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須句國

鎖定
須句,古代國名,又作須朐,故址在今山東東平縣梁山縣一帶,其國治須句城位於今梁山縣小安山鎮東張莊一帶。
須句國為風姓太昊之後,與其同姓的國家有任國宿國顓臾國 [1] 
須句建立時間不詳,早期的歷史不見於文獻記載。春秋前期,弱小的須句屢遭邾國的侵犯。
須句國有公主成風嫁於魯莊公,生公子申。 [2]  在魯莊公死後,其二弟慶父作亂,先後弒殺兩位國君(均為魯莊公之子),魯莊公四弟季友平亂,誅殺慶父,因成風素來與季友交好,故而其子申被季友立為國君,是為魯僖公 [3] 
前639年,邾國滅亡須句國,須句君逃亡到魯國來。成風對僖公説:“尊崇明祀,保護弱小,這是周的禮儀;蠻夷擾亂中原,這是周的禍患。如果封了須句國的爵位,這是尊崇太皞、濟水神而修明祭祀和緩解禍患啊。”於是魯僖公幫助須句復國。 [4] 
公元前620年,魯文公又出兵伐邾奪取須句,但未再使須句復國,而是把逃奔魯國的邾文公之子安置在那裏,須句國終被國兼併。 [5] 
中文名
須句
別    名
須朐
故    址
今山東東平縣西北
姓    氏

目錄

須句國起源

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的記載,(須姓)太昊伏羲氏風姓的後裔,有須句國,到殷時有密須國,都是以國為姓,魏國有須賈,漢代有平陸須無,望族出於渤海郡。周文王時當地有一個風姓古國叫須句國,所在地就在山東省的東平縣梁山縣一帶。《左傳》記載,須句國在春秋時期先後被其鄰近的邾、魯國所滅。其後人及國人以“須句”為氏,稱為須句氏。後來簡為須氏、句氏兩支。須姓望族居於渤海郡,就是河北滄縣一帶。

須句國考證

須句國 須句國
清代蔣作錦(1817-1864年)是泰安府東平州(今梁山縣館驛鎮大營村)人 [6]  ,咸豐年間進士,曾任過黃河欽差。此人知識淵博,富有考古精神,對東平湖一代的名勝古蹟、山川河流,都作過精細的考證,著有《東原考古錄》,該書“須句城考”中這樣寫道:“須句,風姓國,魯附庸,滅於邾,地入魯。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漢地理志壽張縣西北有朐城,是左傳。杜注須句在須昌西北,非也。實在須昌城南三十里。考《水經注》,濟水東北過漢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東北來注之,又此逕須句城西注。城臨濟水,濟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對安民山,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是)其故地也。莊西楊家堤口即濟水故道。城南(距)安民亭六里,東南距漢壽張城十七里,東北距今治三十里。村人掘地時見瓦礫及城舊址雲。”
《東平縣誌·古蹟》亦載:“須句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其故城也。”
《漢書·地理志》亦有“須昌,故須句國,風姓”句。
《水經注》曰:“(濟水)又北過須昌縣西。京相璠曰:須胊(句)一國二名,蓋遷都。須昌,胊(句)是其本,秦以為縣。”京相璠是晉代的著名學者、地理學家,他的考證應是值得信服的。
參考資料
  • 1.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
  • 2.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
  • 3.    《左傳·閔公二年》:成風聞成季之繇,乃事之,而屬僖公焉,故成季立之。
  • 4.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成風為之言於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蠻夷猾夏,周禍也。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修祀,紓禍也。」
  • 5.    《春秋左傳正義·文公七年》:【傳】三月,甲戌,取須句,寘文公子焉,非禮也。邾文公子叛在魯,故公使為守須句大夫也。絕大暤之祀以與鄰國叛臣,故曰“非禮”。
  • 6.    蔣作錦  .百度百科-蔣作錦[引用日期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