”: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與超越》,載《學術月刊》2014年第05期;
8. 《心靈哲學中二元論和自然主義發展的新趨勢——以查默斯自然主義二元論為線索》,載《學術月刊》2011年第09期;
9. 《“塞爾問題”與解釋語義學》,載《學術月刊》2010年第06期;
10. 《意向性研究的心靈哲學進路》,載《學術月刊》2008年第10期;
11. 《構建有中國氣派人格同一性哲學論綱》,載《學術研究》2021年第04期;
12. 《老樹新芽:西方本體論最新發展探要》,載《學術研究》2019年第08期;
13. 《自我研究的現象學與認識論轉向:斯特勞森的“珍珠串理論”》,載《學術研究》2017年第04期;
14. 《自我的本體論窘境與最低限度自我論的多元發展》,載《江海學刊》2021年第04期;
15. 《“幸福”的學術身份轉型:從倫理學到認知科學》,載《江海學刊》2018年第03期;
16. 《虛構、科學與真理——虛構主義關於虛構話語的“新思維”》,載《江海學刊》2011年第02期;
17. 《本質認識的元問題與宗教的本質》,載《江海學刊》2006年第04期;
18. 《心靈的解構: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的“本體論變革”》,載《江海學刊》2005年第02期;
19. 《邁農主義的有無之辯及其對傳統本體論的超越》,載《哲學研究》2010年第11期;
20. 《新目的論與心智的終極解釋》,載《哲學研究》2007年第11期;
21. 《馬克思主義意識論闡釋的幾個問題》,載《哲學研究》2006年第11期;
22. 《戴維森的解釋主義及其心靈哲學意藴》,載《哲學研究》2005年第6期;
23. 《意向性·意義·內容——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圍繞心理內容的爭論及其思考》,載《哲學研究》2003年第02期;
24. 《他心知問題:一個不應被冷落的認識論領域》,載《哲學研究》1996年第11期;
25. 《物理主義兩大疑難探原》,載《哲學動態》2020年第01期;
26. 《心靈觀:西方心靈哲學的新論域》,載《哲學動態》2018年第10期;
27. 《感受性質發微》,載《哲學動態》2017年第06期;
28. 《理解與解脱——佛教解釋學之我見》,載《哲學動態》2013年第11期;
29. 《笛卡爾式二元論的重新解讀與最新發展——從現代心靈哲學的視域看》,載《哲學動態》2011年第12期;
30. 《“存在”意義的語言哲學祛魅與探析》,載《哲學動態》2020年第11期;
31. 《穿越“邁農迷津”——深化本體論研究的一條路徑》,載《哲學動態》2009年第08期;
32. 《意向性難題的中國式解析》,載《哲學動態》2008年第04期;
33. 《“生物學轉向”與新目的論》,載《哲學動態》2006年第05期;
34. 《意向性理論的當代發展》,載《哲學動態》2004年第08期;
35. 《民眾心理學研究與當代哲學的新問題》,載《哲學動態》2002年第12期;
36. 《自我研究的“索引詞方案”及其創發性思考》,載《世界哲學》2017年第06期;
37. 《卡斯塔涅達的多元主義“大通哲學”》,載《世界哲學》2016年第01期;
38. 《整體論及其在哲學中的發展》,載《世界哲學》2014年第03期;
39. 《從分流到合流:意義-意向性研究的一種走向》,載《世界哲學》2013年第05期;
40. 《自然主義二元論:“意識困難問題”的非經典解答》,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年第04期;
4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無之辨”》,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01期;
42. 《聯結主義的意向性缺失難題及其化解》,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18年第08期;
43. 《心靈哲學的“危機”與“激進的概念革命”——麥金基於自然主義二元論的“診斷”》,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15年第06期;
44. 《新二元論的突現論路徑》,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12年第03期;
45. 《句法機怎樣才能成為語義機?——本體論語義學及其啓示》,載《自然辯證法通訊》2008年第04期;
46. 《心理世界的“新大陸”─—當代西方心靈哲學圍繞感受性質的爭論及其思考》,載《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年第05期;
