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預繳

鎖定
預繳是一個多義詞。如話費預繳,保費預繳,預繳的主要含義是税費預繳,預繳是為了保證税款均衡入庫的一種手段。
中文名
預繳
預    繳
是一個多義詞
釋義1
話費預繳,保費預繳
含    義
是税費預繳

預繳企業預繳

預繳小型微利企業

企業所得税法規定,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税率徵收企業所得税。
企業所得税實施條例對小型微利企業的認定標準是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並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一)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税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二)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税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由於2008年預繳企業所得税時,企業無法計算年度應納税所得額、從業人數及資產總額,無法確定企業2008年是否屬於小型微利企業,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税預繳問題的通知》(國税函〔2008〕251號)第一條規定,企業按當年實際利潤預繳所得税的,如上年度符合《企業所得税法實施條例》第九十二條規定的小型微利企業條件,在本年度填寫《企業所得税月(季)度納税申報表(A類)》(國税函〔2008〕44號文件附件1)時,第四行“利潤總額”與5%的乘積,暫填入第七行“減免所得税額”內。
也就是説,企業在2008年預繳企業所得税時,首先按照2007年的年度應納税所得額、從業人數及資產總額來判定是否屬於小型微利企業,如果2007年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條件的,可以將利潤總額與5%的乘積填入“減免所得税額”項目內。
同時,對年度應納税所得額、從業人數及資產總額指標的計算口徑,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税預繳問題的通知》(國税函〔2008〕251號)第二條規定,小型微利企業條件中,“從業人數”按企業全年平均從業人數計算,“資產總額”按企業年初和年末的資產總額平均計算。
在2008年末,税務機關將根據2008年的有關指標,核實企業當年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業條件。如果確定2008年不符合條件卻按小型微利企業已進行預繳申報的企業,需要將已享受的5%的企業所得税減免税額在彙算清繳時進行補繳。
另外,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印發〈跨地區經營彙總納税企業所得税徵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税發〔2008〕28號)第十二條規定,上年度認定為小型微利企業的,其分支機構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税。

預繳高新技術

企業國家税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税預繳問題的通知》(國税發〔2008〕17號)第一條規定,2008年1月1日之前已經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在按照新税法有關規定重新認定之前,暫按25%的税率預繳企業所得税。上述企業如果享受新税法中其他優惠政策和國務院規定的過渡優惠政策,按有關規定執行。
也就是説,如果將原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全部不再予以承認,在2008年預繳時,如果不享受新法及國務院過渡優惠政策的原高新技術企業,全部暫按25%的税率預繳企業所得税。

預繳房地產企業

國家税務總局《關於房地產開發企業所得税預繳問題的通知》(國税函〔2008〕299號)第三條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按當年實際利潤據實預繳企業所得税的,對開發、建造的住宅、商業用房以及其他建築物、附着物、配套設施等開發產品,在未完工前採取預售方式銷售取得的預售收入,按照規定的預計利潤率分季度(或月)計算出預計利潤額,填報在《企業所得税月(季)度預繳納税申報表(A類)》(國税函〔2008〕44號附件1)第四行“利潤總額”內。
但原預繳申報表的填表説明中規定,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納税義務的利潤總額應包括本期取得的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分析得知,原預繳申報表中的利潤總額不僅限於本期取得的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還應包括在預售期間發生的未計入開發成本的相關期間費用及税金附加。
新的預繳申報表的填表説明規定,“利潤總額”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其中包括從事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在本行填寫按本期取得預售收入計算出的預計利潤等。從新申報表及其填表説明來看,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及利潤總額之間沒有必然的勾稽關係,因此,對採用預售方式銷售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利潤總額應包含未計入開發成本的相關期間費用、税金附加、預計利潤率計算的預計利潤,同時在預售收入轉為銷售收入當期時,還應從利潤總額中減除將原已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税的原預售收入計算的預計利潤。

預繳金融保險企業

四大國有銀行與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印發〈跨地區經營彙總納税企業所得税徵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税發〔2008〕28號)第二條規定,鐵路運輸企業(包括廣鐵集團和大秦鐵路公司)、國有郵政企業、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氣企業(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資、外國海上石油天然氣企業)等繳納所得税未納入中央和地方分享範圍的企業,不適用本辦法。也就是説,四大國有銀行與三家政策性銀行總分機構繳納的企業所得税(包括滯納金、罰款收入)為中央收入,全額上繳中央國庫,因此,只在總機構所在地繳納企業所得税,不實行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税的規定。
其他股份制的跨省市的總分支機構的金融保險企業。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印發〈跨地區經營彙總納税企業所得税徵收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税發〔2008〕28號)第二條規定,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跨地區(指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下同)設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場所(以下稱分支機構)的,該居民企業為彙總納税企業(以下稱企業),除另有規定外,適用本辦法。上述銀行與保險公司的總機構和具有主體生產經營職能的二級分支機構,就地分期預繳企業所得税。二級分支機構及其下屬機構均由二級分支機構集中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税;三級及以下分支機構不就地預繳企業所得税,其經營收入、職工工資和資產總額統一計入二級分支機構。也就是説,總機構與具有主體生產經營職能的省級機關,可以按國税發〔2008〕28號文件規定的比例按因素法計算在當地預繳企業所得税。

