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子科學與技術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電子科學與技術(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電子信息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工學理學學士學位。
該專業具有理工融合的特點,涵蓋的學科領域主要有物理電子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培養能在相關領域內從事各種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乃至集成電子系統和光電子系統的設計、製造和相應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1-2] 
中文名
電子科學與技術
外文名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專業代碼
080702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工學
專業類別
電子信息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工學或理學學士

電子科學與技術發展歷程

1956年,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將半導體技術列為重點發展的領域之一。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首先舉辦了半導體器件短期培訓班,隨後,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五所大學聯合開辦了半導體物理專業,清華大學開辦了半導體專業。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院校先後成立了無線電元件與材料專業;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院校設立了電真空技術專業。
1964年,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建立了激光技術專業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1971年,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院校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成立了激光專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無線電通信與電子系統學科演變產生了電磁場與微波專業,無線電元件與材料專業也更名為電子元器件與材料專業。
1985年,根據教育部頒佈的專業目錄,激光專業與紅外光譜學合併,更名為光電子技術專業;電子元器件與材料專業更名為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專業。 [2] 
1998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佈)》,將原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微電子技術、物理電子技術、物理電子和光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專業合併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代碼為080606。 [3] 
2012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原電子科學與技術和真空電子技術專業合併為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代碼變更為080702,屬電子信息類專業。 [4] 
2020年,教育部頒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工學門類專業,專業代碼為080702,屬電子信息類專業,授予工學或理學學士學位。 [5] 

電子科學與技術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養、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必備的數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相應專業知識,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和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身心健康,可從事電子信息及相關領域中系統、設備和器件的研究、設計、開發、製造、應用、維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1] 

電子科學與技術培養規格

  • 學制與學位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或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分:140~180學分。
  • 基本業務要求
(1)具有在電子信息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開發與設計所需要的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2)掌握電子信息類相關的基本理論與技術,具有基本的計算機理論、應用與開發能力;具有系統的與電子信息類專業相關的工程實踐或科研訓練經歷,瞭解生產工藝、設備與製造系統,瞭解該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
(3)能夠熟練使用常用電子儀器儀表,初步具備設計與實施電子信息領域工程實驗的能力,並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並解決電子信息領域理論或工程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可參與相關係統的設計、運行與維護;
(4)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掌握基本的創新創業方法;初步具備電子信息領域中綜合類實踐、實驗獨立設計、分析和調試能力以及進行產品開發與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工程設計與分析等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在設計或研究過程中能夠綜合考慮經濟、環境、法律、安全、健康、倫理等制約因素;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備科技論文寫作基本能力;
(6)瞭解與電子信息類專業相關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技術標準、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以及經濟管理知識,能正確認識電子信息技術對客觀世界和社會的影響,具有良好的質量、安全、效益、環保、職業健康和服務意識;
(7)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8)掌握1門外語,能閲讀專業外文資料,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9)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終身學習有正確認識,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 

電子科學與技術課程體系

電子科學與技術總體框架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等。課程設置應支持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體系應支持各項畢業要求的有效達成。
(1)通識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學分、數學和自然科學課程學分、經濟管理課程學分、外語課程學分、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學分、創新創業課程學分和體育課程學分。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學分。
(2)專業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50%左右,其中學科基礎及專業類課程約佔總學分的30%。
(3)綜合教育類學分佔總學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心理與健康教育、學術科技與創業活動、文體活動、跨專業選修課、社會實踐及自選活動等。
(4)總學分中,實踐與實訓教學學分(含課程實驗摺合學分)所佔比例應不低於25%。各高校可根據具體專業的特點進行確定,專業類實踐環節應能體現電子信息領域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技術改造與創新創業、工程設計和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1] 