47. 《自主體人工智能建模及其哲學思考》,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年第11期;
48. 《當代轉型天賦論的理論創新與特點》,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年第10期;
49. 《內容因果作用的外在主義難題”及其信息語義學解答》,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年第07期;
50. 《反個體主義及其寬心靈觀》,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年第02期;
51. 《自然主義的意向性難題與信息語義學》,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第12期;
52. 《民間心理學與常識心理概念圖式的批判性反思》,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年第04期;
53. 《唯物論的難題與取消式唯物主義》,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年第02期;
54. 《當代西方心靈哲學發展的兩種傾向及其意義》,載《自然辯證法研究》1993年第07期;
55. 《自我的探賾索隱:粒子和亞原子粒子層次的“記憶政治學”》,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1年第04期;
56. 《工程學本體論:本體論的形而下走向及其意義》,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0年第03期;
57. 《天賦心靈研究的自然主義之維》,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8年第05期;
58. 《“語義機”:計算主義的“新方向”》,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7年第02期;
59. 《意義研究中的整體論與反整體論之爭》,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5年第02期;
60. 《新二元論的“爭鳴”》,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3年第03期;
61. 《虛構現象的哲學探究》,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1年第01期;
62. 《人工智能的瓶頸問題與意向性的“建築術”》,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9年第06期;
63. 《意向性觀念的祛魅與重構》,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9年第01期;
64. 《現當代意向性研究的走向及特點》,載《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08年第04期;
65. 《錢穆“安心之學”——價值性心靈哲學的視角》,載《倫理學研究》2018年第02期;
66. 《應然即實然:邁農價值論的申述》,載《倫理學研究》2017年第02期;
67. 《意義理解與人生解脱——佛教意義理論探微》,載《宗教學研究》2014年第04期;
68. 《佛教心靈哲學的“發現”與探索:基於<楞嚴經>的解讀》,載《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03期;
69. 《佛教語言哲學略論》,載《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01期;
70. 《本體論理解的“元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的本體論》,載《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第06期;
71. 《宗教本質新解》,載《學術論壇》2004年第01期;
72. 《東西方心靈觀比較研究》,載《社會科學戰線》2020年第09期;
73. 《副現象論:心身研究園地的奇葩》載《社會科學戰線》2019年第08期;
74. 《“最低限度自我論”:自我真相的一種破解》,載《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09期;
