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樂

鎖定
漢樂廣東漢樂,舊稱客家音樂、外江弦、儒家樂、漢調音樂,是分佈於廣東省梅州韶關惠陽等地區的民間音樂形式,又以梅州市大埔縣為代表。2006年,廣東漢樂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考廣東漢樂是古代漢民由中原南遷時帶入的,有“中州古樂”之稱,在大埔流傳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廣東漢樂保留了原有中原音樂的特點,並與大埔當地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等相融合,同時又吸納了潮樂(如大鑼鼓)的一些成分,已成為廣東三大樂種之一。 [1] 
中文名
漢樂
別    名
客家音樂
儒家樂
別    名
漢調音樂 [1] 
起源時期
晉安帝至宋亡前後
流傳原因
中原漢人南遷 [1] 

漢樂簡介

漢樂 漢樂
廣東漢樂原稱客家音樂,其保存着六百多首情調不同、形態各異的優秀傳統曲目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中軍班音樂和絲絃音樂是漢樂的主要組成部分。中軍班音樂是漢族民間吹打儀仗音樂,解放前中軍班藝人多為職業和半職業性質,為民間婚、喪、喜、慶時所僱請,有時,不同的“笛館”(中軍班藝人的團體)還對台競技,因此有廣泛的羣眾性。在本次音樂會上,我們可以欣賞到中軍班音樂的代表作——《嫁好郎》,一首在女子出嫁時演奏的嗩吶與樂隊的樂曲。絲絃音樂是民間最為普遍的演奏形式, 通常使用的樂器有頭弦、笛子、笙、提胡、揚琴、三絃、耶胡、琵琶等等。這場音樂會我們可以欣賞到不同的絲絃樂,包括絲絃樂中的極品,被稱為儒家音樂的漢調清樂。
1962年,首屆“羊城音樂花會”上,羅九香、羅璉等大埔縣漢樂手組成“廣東漢樂代表隊”五場音樂會專場,受到觀眾、音樂界和媒體的讚譽。省委宣傳部為特別為“廣東漢樂代表隊”召開座談會,來自中央宣傳部和文化部的領導和著名音樂人士一致認為,廣東漢樂歷史悠久、古樸優美、典雅大方,可稱“嶺南一支花“。為培育這支花,省主管部門即席批准在廣州音專開設“漢樂班”。廣東漢樂開始為逐漸海內外觀眾所認識和喜愛。
古樸大方、典雅優美的廣東漢樂在廣東、福建、台灣等省區和東南亞華人中間廣為流傳。在廣東,廣東漢樂以其自身無窮的藝術魅力和特殊風采世代流傳、經久不衰、享譽中外。

