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西蘭島

鎖定
新西蘭島(New Zealand)是一個南太平洋羣島,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又稱紐西蘭島。毛利語為Aotearoa,音譯為“奧特亞羅瓦”,即“長白雲之鄉”。新西蘭島由北島南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北島和南島以庫克海峽相隔,西距澳大利亞1600公里,東鄰湯加斐濟。土著居民毛利人,大部分在北島。島內最高峯是庫克峯,位於南島,海拔3754米。
中文名
新西蘭島
外文名
New Zealand
別    名
紐西蘭島
氣候條件
温帶海洋性氣候
面    積
270534 km²
人口數量
495 萬
地理位置
南太平洋
主    權
新西蘭

新西蘭島簡介

新西蘭島歸屬於新西蘭,是一個大洋洲羣島。新西蘭島位於太平洋南部,介於南極洲和赤道之間。西隔塔斯曼海與澳大利亞相望,北鄰湯加、斐濟。新西蘭由北島、南島、斯圖爾特島及其附近一些小島組成,面積27萬多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12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6900公里。新西蘭素以“綠色”著稱。雖然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其總面積75%以上,但這裏屬温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温差不大,植物生長十分茂盛,森林覆蓋率達29%,天然牧場或農場佔國土面積的一半。廣袤的森林和牧場使新西蘭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王國。新西蘭水力資源豐富,全國80%的電力為水力發電。森林面積約佔全國土地面積的29%,生態環境非常好。北島多火山和温泉,南島多冰河與湖泊。北島第一峯魯阿佩胡火山高2797米,火山上有新西蘭最大的湖泊陶波湖,面積616平方公里。南島橫跨南緯40°—47°,島上有全國第一峯庫克山。阿爾卑斯山中的弗朗茨·約瑟夫和富克斯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山外有一系列冰川湖,其中特阿腦湖面積342平方公里,是新西蘭第二大湖。蘇瑟蘭瀑布,落差580米,居世界前列。島的西南端有米福國家公園,奇峯兀突。

新西蘭島氣候

新西蘭屬温帶海洋性氣候,季節與北半球相反。夏季平均氣温25℃左右,冬季10℃左右,全年温差一般不超過15℃。 各地年平均降雨量為400~1200毫米。

新西蘭島經濟

新西蘭島經濟發達,畜牧業是其經濟的基礎,新西蘭農牧產品出口量佔其出口總量的50%,羊肉、奶製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新西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產和出口地,生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礦藏主要有煤、金、鐵礦、天然氣,還有銀、錳、鎢、磷酸鹽、石油等,但儲量不大。石油儲量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為1700億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面積810萬公頃,佔全島土地面積的30%,其中630萬公頃為天然林,180萬公頃為人造林,主要產品有原木、圓木、木漿、紙及木板等。漁產豐富。工業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奶製品、毛毯、食品、釀酒、皮革、煙草、造紙和木材加工等輕工業,產品主要供出口。農業高度機械化。畜牧業發達,是新西蘭經濟的基礎。畜牧業用地為1352萬公頃,新西蘭漁產豐富,是世界第四大專屬經濟區,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捕魚潛力每年約50萬噸。新西蘭環境清新、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旅遊勝地遍佈全島。新西蘭的地表景觀富於變化,北島多火山和温泉,南島多冰河和湖泊。其中,北島的魯阿佩胡火山和周圍14座火山的獨特地貌形成了世界罕見的火山地熱異常帶。這裏分佈着1000多處高温地熱噴泉。這些千姿百態的沸泉、噴氣孔、沸泥塘和間歇泉形成了新西蘭的一大奇景。旅遊業收入約佔新西蘭島內生產總值的10%,是僅次於乳製品業的第二大創匯產業。

新西蘭島工業

以農林牧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奶製品、毛毯、食品、皮革、煙草、造紙和木材加工等輕工業,產品主要供出口。近20年來,陸續建立了一些重工業,如鍊鋼、煉油、鍊鋁和製造農用飛機等企業。
農業農業高度機械化。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燕麥、水果等。糧食不能自給,需從澳大利亞進口。2003年6月年度主要農作物產量為:小麥32.05萬噸,大麥37.83萬噸,燕麥3.5萬噸,玉米14.9萬噸。2003年,葡萄園種植是農產品中增長最快的,總面積達19170公頃,比上年同期增長10%。園藝品出口創匯由20年前的2億新元增加到2003年的21億新元。(資料來源:新西蘭統計局)

新西蘭島林業

森林面積810萬公頃,其中自然林630萬公頃,人造林180萬公頃,年產木材2246.01萬立方米(2003年6月年度)。日本和澳大利亞是新木材的最大出口市場。2002年12月年度,新林產品出口額37.089億新元。主要產品有原木、圓木、木槳、紙及木板等。

新西蘭島畜牧業

畜牧業發達,是新西蘭經濟的基礎。畜牧業佔地為1352萬公頃,佔國土面積的一半。乳製品與肉類是新最重要的出口產品。粗羊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佔世界總產量的25%。2003年6月年度,羔羊肉出口創匯20億新元,乳製品出口創匯56億新元。

