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縣,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位於魯西南,西臨黃河,東望泰山,總面積1330.44平方千米
[5]
。截至2022年10月,東平縣下轄3個街道、9個鎮、2個鄉
[27]
。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總人口80萬。
[29]
東平縣歷史沿革
編輯上古
唐虞夏商時期屬徐州。
境內置須句、鄣、宿等諸侯國。
須句屬魯;鄣屬齊;宿屬宋。
鄣、宿為齊無鹽邑。
秦
增置富城、章縣,與無鹽縣先後屬梁國、濟東國、大河郡、東平國(國治無鹽縣宿城。)須昌、壽良二縣時屬東郡。
須昌、無鹽、壽張、富城、章縣同屬東平國。
撤章縣,另四縣沿屬東平國(治遷壽張縣治霍莊)。
東平國治遷須昌城。
東晉
改東平國為東平郡(郡治宿城)。境內四縣沿襲。
隸屬未變。
南朝宋,撤富城。
北魏又復置。
至北齊,富城縣廢制,無鹽併入須昌縣(治遷宿城)。
北周,境內須昌、壽張二縣屬魯州。
隋
壽張縣治壽張集,屬濟北郡。
開皇十六年(596年),須昌縣遷回原治;就原無鹽縣境置宿城縣(治宿城)。此須昌、宿城二縣屬鄆州(州治鄆城)。
唐
貞觀元年(627年),宿城併入須昌縣。
景龍元年(707年),復置宿城縣。
貞元四年(788年),宿城縣改名東平縣,與須昌同附郡郭,此為東平縣名之始。
太和四年(830年),改東平縣為天平縣。
太和六年(832年),撤天平縣併入須昌縣。
須昌、壽張縣沿屬鄆州。
宋
隸屬沿襲五代。
鹹平三年(1000年),河決鄆州,州城浸沒,遂移州、縣城於五陵山前五里平原處(今州城)。
元
須城、壽張二縣屬東平路,須城為路城。
明
初年,須城為東平府治,壽張沿屬。
洪武三年(1370年),壽張縣分並須城、陽穀縣。
洪武八年(1375年),東平府降為州,同年撤須城縣併入東平州,屬濟寧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壽張縣於王陵店(今台前縣),始離本境。
洪武十八年(1385年),東平州改屬兗州府。
明代東平州領轄汶上、東阿、平陰、陽穀、壽張5縣。
清
前期,東平州仍屬兗州府。
雍正八年(1730年),升東平州為直隸州,領轄東阿、平陰、陽穀、壽張4縣。
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直隸州為散州,沿治東平州城。
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改東平州為東平縣,治所沿襲,屬濟西道(駐聊城)。
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道制,直屬山東省政府。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省第一實驗區行政長官公署(駐濟寧)。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27日,東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先後屬泰西行政委員會和泰西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屬冀魯豫邊區第一專署。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7月,改屬冀魯豫第二專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東平解放,屬冀魯豫第八專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7月,屬冀魯豫第七專署。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復屬泰西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5月,屬泰安專署。
1958年12月,平陰縣併入東平縣,屬聊城專署。
1959年8月,改屬濟南市。同年10月,撤銷東平縣,恢復平陰縣,其縣境大部屬平陰縣。
1962年1月1日,恢復東平縣建制,復屬泰安專署。
東平縣行政區劃
編輯東平縣區劃沿革
1986年初,全縣共有20個鄉(鎮),675個行政村。
1986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東平湖西銀山區建制,將原1鎮7鄉調整為2鎮3鄉。
1993年3月1日,經省政府批准,撤銷宿城鄉,設立宿城鎮。至1993年底,全縣行政區共分8鎮9鄉,680個行政村。
1994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水河鄉,設立水河鎮。
1996年2月2日,經省政府批准,將平陰縣舊縣鄉劃屬東平縣。
2001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張河橋鄉、接山鄉合併為接山鄉;東平鎮、宿城鎮合併為東平鎮;老湖鎮、水河鎮合併為老湖鎮;大安山鄉、商老莊鄉合併為商老莊鄉。
2010年6月,經省政府批准,撤銷東平鎮、州城鎮、接山鄉、大羊鄉、梯門鄉,設立東平街道辦事處、州城街道辦事處、接山鎮、大羊鎮、梯門鎮。
東平縣區劃現狀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370923001000 | 東平街道 |
370923002000 | |
370923003000 | |
370923101000 | |
370923106000 | |
370923107000 | |
370923108000 | |
370923109000 | |
370923110000 | |
370923111000 | |
370923112000 | |
370923113000 | |
370923206000 | |
370923208000 | 舊縣鄉 |
東平縣地理環境
編輯東平縣位置境域
東平縣東與肥城市毗鄰,南與汶上縣、梁山縣接壤,西部隔黃河與東阿縣、陽穀縣,河南省台前縣相望,北與平陰縣搭界。介於北緯35°46′24″—36°10′20″,東經116°02′52″—116°39′44″之間,總面積1330.44平方千米,摺合2010661.2畝。
[5]
[25]
東平縣地形地貌
東平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縣境內擁有多種地貌類型,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湖泊、河流兼而有之。
山地丘陵主要分佈在縣境北部地區,屬魯中南低山丘陵邊緣。最高點為舊縣鄉歪老婆頂,海拔451米(黃海高程)。
平原主要分佈在南部地區,屬大汶河沖積平原,地面高程在40米以上,多數土層深厚,土壤構型良好,適宜農業種植。
東平縣氣候特徵
東平縣處於魯西南平原北部,東部受魯中山區的阻擋,境內受季風的影響,屬温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春季(3—5月),冷暖氣團對峙,進退不定,驟冷驟熱,盛行東南風,氣候乾燥,回暖迅速。夏季(6—8月),炎熱多雨,高温高濕,降水集中,常有暴雨澇災。秋季(9—11月)受大陸氣團影響,氣温迅速下降,降水減少,雲淡風輕,日照充足。冬季(12月—翌年2月),盛行偏北風,氣壓高,温度低,氣候乾燥。
[5]
東平縣水系水文