漢樂歷史故事

漢樂 漢樂
它主要流行於粵東及閩西、贛南等各客家地區。而地處粵東的大埔縣,又是漢樂特別興盛的縣份。根據明嘉靖36年(公元1557年)《大埔縣誌》的記載,大埔已有中軍班音樂、八音和絲絃樂的活動,並有“鍾、呂”文字古樂譜的出現。《志》稱:“埔之在潮弦誦媲鄒魯”、“埔之風俗、家誦户弦”。明清時期大埔縣均屬潮州府管轄,故有“埔之在潮”之説。此後6次的縣誌亦同樣載述埔之風俗:“家誦户弦”或“比屋弦書”。清代,大埔楓朗人羅淑予、百侯人楊纘烈、湖寮人張振南等進士、舉人,均雅善琴、簫;張振南全家十餘口知樂,一時傳為佳話。清光緒壬午年(1882年),茶陽秀才饒君谷好彈三絃和琵琶,還手抄樂譜名《消遣集》,收入漢樂樂曲182首,距今已有110多年了。民國時期,漢樂在大埔極為盛行。幾乎每個鄉村角落都有弦館,如“同藝國樂社”、“同益國樂社”、“保定國樂社”、“儒樂軒”等,大埔雙溪中軍班著名藝人李藍田曾説:“我祖輩都以吹唱為職業,到我這一輩大概有六、七代人了”。
廣東漢樂“樂聖”—何育齋 廣東漢樂“樂聖”—何育齋
據介紹,當時大埔有近百個“笛館”(埔人稱嗩吶為笛),可見其興盛程度。民國時期興盛的漢樂活動,造就了一大批藝術成就很高的藝人和音樂家,如何育齋、 饒託生、錢熱儲、饒從舉、羅九香、饒碧初、李藍田、李芝田等。他們不但活躍於大埔縣,而且把漢樂傳至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海、廣州、汕頭等地。新加坡客屬總會國樂部聘請大埔樂師作指導;何育齋、饒託生等於民國九年春在廣州組織“潮梅音樂社”。民國21年,何育齋到上海創辦“逸響社”,二、三年中造就了一批漢樂人才。在汕頭,埔人錢熱儲創辦《公益樂劇月刊》,與饒淑樞、饒託生、饒從舉、饒碧初等人促進了“汕頭公益社”的樂事活動。那時灌製的好些漢樂密紋唱片水平很高,至今被人珍藏。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導下,大埔縣的漢樂活動蓬勃開展,各地紛紛成立以演奏漢樂為主的俱樂部。較大的組織有:“大埔縣中軍班藝人工會”、“大埔縣民間音樂研究會”。樂譜的整理、出版計有《大埔民間音樂》1、2、3集;《漢曲集》、《嗩吶曲牌》、《鑼鼓經》等。那一時期,埔籍一批漢樂高手饒淑樞、饒從舉、羅九香、餘敦昌、羅璉、李德禮等,曾分別赴西安、北京、廣州、梅州等地進行演奏和錄音灌片活動。“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漢樂活動被迫停止。改革開放以後,大埔的漢樂活動重現生機。
1989年11月,大埔縣廣東漢樂研究會成立,各地漢樂演奏班子恢復活動;編輯出版了《廣東漢樂三百首》和《廣東漢樂新三百首》;“漢研會”出版了學術性刊物《漢樂研究》;漢樂藝術對外交流活動開始活躍,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次接待了英、美、菲律賓等國音樂學者來訪,多次組團組隊到新加坡、香港等國和地區表演,多次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台灣電視台等媒體的錄音錄像。
為促進羣眾性漢樂活動的普及和提高,縣內多次舉行漢樂匯演、專題晚會、大型音樂會。還相繼舉辦暑期青少年漢樂培訓班。2004年,大埔縣因為廣東漢樂的廣泛流傳和普及,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漢樂分類和演奏形式

廣東漢樂名家—羅九香 廣東漢樂名家—羅九香
廣東漢樂的分類和演奏形式按照傳統廣東漢樂的演奏形式和長期沿革的演奏習慣和不同用途形成五個類別。一是絲絃樂,俗稱和絃索。它是廣東漢樂中最普及、最為大眾化的演奏形式。演奏時,以頭弦(俗稱吊規子)或提胡領奏,配以洋琴、琵琶、三絃、笛子、椰胡等樂器。絲絃類的曲目眾多,在已整理出的漢樂曲目中有430首。二是清樂,又稱儒樂。它追求比較高雅的演奏形式,常為文人雅士的活動。它演奏時樂器較少,主要有:古箏、琵琶、椰胡、洞簫等。清樂的曲目為56首。三是漢樂大鑼鼓,又稱八音。它主要活動於民間迎神賽會或鬧元宵等傳統節日。它以嗩吶為主奏,打擊樂有:大鼓、蘇鑼、大鈸、小鈸、碗鑼、銅金、小鑼、馬鑼(八音用)。 漢樂曲庫中漢樂大鑼鼓樂曲僅有23首。四是中軍班音樂:歷史上,它為職業或半職業的民間音樂班、社,作為儀仗性質的樂隊,主要用於民間的婚喪喜慶活動。它以嗩吶為主奏樂器,配以打擊樂和若干絲絃樂,在漢樂的曲目中它的數量僅次於絲絃樂,共有62首。中軍班音樂演奏比較講究形式和場合,因此,它又細分為禮樂(如《鬧花堂》、《朝天子》)、祭祀音樂(如《大樂》、《送歌》)、喜樂(如《嫁好郎》、《玉美人》)、敲板樂(如《江西調》、《相思》)、小調吹奏(如《賣雜貨》、《花鼓調》)。五是廟堂音樂,它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法事時演奏的吹打音樂。演奏時,它以嗩吶為主,配以打擊樂,若干絲絃樂,此類樂曲有31首。廟堂音樂的演奏講究做法事的對象。如百歲老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朝天子》;未上壽的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哭皇天》;一般人去世,演奏的曲目是《菩庵咒》、《五更佛》、《大江》、《哀哀淚》、《哭相思》等;喪事的通用曲目是《佛曲》。