新西蘭島漁業漁產

豐富,是世界第4大專屬經濟區,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捕魚潛力每年約50萬噸。新專屬經濟區海域每年商業性捕撈和養殖魚、貝類約60至65萬噸,其中一多半出口。2003年度新西蘭魚、貝類出口額10.66億新元,是新第5大出口產品,佔新出口貨物總額的4%。

新西蘭島旅遊業

新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旅遊勝地多。2003年新西蘭十大遊客來源地來新遊客人次和同比增長率分別為:澳大利亞702162人,增長11.0%;英國264819人,增長11.7%;美國211624人,增長3.1%;日本150851人,下降13.1%;韓國112658人,增長2.5%;中國59379人,1.09%;德國52534人,增長7.3%;加拿大39940人,增長0.7%;新加坡32603人,下降4.2%;中國台灣省25008人,下降34.8%。2003年新西蘭出境遊客高達137.4萬人,增加8.05萬人,增幅6%。旅遊業收入佔新西蘭GDP近10%,提供了1/11的就業機會,是僅次於乳製品業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

新西蘭島歷史沿革

新西蘭島
新西蘭島(37張)
波利尼西亞定居者約在公元十世紀來最先來到新西蘭(毛利國名為長白雲之鄉Aotearoa)。到公元十二世紀,全國受青 睞的地區已分佈了許多定居點;1642年, 荷蘭航海家阿貝爾·揚松·塔斯曼發現了長白雲之鄉,並以荷蘭一個地區的名字命名這塊土地為Nieuw Zeeland,他繪製了部分西海岸地區的地圖,但並未在此登陸;1769年,英國海軍艦長詹姆斯.庫克及其船員成為首先踏足新西蘭土地的歐洲人,隨後,捕撈海豹和鯨魚的人們也來到這裏,傳教士也很快接踵而來,定居點開始逐漸建立起來了。
到1840年,估計毛利人口為十萬人,大約二千名歐洲定居者(毛利人稱其為 "Pakeha"白人)分佈在沿海地區,新西蘭那時沒有全國政府或全國領導人,毛利人和白人團體請求英國提供某些保護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國王室在島嶼灣的懷唐伊鎮簽署了《懷唐伊條約》,該條約使新西蘭成為王室屬的一個殖民地,這個條約被認為是新西蘭的建國文件,該條約使早期開拓者有權在新西蘭定居並允諾毛利人按其意願繼續擁有他們的土地、森林和漁業,該條約説明毛利人將對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決定,並答應建立一個政府,使全體人民過上和平法制的生活,該條約亦確立了新西蘭人享有英國公民的權利,該條約"現行文",並且是新西蘭涉及民族關係方面很具爭議的話題。
此條約籤屬後,更多的人開始來到新西蘭並在這裏定居,多數人去南部島定居,因為那裏的土地適合耕作,在奧塔哥和西海岸地區還發現了金礦,然而,自本世紀以來,來北島居住的人還是多於南部,到1890年代,全國人口增加到五十萬,並開始建設鐵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農場已經成為新西蘭經濟的支柱,1893年,新西蘭成為第一個賦予婦女選舉權的國家,當時,英國仍然是新西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經常被喻為"家鄉",成千上萬的新西蘭人代表英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8年,有一半的參戰者死於戰爭或在戰爭中負傷。
1935年,新西蘭選出工黨政府,該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其中包括每週40小時工作制以及國家撥款的衞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新西蘭再次派出軍隊,大約全國人口的百分只十出國作戰,戰爭結束後,對新西蘭的農產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業迅速增長,工業空前繁榮。
由於對進口(特別是石油)和對肉類、奶製品和羊毛出口的長期依賴,新西蘭的經濟在1970年代和1980年帶開始惡化,1970年代初期,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以後,新西蘭失去其傳統的出口市場,隨後即出現失業和社會問題;1980年代中後期,工黨政府開始進行新的貨幣政策、工業解除限制、取消津貼以及將許多政府部門私有化等大範圍的改革,自此經濟開始逐漸好轉,失業人數開始下降。

