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南大學農學院

鎖定
雲南大學農學院,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始建於1938年8月。在20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中,被調出。雲南大學於2011年恢復重建農學院,並將農學院確定為雲南大學十二五期間雲南大學重點建設學院。
中文名
雲南大學農學院
簡    稱
農藝學系
創辦時間
1938年8月
辦學性質
公立
現任領導
胡鳳益
碩士點
作物學 [1] 
博士點
保護生物學(理學) [1] 
校    訓
自尊 致知 正義 力行
地    址
昆明市呈貢區大學城雲南大學農學樓
知名教師
湯惠蓀 [1] 
張福延 [2] 

雲南大學農學院學院簡介

雲南大學農學院1938年大門 雲南大學農學院1938年大門
雲南大學農學院歷史悠久,始建於1938年8月,是雲南大學創建最早的學院之一。農學家湯惠蓀教授(1938年-1943年)任雲南大學農學院首任院長,林學家張福延教授於1943年接任院長職務(1943年-1953年)。 [3]  葉輝教授為首任院長,現任院長為胡鳳益 [1]  [4] 

雲南大學農學院辦學歷史

1938年8月,雲南大學農學院創建。 [3] 
1939年,設立農藝學系、森林學系。
1940年,設立蠶桑專修科。
1946年,在呈貢彌勒建成附屬實習農林場供學生實習所用,其中包括昆明實驗農場、昆明作物實驗場、彌勒木棉場、廠口林場以及呈貢實習蠶桑場。
1949年,蠶桑專修科改為蠶桑學系。
1950年,設立畜牧獸醫系和園藝系。
1953年,農藝學系改為農學系,森林學系改為林學系。
1953年3月,園藝、蠶桑兩系併入重慶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1] 
1958年8月,雲南大學農學院從雲南大學分離並獨立建院,後發展成為雲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 [1] 
2011年,恢復重建農學院,並將農學院確定為雲南大學十二五期間雲南大學重點建設學院。 [3] 

雲南大學農學院師資力量

在雲南大學農學院存在的二十載的時間裏,吸引了一批優秀的農科人才,雲南大學先後聘任湯惠蓀張福延湯佩松鄭萬鈞金善寶、秦仁昌、吳中倫、諸寶楚、徐天騮、段永嘉、昝維廉、徐永椿、徐季吾、蔣同慶、肖常斐、蔡克華、曾勉、餘樹勳等著名學者到農院任教,他們在蕨類植物、樹木分類、煙草繁育與栽培、植物病理、雲南果樹資源收集整理、蠶體遺傳學等方面研究成果優異,為國家的農業興旺和雲南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 
截至2020年1月雲南大學農學院官網顯示,雲南大學農學院有教職工24人,平均年齡35歲,包括教授(研究員)6人、其中二級教授(研究員)3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學位20人,50%教師具有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經歷。 [1] 

雲南大學農學院專業設置

根據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進度,雲南大學農學院2013年繼續招收園藝專業本科生,應用生物科學植物科學與技術本科計劃於2014年開始招生,保護生物學博士研究生、保護生物學、植物育種與種植資源碩士研究生也將於2014年同步招生。 [5] 
據2020年1月雲南大學農學院官網顯示,學院開設有專業,園藝和植物科學與技術等2個本科專業,具有農學碩士(作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農業碩士(農藝與種子學)、植物育種與種質資源(理學)、保護生物學(理學)等4個碩士專業,有保護生物學(理學)博士專業。有在校學生196人,其中本科生96人,研究生100人,師生比近1:8,師資結構合理。2017年農業碩士畢業生就業率100%。 [1] 

雲南大學農學院科學研究

全院承擔國家和地方各類縱向項目3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項目20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科研合同經費2930萬元,人均120多萬元。
依託雲南大學農學院建設的教學科研平台 依託雲南大學農學院建設的教學科研平台
建有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雲南省多年生作物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多年生稻技術示範推廣雲南省引智基地、錢前專家工作站等研究平台。現有教學科研用房近2000平米,在全省16個州市產年設有野外(田間)試驗站,試驗設備287台(套)、固定資產626.4萬元。 [1] 

雲南大學農學院學院領導

院長:胡鳳益
教學副院長:何飛飛
科研副院長:王賢智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