漢樂風格特點

漢樂曲調類別與標題特徵

漢樂 漢樂
在廣東漢樂“絲絃樂”和“清樂”中,歷來有“大調”和“串調”之分。“大調”是指樂曲長度在六十八板並屬於六十八板系統的樂曲。“串調”是指在戲曲音樂中(漢劇)用以配合劇情和舞台表演,以及渲染、烘托舞台氣氛的開場和過場音樂。串調樂曲長短不一,多則數十板、少則十餘板。由於廣東漢樂基本上屬於有標題的曲牌類民間器樂曲,在不少“大調”樂曲中,通過標題揭示樂曲的意境和情感,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和情趣,如《出水蓮》、《昭君怨》、《崖山哀》、《懷古》等;但也有樂曲雖有標題曲名,也表達某種情緒,但並不表現特定的音樂形象,如《南進宮》、《北進宮》等;有的只表明樂曲的來歷和出處,或略示其音樂的某些特點和用途,如《單點頭》、《亂插花》等。作為曲牌類音樂,有些樂曲雖然標有曲名,但樂曲所表達的情感與標題曲名並無必然的聯繫,僅作為一首曲調的標誌。

漢樂音階調式與特性音

漢樂 漢樂
廣東漢樂基本上可分為兩種調式音階。一種是以56123五聲為骨幹音,增加4 7兩個偏音作為裝飾性輔助音,構成七聲徵調式。在廣東漢樂中常稱作“硬套”或“硬線”樂曲,與潮樂中的“輕三六”調及粵曲中的“正線”調基本相同,是廣東漢樂音階的基礎。另一種是以57124五聲為骨幹音,增加6 3兩個偏音作為裝飾性輔助音,構成帶有特性音的七聲徵調式。其中7 4兩音在6 7 1和3 4 5的三音列中,其音高近似一箇中間音,通常稱為“特性音”或“中立音”,7 4兩音構成純五度音程。在廣東漢樂中常稱為“軟套”或“軟線”樂曲。與潮樂中的“重三六”調及粵曲中的“乙凡調”基本相同,是廣東漢樂曲調風格富有特色的一種音階。由於廣東漢樂存在兩種不同的音階組合方式,因此在廣東漢樂中便形成了“軟線”和“硬線” 兩類不同風格韻味的樂曲。“軟線”樂曲曲調風格比較深沉、哀怨,“硬線”樂曲曲調風格比較明快、活躍。在長期的演奏實踐中,在“軟線”與“硬線”樂曲之間還具有相互轉換的特點。即將“硬線”樂曲中的6 3分別轉換為7 4,即為“軟線”樂曲。反之,將“軟線”樂曲中的7 4分別轉換為6 3,即為“硬線”樂曲。這種通過五聲骨幹音相互轉換的特點,與潮樂中“輕六”與“重六”曲調的轉換, 以及陝西秦腔音樂中“歡音”與“苦音”的轉換,其特點是相同的。由此不難看出,廣東漢樂在調式音階及特性音等方面與中原傳統音樂的親緣聯繫。

漢樂套曲聯奏及變奏特點

漢樂 漢樂
廣東漢樂屬曲牌體音樂,是套曲結構或稱曲牌聯綴體結構。在傳統演奏中,有的樂曲慢板轉快板變奏是同一首樂曲,而有的樂曲慢板轉快板是另一首樂曲的聯奏,即為套曲形式。此外還有由同宮系統的若干音樂曲組成套曲聯奏形式,構成聯套式結構。演奏時按照慢板、中板、快板依次演奏,但均嚴格保持“同宮到底”,以求得調式調性上的統一。一般“軟線”接“軟線”樂曲,“硬線” 接“硬線”樂曲。按照傳統的演奏習慣,如《出水蓮》後面多接《昭君怨》和《崖山哀》聯為套曲,又如《玉連環》後面多接《絆馬索》和《落地金錢》聯為套曲等。由於廣東漢樂來自民間,多有即興變奏的特點。演奏者常根據“調骨”(即主曲調通用譜)按照不同樂器的特點自由發揮,從而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廣東漢樂的拉絃樂器有頭弦、提胡和椰胡。由於樂器的音區和音域不同,在演奏時雖然定調相同,但定弦不同。主奏樂器用“正指”(5 2弦)演奏,而其他拉絃樂器則用“反指”(1 5弦或2 6弦)配合,形成不同的曲調變化。
此外在不同種類樂器組成合奏時,由於樂器性能特點不同和演奏手法上的差異,不但在音色上形成對比,而且在曲調走向和節奏音型的運用上富於變化,從而具有“支聲”復調因素的變奏特點。

