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敦昌

鎖定
餘敦昌,漢樂理論家、嗩吶演奏家,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廣東漢樂研究會副會長,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顧問。從事音樂工作五十年,潛心研究漢樂理論和演奏藝術,為介紹、推廣漢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中文名
餘敦昌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中國
出生日期
1920年8月
逝世日期
2004年8月
職    業
漢樂樂師
代表作品
《廣東漢樂三百首》

餘敦昌基本概述

餘敦昌(1920年8月—2004年8月),廣東省大埔縣大麻鎮大留管理區人。其父餘術先,是二十年代閩、粵有名的“中軍班”班主,廣東漢樂樂師。其自幼從父學藝,十四、五歲便通曉廣東漢樂的“吹、拉、彈、唱、打”,並學會了頭弦、提胡、古箏、竹笛、洋琴、三絃、琵琶等樂器。
鬧八音 鬧八音
餘敦昌對嗩吶進行了專注的學習。其嗩吶除能演奏漢樂和為漢曲伴奏外;又能仿吹不少漢劇各行當人物的唱腔;還能模仿雞鳴馬叫、男女哭笑、姑嫂對話等生活中的音響。餘敦昌改革嗩吶的寸金和嗩咀,並融合“大陸派”、“大河派”及借鑑、吸收閩西上杭、連城等地吹奏嗩吶的“連環換氣法”,形成“中軍班”音樂“餘派藝術體系。
餘敦昌多次應中國唱片社、省、市音像出版社和《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廣東漢樂》編輯部邀請,錄製了大量廣東漢樂唱片。其事蹟被編入《中國專家大辭典》、《廣東省高級專家辭典》。大埔文聯、漢樂研究會曾舉辦“餘敦昌先生從事廣東漢樂活動五十週年”慶賀會。 [1]  其古稀之年,仍致力於編寫《漢樂研究》學術論文。

餘敦昌主要事件

★ 1962年與羅九香、羅璉等組成“廣東漢樂代表隊”參加“羊城音樂花會”,被譽稱為“嶺南第一枝”。
★ 1980年成為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
★ 1982年參與對絲絃樂和“中軍班”音樂的挖掘、整理及編輯錄制《廣東漢樂三百首》。
★ 1989年被聘請為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顧問
★ 1992年始參於《廣東省民族民間器樂集成·廣東漢樂》和《廣東省音樂志·廣東漢樂》的錄音和文稿撰寫工作。
★ 2001年被星海音樂學院於授予“廣東漢樂嶺南音樂名家”稱號。

餘敦昌參與曲目

主奏:“飯後茶”、“大樂”、“送歌”、“玉美人”、“暖煲茶”、“朝天子”等。
協奏:“昭君和番”、“貴妃醉灑”、“二進宮”等。
領奏:“小桃紅”、“千里緣”、“將軍令”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