電子科學與技術理論課程

  • 通識類知識
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外,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文化基礎、體育、藝術等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類知識包括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基本內容。
數學和自然科學類包括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等基本內容,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數學、物理學(含實驗)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數學、物理基礎。
各高校應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專業實際情況,開設融合專業發展與社會科學內容的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
  • 學科基礎知識
學科和專業類基礎知識須涵蓋電路與電子技術、計算機系統與應用、信號與系統、電磁場與波等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教學內容可參照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講授相應專業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知識時,應講授相關的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除上述學科與專業類基礎知識,還應包括專業基礎知識,應包括理論物理基礎、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器件物理、集成電路、微波工程、物理光學、光導波、激光原理、光電子學、工程圖學中至少4個知識領域的核心內容。
  • 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課程應包括光通信技術、光電子器件、天線與電波傳播、集成電路原理與設計、激光技術、紅外技術、光纖技術、微電子器件、微電子機械系統、集成電路工藝、固態電子元器件、傳感技術、電子材料、現代材料分析技術等知識領域,可根據學校情況進行選取和適當補充。
依據上述核心知識領域的內容組合成核心課程,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以下為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號內數字為建議學時數):
示例一:模擬電路基礎課組(96)、數字電路基礎課組(96)、計算機基礎課組(96)、信號與系統(64)、量子與統計(64)、固體物理基礎(48)、電動力學(48)、激光原理(48)、物理光學(48)、固態電子與光電子(48);
示例二:電路分析基礎(64)、信號與系統(64)、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48)、電磁場與電磁波(48)、量子力學(48)、固體物理(48)、半導體物理(48)、物理光學與應用光學(80)、電子材料(48)、固態電子器件(80)、光電子技術(48)、激光原理與技術(48)、電介質物理(48)、電子元器件(48);
示例三:電路分析基礎(48)、信號與系統(64)、模擬電子技術(64)、數字電子技術(64)、量子物理(64)、電磁場理論(32)、激光原理(48)、固體電子導論(64)、物理光學(48)、光電子學(48)、半導體器件物理(48)。 [1] 

電子科學與技術實踐教學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科技創新、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的實驗實踐活動。
實驗課程:在電路類、信號類、計算機基礎和應用類、電磁場類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必須包括一定數量的實驗。
課程設計:至少完成2個有一定規模的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實習:進行必要的工程技術訓練(其中電子工藝實習必修、金工實習或其他相關實習可選)、專業相關的製作實習、生產實踐等。
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應符合培養目標要求,一般應結合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 

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學條件

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師隊伍

  • 師資隊伍數量和結構要求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教學需要,生師比不高於25:1,專任教師不少於10人。新開辦專業至少應有10名專任教師。在120名在校生基礎上,每增加20名學生,須增加1名專任教師。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60%,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不低於30%,35歲以下專任教師須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具有企業或相關工程實踐經驗教師的比例不低於20%(授予理學學士學位的專業可適當降低比例);實驗教學須配備專任專職實驗技術人員,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有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
  • 教師背景和水平要求
教師應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
專業負責人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在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熟悉並承擔本專業教學工作。
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要具有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應滿足以下條件之一:(1)本科畢業於電子信息類專業,或碩士、博士學位屬於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物理學學科之一;(2)已從事專業教學、科研工作5年以上;(3)已獲得電子信息相關行業的國家或國際資質或認證。
教師應具有足夠的教學能力,能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實踐,參與學術交流,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所有專任教師均須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教師應熟練掌握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師應至少承擔1門本科生的學科基礎課程或專業課程,指導畢業設計(論文)或專業實習等,為學生職業發展提供必要指導。 [1] 