預繳政策解釋

1.企業所得税是採取“按年計算,分期預繳,年終 彙算清繳”的辦法徵收的,預繳是為了保證税款均衡入庫的一種手段。企業的收入和費用列支要到企業的一個會計 年度結束後才能準確計算出來,平時在預繳中無論是採用 按納税期限的實際數預繳,還是按上一年度應納税所得額 的一定比例預繳,或者按其他方法預繳,都存在不能準確 計算當期應納税所得額的問題。因此,企業在預繳中少繳 的税款不應作為偷税處理。 (摘自國家税務總局1996年1月5日 國税函發(1996)第8號文)
2.對納税人未按規定的繳庫期限預繳所得税的,在税 務處理上屬滯納行為,除責令其限期繳納税款以外,同時 按規定加收滯納金。 (摘自浙江省國家税務局、地方税務局1995年12月8日 浙地税二[1995]第211號文)
3.為了保證税款及時均衡地入庫,企業第四季度的 所得税税款應於季度終了後15日內預繳,然後再進行彙算 清繳。 (摘自浙江省國家税務局浙國税發(1994)第111號、 浙江省地方税務局浙地税發(1994)第128號文)

預繳相關問題

同是對預售收入徵税,本質卻截然不同
對內資房地產開發企業預售收入徵收企業所得税的規定出自《國家税務總局關於房地產開發業務徵收企業所得税問題的通知》(國税發[2006]31號),其核心內容是明確納税人取得的房地產預售收入須先按預計計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計算出當期毛利額,扣除相關的期間費用、營業税金及附加,然後併入當期應納税所得額統一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税,待開發產品完工時再進行結算調整。這是企業所得税實體法對應税所得的確認進行具體規定,其實質並不是對預售收入進行所謂的“預徵所得税”,只是對税法與會計規定的差異所進行的納税調整。納税人如果沒有對其預售收入依法進行確認應納税所得,則必然對其當期的應税所得構成影響。至於納税人是否會因此減少當期應繳所得税,則要視其是否實際造成少繳税款的事實進行區別對待。如果納税人當期預售收入應確認的所得小於本期和前期可彌補的虧損,則不會造成少繳税款的結果,對此應按《徵管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作虛假申報處理;如果納税人預售收入應確認的所得在彌補完本期和前期可彌補的虧損後仍有餘額的,則會造成當期少繳税款的結果,對此應按《徵管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依法追加滯納金,並根據具體情況按照第六十三條或者第六十四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對外資房地產開發企業預售收入預徵税款的規定出自《國家税務總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徵收所得税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税發[1995]153號),其明確了直接對預售收入採取按核定的利潤率單獨預徵所得税,並且是“按季”進行“預徵”,類似於企業所得税“分季預繳”税款的方式,是真正意義上的“預徵所得税”。但由於只是簡單地僅就預售收入“預先核定徵收”所得税,且不考慮當期是否有經營所得和前期是否有可彌補的虧損,因此,即使納税人本期的經營業務發生虧損也不能盈虧相抵,同樣地對前期的虧損也不能進行相應的彌補,即不論當期是否有應税所得,都必須單獨就預售收入預繳所得税。由於外資企業的預售收入需要預繳税款,和內資企業有着根本的區別,由此而引起了納税人如果沒有依法預繳税款,税務機關能否依據現有的法規對其加收滯納金和處以罰款等問題。
預繳税款的税務處理問題
對納税人應繳税款進行預徵已是普遍應用的徵收方式,所涉及的税種佔了現開徵税種的絕大部分,包括增值税、消費税、營業税、資源税、企業所得税、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税、個人所得税及土地增值税等。為保證税款及時入庫、減少滯納欠税,各税種的實體法規均規定了納税期限。由於滯納金是税務機關對未按規定期限繳納税款的納税人或扣繳義務人按比例附加徵收的金錢,是納税人或扣繳義務人不履行納税義務或扣繳義務時,税務機關對其採用課以財產上新的給付義務的辦法,因此,滯納金制度是保障各税種實體法有關納税期限規定有效實施的有力手段之一。
1.現行税法對預繳税款加收滯納金的規定
