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駱駝

(郭沫若創作的新詩)

鎖定
《駱駝》是現代詩人郭沫若於1956年9月17日創作的一首新詩。《駱駝》描繪出平沙漠漠、夜色蒼茫中,駱駝昂首天外,引導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線;暴風雨來臨,旅行者緊依駱駝獲得温暖,渡過難關。在旅行者面前,出現“春風吹醒”的“綠洲”,可詩人告誡人們“縱使走到天盡頭,天外也還有樂園”,所以“長征不會有歇腳的一天”,何況暴風雨又要來臨;跟着駱駝吧,它將“給予旅行者以天樣的大膽”,引導他們永遠向前。作品熱情讚美鬥爭中的先行者,歌唱不屈的意志,歌唱向着未來的堅韌長征。大膽、準確而生動的比喻,深刻而耐人尋味的哲理,是這首詩的特色。 [1] 
作品名稱
駱駝
作    者
郭沫若
作品出處
北京日報
文學體裁
新詩
創作時間
1956年9月17日

駱駝作品原文

駱駝
駱駝,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頭天外,
導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線。//
暴風雨來時,
旅行者
緊緊依靠着你,
渡過了艱難。
高貴的贈品呵,
生命和信念,
忘不了的温暖。//
春風吹醒了綠洲,
貝拉樹垂着甘果,
到處是草茵和醴泉。
優美的夢,
象粉蝶翩躚,
看到無邊的漠地
化為了良田。//
看呵,璀璨的火雲已在天際瀰漫,
長征不會有
歇腳的一天,
縱使走到天盡頭,
天外也還有樂園。//
駱駝,你星際火箭,
你,有生命的導彈!
你給予了旅行者
以天樣的大膽。
你請導引着向前,
永遠,永遠! [2] 

駱駝創作背景

《駱駝》是郭沫若在新中國成立後寫的優秀詩篇,最早發佈於1956年10月14日的《北京日報》,這時的郭沫若已經年過花甲。駱駝,耐飢渴、善負重,善於在沙漠中遠行,因此,它有“沙漠的船”的美名。它堅定、沉着、目標如一,它“昂頭天外”的身姿,它不畏暴風雨的品性,都給人以生命、信念和温暖。所以作者通過駱駝這一堅韌不屈的形象創作了這首詩,來讚頌革命的人民和無畏的戰士(也可以説是為了讚頌革命的政黨和軍隊)。 [3-4]  [5] 

駱駝文學賞析

從《駱駝》這首詩的內涵來看種滄桑之感流露於字裏行間。詩的情緒由以往的奔放豪邁而轉向蒼勁沉雄,詩的語言則不再是那種一瀉無餘的流暢,而是有着某種因沉思而產生的頓挫之音。像“駱駝,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這樣的詩句,明顯地呈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風格。這或許就是歲月的風雨給他的性格鐫刻下的印痕在詩中的表現罷。 [6] 
作為一個年過花甲的詩人,他在駱駝身上所寄託的情懷,當然是同他自身的人生經驗分不開的。駱駝作為“沙漠的船”是一個動的形象,它的精神品格向來為人們所稱道。詩人在寫出這種動的形象的同時,又以“生命的山”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來表達出“高山仰止”的敬慕之情。這裏的“生命的山”,既是對“駝峯”的暗喻,又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象徵,可以説收到了“一箭雙鵰”的藝術效果。 [6] 
詩人筆下的駱駝,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生命追求的過程。它本身既是沙漠的船和生命的山,同時又以自身的風貌幫助和鼓舞了“旅行者”。在“走向黎明的地平線”的過程中,它幫助人們抵禦“暴風雨來時”的襲擊,讓人們“渡過了艱難”,給他們以“生命和信念”,而在“春風吹醒了綠洲”之際,它又使“優美的夢”得以實現,“看到無邊的漠地/化為了良田”。駱駝不僅在自己的生命追求的過程中實現了它的價值,也在幫助和鼓舞他人的過程中擴大和深化了它生命存在的價值。 [6] 
這首詩的最後兩節,已經不僅僅在寫駱駝這一具體的生命形象。詩人有意地把詩境擴展向一個更為遼闊的空間。所謂“璀璨的火雲/已在天際瀰漫”,而“長征不會有/歇腳的一天”,其藝術境界的指向都不是對個體生命的讚美,而是昇華成一種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實現了。這或許就是通常所説的“由點及面”的藝術表現方法,而它的逐步擴展的詩的境界,在引導讀者深入把握詩的內涵。同時,也給予讀者對藝術真諦的啓悟。 [6] 

駱駝名家點評

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吳開晉《新詩鑑賞辭典》:這首詩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是感情與具體物象的有機融匯,以詩人的讚美之情作內藴,藉助於豐富的想象力,以形象體現出動人的意境。詩,是寄託詩人的理想並抒發內心情感的。詩人明寫的是駱駝,暗喻的卻是自己的抱負和感受。從這首詩使我們聯想到李賀的《詠馬》詩。可是李賀的《詠馬》詩是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和展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傲骨;郭沫若通過讚頌駱駝,則是抒發一種不斷追求、不斷進取的感情,並向人們展示出堅韌不拔的精神和無限美好的未來境地,詩的意境更為深邃。 [7] 
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孫峯《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讀》:在這首詩中,詩人不滿足於同時代一般地對黨直抒胸臆的謳歌和對黨光輝業績的再現,而是發揮了更大的主觀獨創性,運用了更豐富的想象,着眼於黨的形象的整體,着眼於黨的思想精神的實質,創造了“駱駝”這一概括力、象徵性極強的抒情載體詩中任重道遠的“駱駝”,導引和衞護着旅行者從黑暗走向黎明,又不止息地進行長征,實際上成為中國共產黨崇高、偉大形象的象徵,成為黨的光輝業績和不斷變革“長征”精神的象徵。這首詩緊扣時代脈搏,在現實生活中選材立意,將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瑰麗的理想和深邃的哲理凝聚在“駱駝”這一意象之中,在短小篇幅裏熔鑄了精練的思想,在自由質樸的形式裏充溢着詩的意趣。 [8] 
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楊玲《中學生科學文藝作品選讀》:全詩用第二人稱寫法,便於刻畫駱駝的形象並對駱駝直接讚頌。詩是自由體,大致押韻,聲音和諧,富有韻律。 [4] 

駱駝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1914年赴日本學醫,回國後從事文藝運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1921年與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並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女神》,對中國的新詩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新文學的奠基者之一。1924年後開始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起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成績卓著。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並寫下許多歷史劇和大量詩文。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等職,創作了大量的劇本、散文和小説。他的早年詩作形式自由活潑,風格雄奇壯美,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表現了五四時代的革命精神。 [5] 
參考資料
  • 1.    武漢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教研室.中國當代文學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403頁
  • 2.    北京日報創刊60週年紀念文集編委會編.北京日報創刊60週年紀念文集 文學作品精選集:同心出版社,2012.10:120
  • 3.    馬德俊,張學正,周相海.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評 上: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02月:第3版,第108頁
  • 4.    楊玲.中學生科學文藝作品選讀: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06月:第204頁
  • 5.    公木主編.新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11(2006.12重印):1047
  • 6.    葉櫓.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年01月:第105頁
  • 7.    公木.新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03月:第83頁
  • 8.    王萬森,吳義勤,房福賢.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讀: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