75. 《思維與“感受性質”——認知現象學的“發現”與探索》,載《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11期;
76. 《思維語言假説:論證、批評與思考》,載《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06期;
77. 《比較研究視野下心身二分圖式的解構與超越》,載《社會科學研究》2021年第02期;
78. 《心靈研究的“歸屬論”走向:解釋主義及其最新發展》,載《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第05期;
79. 《自我:心靈哲學新的聚焦點》,載《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第04期;
80. 《是什麼把心與非心區別開來——西方心靈哲學的心理標準探索》,載《社會科學研究》2017年第02期;
81. 《“圖靈測試”與人工智能元問題探微》,載《江漢論壇》2021年第01期;
82. 《竹簡文獻中的心理語言運用及其心靈哲學意義》,載《江漢論壇》2019年第11期;
83. 《中國的“天賦心靈”研究及其心靈—認知哲學意義》,載《江漢論壇》2018年第10期;
84. 《從比較角度看有無之辯中的“李約瑟難題”》,載《江漢論壇》2017年第03期;
85. 《<老子>有無之辯理解的條件與方法問題》,載《江漢論壇》2014年第01期;
86. 《二元論的東山再起》,載《江漢論壇》2012年第04期;
87. 《謂詞邏輯視野下的“being”意義問題》,載《江漢論壇》2010年第08期;
88. 《實踐關切、生活觀與人格同一性——從沙克曼的工作看人格同一性研究的實踐進路》,載《人文雜誌》2021年第07期;
89. 《現象學的“抄襲公案”與邁農的現象學創始人地位》,載《學術界》2020年第11期;
90. 《中國心靈哲學的“自然化”建構及其世界意義》,載《河北學刊》2020年第04期;
91. 《目的理解的進化論轉向及其意義——以博格丹的温和選擇主義為例》,載《中州學刊》2019年第09期;
92. 《解釋與解構——丹尼特的心靈哲學及其意義》,載《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03期;
93. 《人心與人生——生存哲學的心靈哲學維度》,載《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01期;
94. 《關於心靈觀建構與發展的若干思考》,載《學習與探索》2020年第11期;
95. 《心理現象是真實屬性還是人為歸屬?——解釋主義對物理主義的發展》,載《學習與探索》2017年第08期;
96. 《人格同一性問題的問題及其最新破解》,載《甘肅社會科學》2018年第04期;
97. 《心靈哲學比較研究的“中國聲音”》,載《江西社會科學》2017年第03期;
98. 《中國哲學也有自己求真性心靈哲學》,載《貴州社會科學》2014年第05期;
99. 《師法自然與基於“進化論轉向”的智能解剖》,載《貴州社會科學》2021年第04期;
100.《心靈哲學中的思想實驗》,載《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08期; [2] 

高新民選編整理

1.《韋卓民學術論著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版;
2.《康德的經驗形而上學<純粹理性批判>上半部註釋》,華中師範出版社2009年版;
3.《韋卓民全集》(全十一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4] 

高新民社會評價

他在國內心靈哲學界享有較高聲譽,創造了六個之"最"——國內從事心靈哲學研究最早、科研成果數量最多、科研成果質量最高、涉及領域最廣、教學成果最為突出、為學和做人結合的最為完美。在學術之外,他樂善好施、救濟扶貧,集善款約700多萬元,興建、援建了三所希望小學。他還獎掖後學,設立學術基金,為有志於獻身哲學事業的青年學者解決了後顧之憂。他就是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高新民。
創造六個之"最",發表200篇論文
