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飲馬口

鎖定
飲馬口是新鄉人民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衞河之濱,是一個重要的古碼頭。可以包括和平大道以東,金穗大道以北,人民勝利渠以西一帶。
中文名
飲馬口
地    點
新鄉人民
性    質
重要的古碼頭
位    置
河南省

飲馬口歷史沿革

飲馬口 飲馬口
衞河歷史悠久,它是由古代清河屯氏河白溝永濟渠演變而來的,淇門以下衞河前身為白溝,系黃河故道衞運河在戰國時稱為清河或清水。《水經注》載:“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今河南省輝縣白鹿山東),”“其水瀝澗飛流,清冷洞觀,謂之清水矣。”“東北過獲嘉縣北,又東過汲縣北,又東入於河。”“東過內黃縣南,又東北過館陶縣北(即臨清,古城在河北館陶縣清陽城)”,“又東北過廣宗縣東(在今河北省威縣東),又東北過武城西,又北過廣川縣東(今山東省德州市附近),又東北過東光縣西”。漢代稱屯氏河,曾是黃河故道。《辭海》(1999年版)載:“屯氏河,黃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漢元封后,黃河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流至章武(今河北黃驊市西北)入海”。“隋煬帝時開永濟渠,其今在山東境內一段,一部分是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山東師範大學安作璋教授在1986年給臨西縣水利局徐登階信中稱“據有關資料,衞運河自臨清經武城至故城一段,應即是利用屯氏河的河道。”建安九年(204年),曹操遏淇水入白溝,發展航運,基本形成了今天衞河的態勢。
元明時期,衞河航道已顯得十分重要。為補充衞河水源,引丹河水濟衞,並限制百泉灌溉用水。衞河在明、清時代都設有專門管理機構,掌管“濟漕、灌溉”事務,並進行過多次疏浚。衞河航運對新鄉工商業的發展曾起過重要促進作用。清末民初,往來於新鄉、天津間的貨船達700餘隻,載重百噸以上的大船約1/3,船民有3000人。物資的裝卸轉運分別由飲馬口、楊樹灣兩個碼頭集散。當時商業集中的北關街,如遊、衞等家各大行號都是前門設店,後門建有泊位,供貨船停靠裝卸貨物。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後,由於道清、京漢鐵路的通車,衞河航運受到影響,水運事業日漸蕭條。1938年(民國27年),日軍侵佔後,衞河航運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態。

飲馬口名稱由來

關於飲馬口名稱的由來,有着一段歷史故事。
北宋末年,金兀朮率兵侵犯中原,30萬金兵橫衝直闖一直殺到新鄉,沒遇到宋軍的強烈抵擋,就在新鄉城內安了營。下一步便是籌劃渡黃河,直取宋朝都城汴京。
聽説金兀朮欲渡過黃河,直取汴京,岳飛非常氣憤,帶領岳家軍搶先渡過黃河,直奔新鄉,在金兵的眼皮底下,紮下18個營盤,像銅牆鐵壁一樣,構成了一道阻擊金兵南渡黃河的強大防線。
經過十三年的抗戰,岳飛在新鄉打敗了金兵。岳飛在新鄉13年,為百姓作了不少的好事,百姓們擁護感激岳飛,直到宋王令岳飛班師武昌後,仍有岳飛的大將王貴在此駐守。所謂飲馬口就是岳家軍平時放馬飲水的地方。岳飛被害後,新鄉人在宋王莊西南地的高崗上修建了岳飛廟,該廟的全稱是“宋忠武穆王廟”(此廟是全國最早的三座岳飛廟之一)。他的原址早已無存。
飲馬口,很久以前,這裏是兩個小村莊,西邊的叫宋王莊,東邊的叫小趙莊,兩個村莊房挨房,街連街,遠遠看去就像一個村莊。
宋王莊西邊有條南北大道,南通黃河,北到衞輝輝縣。大道邊是個方圓百畝的大校場,莊北緊臨衞河,這一段河水流平緩,河面寬闊,堤岸上綠樹成蔭,南來北往的行人都好在這裏歇腳、飲馬、擦身洗臉,天長日久,人來馬往,把河堤踏出一個大豁口,河坡裏踩出幾條平坦坦的小路來。
有一年夏天,岳飛帶領岳家軍抗擊金兵來到這裏,正逢三伏天,岳飛看將士熱得受不了,匹匹戰馬像從水裏撈出來一樣,於是傳令在大道西邊的校場安營休整。
將士們安好營寨,個個渴得頭暈眼花,戰馬渴得搖頭晃腦。
這時,宋王莊和小趙莊的鄉親送水來了,岳家軍將士個個感謝不止,端起大碗一口氣就是半碗。
岳飛的跟馬侍從張保,端過水碗,咕咚咕咚喝了一碗又一碗,突然想起嶽元帥的青鬃白馬還沒有飲水,回頭看,馬卻不見了,向北一望見幾個人正牽着馬向北走着,走在最前邊的正是嶽元帥,一個人牽了五六匹戰馬,張保追過去説:“元帥,我去飲馬。”幫忙去飲馬的鄉親們,聽説牽馬的人就是嶽元帥,一下子把岳飛元帥圍了起來,岳飛説:“大家一樣熱,一樣困,咱們一起去飲馬。”張保只好和鄉親們一起跟着嶽元帥向河邊走去。
大家説説笑笑來到衞河堤邊,戰馬一見水,就咕咕地喝起來。岳飛站在堤岸,向四周細細看了一遍,稱讚這裏真是一個飲馬的好地方。
一住幾天,岳飛常常和士兵到這裏飲馬、乘涼,路上,河邊留下了岳飛的一行行腳印……,這裏成了小趙莊和宋王莊的鄉親們愛慕和自豪的地方。過了許多年後,兩個莊上的老年人一合計,就把兩村合成一個莊,起名叫“飲馬口”,藉以敬仰在這裏飲過馬的民族英雄岳飛。
又一説,據趙家家譜記載,明朝時,趙家祖先從山西洪洞縣來到趙莊(即飲馬口),當時趙莊一片荒蕪,衞河從趙莊北邊繞過。當時新鄉縣有許多養馬的人家,需要給馬找飲水的地方,本來有近路可到衞河飲馬,但由於縣城北街有一個“郭尚書”,西街住着握有實權的“梁督堂”,東街住着老愛在朝廷上告狀的“徐三本”,老百姓的馬不敢從這些地方過,只好出縣城南門,順着金穗大道走到體育中心北拐,到趙莊衞河拐彎處飲馬,時間一長,漸漸地趙莊就改叫成了飲馬口。
當時的飲馬口僅包括位於平原路的中國銀行以東,牌坊街以北,衞河以南一帶。

飲馬口行政區劃

解放後,平原路與和平大道交叉口向西路南開了一家新華書店,叫飲馬口新華書店,公交車在此設站,叫飲馬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