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馴鹿東北亞種

鎖定
馴鹿東北亞種是馴鹿屬的一個亞種,形體奇特,肩高1米多,頭似馬,身似驢,角有許多叉枝,蹄寬大如牛,與麋鹿同有“四不像”的俗稱。性情温馴,能負重物,冬天於雪地上奔走迅速,是拉雪撬的能手。乳汁可制奶茶、奶酪等食品,鹿茸有補氣益血、強筋壯陽等藥用價值。皮可製衣帽鞋靴,保温性能良好。
馴鹿東北亞種屬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馴鹿東北亞種
別    名
黑龍江馴鹿,菲拉爾克斯馴鹿
拉丁學名
Rangifer tarandus phylarch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馴鹿屬
馴鹿東北亞種
命名者
Hollister
命名時間
1912年

馴鹿東北亞種亞種

  • 北歐馴鹿(Rangifer tarandus tarandus) (Linnaeus, 1758)
  • 北美馴鹿Rangifer tarandus caribou) (Gmelin, 1788)
  • 芬蘭馴鹿Rangifer tarandus fennicus Lonnberg, 1909
  • 葛氏馴鹿(Rangifer tarandus granti) J.A. Allen, 1902
  • 瘠地馴鹿Rangifer tarandus groenlandicus) (Linnaeus, 1767)
  • 皮爾裏馴鹿Rangifer tarandus pearyi) J.A. Allen, 1902
  • 史瓦巴德馴鹿 (Rangifer tarandus platyrhynchus) (Vrolik, 1829)
  • 歐亞苔原馴鹿Rangifer tarandus sibiricus

馴鹿東北亞種習性

  •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草原,沿着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羣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1] 
  • 母鹿在冬季受孕,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鹿出世後兩三天即可跟隨母鹿趕路,一星期後就能和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48公里。這也是生存需要。因為馴鹿無論走到哪裏,都擺脱不了飢餓的狼羣和貪婪的獵人的捕殺和追趕,如果不能飛快地奔跑,則只有死路一條。

馴鹿東北亞種物種概述

馴鹿東北亞種
馴鹿東北亞種(5張)
馴鹿東北亞種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一胃四個胃室,反芻牙齒32~34枚。腿細長,善奔跑。雌雄鹿都有鹿角。鹿角扁平,有點像麋鹿的角,長角分枝繁複,有時超過30叉,角的生長與脱落受腦下垂體睾丸激素的影響。過了繁殖季節,角便自下面毛口處脱落,第二年又從額骨上面的1對梗節上面的毛口處生出,初長出的角叫,外面包着皮膚,有毛,有血管大量供血,分杈;隨着角的長大,供血即逐漸減少,外皮遂乾枯脱落。1~2歲生出的初角幾乎是直的,以後角的分杈逐年增多,到成年後定型。有角種類的雌鹿如無角亦不具獠牙狀上犬齒。雄鹿大於雌鹿。毛色冬深夏淺,幼鹿有白色斑點。尾巴極短。棲息於高地苔原、成熟針葉林區、荒漠灌叢沼澤。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以各種植物為食,主要是石蕊、苔蘚、地衣、蘑菇蕨類植物,木本植物的嫩枝葉、樹皮和幼樹苗。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敖魯古雅鄂温克民族自治鄉馴養,是中國唯一的馴鹿種羣基地。鄂温克獵民稱其為“澳倫”。 [2] 

馴鹿東北亞種外形特徵

馴鹿 馴鹿
鹿科馴鹿屬的唯一種,又名角鹿,下分9個亞種。體型中等,體長100~125釐米,肩高100~120釐米;雌雄都具角;角幹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權,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慄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脱毛,9月長冬毛。

馴鹿東北亞種分佈區

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佈在大興安嶺西北坡,近代僅在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尚有少量飼養。 [1] 

馴鹿東北亞種種羣分佈

馴鹿東北亞種
馴鹿東北亞種(5張)
馴鹿(Rangifer tarandus)屬環北極動物,廣泛分佈於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北極、亞北極和北生物區系的苔原、山地和林區,是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大型哺乳動物區系的典型代表。已知全世界馴鹿有11個亞種。我國的馴鹿,僅分佈於東北大興安嶺西北部地區(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至卡瑪蘭和呼瑪河,南至汗瑪,西至滿歸,北至敖魯古雅河流域。),為馴鹿鄂温克人所飼養,與馴鹿鄂温克人的歷史、文化憩息相關,是鄂温克人獨有的馴鹿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馴鹿生活在氣候比較寒冷的地區,分佈在北極洲,以及我國的東北地區,俄羅斯北部地區。
雌雄的馴鹿皆有角,角的分枝繁複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要分佈於寒帶氣候,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北部林區 [3]  。中國鄂温克族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主要分佈在內蒙古等地。 [1] 