漢樂傳統演奏樂器

----廣東漢樂的傳統演奏樂器廣東漢樂的傳統 樂器主要分為兩大類,即文樂類和武樂類。

漢樂文樂類

(1)頭弦,別名吊規子。筒和杆皆木質。用鋼絲絃2根,裏粗外細,音距差4度。用普通馬尾弓,弓平拉,一般只用一個把位。在組合演奏中屬領奏樂器,是廣東漢樂特徵之一。
(2)提胡。外形構造與廣東高胡相似,筒稍大,杆稍長。用鋼絲絃2根,G調定弦5-2。膝間夾着平拉,演奏時多用長弓;快速時,宜用長弓密指,或長短弓結合,不用碎弓。音色嬌柔而渾厚。提胡常用三至四個把位,音域較寬廣、表現力強,可領奏或獨奏。
(3)椰胡,別稱胡弦,亦稱扶弦。筒以椰殼鑲以薄木板,杆木質,忌用硬木,長80公分。絃軸2根,用牛筋絲絃,比頭弦的弦絲稍粗。定弦與頭弦相反,G調定1-5或2-6,也有定作3-6弦。椰胡是輔助絃樂。
(4)低音胡,木製。筒面闊30公分許,高約25公分,長27公分。牛筋絲絃2根,用馬尾弓。定弦比椰胡低3-4度,G調5-2。組合演奏中,不加花而減字,突出主音,着重低層音。
(5)笛子,又稱“橫品”,竹製。它是主要吹樂器,常作領奏或獨奏,在組合演奏中要求圓潤連貫,不用吐音,打指音也很少使用,力求整體合樂和諧,快速時可減字或依調音連音吹奏,靈活處理。
(6)洞簫,竹製。與笛子的區別,一是不用竹膜,二是以竹節小孔直吹,發音深沉渾厚,常與琵琶、古箏組合演奏,也可獨奏。
(7)嗩吶(客家人稱嗩吶為“笛”),是民間吹打樂的主要樂器。分為管口、管身和音波三個部分。管口銅製,以蘆哨入管端;管身木製,音波為銅製。傳統嗩吶有三種,大者叫沒管,用“鴨腳樹”或“沙桐沒樹”製造,不用音波,比中嗩吶低2-3度音,作為低音旋律對吹伴奏;中者即中嗩吶,最常用的嗩吶。用蘆竹哨吹奏,發音明亮大方,玉潤悦耳;小者即小嗩吶,又叫海笛,俗稱“茅笛”。比中嗩吶短小三分之一,造型一樣,多用麥杆哨,發音清脆,全按平吹比中嗩吶高出3-4度音。中嗩吶、小嗩吶屬領奏、獨奏吹管樂器。
(8)月弦,木製。板面圓形,直徑約30公分,弦柄及軸共長25公分左右。絃軸3支,外弦用同樣的弦2支,內弦1支。未用洋琴以前,月弦位置重要,有琴膽之稱。採用洋琴後,月弦退居次要地位。
(9)三絃。傳統用的屬小三絃。琴鼓闊8公分,長14公分,厚6公分,面底均裹以蛇皮,外形成橢圓狀。弦杆全長60至70公分,絃軸3個,系大、中、小弦3根。它的特點是聲音清晰,穿透力強。
(10)洋琴,又名揚琴。十九世紀末開始使用,過去使用的槌竹末端薄而軟有彈跳力,稱“軟槌竹”。多改用“硬槌竹”。洋琴在廣東漢樂組合演奏中位置重要。
(11)琵琶,傳統用的琵琶四相十二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改用十二平均律,弦亦由絲絃改用金屬弦。指法以彈、挑、勾、抹、輪、滾為主。琵琶在組合演奏中位置重要,音色和表現能力強,只是音量遜於洋琴。
(12)箏,據史籍記載已有二千三百多的歷史,因此常稱為“古箏”。箏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樂器。箏體呈長條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有2個音孔,面板底板均用桐木製作。建國前的箏16弦,今多用18弦、21弦以至25弦。按五音階順序定弦。傳統指法是右手指帶假甲彈弦,左手按音。箏在廣東漢樂中屬於雅樂的樂器,常獨奏,或與琵琶、椰胡、洞簫組合演奏。其他如笙、號筒、秦琴、古琴等或已失傳或已不用或少用。