東平湖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該湖為“水泊梁山”的僅存水域,由一級湖和二級湖組成。全部湖泊水面17.6941萬畝,摺合117.94平方千米,佔全縣總面積的8.8%。
[5]
東平縣自然資源
編輯東平縣水資源
東平縣區域內的年平均降雨量,根據1956年—2002年47年的降雨系列資料計算,多年平均為609.16毫米。
地表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3559.25萬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19130.625萬立方米。
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為32689.875萬立方米。
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26290.6921萬立方米。
東平縣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東平縣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60329.10公頃(90.49萬畝)
其中,水田248.53公頃(0.37萬畝),佔0.41%;水澆地47386.04公頃(71.08萬畝),佔78.55%;旱地12694.53公頃(19.04萬畝),佔21.04%。
位於小於2度坡度的耕地51014.38公頃(76.52萬畝),佔84.56%;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6855.61公頃(10.28萬畝)佔11.36%;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373.60公頃(3.56萬畝),佔3.94%;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80.41公頃(0.12萬畝),佔0.13%;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5.1公頃(0.01萬畝),佔0.01%。
(二)園地3052.34公頃(4.58萬畝)
其中,果園2049.06公頃(3.07萬畝),佔67.13%;茶園2.37公頃,佔0.08%;其他園地1000.91公頃(1.50萬畝),佔32.79%。
(三)林地16763.23公頃(25.14萬畝)
其中,喬木林地5942.11公頃(8.91萬畝),佔35.45%;竹林地0.46公頃;灌木林地51.28公頃(0.08萬畝),佔0.31%;其他林地10769.38公頃(16.15萬畝),佔64.24%。
(四)草地2279.10公頃(3.42萬畝)
都屬於其他草地。
(五)濕地290.71公頃(0.44萬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包括7個二級地類:紅樹林地、森林沼澤、灌叢沼澤、沼澤草地、沿海灘塗、內陸灘塗、沼澤地。東平縣只有內陸灘塗。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449.96公頃(29.17萬畝)
其中,建制鎮用地4528.78公頃(6.79萬畝),佔23.28%;村莊用地13194.64公頃(19.79萬畝),佔67.84%;採礦用地1640.75公頃(2.46萬畝),佔8.44%;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85.79公頃(0.13萬畝),佔0.44%。
(七)交通運輸用地2887.68公頃(4.33萬畝)
其中,鐵路用地116.95公頃(0.18萬畝),佔4.05%;公路用地1392.15公頃(2.09萬畝),佔48.21%;農村道路1343.08公頃(2.01萬畝),佔46.51%;港口碼頭用地34.69公頃(0.05萬畝),佔1.20%;管道運輸用地0.81公頃,佔0.03%。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5112.59公頃(37.67萬畝)
其中,河流水面2537.64公頃(3.81萬畝),佔10.10%;湖泊水面14861.89公頃(22.29萬畝),佔59.18%;水庫水面15.21公頃(0.02萬畝),佔0.06%;坑塘水面4268.79公頃(6.40萬畝),佔17.00%;溝渠2045.55公頃(3.07萬畝),佔8.15%;水工建築用地1383.51公頃(2.08萬畝),佔5.51%。
[26]
東平縣礦產資源
金屬礦藏
鐵礦探明儲量7.35億噸,居全省第三位,泰安第一位,分佈於彭集鎮和老湖鎮水河一帶,埋藏淺,宜於開採。
能源礦藏
煤炭探明儲量1.7億噸,主要分佈在戴廟鄉,正在準備建井開採。
非金屬礦藏
①水泥用灰巖主要分佈於東平縣北部山區和湖西山區,初探明儲量10多億噸,平均品位52.34%,可作為百萬噸以上大型水泥廠的原料基地。
②頁岩(紫紅色頁岩)主要分佈在梯門鄉、接山鄉、老湖鎮和銀山鎮一帶,探明儲量5414.72萬噸,估計總儲量可達2億噸以上。該礦產可利用高科技研製出高強、輕質新型建材產品,可用於水泥配料及磚瓦用原料。
③白雲岩主要分佈在接山鄉尹山莊、大羊鄉丁家塢和舊縣鄉等地,探明儲量2000萬噸,礦石平均品位MgO198%。
④木魚石主要分佈在老湖鎮一帶,探明儲量60萬立方米。
⑤建築用砂主要分佈在大汶河、大清河河道內,現有儲量3500萬噸。
東平縣人口
編輯東平縣經濟
編輯東平縣綜述
2022年,東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4.9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9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83.5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110.5億元,增長2.5%。一、二、三產業結構由2021年的23.8:31.9:44.3調整為23.9:32.7:43.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2.1%、51.1%、26.8%,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9、2.2、1.2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已註冊個體工商户41937户,資金數額1012428萬元;私營企業11888户,註冊資本6401853萬元。
[28]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東平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4%,第二產業增長11.8%,第三產業增長28.3%。三次產業投資佔比由去年的4.8:35.2:60.0調整為3.8:32.5:63.7。全縣在庫500萬元及以上投資項目312個,比上年增加64個。其中,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100個,500萬—5000萬元投資項目183個,房地產經營開發項目29個。
[28]
財税收支