馴鹿東北亞種生活環境

棲於寒帶、亞寒帶森林和凍土地帶。在中國主要生活在以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為主的寒温地帶。多羣棲,由於食物缺乏,常遠距離遷徙。以苔蘚、地衣等低等植物為食,隨着季節變化也吃樹木的枝條和嫩芽蘑菇、嫩青草、樹葉等。

馴鹿東北亞種繁殖狀況

馴鹿東北亞種 馴鹿東北亞種
9月中旬至10月交配,妊娠期7~8個月,每胎產1仔,偶見2仔,哺乳期約5~6個月。雌性幼獸18個月性成熟,雄性稍晚,需30個月左右。
性成熟年齡  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當年就可參加交配,繁殖能力很強,一般繁殖壽命可達14年。雄鹿2.5歲性成熟,3歲可以參加配種。在哈爾濱地區,馴鹿壽命可達20歲左右。
2 發情  馴鹿發情期在每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以 10月中旬為旺期。在這一時期雄鹿兇猛異常,常為爭偶打鬥,並主動襲擊人,同時表現有頸部明顯增粗,整天追逐雌鹿,嗅其陰部,同時常“嗥、嗥”吼叫,尿頻,除飲水增加外,很少採食。交配期過後,雄鹿大為消瘦。雌鹿發情表現不很明顯,外陰稍水腫,有少量粘液,主動靠近雄鹿,採食變化不明顯,雌鹿發情後13~22天受孕率較高,發情高潮持續2~4天。
3 交配  馴鹿配種應選擇健康的雄鹿,採用一雄多雌的方式。馴鹿交配多在清晨或傍晚,環境安靜,天氣涼爽時進行,交配持續時間約在20秒左右,每天交配次數不定。在配種期間應適當增喂一些蘋果及維生素E,以提高受孕率。
4 妊娠與產仔
4.1 妊娠  馴鹿妊娠期為225~240天。妊娠前期,雌鹿採食運動狀態變化不明顯,妊娠後期採食量加大,逐漸肥胖,被毛光亮,性情温順安靜。在妊娠期間應注意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特別是鈣、磷的補充及其比例的調整。此外,還要注意不要驚嚇並儘可能避免抓動物,以免發生流產。
4.2 產仔  馴鹿一般在5~6月初產仔,多為1仔,兩仔很少見。產前1個月腹圍明顯增大,乳房稍腫脹,分娩前1周,雌鹿喜歡安靜或慢步行走,陰門稍水腫,並有少量粘液流出,乳房腫脹,乳頭突出。產前1~2天,喜歡在內舍靜卧,食慾下降,有時煩燥不安,頻頻抬尾。母鹿分娩時多呈站立姿勢,有時趴卧,分娩多在午夜或凌晨,首先娩出仔鹿的前蹄,而後是頭部,最後全部產出,整個過程需1~2小時。初產雌鹿有時時間稍長些。分娩後母鹿舔仔鹿,10分鐘後有採食要求。40~90分鐘後胎盤脱落,一般被母鹿自食。幼鹿產後被毛細柔,為咖啡色,無粗雜毛。 [1] 

馴鹿東北亞種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
馴鹿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注:馴鹿東北亞種圖冊網址

馴鹿東北亞種種類區分

馴鹿東北亞種
馴鹿東北亞種(20張)
不同的馴鹿亞種之間的形態有很大差距。總的來説,生活在南部地區的馴鹿要比北部的同類體形更大。馴鹿的肩寬可以達到120釐米,身長在1.5米到2.3米之間。雄性和雌性之間也有體形差異,某些亞種的雄性體形可以達到雌性的兩倍,但雄性和雌性馴鹿頭上都長角,這也是馴鹿區別於其它鹿種的顯著特點之一;長角分枝繁複,有時超過30叉,蹄子寬大,懸蹄發達,尾巴極短。
馴鹿的身體上覆蓋着輕盈但極為抗寒冷的毛皮。不同亞種、性別的毛色在不同的季節有顯著不同,從雄性北美林地馴鹿在夏季時的深棕褐色,到格林蘭島上的白色。主要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花色中白色一般出現在腹部頸部蹄子以上部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