漢樂武樂類

(1)正板①構造:梨木製,長方形,長約16公分,寬約8公分,高約4公分;內空,近上邊旁開口;平放在鼓架左方,以小鼓槌擊打,發音“各”,又稱“各板”。另一種由長24公分,闊6公分的梨木板,其中二塊稍薄緊繫,一塊稍厚,兩者用紅絲綢帶(布)松系一邊,稱“三板”或“搖板”,執於左手,以掌指分開,搖跳擊敲。②音響:“各”、“殼”,音老闊大。③用法:落在強拍,均勻擊敲。
(2)副板、片鼓。①構造:副板與“各板”結構相同,稍小,平放於正板之右。片鼓圓形,腳大頂小,硬木製,內空,外表皮革;也有頂平身扁者。②音響:“的”或“打”,連續念音“拉打打”,比正板音細尖而清淅。③用法:副板與片鼓作用一樣,落在弱拍,謂之“眼”。擊打自由任意,又可作起界之用。
(3)小鼓,又名戰鼓。①構造:木身,圓形,內空,頂面底面表皮革。頂面直徑均12公分,底面直徑約9公分,身稍凸大似橢圓狀。②音響:“督”,連續音念“碌督督”。③用法:中軍班音樂多用,可代替正副板。
(4)大鼓、堂鼓。①結構:大鼓的結構與小鼓的形狀相同而大十幾倍。大鼓鼓面70至100公分。堂鼓鼓面直徑約30公分,面底一樣大,有扁形或橢圓形不同形狀。②音響:“咚”,連續音念“弄咚咚”。③用法:民間大鑼鼓多用,中軍班音樂也常用,多用於強烈氣氛的熱鬧場面。
(5)戥子。①構造:銅製,若小杯狀,底尖圓、高、闊,直徑約3公分;底部有耳,掛於10公分許的小竹竿,以小鐵柱擊打。②音響:“叮”,清淅,有餘音。③用法:絲絃樂曲多用,落在強拍,可以增添色彩。
(6)小鈸。①構造:銅製,圓形,中央向外圓凸為執耳。直徑約16公分。合共2塊,互相碰擊得聲。②音響:“七”、“齊”。碰擊即離為響音,不離或半離為煞音、翕音,視情節使用。③用法:一般落在板裏(每小節的最強拍)。小鑼、小鈸、銅金組成一套“小鑼鈸”鑼鼓經。
(7)大鈸。①構造:銅製,形狀與小鈸相同,而比小鈸大一倍以上,直徑約33公分。②音響:“釵”(響擊音)、“澤”(煞音、翕音)。③用法:落在強拍,有時強弱拍均敲擊,響擊時,其音顫動。大鈸 與大鑼組成一套鑼鼓經,是打擊樂中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8)碗鑼。又稱挽鑼。①構造:銅製,若小碗大,扁形,邊唇有兩小孔以串耳帶,挽於左手掌中,用10餘公分長硬竹板強擊發音。②音響:“ 當”,清亮帶嬌音。③用法:多用於吹打樂曲,照樂句擊打比較靈活。
(9)當點。①構造:銅製,如碗鑼一樣大小,稍薄,外邊有平面邊唇,邊唇有四個小孔,用來串掛在木框內使之懸空。用苗竹枝(如筷子一樣)在末端曲成半“丁”字形狀敲擊。②音響:“點”。③用途:用於點、眼,每拍一句,均勻敲擊。當點是中軍班音樂專用擊樂器,也是中軍班音樂別具一格的特色,如“敲板調”等必用之。
(10)馬鑼。①構造:銅製,狀似碗鑼而大數十倍,直徑約40公分,用16公分長木槌敲擊。②音響:“曠”粗獷熱鬧。③用途:多用於民間大鑼鼓,便於遊行。
(11)小鑼。①構造:狀似碗鑼,邊的比例稍短,面部圓順微凸,直徑約18公分;用16公分長硬竹板擊打,或用手執懸空擊打。②音響:“堆”、“丟”、“雷”。連續音念“雷堆”。③用途:小鑼鈸和大鑼鈸兩個系統的鑼鼓經均用小鑼,是鼓板的代表。
(12)銅金。又名乳鑼。①構造:銅製,圓形,略小於馬鑼,中央圓凸,以木槌(纏布或白棉帶)敲擊。②音響:“鋼”,餘音長,似投石於池塘之水波。③用途:多用於小鑼鈸組合的鑼鼓經,落在強拍,作用如大鑼。
(13)大鑼。又稱大蘇鑼。①構造:銅製。狀似小鑼,直徑90至100公分,掛於架,以18公分長的木頭(外纏白布)敲擊。②音響:“孔”、“況”。聲音温雅淳厚、優美動聽。這是廣東漢樂,漢劇音樂打擊樂器的特徵。③用途:與大鈸有時同擊,有時相對交換,有時鈸雙鑼單,或單鑼出現,擊強拍,是打擊樂的重要樂器。

