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鎖定
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是清政府經管朝鮮事務的官職,由袁世凱出任。 [1] 
中文名
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出任者
袁世凱

目錄

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事件背景

1882年《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簽訂後,中朝關係在制度構造和管理體制方面,與清初以來的冊封—朝貢制度構架相比,出現一些新變化。具體來説,中朝政治往來完全由禮部主導,轉變為總署和北洋大臣參與決策和管理。另外,清政府設立“總辦朝鮮各口交涉通商事務委員”常駐朝鮮京城,後改稱“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 [2] 

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沿革

袁世凱在處理壬午兵變甲申政變的過程中顯示了卓越的膽識與才幹,贏得了李鴻章的賞識。原任中國駐朝總辦商務委員陳樹棠軟弱無能,被漢城外交界人士戲稱為“無骨海蔘”。李鴻章早有更換之意。適逢陳樹棠請假回國治病,10月28日,李奏請派袁世凱接辦朝鮮事務,奏雲:“臣查陳樹棠奉派赴朝,兩載有餘,辦理通商,尚無貽誤。茲因積勞致疾,自應給假調治,另派幹員接替。查有分省補用同知袁世凱膽略兼優,能知大體,前隨吳長慶帶兵東渡,久駐王京,壬午、甲申兩次定亂,情形最為熟悉,朝鮮新舊黨人鹹相敬重。此次派令伴送李昰應歸國,該國君臣殷殷慰留。昨接朝王來函,亦敦請該員在彼襄助。若令前往接辦,當能措置裕如。惟陳樹棠赴朝之時,尚屬商務初開。今則口岸漸增,貿易日盛,各國公使麇集漢城,一切相機因應,尤賴該員從旁贊畫,似宜優其事權,作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略示預聞外交之意。查泰西派員出駐屬國,向由外部給予文憑。如蒙俞允,再由臣檄飭該員剋日前往,並請飭下總理衙門加札飭遵。該員袁世凱官職較卑,歷著勞績,應如何加恩超擢銜階之處,出自逾格慈施,以重體制,而資鎮懾。” [3] 
1885年11月15日,袁世凱帶着李鴻章致朝鮮國王李熙的至要密函到漢城就任新職。密函提及袁世凱“奉旨令駐紮漢城,襄助一切。以後貴國內治外交緊要事宜,望隨時開誠佈公,與之商榷,必於大局有裨。”其時,袁世凱年僅26歲,便以賞加三品銜知府的資格就任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但他只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屬吏,必須事事稟承李的意見,而在朝鮮問題上,李鴻章是穩健派,向不主張公開或強行干涉朝鮮的內政外交,只給袁世凱“與聞外交”的權限。而袁世凱是個激進派,加之年輕氣盛,為排除日、俄侵朝勢力、穩定朝鮮政局,加強中國的宗主國地位,其所作所為,往往超出原有授權,招致各方不滿,特別是李鴻章的斥責。醇親王奕譞甚至要李鴻章預儲“通品”,藉機取而代之。1886年9月9日,李鴻章致函奕譞:“袁守精明剛躁,鴻章每切諭以鎮靜勿擾。但因壬午、甲申兩次定亂,該守身在行間,頗有德於韓民,情形亦較熟悉,權宜用之。惟其洋務素少歷練,年資稍輕。誠如尊諭,宜預儲通品,為他日替人。第系難作文之題,通品亦不易得。” [3] 
1888年10月底,朝王來函,稱袁世凱駐東既久,終難相濟,要求乘其二年任期屆滿而更換之。李鴻章認為,袁世凱雖輕躁妄動,但有才幹,有功勞,任勞任怨,經過屢次訓飭,意氣已平,尚能慎重自持,兼之熟悉情況,纖細必報,牽制李熙非他不可,處理朝鮮問題離不開此人,堅決反對撤換。1888年11月,朝鮮大臣金明圭奉李熙之命面謁李鴻章,談及袁世凱與朝鮮君臣之間表裏隔膜,乃牴牾而不相入,甚有損於大局。再次要求另選人以代其任。張謇張佩綸等也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李鴻章力排眾議,不僅讓袁世凱繼續留朝任職,並於1890年2月給袁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奏請免補知府,以道員分省歸候補班儘先補用,並加二品銜。奉旨允准。 [3] 
1892年9月,李鴻章再上《奏保袁世凱片》,稱讚袁世凱“膽略兼尤,血性忠誠,先後奏保,近日察其器識,尤能深沉細密歷練和平,詢屬體用兼備,置之交涉繁劇之區,必能勝任。”袁世凱以海關道記名簡放。1893年5月再奏補為浙江温處道道員,仍留朝鮮。 [3] 
1894年7月18日,袁世凱奉旨撤回中國。7月23日,即日軍在牙山偷襲清軍並挑起戰爭的前兩天,漢城的中國公署忽然遭到千名日軍的圍攻洗劫,存銀被搶,國旗被奪,代理總理朝鮮交涉通商事宜唐紹儀從公署後院狼狽逃到英國領事館,焚燒了機密公文(還有一部分文件留存英國領事館),隨後輾轉回到煙台,攜回了袁世凱留下的“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關防大印。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