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頻有哀禍帖

鎖定
《頻有哀禍帖》縱24.8釐米,3行,20字。行草書。為東晉王羲之所書尺牘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頻有哀禍帖》摹本收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為唐代硬黃響搨、雙鈎廓填摹本。作品行軸線時曲時直、書體時草時行、點畫時方時圓,書寫風格沉雄跳宕、勁健流縱,體現了王羲之高超的書寫技巧和駕馭能力。作品。 [1] 
中文名
頻有哀禍帖
作    者
王羲之
年    代
東晉
書    體
草書
墨    拓
唐代
材    質
硬黃紙本,雙鈎廓填
形    制
軸裝
規    格
縱24.8釐米。3行,20字

頻有哀禍帖內容簡介

《頻有哀禍帖》與《孔侍中帖》、《憂懸帖》三帖合裝,前後九行共一紙,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縱24.8釐米,橫41.8釐米。畫心中央紙縫處鈐有“延歷敕定”朱文印記三方。作品原為手卷,1941年改裱為軸裝。 [2]  注:經數字全息透視,發現本帖不是雙溝拓本,很可能是王羲之的手跡。

頻有哀禍帖法帖釋文

頻有哀禍帖原文

《頻有哀禍帖》拓本 《頻有哀禍帖》拓本 [3]
頻有哀禍,悲摧①切割②,不能自勝③,奈何奈何!省慰④增感。 [4] 

頻有哀禍帖註釋

①悲摧:悲痛。②切割:猶言悲傷如切如割。③自勝:剋制自己。④省慰:同慰省。猶慰問。《三國志·蜀志·楊儀傳》:“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往慰省之”。 [5] 

頻有哀禍帖大意

頻有哀禍的事情發生,悲痛如刀一般地切割內心,無法剋制和平抑自己(的痛苦情緒),怎麼辦啊,我已無可奈何。即使安慰,也仍會倍加感傷。 [6] 

頻有哀禍帖書法欣賞

頻有哀禍帖點畫豐富

《頻有哀禍帖》局部 《頻有哀禍帖》局部 [7]
任何一件傑作都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富有個性的運動方式,而且每一種運動方式都包含着十分豐富的節奏變化。如王羲之的《頻有哀禍帖》,線條厚重,具有強烈的體積感,線條邊廓變化十分微妙——它暗示着極為複雜的內部運動。這種運動方式是在線條邊廓內部,為控制邊廓形狀而產生的運動變化。書法的內部運動是使用毛筆書寫時技巧長期發展的結果,是書法藝術中的線條區別於其他一切線條的地方,也是造成書法線條運動複雜性的根本原因。(邱振中著《線的藝術》) [8] 

頻有哀禍帖晉人筆法

行軸線分析(作者邱振中) 行軸線分析(作者邱振中) [9]
《頻有哀禍帖》中的“頻”、“禍”、“悲切”、“增感”等字,可作為絞轉筆法的範例。這些字跡邊廓變化豐富、微妙,“後來人們想用‘中鋒’來追躡晉人筆法,卻不知由於絞轉的結果,鋒端並不順着點畫走向簡單地移動,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處於點畫之中,時而又移至點畫邊廓。因此,這種筆法既不能稱之為‘中鋒’,也不能稱之為‘側鋒’,如果強以名之,或許可稱之為‘複合鋒’”。(邱振中著《關於筆法演變的若干問題》) [8] 

頻有哀禍帖章法變化

斷中有連特徵
《頻有哀禍帖》以行書書寫,務從簡易,相間流行,為了使運筆速度較快,會把互相分離的筆畫連接起來,王羲之有時用明連,即用有形的遊絲映帶連接。《頻有哀禍帖》中的“不能自、省慰”,《喪亂帖》後段中“深奈何奈何”加上牽絲,一氣呵成,更加的順暢;有時用暗連,也就是靠無形的筆勢使筆畫與筆畫互相呼應,綜觀墨跡本行書尺牘發現,王羲之用暗連多於明連,明連只是偶發引帶。唐太宗李世民為《晉書》所寫的《王羲之傳論》中讚道:“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揭示了書藝創造“斷與連”的美學觀點。 [10]  動線變化特徵
《頻有哀禍帖》偏旁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體,如第二行“能”字,左右兩部分分別連接上、下兩段行動線,但這兩部分又用一條有力的線段連接在一起,使行動線產生強的節奏感。 [10] 

頻有哀禍帖作品收藏

頻有哀禍帖皇室收藏

《頻有哀禍帖》與《孔侍中帖》之間空白處,鈐“延歷敕定”朱文御璽三處,與《喪亂帖》等同。日本《支那墨寶集》稱:“昔我國光明皇后,舉聖武天皇之遺,獻於東大寺大佛,藏正倉院。唐天寶十一年,其中晉王羲之書拓本頗多焉。天應、延歷、弘仁之間,漸復盡獻於大內。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斷僅存。此所藏者,蓋其一。接帖之處,有延歷御府之璽。”
“延歷敕定”即是“延歷御府之璽”。延歷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號,其元年為公元782年。日本學者考訂《孔侍中帖》與《喪亂帖》二帖,是《東大寺獻物帳》中著錄的。此《獻物帳》是日本聖武天皇卒後,皇后將其遺物供佛的賬目。聖武天皇卒於公元729年。那麼,以上王羲之的書跡傳到日本時,至少在729年以前。這是王羲之書跡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這些書跡,被視為日本的國寶。 [11] 

頻有哀禍帖作品遞藏

《頻有哀禍帖》在明治時代出現於東京上野的古書店,其後分別為岡田信之(1825-1885)與其子岡田正之所有,再經岡田正之之子岡田震之手,1927年9月23日,為前田侯爵收購。1941年將手卷改裱而成軸裝。
收藏《頻有哀禍帖》的日本前田育德會位於日本東京都目黑區,也稱尊經閣文庫,主要收藏中日兩國的古文書和古代工藝美術品。 [12] 

頻有哀禍帖作品展出

《頻有哀禍帖》於2006年3月26日在上海博物館展出,這是“中日書法珍品展”(2006年3月13日-4月24日)展覽的一部分內容。參展文物共102件,日方展品34件來自包括日本宮內廳在內的十多家公私藏家收藏的珍品;中方展品68件是上海博物館的珍藏。 [13] 
參考資料
  • 1.    法帖概述資料來源:個人彙編
  • 2.    基本信息參考: 
  • 3.    圖片二來源:個人掃描自《王羲之書法全集》第二卷
  • 4.    原文資料來源:《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劉秋增、王汝濤、劉錫山編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 5.    註釋資料來源:個人查閲詞典彙編
  • 6.    大意資料來源:個人撰寫
  • 7.    圖片三來源:個人根據圖片一裁剪
  • 8.    書法欣賞資料一來源:邱振中著《書法的形態與闡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 9.    圖片四來源:個人掃描自邱振中著《書法的形態與闡釋》
  • 10.    書法欣賞資料二來源:劉瑞雯《王羲之墨跡本行書美學》(台灣台南大學 語教系學刊第六期)
  • 11.    皇室收藏資料參考:《王羲之志(附王獻之志)》
  • 12.    作品遞藏資料參考: 
  • 13.    作品展出資料參考: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