高新民教授創造了我國心靈哲學領域的六個之"最"。第一,國內從事心靈哲學研究最早。自上世紀80年代初,高新民就師從於哲學史家陳修齋先生和哲學專家楊祖陶先生研究西方心身問題,並於1989年出版著作,此作彌補了我國學術界的一大缺陷;第二,國內心靈哲學科研成果數量最多。高新民教授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級課題10餘項。已出版專著16部、譯著6部;已發表論文200多篇,約2000多萬字的科研成果;同時,主編心靈與認知叢書、心靈哲學叢書以及整理《韋卓民全集》等50餘部;第三,國內心靈哲學科研成果質量最高。高新民教授1996年出版的著作,填補了國內研究西方心靈哲學的空白,成為國內研究心靈哲學第一本系統著作,獲得了學術界享有較高榮譽的"金嶽霖學術獎",並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第四,涉及領域最廣。高新民教授不但研究西方心靈哲學,而且研究中國心靈哲學、印度心靈哲學;不但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最新成果的哲學反思,而且涉及到非存在、幸福觀、價值觀等形而上學領域;第五,教學成果最為突出。高新民教授在多年的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具有獨立科研能力人才。第六,為學和做人結合的最為完美。高新民教授在學問之餘,會積極參與社會建設,去全國各地進行調研,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籌集善款近700萬元,建三所希望小學
除了認真教書育人,踏實做學問外,高新民教授還積極扶困濟困,樂善好施,近三十年來他籌款約700多萬元,興建、援建了三所希望小學。2006年他創辦逸華教育基金,在全國各地開展慈善助學活動,幫助了3000多名的大、中、小學生。
為了幫助有志於獻身哲學的青年學者解決後顧之憂,2017年高新民教授還設立"高新民心靈哲學學術基金",並投入首期資金24萬元。
2019年初,由高新民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豐碩,成績突出,學校獎勵其20萬。收到這筆獎金後,他立刻全部捐獻給校基金會,以用於推動華師哲學學術事業的快速發展。
作為中國心靈哲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高新民教授多年來低調行善,多次婉拒媒體採訪,認真教書育人,堪稱為學與做人的完美結合的典範。多年堅持行善,他的理由只有一個:做這事讓我快樂,有幸福感和價值感。 [6] 

高新民媒體報道

他是華中師大的博導,中國心靈哲學奠基人,30年來,潛心研究如何讓人獲得幸福。
他18年堅持行善,自掏腰包50多萬元做慈善,興建、援建3所希望小學,併成立慈善基金,傳播幸福理念,籌集276萬元,資助學生1157人次。
他説:“這是我心靈哲學的‘幸福實驗’,慈善讓我獲得了助人為樂的幸福感。”
昨日,華中師範大學哲學教授高新民來到英山縣方咀鄉大畈河希望小學,瞭解志願者援助的“告別鹹菜工程”的進展情況,並給英山一中4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孩子送去3萬元助學金。
迄今為止,高新民做慈善已有18個年頭。
在這位55歲的中國心靈哲學奠基人看來,行善是他獲取幸福的一種方式,是他驗證“自利利他”幸福哲學的途徑。 [5]  [7-8] 
幸福嘗試:讓老家人用上自來水
1995年,高新民和妻子劉雅琴回老家武漢市新洲區高旗杆灣探親,看到老家人還從池塘裏挑水吃,便拿出5000元,給每家裝了自來水管。劉雅琴説:“當鄉親説‘祖祖輩輩挑水吃,頭一次回家就看到水在缸裏’時,我們心裏那個開心喲,別提了。”
1996年,高新民的專著《現代西方心靈哲學》出版,獲得中國哲學界大獎“金嶽霖學術獎”,獲得1萬元稿費。
他回老家後,看到校舍破敗,孩子們沒有課外書籍,當即將1萬元稿酬、2000冊圖書捐給了村小學。
做出版工作的妻子劉雅琴並不懂得心靈哲學,但她樸素地感受到慈善帶來的幸福感。夫妻約定:做一輩子慈善。 [5]  [7-8] 
高新民説,如果説他這兩次行善,更多的是天性善良的表達,那麼之後一系列的慈善行為,更是他心靈哲學的“幸福實驗”。 [5]  [7-8] 
幸福敲門:三所希望小學落成
從1995年開始至今,高新民夫妻倆自掏腰包50餘萬元助學。其中,他們興建、援建了3所希望小學。
2001年,兩人出資1.65萬元,籌集9.35元,政府配套30萬元,興建了英山縣大畈河慧濟希望小學。
2002年,兩人出資23萬元,獨資興建了新洲區李集街八屋村慧濟希望小學。
2005年,兩人牽頭組織,3名社會人士出資25萬元,興建了新洲區鳳凰鎮餘寨逸華希望小學。
當年,他們夫婦倆的積蓄不多,為了籌建英山縣大畈河慧濟希望小學,高新民給學校在職研究生髮出一封募款信:“你們都是社會精英,是否該為社會做點什麼……”最終,他募得9.35萬元,自己出資1.65萬元。
2002年,高新民又拿出23萬元存款,想獨資在家鄉再建一所希望小學。當時,建一棟教學樓需要40多萬元,有的建築商聽到報價後就放棄了。 [5]  [7-8] 
幸福傳遞:打造五十多人幸福團隊