2022年,東平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7969萬元,同比增長4.7%。其中,各項税收115100萬元,下降3.8%,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7.8%。各項税收中,增值税38802萬元,下降18.8%;企業所得税13373萬元,增長12.2%。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38466萬元,增長13.1%。教育、文化旅遊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衞生健康、住房保障支出分別為99211萬元、2403萬元、130549萬元、30380萬元、9992萬元。
[28]
人民生活
2022年,東平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54元,同比增長4.4%;人均消費支出22631元,減少3.0%;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23.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41元,增長6.7%;人均消費支出12475元,增長3.2%;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29.2%。
[28]
東平縣第一產業
2022年,東平縣農業總產值109.3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種植業產值57.6億元,增長10.2%;林業產值1.7億元,增長10.8%;牧業產值21.5億元,減少6.5%;漁業產值22.3億元,增長2.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2億元,增長13.8%。
[28]
農業
畜牧業
漁業
生產條件
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1.5萬千瓦。拖拉機1266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032台。農用排灌機械14504台,收穫機械5220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0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72.5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萬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9.0%。
[28]
東平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東平縣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完成產值8.3億元,同比增長38.4%;非金屬礦採選業11.9億元,增長15.4%;印刷和記錄媒介複製業4億元,增長60.4%;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78.6億元,增長3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4.2億元,增長8.4%;造紙和紙製品業8.1億元,下降17.8%;橡膠和塑料製品業12.2億元,下降14.9%;紡織業3.4億元,下降15.0%;農副食品加工業28.3億元,下降21.9%。全縣8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98億元,同比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2%。
[28]
建築業
東平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對外經濟
招商引資
房地產業
2022年,東平縣商品房銷售面積26.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9%。從結構看,住宅銷售面積26.4萬平方米,下降9.4%;其他銷售面積0.3萬平方米,增長124.5%。商品房銷售額15.9億元,下降11.6%。
[28]
旅遊業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465.1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住户存款餘額398.1億元,增長16.1%;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40.8億元,增長22.2%;機關團體存款餘額24.7億元,增長3.0%;財政性存款餘額1.5億元,下降5.1%。全縣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297億元,增長3.0%。其中,住户貸款餘額148.4億元,增長8.9%;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148.6億元,下降2.4%。
[28]
東平縣交通運輸
編輯東平縣交通
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境內通車裏程2918.5千米。其中,高速公路63千米(濟菏高速、濟徐高速、董梁高速),國道65.9千米(105國道京澳線、220國道東深線),省道135.7千米(326省道泰商線、243省道泰梁線、246省道臨鄒線),縣道336.4千米,鄉道226.5千米,村道2091.1千米。公路密度217.3千米/百平方千米。
[28]
東平縣運輸
東平縣社會事業
編輯東平縣科技事業
東平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共有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5238人,專任教師222人。普通中學29所,在校學生40637人,專任教師3504人。小學53所,在校學生40975人,專任教師2409人。
[28]
東平縣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共有公共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3館均為國家級。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716個。東平閲讀推廣人孫新榮獲“全國鄉村閲讀榜樣”稱號,為山東省唯一人選。創作的小品《彩禮》榮獲山東省羣眾小戲小劇二等獎。
[28]
東平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東平縣擁有醫療衞生機構617所,其中,醫院13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衞生院10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13個,診所130所。各類衞生機構擁有牀位數3659張,比去年增加299張。衞生技術人員4116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694人,增加36人;註冊護士1693人,增加60人。