電子科學與技術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教學實驗室
(1)具有物理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室、電子信息類專業基礎實驗室、專業實驗室,實驗設備完好、充足,在數量和功能上滿足教學需要,生均實驗教學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
(2)有良好的設備管理、維護和更新機制,近5年年均更新儀器設備值不低於10%,現有儀器設備完好率不低於95%,滿足實驗教學需求;
(3)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提倡一人一組,特殊情況下每組不超過2人;綜合實驗、大型儀器實驗每組不超過4人,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及獨立操作能力;
(4)實驗室應提供開放服務,滿足學生課內外學習要求,提高設備利用率;
(5)實驗教學過程管理規範,實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等資料齊全。實驗室建設有長遠建設規劃和近期工作計劃,既要注重專業基礎實驗,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術的發展,還要結合專業特長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建設專業實驗室;
(6)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管理、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有效利用、學生實驗順利進行。
2、實踐基地
(1)因地制宜建設校內實習基地,能為參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生提供充分的設備使用時間,並設有專門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內容、實踐過程等進行全面跟蹤和指導;
(2)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就業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原則,與科研院所、學校、行業、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和創新創業基地,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應理解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校外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有項目開發和管理經驗,為全體學生提供穩定的參與工程實踐的平台和環境,滿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 信息資源要求
根據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需要,加強圖書館服務設施建設。注重制度建設和規範管理,保證圖書資料購置經費的投入,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科研工作服務。圖書資料包括文字、光盤、聲像等各種載體的中外文獻資料。
具有一定數量、種類齊全的專業相關圖書資料(含電子圖書)和國內外常用數據庫,滿足教學和科研需要。
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加強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基於計算機網絡的完善的圖書流通、書刊閲覽、電子閲覽、參考諮詢、文獻複製等服務體系。能夠方便學生學習網絡課程與精品共享資源課程,滿足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所需。
信息資源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 [1] 

電子科學與技術教學經費

新辦專業應保證充足的專業開辦經費,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不低於300萬元,且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學科研儀器總值不低於設備總值的10%;有充足的儀器設備運行維護費,滿足日常實驗教學需求。
已辦專業除正常教學運行經費外,應有穩定的專業建設經費投入,滿足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維護更新、圖書資料、實習基地建設等需求。 [1] 

電子科學與技術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具有制定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含實驗大綱)、教學計劃的管理規定,具有定期修訂培養方案的機制,一般每4年對培養方案進行一次研討和全面調整,修訂工作有畢業生、用人單位、校外專家參與,並綜合考慮各方反饋意見和專業發展情況,確保專業培養定位和規格適應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程、實驗課程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並對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驗與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各主要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建立完善的評教、評學制度,有分級教學督導隊伍對日常教學工作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有專業學情調查和分析評價機制,能夠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和綜合發展進行有效測評。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
各高校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包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理論和實踐課程教學等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意見和建議,以及對畢業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評價,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使反饋信息能有效用於指導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要求
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定期開展由用人單位、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對本專業的教學質量內部評估,釆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使質量監控結果、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及時用於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進。每年對人才培養質量取得的成效和進一步改進措施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形成各專業的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1] 

電子科學與技術培養模式

  • “產教科創”四維融合式專業建設新模式
圖1 圖1
構建如圖1所示的“產教科創”四維融合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新模式。聚焦以“功率器件(IGBT)設計與應用”為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以“產教融合”為核心引領,從產業需求源頭切入,建立產業與專業之間的基於信息融通、資源共享的協同育人與創新體系;以“教學融合”為改革重點,強化能力導向,搭建“基礎+應用+創新”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以“科教融合”和“雙創融合”為雙輪驅動,推進科研與教師的“教”融合、科研與學生的“學”相結合,推動學生思維融入專業教育、校內基礎能力訓練、校外優勢資源助力孵化;同時,面向高水平師資隊伍匯聚和學生創新實踐需求,構建了“全程式”資源保障機制。該模式實現了專業與產業無縫對接,重構了培養方案、優化了培養過程、強化了資源要素保障,形成與IGBT功率器件產業發展動態銜接的人才培養生態系統。 [6] 
  • 新工科創新人才實踐教育模式
結合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傳統的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在針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3+1”校企聯合培養基礎上進行實踐教育模式的探索,與企業在認知實習、課程實踐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職業培訓等實踐教學環節展開相應的合作。
實踐教育基地企業按照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對實習實踐的要求,將學生分別安排到產品設計研發等技術部門。學生在企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參加各類產品設計以及質量管理的實際工作,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術工作相結合,進一步深化所學知識,鍛鍊基本的設計能力,瞭解企業的設計運作過程,使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最後簽訂好“三方協議”後留在企業工作。 [7] 
  • 高職院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明確培養目標,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目標,加強學校與企業的交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目標。與時俱進,立足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緊跟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調整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2)立足培養目標,優化培養方案。培養方案進行模塊化設計,設置基礎、專業等不同模塊,同時,設置一個或多個專業方向,制定不同的培養要求。模塊化的培養方案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制定不同的要求和培養計劃,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果。
(3)優化課程體系。首先要加強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拓寬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就業面,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終身學習能力,適應高速發展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原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基礎課程上,增加一些與專業關聯性較高的課程,刪掉部分與本專業關聯性差、實用價值不強的課程,配合培養目標改革專業基礎課程設置。其次,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優化,專業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設置不同的專業課程,同時,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還應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增加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操作技能。學生應該能夠掌握專業基礎知識,並且擁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
(4)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注重對能力的培養。學校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個性。首先,學校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可以發展自身的特長。增加選修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其次,全面培養學生的能力,除了專業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政治修養、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法律意識、團隊意識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學校要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加強和企業的合作,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建設完善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教師積極參與創新實踐、技能競賽等校內活動,為參與學生提供專業技能指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允許學生參與教師、學校的科研項目,增加實踐經驗。 [8] 