新西蘭島歷史人物

詹姆斯·庫克
詹姆斯·庫克 詹姆斯·庫克
(Captain James Cook,1751-1798)
著名探險家和航海家,1769年首次發現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大陸。庫克通過子午線的位置變化觀測金星成為新西蘭正式科學研究的開始。
理查德·塞登
理查德·塞登 理查德·塞登
(Richard J. Seddon,1845-1906)
1893-1906年任新西蘭總理,是新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於1893年推動通過有關立法,使新西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予婦女選舉權的國家。
盧瑟福
盧瑟福 盧瑟福
(Sir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新西蘭科學之父”。 1898年首次揭開放射的秘密,引起世界關注。1908年因對物質分裂和放射物質化學變化過程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家。1918年成為世界第一位證明原子可分性的科學家。1914年獲封爵士,1925年獲女王勳章,1931年獲封男爵。1926-1930年擔任倫敦皇家學會主席。1931-1933年擔任物理學研究所所長。
1937年卒於劍橋,葬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世後其所獲嘉獎均捐與坎特伯雷大學收藏。1969年第104號元素以其名字命名為“盧”。1992年新西蘭將其頭像印在新版100元紙幣上以示紀念。
薩維奇
薩維奇 薩維奇
(Michael Joseph Savage,1872-1940)
工會領袖,新西蘭工黨創始人之一,社會活動家,政治家,總理。1935年當選總理,成為新歷史上第一位工黨總理。
曼斯菲爾德
曼斯菲爾德 曼斯菲爾德
(Catherine Manthfield,1888-1923)
新西蘭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100多年來新西蘭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品有《花園酒會》、《幸福》和《在海灣》等。
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
(Rewi Alley,1897-1987)
已故新西蘭著名社會活動家、國際主義戰士、作家。1927年來華,後組織工業合作社運動,四十年代中期在甘肅省山丹縣創辦培黎工藝學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出席亞太和平會議新西蘭代表團副團長、亞太和平聯絡委員會秘書處成員。1982年被授予北京市“榮譽市民”稱號。著有多部關於中國的著作。1987年在京病逝。鄧小平同志題詞: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永垂不朽。
埃德蒙·希拉里
埃德蒙·希拉里 埃德蒙·希拉里
(Sir Edmund Hillary,1919- )
作家、登山家、探險家。世界上聲名最為顯赫的新西蘭人。1953年征服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成為珠峯的首位征服者。
曼·柯克
新西蘭島 新西蘭島
(Norman E. Kirk,1923-1974)
前工黨總理。新西蘭歷史上同時集工黨主席、領袖於一身的第一人。1972年當選總理後積極主張承認中國並與我實現建交。科還抗議法國核試,與黑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加強聯繫。
凱瑟琳·蒂澤德
(Catherine Tizard,1931- 2021 [1]  )
新西蘭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督。1983年當選奧克蘭市長。1990年2月至1996年3月任新西蘭第16屆總督,關心政治和婦女問題,熱心福利事業,著有《海洋資源大全》等書。曾兩次訪華。
保羅·裏夫斯
(Sir Paul Reeves,1932- )
1985年11月-1989年11月任新西蘭總督,是新西蘭歷史上第一個毛利裔總督,也是聖公會大主教中第一個擔任總督的人。
戴維·朗伊
(David Lange,1942-2005)
前工黨總理。1984年7月成為新西蘭獨立以來最年輕的總理兼外交部長。在任期間實行反核政策,拒絕美核艦訪新,使澳新美條約名存實亡。1981年、1984年、1986年三次訪問中國。
休·弗萊徹
(Hugh Fletcher,1947- )
新著名實業家,新最大的公司-雄獅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和現任總裁。
彼得·布萊克
彼得·布萊克 彼得·布萊克
(Sir Peter Blake,1949-2001)
帆船運動員,保持世界不停泊帆船環球航行紀錄,兩次率領新西蘭帆船隊獲得美洲盃冠軍。去世後被授予奧林匹克最高榮譽勳章。
邁克爾·穆爾
(Michael K. Moore,1949- )
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1990年9月-11月任新西蘭總理,1999年9月至2002年8月任世貿組織總幹事。著有《太平洋議會》一書。2000年曾訪華。
珍妮·希普利
(Jenny Shipley,1952- )
1997年就任總理,為新西蘭首位女總理。1999年,國家黨在大選中失利,擔任反對黨領袖。2001年,因黨內政變辭去國家黨領袖職務。多次訪華,對華友好。
黃徐毓芳
(Pansy Wong,1956- )
新西蘭首位華裔議員。出生於上海,1960年移居香港,1974年定居新西蘭。1996年當選國家黨非選區議員。現任國家黨少數民族和旅遊事務發言人。能講英語、粵語、普通話和上海話,曾多次訪華。
坦奈拉·莫里森
(Temnera Morrison,1960- )
新西蘭最著名的影視明星之一。12歲出演第一部電影。1994年,獲得新西蘭影視大獎的最佳男演員獎。
彼得·傑克遜
彼得·傑克遜 彼得·傑克遜
(Peter Jackson,1961- )
國際著名導演。9歲時開始家庭電影。2001年以來拍攝的“指環王”三部曲獲多項奧斯卡獎,使其一舉成名。

新西蘭島人種

新西蘭的人是澳大利亞人種。主要特徵是黑色呈小波浪狀且較為粗糙的毛髮,鼻高唇薄,通常為長顱型,膚色中等。
主要分佈在位於遠東大洋洲上的島嶼上,以及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例如新西蘭北島上的毛利人等。一般的衣物是用稻草編織而成的,而在建築物的周圍則一般會採用石雕來做裝飾,海島文明顯著,在文明上主要是繼承了隸屬於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
毛利人作為新西蘭第一批居民。於公14世紀,毛利人從波利尼西亞來到新西蘭定居,成為新西蘭最早的居民,並用波利尼西亞語 "aotearoa" 做了它的名字,意思是“白雲朵朵的綠地”。1642年,新西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在此登陸,把它命名為“新澤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