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霍克海默

鎖定
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年2月14日~1973年7月7日),是德國第一位社會哲學教授(1930-41 年;1950-58 年),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 [4] 
20世紀30年代致力於建立一種社會批判理論,他提出馬克思主義稱為批判理論,提出要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對現代資本主義從哲學、 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
中文名
馬克斯•霍克海默
外文名
Max Horkheimer
國    籍
德國
出生日期
1895年2月14日
逝世日期
1973年7月7日
畢業院校
法蘭克福大學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法蘭克福學派創始人
職    稱
教授
出生地
德國斯圖加特 [4] 
逝世地
紐倫堡

霍克海默人物經歷

霍克海默早年在慕尼黑弗萊堡法蘭克福大學研究哲學,192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起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後兼任哲學系主任。他在法蘭克福擔任了四年社會哲學講師後,1930年出任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第二任所長,一直到1953年退休。霍克海默在擔任法蘭克福研究所所長期間,吸引了一批才華橫溢的哲學家、社會科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和歷史學家進所,——包括西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69年),埃裏克·弗洛姆(1900–80),利奧·洛文塔爾 (1900–93), 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 和Franz Neumann (1900–54)——他(與霍克海默一起),旨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並對研究工作進行了重大改革。從此,社會研究所開創了一個新時期,法蘭克福學派誕生了。1932年,社會研究所創辦了《社會研究雜誌》,先後在法蘭克福和巴黎德文出版,霍克海默擔任主編,該刊發表了1932年至1941年間政治哲學和文化分析方面的開創性研究。1933年希特勒上台執政。社會所由於其成員大多是猶太血統,被納粹政權以“敵視國家的傾向” 的罪名封閉了研究所,霍克海默不得不將研究所遷往日內瓦,後又遷往巴黎,取名為“國際社會研究學會”,開始了流亡生涯。 [4] 
二戰後,應西德政府的邀請,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1903-1969)等人回國,重建社會研究所,二人分別擔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長。不久,霍克海默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校長,後又赴美講學,實際上社會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爾諾主持。 [1] 

霍克海默主要著作

霍克海默 霍克海默
《作為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之間鏈環的康德的判斷力批判》(1925)、《資產階級歷史哲學的開端》(1930)、《黑格爾與形而上學問題》(1932)、《朦朧——在德國的筆記》(1934)、《真理問題》(1935)、《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1937)、《啓蒙的辯證法》(與阿多諾合著,1947)、《理性之蝕》(1947)、《對西德社會科學的審視》(1952)、《論自由》(1962)、《工具理性批判》(1967)、《批判的理論》(1968)、《社會哲學研究》(1972)、《轉變中的社會》(1972)、《出自青春期——小説與日記》(1974)。

霍克海默理論研究

霍克海默在20世紀30年代致力於建立一種社會批判理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批判理論,提出要恢復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性,對現代資本主義從哲學、 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方面進行研究批判。他和阿多諾(1903—1969)合著的《啓蒙辯證法》一書,開創了法蘭克福學派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為社會批判理論提供了標準的模式。 [2]  他與哈貝馬斯的衝突圍繞着對“經驗與規範”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開。
他就任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後,提出綜合地研究歷史和現實、把哲學和經濟理論結合起來研究社會和人的任務。他早期批判理論的核心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證法;流亡時期研究新時代思想的理性主義和技術化,論證“啓蒙思想的自我毀滅”;晚期著作主要論述人類自由問題,對自由與公平的論述較有見地。然而,霍氏雖然信奉馬克思主義,但他始終認為現存制度是無法改變的。從開始時,霍氏就深受A.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影響。他曾説過“所有的唯物主義理論中都含有深刻的悲觀主義因素”。霍氏後來接受西德政府的職位,與此有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