電子科學與技術發展前景

電子科學與技術人才需求

中國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水平先進、應用廣泛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科學研究領域,規模宏大的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格局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誌之一。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由光學、激光、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與信息技術相互滲透而形成的一門高新技術交叉學科專業,培養的學生具備物理電子、光電子與微電子學領域內寬廣的理論基礎、實驗能力和專業知識,就業範圍廣泛,總體就業前景良好。 [2] 

電子科學與技術考研方向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可報考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等學科專業,也可報考光學光學工程信號與信息處理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計算機應用技術等交叉學科專業。 [2] 

電子科學與技術就業方向

學生畢業後就業的範圍一般有:
(1)在教學機構與研究院所從事電子科學與技術的教學與研究等;
(2)在製造企業中從事設備的產品設計、開發、生產、調測、銷售與技術服務等,如華為大唐電信小米等;
(3)在軟件開發企業中從事軟件系統的設計、分析、開發等,如Android的開發等;
(4)在電信運營企業中從事設備的維護、管理等,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
(5)在工程企業中從事工程設計與設備的安裝、調測及其他有關的工程施工,如中國通信建設總公司等;
(6)在其他企事業單位中從事信息系統與設備的維護與管理,如政府、大型能源企業等。 [2] 

電子科學與技術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清華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
----
----
天津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天津理工大學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大學
南開大學
----
----
----
上海
復旦大學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建橋學院
----
重慶
重慶郵電大學
重慶大學
----
----
河北
華北理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燕山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河北科技大學
燕山大學裏仁學院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河南
鄭州大學
洛陽理工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黃淮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鄭州輕工業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鄭州工商學院
鄭州科技學院
----
山東
山東師範大學
山東工商學院
濰坊學院
山東大學
青島濱海學院
----
----
----
山西
晉中學院
運城學院
中北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安徽
安徽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滁州學院
巢湖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
安徽建築大學
----
江西
九江學院
贛南師範大學
景德鎮陶瓷大學
南昌航空大學
江西理工大學
----
----
----
江蘇
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西交利物浦大學
蘇州城市學院
無錫學院
常熟理工學院
金陵科技學院
徐州工程學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常州大學
南通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南京郵電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鹽城工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
----
----
----
浙江
公安海警學院
浙江傳媒學院
寧波工程學院
中國計量大學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湖北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大學
文華學院
----
----
湖南
湖南大學
湖南科技學院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工程學院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
----
廣東
暨南大學
深圳技術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工業大學
深圳大學
肇慶學院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
----
----
廣西
梧州學院
廣西師範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廣西大學
雲南
雲南大學
----
----
----
貴州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貴州大學
----
----
四川
四川文理學院
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成都師範學院
西昌學院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
----
----
陝西
陝西科技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空軍工程大學
西北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科技大學
西安理工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西安郵電大學
陝西國際商貿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工程學院
東北石油大學
哈爾濱理工大學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
----
吉林
吉林大學
長春電子科技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
遼寧
大連理工大學
鞍山師範學院
瀋陽化工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大連交通大學
瀋陽工業大學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
東北大學
----
----
----
內蒙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農業大學
----
----
海南
海南大學
----
----
----
福建
福州大學
三明學院
閩江學院
華僑大學
甘肅
蘭州交通大學
----
----
----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8日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