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庫斯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化學家、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鎖定
馬庫斯(Rudolph A.Marcus),1923年7月21日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州理工學院講座教授。 [1-2]  [4] 
馬庫斯於1943年畢業於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1946年獲得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1958年曆任美國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58年任美國布魯克林綜合技術大學教授;1964年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197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3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75年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1978年起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講座教授;199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院外籍院士。 [1-2]  [7]  [15] 
馬庫斯主要從事理論化學方面的研究。 [1] 
中文名
馬庫斯
外文名
Rudolph A.Marcus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
出生日期
1923年7月21日
畢業院校
麥克吉爾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7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73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馬庫斯人物經歷

Rudolph A.Marcus Rudolph A.Marcus
1923年7月21日,馬庫斯(Rudolph A.Marcus)出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
1943年,獲得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學士學位。
1946年,獲得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1951年,先後在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51年—1958年,歷任美國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58年,任美國布魯克林綜合技術大學教授。
1964年,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教授。
Rudolph A.Marcus Rudolph A.Marcus
1970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73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75年,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
1978年起,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講座教授。
199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院外籍院士。 [1-2]  [7]  [15] 

馬庫斯主要成就

馬庫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Rudolph A.Marcus Rudolph A.Marcus
馬庫斯(Rudolph A.Marcus)研究之一是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的Marcus理論,幾乎涉及化學學科中與化學反應速率有關的各個分支領域,以及材料科學、分子器件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推動了這些學科的發展。在單分子反應研究中,將早期的RRK理論發展為RRKM(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理論,是當前研究高能分子的一種重要理論工具。 [1] 
  • 學術論著
Rudolph A.Marcus Rudolph A.Marcus
馬庫斯(Rudolph A.Marcus)編著的論著有《Electron transfers in chemistry and biology》《On the Theory of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 Involving Electron Transfer》《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Electron-Transfer Theory》《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stry. Theory and experiment》《Charge Transfer on the Nanoscale: Current Status》《Theoretical relations among rate constants, barriers, and Broensted slopes of chemical reactions》《Electrostatic Free Energy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States Having Nonequilibrium Polarization》《Dynamical effects in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等。 [16]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2017年10月
第22屆化學、物理、生物量子體系國際學術研討會 [9] 

馬庫斯人才培養

  • 寄語學生
Rudolph A.Marcus Rudolph A.Marcus
2005年10月,馬庫斯在温州醫學院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寄語現場學生:“作為學生,不要太關注現在在學術上的成就,而是要享受和關注現在所學的東西,不要忽略看似簡單的生活現象。” [8] 
  • 培養成果
馬庫斯(Rudolph A.Marcus)培養的學生有北京大學教授高毅勤等。 [11] 
  • 講學講座
時間
講座名稱
合作院校
2005年10月
“青年學生如何做科研”講座報告 [10] 
温州醫學院
2007年9月
“Green Chemistry and Organic Reaction ‘on water catalysis’”學術報告 [6] 
2009年
前沿科學論壇“Interplay of theory and computations in science - Examples drawn from theoretical/experimental studies of Reaction rates,On-water catalysiorganic reactions,Isotope fractionation,Single-molecule fluctuations”公眾報告 [12] 

馬庫斯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70年
1973年
1978年
歐文·朗邁爾獎(Irving Langmair Awards) [15] 
美國化學學會
1983年
錢德勒獎章(Chandler Medal) [15] 
1985年
1988年
彼得·德拜獎(Peter Debye Awards) [15] 
美國化學學會
1989年
1990年
威廉·勞埃德·埃文斯獎(William Lloyd Evans Award) [15] 
1992年
1993年
赫希菲爾德化學獎(Hirschfelder Prize in Chemistry) [15] 

1995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就金獎 [1] 
美國國家科學院

馬庫斯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3年
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 [15] 
1986年
哥德堡大學名譽教授 [15] 
1988年
麥吉爾大學名譽教授 [15] 
1993年
皇后大學名譽教授 [15] 
1993年
新不倫瑞克大學名譽教授 [15] 
1994年
2005年
温州醫學院名譽教授 [3] 
2009年

馬庫斯個人生活

  • 婚姻家庭
Rudolph A.Marcus Rudolph A.Marcus
馬庫斯(Rudolph A.Marcus)的妻子的名字是勞拉·赫恩(Laura Hearne),兩人育有三個兒子,艾倫(Alan)、肯尼斯(Kenneth)和雷蒙德(Raymond)。 [15] 
  • 興趣愛好
業餘時間,馬庫斯喜歡彈鋼琴。曾有過一段時間,他彈琴的時間比做研究的時間還長。他還非常喜歡歷史,當他研究一個課題的時候,總是把課題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去研究,首先發現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5] 

馬庫斯人物評價

馬庫斯與中國藥科大學原校長來茂德暢談 馬庫斯與中國藥科大學原校長來茂德暢談
“馬庫斯在理論化學方面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評) [1] 
“馬庫斯在創立和發展了溶液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温州都市報 》評) [7] 
“馬庫斯在理論化學動力學領域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Professor Rudolph A. Marcus has made man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a wide range of fields in theoretical chemical kinetics)。沃爾夫基金會評) [14] 

馬庫斯人物影響

  • 理論命名
1956年,馬庫斯(Rudolph A.Marcus)提出了電子轉移反應理論,被稱之為“Marcus”理論。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