漢樂代表作品

1、絲絃樂:《迎春曲》、《百家春》、《春串》、《南進宮》、《北進宮》、《琵琶詞》、《懷古》、《翡翠登潭》、《平湖》。
2、清樂:《出水蓮》、《西廂詞》、《將軍令》、《蕉窗夜雨》、《平山樂》、《挑簾》、《高山流水》。
3、漢樂大鑼鼓:《鬧元宵》、《小開門》、《錦上添花》、《迎賓客》、《得勝令》、《賀太平》。
4、中軍班音樂:《拜花堂》、《嫁好郎》、《玉美人》、《賞花》、《賣雜貨》、《花鼓調》、《飯後茶》、《雙扶船》。
5、廟堂音樂:《朝天子》、《哭皇天》、《五更佛》、《佛曲》、《菩庵咒》、《哀哀淚》、《哭相思》、《大江》。
大埔縣參加“2005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嶺南民間藝術大匯演”榮獲金、銀獎
大埔縣文化館組織兩個民間藝術表演節目“廣東漢樂”和“花環龍”,一行69人於2005年11月25日赴廣州參加“2005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嶺南民間藝術大匯演”,於11月26日至28日一連三天,在廣州市天河區天河體育中心南西廣場、廣州市荔灣區上下九廣場、廣州市越秀區英雄廣場等三處表演了5場,受到了中外觀眾及廣州市民的歡迎和好評;經“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組委會”組織專家組評選,大埔縣參演節目<廣東漢樂·迎春曲>榮獲"金獎",<花環龍>表演節目榮獲"銀獎。
國家文化部、省委、省政府等有關領導在現場觀看了表演;四十八家中外新聞媒體在現場進行了報道。頒獎儀式在廣州珠江賓館舉行。

漢樂傳承譜系

漢樂的傳承方式頗具特色,是以不同樂器的特殊演奏技巧體現整體風格的和諧統一,因此不分專業或業餘,無論職業或非職業,大多數的“局內人”演奏者均能演奏多種樂器。漢樂的傳承路徑也具有多樣性,即家庭傳承、師徒傳承、社會傳承相互交融,這種特徵聚焦於“和絃索”這一開放性的民間日常音樂交流活動形式,使之不僅廣為民眾喜聞樂見,也承載了客家人儒雅純樸、重鄉戀家的社羣傳統。由於大埔廣東漢樂活動歷史悠久,因此,清代以前的傳承情況難以考證,現從我們通過普查得來的資料和查找的文獻、方誌資料綜合起來進行分析、考證,列出如下傳承譜系。 [2] 