[28]
東平縣社會保障
2022年,東平縣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041人,新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7億元,貼息410萬元,扶持創業340餘人,帶動就業5800餘人。
2022年,東平縣參保企業1583家,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5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參保217家,參保人數1.44萬人;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5.22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5.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7.35萬人;社保卡持卡人數67.29萬人。全年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職業年金、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各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6.26億元,發放各項社會保險待遇15.27億元,落實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7352萬元,代發喪葬費、撫卹金、鄉醫、電影放映員補貼等款項1.53億元,發放率100%。
2022年,東平縣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9130人,同比減少1644人。其中,城市319人,減少199人;農村18811人,減少1445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054萬元,增加3.2%。其中,城市249萬元,減少37.2%;農村9805萬元,增加4.9%。全縣特困供養人員4708人,其中,城市15人,農村4693人。發放特困供養資金6839.5萬元,同比增長16.6%。其中,城市22.2萬元,增長23.1%;農村6817.3萬元,增長16.5%。
[28]
東平縣基礎建設
東平縣環境保護
2022年,東平縣環境空氣質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3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43微克/立方米。東平湖(以湖心監控斷面評價)COD、氨氮、總磷、氟化物濃度均值分別是16毫克/升、0.182毫克/升、0.038毫克/升、0.56毫克/升;大清河(以戴村壩監控斷面評價)COD、氨氮、總磷、氟化物濃度均值分別是18毫克/升、0.221毫克/升、0.052毫克/升、0.56毫克/升。東平湖、大清河水質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質要求,符合東平湖南水北調調水要求。
[28]
東平縣安全生產
東平縣歷史文化
編輯東平縣地名由來
東平古稱東原,“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東平縣文物古蹟
東平縣文物古蹟數量眾多、範圍寬廣、內容豐富、保存完好、影響較大,屬於山東省“重點文物大縣”。東平縣不可移動文物共登記文物點487處(石窟寺石刻202處、古建築92處、古墓葬73處、古遺址86處、近現代34處),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達82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京杭運河東平段)、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白佛山石窟造像、洪頂山摩崖刻經、司裏山摩崖造像、戴村壩)、省級13處、市級25處、縣級40處。野外文物中以石刻影響最大,造像自東魏武定年間開始,直至清代。有造像20餘處,大小千餘尊。東平縣是革命老區,境內遺存有許多革命遺址、遺蹟、革命紀念設施等。館藏文物10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3件、二級11件、三級60件、待定級珍貴文物200餘件。
[7]
東平縣非遺文化
東平縣東原文化
大運河東平段,沿線閘壩、渡口及周邊文化遺蹟89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13處,市級24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特別是東平湖、戴村壩、古州城,對於研究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東平湖是宋梁山泊的唯一遺存水域。元末明初建有安山閘、戴廟閘,蓄水濟運,是大運河的水櫃,起着調節運河水量的作用,常年積水面積209平方公里,藴涵着豐富的運河文化和水滸文化。湖三面環山,有小洞庭之稱。沿湖文化遺蹟眾多,有宋江聚義山寨、宋江碑、晁蓋墓、阮氏三雄故里、黃泥崗、聚義島、七星亭等,印證着水滸歷史故事。現如今是南水北調工程重要水櫃之一,南水途徑江蘇、山東、河北三省,經過十三級提水,到達東平湖,由此向北輸水,實現自流。
2、戴村壩是古代水利樞紐工程。始建於明永樂九年(1411年),已有600多年曆史。主要是攔蓄大汶河水,使趨南旺,三分南注,七分北流,以濟運道,其功能等同於人的“心臟”,故把戴村壩譽為“運河之心”。由於戴村壩的作用,保障了明清兩代漕運暢通,對中國南北經濟交流、文化融合、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毛主席曾讚揚:“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
3、州城是運河畔的千年古城。自宋鹹平三年(1000年)立城,是北宋、金代鄆州和東平府的治所,是山東境內兩大政治、貿易中心之一,元、明、清運河畔的貨物集散地,文化繁榮,歷史上曾建制府、路、州。有安山閘、戴廟閘等閘壩和碼頭多處,存有宋代以來的衙署、父子狀元府、元報恩禪寺、明清真寺等許多古蹟和民間音樂、舞蹈、戲曲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4、其它歷史文化遺產豐富。最具特點的摩崖、石窟23處,造像2200餘尊。洪頂山摩崖刻經,刻字面積2000餘平方米,現存經文、題記近千字,其中的“大空王佛”四字,高近10米,僅“佛”字,高達4.6米,是目前我國境內同時期最大的刻字,被中國社科院專家學者譽為“北朝佛教刻經的大字鼻祖”。還有古遺址、古建築等歷史文化遺存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後方醫院、被服廠、兵工廠等,都是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8]
東平縣鄉風民俗