對未按期預繳税款是否加收滯納金的問題,税收法規中僅《國家税務總局關於企業未按期預繳所得税加收滯納金問題的批覆》(國税函發[1995]593號,以下簡稱“593號文”)對內資企業所得税作了具體規定:根據舊《徵管法》第二十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税暫行條例》第十五條的規定,對納税人未按規定的繳庫期限預繳所得税的,應視同滯納行為處理,除責令其限期繳納税款外,同時按規定加收滯納金。但此文件的合法性在實際工作中遭到質疑,即規範性文件能否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特別是在新《徵管法》發佈實施後,其法律地位更受到進一步的挑戰。對此,筆者認為,593號文作為規範性文件雖然法律級次較低,但作為國家税收行政主管部門的國家税務總局依照税收管理權限有權對有關預繳税款的税務處理問題做出解釋性文件,而且有關具體規定與現行税收法規並不牴觸,其合法性應是不容質疑的。
至於593號文件在新《徵管法》發佈實施後是否仍然有效,則涉及到新老《徵管法》的銜接問題。在新《徵管法》發佈實施後,有一種觀點認為舊《徵管法》的法規如果沒有修訂則自動失效。對此,筆者認為,舊《徵管法》的廢止“屬於默示的廢止”,但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新《徵管法》實施後舊《徵管法》即完全廢止,而應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理解為新《徵管法》實施前頒佈的税收法律與新《徵管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新《徵管法》的規定。因此,593號文中有關舊《徵管法》第二十條涉及滯納金的比例為幹分之二規定的內容,只需按照新《徵管法》第三十二條相應規定的萬分之五執行即可,並不影響該文件其他內容的有效性。
2.納税人沒有依法預繳其他税種税款的加收滯納金的處理
雖然593號文明確了內資企業所得税預繳的滯納金處理問題,但對其他税種税款的預繳是否加收滯納金則沒有針對性的補充文件進行具體規定,這也是引起當前爭議的原因之一。但筆者認為,税法沒有具體規定並不等於沒有法律依據,其法律依據可以從《徵管法》中有關繳税和滯納金的規定中去引證。
根據《徵管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納税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税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税款的,税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税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這裏對繳税並沒有限定是“預繳”或“匯繳”,還是一般正常的繳税。因此需要明確的問題是,“預繳”税款是否屬於“繳税”的範疇。由於税法沒有對“預繳”明確定義,筆者認為可以從涉及預繳的各税種的法規條文規定歸納:對納税人的應繳税款在納税期限中間採取提前預先分期繳納,期末再進行彙算,多退少補的方式。
雖然相對於一般的税款繳納方式,“預繳”有其特殊性,但是不能因其特殊性而否定其一般性,因此,《徵管法》第三十二條有關納税人未按期繳税須加收滯納金的規定應同樣適用於預繳的各税種。
此外,雖然相對於納税人的某一個完整納税期限而言,在期中預繳的税款不一定是最終需要繳納的税款,具有相對的不確定性,但是對於某一個預繳期而言,所預繳的税款又是可以計算確定的,因此,以預繳税款具有不確定性作為免於加收滯納金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3.未按期預繳税款的處罰問題
在明確了預繳税款的性質和滯納金問題後,對於納税人未依法預繳税款的行為應如何進行處罰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既然預繳税款是屬於納税人繳納税款的一種方式,除對企業所得税季度預繳有關偷税認定的特定情況已經予以明確外,《徵管法》中有關對納税人未按期納税進行處罰的規定,同樣適用於未按期預繳其他税種税款的情況,但具體操作則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判斷。
需要完善的相關政策
首先,是對預繳税款加收滯納金的時限問題,由於預繳的税款在納税期滿後需要彙算,因此對未按期預繳税款加收滯納金的終止時間應定在彙算期滿日,而不宜籠統規定在實際繳納税款之日。至於納税人在彙算期滿後仍有未繳税款的,則該部分滯納税款應從彙算期滿後重新算起。這樣的操作也許過於繁瑣,但是符合税法的精神,也較能維護納税人的權利。
其次,是納税人反映最多的預繳彙算退税的利息問題。按照税法規定,納税人未按期預繳的税款税務機關需要加收滯納金;而對納税人多預繳的税款在彙算退税時卻不退還佔用其資金的利息,即多預繳不退利息,少預繳要收滯納金,這對納税人而言顯然有失公平。根據公平對等的原則,筆者認為需對有關退税的規定進行完善,以便更好地促進納税人自覺依法預繳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