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養瘦馬

鎖定
養瘦馬指明代揚州的人口買賣交易,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一種畸形行業。先出資把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買回後調習,教她們歌舞、琴棋、書畫,長成後賣與富人作妾或入煙花柳巷,以此從中牟利。因貧女多瘦弱,“瘦馬”之名由此而來。
中文名
養瘦馬
詞語解釋
一種人口買賣交易
所屬時期
明清時期
受害對象
貧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

目錄

養瘦馬概念

初買童女時不過十幾貫錢,待其出嫁時,可賺達千五百兩。一般百姓見有利可圖,競相效法,蔚為風氣,明代揚州鹽商壟斷全國的鹽運業,腰纏萬貫、富甲天下,故揚州“養瘦馬”之風最盛,瘦馬的出現,完全是用來滿足鹽商畸形變態心理需要。
明代揚州有一種名曰“養瘦馬”的人口買賣交易。一般窮人家養下一個貌美的女孩子,長到七八歲時,就會有富家領去收養,稱其為“瘦馬”,並據女孩兒的才貌教以琴棋書畫,針線女紅,以增加其價值。 [1] 
至十四五歲時,就由當地牙婆向願意出錢買妾的貴官公子推薦。當貴官公子上門看女出價時,一般由牙婆領路,到“瘦馬”家坐定,就進茶。牙婆扶“瘦馬”出,説一聲“姑娘拜客”,“瘦馬”就下拜。説一聲“姑娘往上走”,“瘦馬”依言行走。説一聲“姑娘轉身”,即轉身嚮明處而立,這是為了相面和相其身姿。
揚州瘦馬 揚州瘦馬
説一聲“姑娘藉手瞧瞧”,牙婆將其衣撩起,手、臂、膚皆露出,這是為了看手看皮膚的細嫩。説一聲“姑娘瞧相公”,即轉眼偷覷,藉此以看清姑娘的眼眉。説一聲“姑娘幾歲了”,即回答幾歲,這是辨其聲音是否動聽。説一聲“姑娘再走走”,牙婆即手拉其裙,腳隨之而出。看腳也大有講究:凡是出門裙幅先響者,其腳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腳先出者,其腳必小。最後,説一聲“姑娘請回”,至此才算相完一個人。
如果相中了,就用金簪或玉釵插在她鬢髮上,若看不中,只需出幾百文小錢賞給牙婆或奴婢即可。當時,凡買一個自己相中的“瘦馬”,一般花一千至兩千銀子,買下後,娶回去。而這個女子的生身父母,得到的賣女身銀多不過一二十兩,其餘的均付給收養“瘦馬”的富家。這實際上是視女子為商品的純買賣的人肉交易。有的貧家女,雖不如收養於富家值錢,但若美貌絕倫,也能賣數千銀子。

