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平之戰

(五代十國時期的高平之戰)

鎖定
高平之戰,又稱巴公原之戰,指的是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縣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市高平市與澤州縣交界處的巴公鎮)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着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此戰以後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
高平之戰是後周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
名    稱
高平之戰
發生時間
954年
地    點
高平
參戰方
北漢後周
結    果
後周大勝
主要指揮官
劉崇、柴榮

高平之戰戰役過程

柴榮御駕親征 柴榮御駕親征
後周立國初,北漢主劉崇附遼聯兵,屢攻後周皆敗。顯德元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卒,養子柴榮繼位(是為世宗)。劉崇乘柴榮新立,遂再次與遼合兵南進,企圖一舉滅周。二月,劉崇率軍3萬,以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會同遼武定節度使楊兗所率萬餘騎,由晉陽(今山西太原南晉源鎮)經團柏(今祁縣東南)南下,屯梁侯驛(今沁縣西北),於太平驛(今襄垣)破後周軍,直趨潞州(今長治)。世宗柴榮聞北漢軍南攻,力排異議,決意親征。命天雄節度使符彥卿、鎮寧節度使郭崇率兵自磁州、固鎮(今河北磁縣、武安)西進,出北漢軍之後;命河中節度使王彥超、保義節度使韓通率部自晉州(今山西臨汾)東北,側擊北漢軍;命河陽節度使劉詞率軍殿後,為當面阻擊之兵援;命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等為先鋒,先趨澤州(今晉城)。同時詔令諸道招募民間驍勇者從戰。自率大軍由開封經懷州(今沁陽)北上,從正面迎擊北漢軍。三月十八日,柴榮率軍進抵澤州。劉崇不知柴榮親征,初戰獲勝,便輕敵急進,過潞州而不攻,揮軍南進。十九日,於高平南猝遇後周前鋒軍,激戰失利,退至高平南之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市高平市與澤州縣交界處的巴公鎮)列陣。劉崇率中軍居中,張元徽部居東,遼將楊兗騎兵居西,欲行決戰。時周之後軍尚未趕到,而柴榮亦令列三陣與北漢軍對峙:以白重贊等統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統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等統精騎居中;同時遣將率軍直趨江豬嶺(今山西長子西南),斷北漢軍退路。劉崇輕後周兵少,擁眾自傲,聲言不需遼軍相助,亦可獲勝。楊兗策馬前望,見周軍陣容嚴整,勸其不可輕進。劉崇執意決戰,不聽勸阻,令左軍張元徽率騎兵向後周軍右翼猛攻。接戰未幾,後周將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步卒千餘人降。柴榮見勢危急,自引親兵冒矢石督戰。宿衞將趙匡胤急與張永德各率2000騎,從左右翼奮擊,左軍白重贊等也率部力戰,迅速形成對北漢軍夾擊之勢。劉崇為激勵士氣,褒賞驍將張元徽初戰之功,令其率軍再戰。張元徽復入後周軍陣,馬倒被殺。時南風正盛,後周軍乘勢左右馳突,愈戰愈勇。遼將楊兗畏戰逃遁。北漢軍大敗。劉崇舉旗招收殘兵萬餘被迫後退,據險抵禦。傍晚,柴榮後軍劉詞部抵達,復與諸軍合擊,斬北漢樞密使王廷嗣,追擊至高平。北漢軍大潰,傷亡甚重,遺棄輜重、器械不可勝數。劉崇僅領百餘親騎由雕窠嶺(今高平西北)逃回晉陽。此戰,劉崇錯誤估計形勢,貿然出兵,小勝驕縱,決戰不察虛實,幾遭全軍覆沒。柴榮指揮果斷,身先士卒,部將力戰,一舉獲勝。 [1] 