漢樂師徒傳承者

1、雙溪 李藍田(嗩吶)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不詳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雙溪鎮
第二代 不詳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雙溪鎮
第三代 不詳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雙溪鎮
第四代 不詳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雙溪鎮
第五代 不詳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雙溪鎮
第六代 不詳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雙溪鎮
第七代 李藍田 男 189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雙溪鎮
第八代 羅曾優男 1942年 中專 師傳 1952年 楓朗鎮
第九代 肖晨光 男 1961年 大專 師傳 1971年 百侯鎮
2、茶陽 饒託生(頭弦、古箏、三絃、笛子、揚琴)
第一代 饒託生 男 1884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茶陽鎮
第二代 羅九香 男 1901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楓朗鎮
饒從舉 男 1897年 不詳 師傳 1921年 茶陽鎮
饒慶雄 男 1902年 不詳 師傳 1922年 茶陽鎮
羅協鴻 男 192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楓朗鎮
第三代 饒寧新 男 1941年 大專 師傳 1947年 廣東星海音樂學院
羅曾良男 1936年 高中 師傳 1954年 楓朗鎮
羅德栽男 1939年 大學 師傳 1956年 廣東星海音樂學院
第四代 劉川與 男 1959年 初中 師傳 1979年 湖寮鎮
3、楓朗 羅娘德(嗩吶)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羅娘德 男 1890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楓朗鎮
第二代 餘敦昌 男 1920年 小學 師傳 不詳 大麻鎮
第三代 楊培柳 男 1942年 初中 師傳 1958年 百侯鎮
第四代 謝軍貴 男 1947年 小學 師傳 1979年 長治鎮
4、茶陽 饒淑樞(提胡)
第一代 饒淑樞 男 1905年 不詳 師傳 不詳 茶陽鎮
第二代 羅 璉 男 1919年 中專 師傳 不詳 湖寮鎮
第三代 廖東雄 男 1947年 初中 師傳 不詳 大埔漢劇團
第四代 房寶香 女 1989年 初中 師傳 2003年 湖寮鎮
5、青溪 範思湘(司鼓)
第一代 範禮輝 男 不詳 不詳 不詳 不詳 青溪鎮
第二代 範思湘 男 1905年 小學 父傳 不詳 青溪鎮
第三代 範勝華 男 1945年 初中 師傳 1959年 大埔漢劇團
第四代 管映庭 男 1965年 中專 師傳 1985年 大埔漢劇團(二)家族傳承
1、 大麻 餘述仙(嗩吶)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月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址
第一代 餘述仙 男 1895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大麻鎮
第二代 餘敦昌 男 1920年 小學 父傳 童年 大麻鎮
第三代 餘玉琪 男 1965年 高中 父傳 童年 大麻鎮
2、楓朗 羅調律(三絃、嗩吶)
第一代 羅調律 男 1901年 不詳 不詳 不詳 楓朗鎮
第二代 羅曾優 男 1942年 中專 父傳 童年 楓朗鎮
第三代 肖晨光 男 1961年 大學 父傳 童年 楓朗鎮

漢樂基本特徵

----廣東漢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傳承清晰,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眾多。如明清時期有明代的羅淑予、清乾隆3年明通進士楊纘烈、乾隆13年進士楊天培、咸豐2年舉人張振南、茶陽秀才饒君谷、晚清秀才錢熱儲等;民國時期有何育齋、饒託生、饒淑樞、饒從舉、饒碧初、李藍田、李芝田、羅九香、羅娘德等;建國以後有李德禮、羅璉、餘敦昌、饒寧新、羅德栽、張高徊、羅曾良羅曾優、羅邦龍、楊培柳、範勝華、莊長江等;目前有饒寶優、温梓琴、廖東雄、劉川與等。
2、種類豐富,曲目繁多。根據已整理、出版的漢樂曲集,共有漢樂曲目612首,其中絲絃樂(包括小調)430首、清樂56首、漢樂大鑼鼓23首、中軍班音樂62首、廟堂音樂31首。
3、演奏形式和技巧多樣性。漢樂演奏有一人獨奏,二、三人同奏,但更多為合奏的形式,因此它的演奏技
巧很豐富。舉合奏為例,就有擇器、審音、試線、初奏、合奏等程序。同時,還要講究精神集中,環境適宜。此外,漢樂的演奏技巧還有變調演奏、“加花”與“減字”等。
4、文學兼容性。廣東漢樂的曲調內含豐富的文學性,樂音的高低抑揚,長短緩急,結構的起承轉合,呼應跌宕,包含着很深的文學內涵。它可為4種文學體裁:
一是詞曲體。這種體裁的曲調前後分為兩段,前段和後段雖板數不太相等,而樂句調性卻很多相似,如《將軍令》、《小楊州》等;
二是風詩體。這種體裁每首樂曲分四五段或七八段,各段中都有二三個句子基本相同,其他各段樂句雖不同,但它的首句或尾句則大體相同,此種曲調可以《玉連環》為代表;
三是騷賦體。此體裁很多對偶句夾散句,這與《離騷》、《歸去來詞》、《赤壁賦》等文體相似,似離騷體的是《散楚詞》;
四是散文體。這一類樂曲,或出現對偶句,或出現疊句,比較複雜多變。如《平山樂》前一段,由排偶句起而疊句承之,中間一段則單句承接,而後用兩筆排偶,末段複用疊句轉折,單句收束,一束再束,它的篇法最為工整。