養瘦馬文獻記載

潘洪鋼先生的《清代揚州的“養瘦馬”風俗》一文,指出清代揚州有“養瘦馬”風俗,即“收養人家女孩,專門賣與大户人家的一種風氣”。潘文引用白居易詩“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看取:馬肥怕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歲間,已聞換一主……”並闡述説:“養女十分妖貴,如同餵養瘦弱的小馬駒,揚州人本來性情細膩而富有文采,就取古代大詩人的詩句,謂之為‘養瘦馬’了。”
明末張岱的《陶庵夢憶》一書記有《揚州瘦馬》:“揚州人日飲食於瘦馬之身者數十百人。”清人吳昌熾《客窗閒話》卷四“瘦馬”條記載:“金陵匪徒,有在四方販買幼女,選其俊秀者,調理其肌膚,修飾其衣服,延師教之,凡書畫琴棋、蕭管笛弦之類,無一不能。及瓜,則重價售與宦商富室為妾,或竟入妓院,名之曰‘養瘦馬’。遇有貧家好女子,則百計誘之。”
清代丁耀亢在《續金瓶梅》一書中對“瘦馬”也有描述。一等資質的女孩,將被教授“彈琴吹簫,吟詩寫字,畫畫圍棋,打雙陸,抹骨牌,百般淫巧”,以及精細的化妝技巧和形體訓練。二等資質的女孩,也能識些字、彈點曲,但主要則是被培養成財會人才,懂得記賬管事,以便輔助商人,成為一個好助理。三等資質的女孩則不讓識字,只是習些女紅、裁剪,或是“油炸蒸酥,做爐食、擺果品、各有手藝”,被培養成合格的主婦。當然,所有的這些煞費苦心的培訓都是為了將來能找個好買主,賣個好價錢。
在“瘦馬”的買賣中,她們像商品一樣被挑三揀四。“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轉身。’轉身嚮明立,面出。曰:‘姑娘藉手。’盡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曰:‘姑娘相公。’轉眼偷覷,眼出。曰:‘姑娘幾歲?’曰幾歲,聲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腳出。然看腳有法,凡出門裙幅先響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腳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請回。’一人進,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鹹如之。”(張岱揚州瘦馬》)
趙翼陔餘叢考·養瘦馬》:“揚州人養處女賣人作妾,俗謂之養瘦馬。其義不詳。白香山詩云:‘莫養瘦馬駒,莫教小妓女,後事在目前,不信君記取:馬肥快行走,妓長能歌舞,三年五年間,已聞換一主。’宋漫堂引之,以為養瘦馬之説本此。”
並不是所有的“瘦馬”都能嫁入富家。有些“瘦馬”不得不被送入煙花柳巷。秦淮河畔的“揚邦”歌妓大多是“瘦馬”出身。熊召政的小説《張居正》稱“粉唱也分有四大流派,即大同婆姨、泰山姑子、揚州瘦馬、杭州船孃。”褚人獲《堅瓠續集·金陵詞客》:“金陵一詞客僑寓吳門,家蓄粉頭為業,俗名養瘦馬。”
《續金瓶梅》記載
所記載,一位一等“瘦馬”能賣得一千五百兩以上的銀子。“春風十里揚州路”,笙歌燕舞,脂濃粉溢;夜色深處,多少“瘦馬”,無人記得。
明代張岱《陶庵夢憶》記載
明代張岱《陶庵夢憶》卷五“揚州瘦馬”條對“瘦馬”的交易過程“相看瘦馬”有詳細的描寫:
揚州人日飲食於瘦馬之身者數十百人。娶妾者切勿露意,稍透消息,牙婆駔儈,鹹集其門,如蠅附羶,撩撲不去。黎明,即促之出門,媒人先到者,先挾之去,其餘尾其後,接踵伺之。至瘦馬家,坐定,進茶,牙婆扶瘦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轉身。”轉身嚮明立,面出。曰:“姑娘藉手睄睄。”盡褫其袂,手出,臂出,膚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轉眼偷覷,眼出。曰:“姑娘幾歲了?”曰幾歲,聲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

養瘦馬產生

從明朝開始,在揚州一帶,出現了大量經過專門培訓、預備嫁予富商作小妾的年輕女子,而這些女子以瘦為美,個個苗條消瘦,因此被稱為“揚州瘦馬”。揚州出美女,世人皆知,而“揚州瘦馬”在明清時期更是名噪天下。所謂“瘦馬”,其實就是被買賣的小妾預備隊。到了明清時期,“養瘦馬”成了一項暴利的投資,有一大批人專門從事此項職業。
“瘦馬”的風行,與揚州的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在明清時期,揚州出現了一批富得流油的鹽商。揚州城內,繁華騷動,歌舞昇平。富人們總是喜歡一些怪異變態的消費和審美,在他們對“豐乳肥臀”審美疲勞之後,“瘦馬”就運應而生。

養瘦馬分佈

在那些大腹便便的鹽商身邊,圍聚着一堆噁心的蒼蠅,只要他們稍稍透露了納妾之意,那些人口販子就會一窩蜂撲將上去。在揚州,從事介紹“瘦馬”職業的人達到百人。繁華的揚州城,成批成批的“瘦馬”在經過一番苛刻的調教後,被賣到全國各地。
“瘦馬”多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在七八歲之時,被人口販子買去。之後,等待她們的就是漫長的集中營式的魔鬼訓練期。“瘦馬”的瘦,既有天生體弱的原因,也是被刻意“餓”出來的。依據先天條件,“瘦馬”被分為三六九等。
並不是所有的“瘦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之家。最後,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馬”不得不被送入煙花柳巷。在秦淮河畔,揚幫妓女 [2]  大多是“瘦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貴公子納為小妾的“瘦馬”,也並不見得從此就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但是那些“養瘦馬”的人口販子,卻是賺得盆滿缽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