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鳶

鎖定
風鳶,即風箏風箏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讀dí)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風箏製作大師。
中文名
風鳶
別    名
風箏、粵語為紙鳶
起源地
中國
最早發明人
墨翟
最初用途
軍事偵查
後期用途
娛樂

風鳶歷史背景

風鳶(即風箏) 風鳶(即風箏)
相傳,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二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哲學家墨翟(讀dí)製造的。他在魯山(今山東省濰縣境內)因為看到老鷹在空中盤旋,因而有了製造風箏的念頭,但他製造風箏的過程並不順利。他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後來,墨翟(讀dí)把制風箏的功夫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
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
風箏後來應用於軍事上,用來探測敵方的陣地。
唐代以後它的用途開始向娛樂方面轉化。
到了明清,民間逐漸形成風俗,清明節這天人們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鬱悶之氣”徹底放出去,祈求在一年中消除疾病。
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戲劇家徐渭晚年窮困潦倒,主要以賣畫為生。“風鳶”是他晚年常作的繪畫題材之一,他曾畫了大量的《風鳶圖》,並有題詩。這類《風鳶圖詩》現存三十多首,這裏所選的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他通過對小孩子放風箏的描述,把未來的希望和寄託傾注到兒童身上,也寄寓自身的感慨。

風鳶有關詩歌

關於兒童思鳶(1)偷繩的詩歌如下:
春風語燕潑堤翻,晚笛歸牛穩背眠。
此際不偷慈母線,明朝孤負放鳶天。
柳條搓(2)線絮(3)搓棉,
搓夠千尋(4)放紙鳶
消得(5)春風多少力,
帶將(6)兒輩上青天。
詩歌註釋
《風鳶圖詩》插畫 《風鳶圖詩》插畫
1. 風鳶:或稱“紙鳶”。鳶:○粵[淵],[jyn1];○漢[yuān];老鷹。紙鳶上常畫老鷹,故名。嚴格來説,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嗚嗚的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不過,人們已不再將二者區分了。
2. 搓:○粵[磋], ;○漢[cuō]。兩個手掌反覆摩擦,或把手掌放在別的東西上來回的揉。
3. 絮: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稱為“柳絮”,也稱“柳綿”。
4. 尋:古代的長度單位,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是極言其長。
5. 消得:消耗,耗費。
6. 帶將: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