高平之戰史料記載

丙申,晉王(周世宗)即皇帝位。 [2] 
北漢主聞太祖(郭威)晏駕,甚喜,謀大舉入寇,遣使請兵於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兗將萬餘騎如晉陽。北漢主自將兵三萬,以義成節度使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武寧節度使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與契丹自團柏南趣潞州 [2] 
北漢兵屯梁侯驛,昭義節度使李筠遣其將穆令均將步騎二千逆戰,筠自將大軍壁於太平驛。張元徽與令均戰,陽不勝而北,令均逐之,伏發,殺令均,俘斬士卒千餘人。筠遁歸上黨,嬰城自守。筠,即李榮也,避上名改焉。 [2] 
世宗聞北漢主入寇,欲自將兵御之,羣臣皆曰:“劉崇自平陽遁走以來,勢蹙氣沮,必不敢自來。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動,宜命將御之。”帝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來,朕不可不往。”馮道固爭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強,破劉崇如山壓卵耳!”道曰:“未審陛下能為山否?”帝不悦。惟王溥勸行,帝從之。 [2] 
北漢乘勝進逼潞州。丁丑,詔天雄節度使符彥卿引兵自磁州固鎮出北漢軍後,以鎮寧節度使郭崇副之;又詔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引兵自晉州東出邀北漢軍,以保義節度使韓通副之;又命馬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清淮節度使何徽、義成節度使白重贊、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將兵先趣澤州,宣微使向訓監之。重贊,憲州人也。 [2] 
癸未,帝命馮道奉梓宮赴山陵,以鄭仁誨為東京留守。 [2] 
乙酉,帝發大梁。庚寅,至懷州。帝欲兼行速進,控鶴都指揮使真定趙晁私謂通事舍人鄭好謙曰:“賊勢方盛,宜持重以挫之。”好謙言於帝,帝怒曰:“汝安得此言!必為人所使,言其人則生,不然必死,”好謙以實對,帝命並晁械於州獄。壬辰,帝過澤州,宿於州東北。 [2] 
北漢主不知帝至,過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軍於高平之南。癸巳,前鋒與北漢兵遇,擊之,北漢兵卻。帝慮其遁去,趣諸軍亟進。北漢主以中軍陳於巴公原,張元徽軍其東,楊兗軍其西,眾頗嚴整。時河陽節度使劉詞將後軍未至,眾心危懼,而帝志氣益鋭,命白重贊與侍衞馬步都虞候李重進將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將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將精騎居中央,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禁兵衞帝。帝介馬自臨陳督戰。北漢主見周軍少,悔召契丹,謂諸將曰:“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諸將皆以為然。楊兗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勍敵也,未可輕進!”北漢主奮髯,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兗默然不悦。時東北風方盛,俄而忽轉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使司天監李義白北漢主雲:“時可戰矣。”北漢主從之。樞密直學士王得中扣馬諫曰:“義可斬也!風勢如此,豈助我者邪!”北漢主曰:“吾計已決,老書生勿妄言,且斬汝!”麾東軍先進,張元徽千騎擊周右軍。 [2] 
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呼萬歲,降於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太祖皇帝(趙匡胤)時為宿衞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西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內殿直夏津馬仁瑀謂眾曰:“使乘輿受敵,安用我輩!”躍馬引弓大呼,連斃數十人,士氣益振。殿前右番行首馬全乂言於帝曰:“賊勢極矣,將為我擒,願陛下按轡勿動,徐觀諸將破之。”即引數百騎進陷陳。 [2] 
北漢主知帝自臨陳,褒賞張元徽,趣使乘勝進兵。元徽略陳,馬倒,為周兵所殺。元徽,北漢之驍將也,北軍由是奪氣。時南風益盛,周兵爭奮,北漢兵大敗,北漢主自舉赤幟以收兵,不能止。楊兗畏周兵之強,不敢救,且恨北漢主之語,全軍而退。 [2] 
樊愛能、何徽引數千騎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輜重,役徒驚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親軍校追諭止之,莫肯奉詔,使者或為軍士所殺,揚言:“契丹大至,官軍敗績,餘眾已降虜矣。”劉詞遇愛能等於塗,愛能等止之,詞不從,引兵而北。時北漢主尚有餘眾萬餘人,阻澗而陳,薄暮,詞至,復與諸軍擊之,北漢兵又敗,殺王延嗣,追至高平,殭屍滿山谷,委棄御特及輜重、器械、雜畜不可勝紀。是夕,帝宿於野次,得步兵之降敵者,皆殺之。樊愛能等聞周兵大捷,與士卒稍稍復還,有達曙不至者。甲午,休兵於高平,選北漢降卒數千人為效順指揮,命前武勝行軍司馬唐景思將之,使戍淮上,餘二千餘人賜資裝縱遣之。李谷為亂兵所迫,潛竄山谷,數日乃出。丁酉,帝至潞州。 [2] 
北漢主自高平被褐戴笠,乘契丹所贈黃騮,帥百餘騎由雕窠嶺遁歸,宵迷,俘村民為導,誤之晉州,行百餘裏,乃覺之,殺導者。晝夜北走,所至,得食未舉箸,或傳周兵至,輒蒼黃而去。北漢主衰老力憊,仗於馬上,晝夜馳驟,殆不能支,僅得入晉陽。 [2] 
帝欲誅樊愛能等以肅軍政,猶豫未決。己亥,晝卧行宮帳中,張永德侍側,帝以其事訪之,對曰“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帝擲枕於地,大呼稱善。即收愛能、徽及所部軍使以上七十餘人。責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將,非不能戰。今望風奔遁者,無他,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悉斬之。帝以何徽先守晉州有功,欲免之,既而以法不可廢,遂並誅之,而給槥歸葬。自是驕將惰卒始知所懼,不行姑息之政矣。庚子,賞高平之功,以李重進兼忠武節度使,向訓兼義成節度使,張永德武信節度使,史彥超為鎮國節度使。張永德盛稱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以馬仁瑀為控鶴弓箭直指揮使,馬全乂為散員指揮使。自餘將校遷拜者凡數十人,士卒有自行間擢主軍廂者。釋趙晁之囚。
北漢主收散卒,繕甲兵,完城塹以備周。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2.    《資治通鑑.後周紀》高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