高新民的點滴善行,像一泓清泉,滋潤了身邊的人,許多人自願加入到他的慈善事業,他稱為幸福傳遞。
42歲公司老總金陽,出生於湖南貧寒農家。事業有成後,他得知高新民捐建希望小學,便約了兩個生意夥伴,投資興建新洲逸華希望小學。
2005年,金陽投身高新民門下讀博士,潛心研究心靈哲學。 [7] 
2006年,出於對高新民低調誠懇慈善之舉的認同,金陽聯合他的兩個生意夥伴,與高新民建立了“湖北慈善總會逸華教育基金”,4人成為基金的主要捐資人,並籌集善款資助貧困學生。聚集在高新民身邊的慈善志願者有50多人,他們組成了一支踐行高新民“幸福慈善”理念的團隊。 [5]  [7-8] 
幸福期待:讓山區孩子多吃點肉
2005年,高新民和博士生金陽前往國家特困縣竹溪縣匯灣小學考察,看到孩子們還吃着冷飯,嚥着發黴的鹹菜,七八歲的孩子特別瘦小,高新民心裏十分發酸。
高新民希望孩子們能儘量少吃鹹菜,“告別鹹菜工程”成為他的慈善目標。逸華教育基金每年捐2.5萬元給學校,讓他們租地、請人種菜。
2010年,在逸華教育基金的捐助下,英山縣大畈河希望小學也開闢了蔬菜基地,讓561名小學生們每餐都能吃到蔬菜,告別吃鹹菜的困境。
讓孩子們每週能吃一次豆腐、半月吃上一頓肉的新目標,又讓高新民和他的“幸福團隊”奔波在路上。 [5]  [7-8] 
幸福公式:自利和利他可以完美統一
“獲得幸福的方式除了基本的物質滿足之外,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內在的自我改造,豐富自己的愛心、平和心、寬恕心、感恩心;二是在能力之內努力奉獻,造福他人。”
18年“幸福實驗”完成了高新民的“幸福公式”:幸福=基本物質需要之上的滿足+分享+自我實現。
他説,許多現代人對幸福的感悟力已經退化,患上了幸福麻痹症、快樂痴呆症,單純對物質的慾壑難填是造成人們“不幸”的根源。
如何構建仁愛的社會,如何打造“幸福中國”,必須學會利他、分享。 [5]  [7-8] 

高新民創立教育基金

逸華教育基金由高新民先生、關熙舜先生、商向軍先生、嚴景陽先生共同發起,並由上述發起人首期投資20萬元,商向軍先生、關向東先生、嚴景陽先生是逸華教育基金的主要捐助者。以後發起人將根據實際情況,擬每年追加投資20萬元。
為管理好逸華教育基金的每一分錢,逸華教育基金在湖北省民政廳的監督下,設立基金專項賬户,對資助款項及合理的基金運作經費支出實行專項管理。基金接受嚴格規範的會計和財務管理,設立獨立的帳簿。逸華教育基金接受社會捐贈須履行正常捐贈手續,統一納入到基金專項帳户,開具專用收據,捐贈人可依據專用收據享受國家税收政策。當年支出節餘部分,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基金款項嚴格按照指定用途專款專用,任何人不得截留或改變用途。基金委員會對該基金進行專項審計,因此發生的審計費用由基金運作經費中支出;如捐贈人要對基金進行單獨審計,因此產生的審計費用由捐贈人承擔。 逸華教育基金具有嚴格規範的管理制度。本基金每年定期召開兩次工作會議,由會長召集主持,要求全體委員參加,並邀請部分受助者代表參加。與會人員共同檢查基金前一階段工作開展情況,並審定年度工作報告和受資助學生情況,共同商議、制訂本基金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
“慈善教授”高新民和孩子們在一起 “慈善教授”高新民和孩子們在一起

高新民幸福語錄

1.“施就是福”,這幾乎成了高老師的口頭禪
高老師的慈心不僅僅是在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身上,還將這些慈心灑向了小區流浪的小貓小狗身上。在高老師看來,只要是生命,都應該憐惜。偶爾聚餐吃剩下的食物湯汁,高老師必要求夫人劉雅琴老師用塑料袋裝好,帶回家施與小區流浪的貓和狗。起初,那些被遺棄的小狗似乎對周遭的人都抱着一份戒心,並不輕易靠近陌生人。高老師,每次留下食物後即走開,好讓這些小貓小狗們放下戒心,飽餐一頓。慢慢地,小貓小狗們似乎認識高老師了,看見高老師時也會搖頭擺尾起來,偶爾還會在旁邊撒個歡兒,然後蹦蹦跳跳地跑開了。再後來,有隻懷孕的流浪狗居然把家安在了高老師家敞開的地下室裏,在高老師夫婦的悉心照顧下,狗媽媽誕下了10來只狗娃娃,有些小狗身上斑斑點點的,可愛極了。
2.“要惜福”,節儉就是惜福的表現
數年來,除了院裏為運動會統一派發的新裝之外,幾乎看不到高老師穿其他的新衣。一件咖啡色外套,胳膊肘處鑲着兩塊深色的橢圓形的布料,每年伴着高老師走過秋冬季節。和高老師身高相仿的兒子淘汰的衣物成了高老師服裝的主要來源。一個書包,只要是高老師的課,總見他用來背各種講義和書籍,書包毛的不像樣子了,開玩笑説送高老師一個書包,高老師笑着拒絕,他覺得舊包一樣背書,還背得心安。高老師的節儉還小到一次性紙杯甚至是紙巾,能不用紙杯時便不用,能只用半張紙巾時絕不用一張,高老師常説這就是惜福。
3.人要知福、惜福、再培福
