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利莫里亞

(菲力浦·斯科雷特提出的概念)

鎖定
利莫里亞 (又譯雷姆利亞),是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菲力浦·斯科雷特提出的概念。他提出的利莫里亞位於古代印度馬達加斯加之間的印度洋。8000萬年前,這塊大陸從海底突然崛起,在印度洋上形成東西3500公里、南北4700公里的大陸。利莫里亞大約在3000萬年前開始沉沒,到300萬年前,完全沉沒在印度洋裏。 [1] 
但是,這塊大陸是作為地橋被提出的。 [1]  假如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説成立的話,利莫里亞就根本不可能存在。對於印度洋的海底,科學家們已經做過許多探測,根本不存在那麼大的大陸,更沒有證明遠古的石器文明的考古物證。 [1] 
中文名
利莫里亞
外文名
Lemuria
別    名
雷姆利亞 [1] 
地    點
印度洋

利莫里亞歷史淵源

Lemuria翻譯為“利莫里亞”或“雷姆利亞”。在板塊移動説成熟之前,也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和德國的動物學家根據馬達加斯加印度尼西亞狐猴種羣分佈,推測出一個曾存在於印度洋上的大陸,並提出非洲南部與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過“地橋”——Lemuria大陸的問題。特殊哺乳類動物生息的馬達加斯加島、巨大陸角生活的阿爾達布拉羣島塞舌爾羣島馬爾代夫羣島、拉克代夫羣島等等,從非洲南部一直延續到印度半島南端之間,根據這個學説,南非東南亞的狐猴都來自Lemuria大陸。

利莫里亞大陸假説

德國生物學家恩勒斯特·海因裏希·赫凱爾發現, 一種看似栗鼠與猿雜交的動物“雷姆爾”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但在遠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馬來半島也能見到。據此,他斷定,馬達加斯加與印度之間的“地橋”直到新生代(哺乳類動物的時代)依然存在,而且,他還認為沉沒的大陸很可能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對於利莫里亞大陸進行最系統探討的是路易斯·斯潘斯(Lewis Spence,1874-1955)。他在《利莫里亞問題》的專著中提出了兩個利莫里亞大陸的假説。其一是從印度洋橫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個是同樣的起點從印度洋傾斜延伸到太平洋。他發現大洋洲民族在人類學上和地理上的分佈是一致的。密克羅尼西亞分佈着印度尼西亞人種,夏威夷、波利尼西亞新西蘭分佈着波利尼西亞人種;所羅門、斐濟分佈着美拉尼西亞人種。
他認為,這種分佈意味着利莫里亞大陸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整體,而是由兩塊夾着狹窄海溝的陸地構成,一塊陸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亞、蘇門答臘島等;另一塊陸地包含夏威夷羣島新西蘭島薩摩亞羣島社會羣島等。斯潘斯指出古大陸的毀滅是由於地球內部劇烈變化引起的,利莫里亞大陸的原始居民是白種人,擁有高度發達的石器文明。眾多島嶼上遺留下來的石建築便是最好的説明。
利莫里亞大陸沉沒後,這個民族經過亞洲,移居到歐洲,殘留下來的人們在惡劣的條件下逐漸退化。此後,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居民的祖先相繼來到這裏,與利莫里亞大陸的居民融合。

利莫里亞科學探討

近代對利莫里亞存在的與否的討論始於19世紀後半葉。從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近代地貌學學科體系逐漸成熟,地質及地理工作者對地表形態、侵蝕與堆積作用,作了許多專門的調查和探討,進行了大量的記述和解釋性工作,於是地質學家們開始探討非洲南部印度半島之間是否存在過“地橋”——利莫里亞大陸的問題。
1887年奧地利史前地理學家梅爾希奧爾·紐馬伊亞在其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陸》中描繪了佛羅紀(爬蟲類時代中葉)的世界地圖,指出在這張地圖上,“巴西·埃塞俄比亞大陸”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馬達加斯加半島”。這表明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曾是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
1912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威格納(1880-1930)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説”。他認為大陸和海洋分別由質地不同的花崗岩和玄武岩構成,因此在很長一段地質年代裏,大陸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斷髮生分離、結合,從而形成地球表面陸地與海洋的分佈狀況。威格納認為,在古生代,大陸是一個整體,名叫“潘加阿大陸”;中生代(恐龍時代)發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紀冰川來臨時,發生分裂。假如威格納的論點成立的話,那麼分離的陸地之間分佈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難理解,“地橋”——利莫里亞大陸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