漢樂發掘保護的價值

發掘、搶救、保護廣東漢樂,價值主要有三點:
(一)學術價值廣東漢樂在幾百年的傳承發展中,既傳承了中國中原地區的漢族宮廷音樂、民間音樂的精華,又吸收兼容了廣東地區傳統的民間音樂(如打八音、中軍班音樂),同時還吸納了潮樂(大鑼鼓)的一些成份,形成了獨特、完整的音樂體系,在中國民間音樂史上具有研究價值。
(二)民俗學的價值廣東漢樂既保留了“中州古韻”,又富於本地民俗風情的特色,特別是在反映大埔漢族民間習俗方面有相當部分的樂曲,具有較高的民俗學價值。如反映季節的《春串》、《夏串》、《秋串》、《冬串》、《到春來》、《到夏來》、《到秋來》、《到冬來》等;反映漢族民間傳統節日的《鬧元宵》、《迎春曲》等;反映民間小賣的《賣雜貨》、《賣酒》、《賣豆腐》等;有反映漢族民間婚喪喜慶的:如結婚的《拜花堂》、《嫁好郎》、《玉美人》;辦其它喜事的《慶團圓》、《賀太平》、《沽美酒》;熱鬧喜慶場面的《大開門》、《仙吹鼓》、《迎仙客》、《北進宮》;喪事演奏的《朝天子》、《哭皇天》、《哀哀淚》;祭祀音樂《大樂》、《送歌》;宴樂《擺酒》、《醉太平》、《節節高》。此外,還有舞樂、神樂等。
(三)宗教學的價值廣東漢樂的五大類中,就有廟堂音樂,它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法事演奏的音樂。據考,廟堂音樂源於大埔本土的漢族民間音樂,在與南遷而來“中州古樂”交融成為廣東漢樂後,保留了廟堂音樂這類樂曲。這類樂曲雖然不多,但有鮮明宗教色彩。如《佛曲》、《五更佛》、《菩庵咒》、《削髮》、《唱道情》、《十月懷胎》等。
一是廣東漢樂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一些漢族傳統習俗日益淡化,喪事從簡,喪葬形式有所改變,廣東漢樂中的廟堂音樂和中軍班音樂的主要活動範圍逐漸縮小。農村傳統節日逐步淡化,漢樂在廣大農村中的展演場所日益減少。
二是由於現代文化娛樂業的發展變化,娛樂形式的多元化,致使學習漢樂演奏的人日益減少。加上老一輩漢樂手由於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演奏行列,有的已相繼謝世,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如頭弦、司鼓、擊樂等重要樂手,後繼無人。
三是廣東漢樂中的廟堂音樂由於活動鋭減,本來能演奏此類樂曲的樂手就比較少,加上與平時漢樂手們自娛自樂的氣氛不相適宜,所以能演奏廟堂音樂的人寥寥無幾,瀕臨失傳。
四是縣有關部門未能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漢樂資料庫,大部分資料都散落在社會和個人手中。由於資料的缺乏,因此,對漢樂的研究缺乏系統的資料。
廣東漢樂衍生自中州古韻,其伴隨着客家先民走過了漫長的歲月。今天漢樂更成為了客家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每逢閒暇、喜慶、節日、大埔縣城隨處可聞絲管和鳴、弦簫鼓樂、八音吹唱。家庭樂社的娛樂活動更是頻繁,自娛娛人不亦樂乎!有一定規模、達到較高水平的樂社有十餘間之多。縣裏還成立了漢樂研究會,建起了漢樂音樂廳。漢樂普及、興盛的情形由此可見一斑。大埔縣從清代至今,湧現出大量的漢樂名家,例如:何育齋、饒託生、饒從舉、羅九香、羅璉、李德禮、饒寧新、羅德栽等等。
2004年,大埔縣被廣東省文化廳正式授予“漢樂之鄉”的榮譽稱號。
作者: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賴啓方.張領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