我們經常用“身在福中不知福”來表達我們對別人“不知福”的惋惜,同時也表達我們對別人擁有的幸福的“豔羨”。但是,每當我們反觀自照的時候,發現我們自己在很多時候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幸福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近在每個人的心裏邊。只是由於我們患了高老師所説的幸福“麻痹症”和“遲鈍症”,才導致對自身幸福的漠視。人們常説,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為珍貴:一是已失去的,二是得不到的。如果每個人把這一信條當作自己的幸福觀,那麼他當然是不幸福的。事實正好與之相反,真正的幸福就在於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高老師曾説“心能天堂、心能地域、心能凡夫、心能堅賢”。幸福不是向外求索,而在於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的感受。
幸福雖是人的無形資產,但也是有限的。如果一個人任意揮霍他的幸福的基礎,那麼給他帶來幸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必將消耗殆盡。人不僅要知福,更要惜福。高老師在這方面給我們豎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每次我們和高老師一起吃飯的時候,高老師都親自“點菜”。他點菜有一個原則,一是吃得好,二是不浪費。如果飯快吃完時,還有不少菜在桌子上。高老師會親自給我們夾菜,一是看我們吃得少,二是堅持不浪費。如果實在吃不下,就打包拿回家。
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幸福都是來之不易的,我們在知福和惜福的同時,更要培福。高老師資助貧困學生就是在培福。讓我最為感動的是,他對於慈善的態度,對於學生的大愛。逸華教育基金的成長過程中,高老師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劉老師事必躬親。基金的成長並不易,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深知其中的困難,人員聯絡、資金管理、信息統計、志願服務、後續瞭解,每一層都繁瑣細碎,高老師都是事無鉅細,親自過問和解決。記得多少次都是這樣,因為資金限制的客觀情況,兩位老師與志願者們開會,拿着名單,仔仔細細的瞭解每一位貧困學生的情況,以篩選出最適合的人選,但是後來我發現,只要聽到令人心酸的狀況,劉老師每每必潸然淚下,高老師前一刻還理性分析,後一刻已經心軟,跟幫忙的志願者們説,都納入到資助名單當中吧,錢的問題我再想辦法。
4.現實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這是哲學家萊布尼茨的一句名言。高老師在講課中經常用到這句話。這句話內涵豐富,涉及到現實與可能,現在與未來,幸福的標準與尺度以及人生的境界與態度等諸多問題。有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幸福感並不是由現實環境造成的,而是有我們內心的慾望造成的。慾望不是壞事,但是當你把這種慾望不加分別地指向你的家庭、社會甚至國家的時候,你就會不斷指責、抱怨,感到無助和不幸。所以有很多時候,達到幸福的途徑不應該到財富、名利、地位、權利等這些外在性的東西中去尋找,而應該到我們的內心當中去尋找。“處理好當下一心念,於一念心中求解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有錢、有勢、有權、有名的人並不見得就一定比普通老百姓更幸福。無錢、無勢、無權、無名的人同樣能夠得到幸福
在個人生活、家庭和社會都既有順心順意的地方,又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們卻往往習慣於把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的努力,把不好的結果歸咎給他人。但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結果不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嗎?我們家庭的面貌難道不是由這個家庭中的每一個人決定的嗎?我們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包括我們社會中的那些問題難道不應該由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負責嗎?有些學生為自己生在農村、為自己有一個農民父母而抱怨,但是換一個角度,這可能已經是最好的了,因為你有疼愛你的父母,有全力支持你的家庭,有走出農村進入大學的條件。比起那些孤兒、那些沒能夠進入大學的同齡人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所以,你所在的家庭就是你能夠得到的最好的家庭,你所在的社會就是你能夠享有的最好的社會。