“鼓響一棒,鬥發陳財五百年。壇前神位,驚天所貴。”這是東平湖漁民每年敬河神時必唱的一段唱詞。這種源於唐朝貞觀年間,流傳在東平湖漁民當中的民間小調叫做“端鼓腔”。2010年6月,“端鼓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鼓腔”是流傳於東平湖漁民生產生活中的一種雜戲,它的伴奏樂器是一面或幾面像芭蕉扇形狀的單面羊皮鼓,表演者將鼓端在手中,邊擊鼓邊演唱。“端鼓腔”的唯一伴奏樂器就是羊皮鼓,每個唱段除了唱詞和故事不一樣之外,鼓點也是不斷變化的。和背唱詞相比,學習打鼓更難。不同的唱段鼓點不了,就是同一個唱段裏,每一個情節、每一句唱詞所配的節奏都是不一樣的,連打鼓的時候讓鼓面轉幾圈都是有講究的。看似簡單的一面鼓,卻獨自承擔了所有的演奏。
[9]
2010年6月,東平縣的“端鼓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佛山廟會
白佛山廟會起於唐朝。自此,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附近的老百姓聚集白佛山之陽,燒香祈福,農具交易。隨着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東平縣把白佛山自然人文景觀作為全縣旅遊工作的重點,於1999年籌集100萬元搶修了瀕臨倒坍的金代建築三教寺,新修了上山伯油路、登山盤路、停車場,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市場繁榮,僅二月二(現廟會由一天定為四天)這一天,前來趕會的就有10萬餘人次。
[10]
東平縣風景名勝
編輯東平縣著名人物
編輯張慶黎,男,漢族,山東東平人,1951年1月生,1971年1月參加工作,197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曾任中共第十六屆、十七屆、十八屆、十九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21]
東平縣榮譽稱號
編輯東平縣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 參考資料
-
- 1. 領導致辭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8]
- 2. 東平概覽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3. 建制沿革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4. 山東省(魯) - 泰安市 - 東平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引用日期2020-04-28]
- 5. 地理氣候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6. 優勢資源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7. 文物古蹟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8]
- 8. 東原文化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8]
- 9. 東原文化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10. 鄉風民俗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4-28]
- 11. 東平水滸影視城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12. 白佛山景區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13. 戴村壩景區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14. 東平水滸大寨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12]
- 15. 關於印發緊密型縣域醫療衞生共同體建設試點省和試點縣名單的通知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引用日期2019-10-02]
- 16. 農業農村部 應急管理部關於公佈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縣和農機安全監理示範崗位標兵名單的通知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19-02-08]
- 17. 四部門公佈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11]
- 18. 2017-2019週期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 .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引用日期2020-08-14]
- 19. 水利部關於公佈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20-12-01]
- 20.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 區) 名單的通知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1-03]
- 21. 張慶黎簡歷 .中國政協網[引用日期2021-03-13]
- 22. 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於公佈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引用日期2021-09-17]
- 23. 水利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公佈2022年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21-11-15]
- 24. 農業農村部關於公佈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認定結果的通知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2-04-27]
- 25. 東平交通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6-23]
- 26. 東平縣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11]
- 27. 東平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3-07-15]
- 28. 2022年東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7-15]
- 29. 區劃人口 .東平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7-15]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