5.幸福,有時候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
一般人就像這樣一位老太婆: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做雨傘生意,一個以染布為業。天下雨是老太太的願望,因為下雨的話,她賣雨傘的兒子有錢賺。即使是這樣,她還是高興不起來,因為她擔心染布的兒子曬在外邊的布被雨淋壞了。而天晴儘管也是她的欲求,但她又為做雨傘生意的兒子擔憂發愁。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無論天晴還是下雨,她的兒子們都有一個生意好,這樣的好心態就是幸福的狀態。(選自《理解與解脱》80面)
6.幸福是主觀的感受,與財富不成正比
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狀態的評價,儘管有“第三人稱”即他人的所謂的外在的客觀的評價,但真正的最有權威的評價還是“第一人稱”即我自己的評價。因為有的人從外在的方面看,榮華富貴條件都具備了,但他仍可能活得很痛苦,仍充滿着憂鬱、焦慮甚至絕望。人類歷史上存在的許多“大富大貴”的人選擇自殺的道路就足以説明這一點。另一方面,有些人佔有的物質財富很少,但他仍可能活得很幸福,很瀟灑。殊不知,幸福的種類、形式多種多樣,幸福並不與物質財富成正比,有的幸福甚至於之沒有關係,如讀書、思維過程中伴隨的幸福感。
可以斷言:一個人的生存狀態之好壞並不與他佔有的物質財富成正比。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於,人的生存狀態時多種因素的函數,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心靈或精神狀態。(選自《理解與解脱》75面)
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顏淵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就物質生活而言,此屬一種極低之生活,人人可得。但孔子、顏子在此物質生活中所寓有之心生活,則自古迄今,無人能及。乃亦永久存在,永使人可期望在此生活中生活。(選自《人心與人生》275面。)
7.幸福就是認清現實狀況,不被熾盛的慾望牽着走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般人不能像智者那樣認識到“多欲必苦”的道理,總是任自己的慾望遷流變化,極力順着它們,跟着它們走,繞着它們轉,以為慾望滿足了就幸福了。殊不知,慾壑難填,慾望不可能絕對被滿足,財富不可能充裕到人沒有新的慾望生起的地步。因此,幸福就是認清當下的狀況,居安思危,不被慾望牽着走,矇蔽雙眼,悔之晚矣。(選自《理解與解脱》79面)
從前有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家裏極為富有,金銀財寶應有盡有。還有幾個兒子和許多傭人。有一天,他們所住的房子燒着了,火勢很大,加上房子極為古舊、年久失修、堂舍高危、柱根摧朽、四壁傾斜,撲滅的可能性是沒有的了。眼看房子要被大火所吞噬,然而,火宅內,他的幾個兒子和僕人仍在樂着嬉戲,對自己的現狀及破在眉睫的處境不知不覺,任這種現實遷流變化。(選自《理解與解脱》76面)
8.幸福在於依理而行
一般的人之所以生活在悲慘的生存狀態中而不能自拔,根源在於“心之蓬”,即心受到錯誤的思想、觀念的污染和矇蔽。若能依理而行,就能受到綱舉目張、一本萬利的效果。(選自《人心與人生》315面。)
庖丁解牛。從前有一個庖丁,他用他的刀為梁惠王解牛。解完後,講了自己為什麼那麼快就將牛分解完,而又使其刀刃完好無損。因為他認識了牛的基本結構和根本之所在,從筋骨間的空隙處下刀,在骨節間的竅穴處行刀,因此遊刃有餘。(選自《人心與人生》316面。)
9.幸福在於少私慾,多利人
人之本心就像太陽一樣,私慾就像烏雲一樣。本心是幸福寧靜的,而正像陽光為烏雲所籠罩一樣,人心被私慾遮蔽,本心就被不幸,煩惱的感覺覆蓋。一當驅散烏雲,陽光就會普照大地。一當少私慾,幸福寧靜的心態自然就會顯露出。(選自《人心與人生》397面。)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