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寶(1895.7.2-1997.6.26),男,字笑衍,浙江諸暨人,小麥育種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1]
1920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1926年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農學系,1932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碩士學位,1934年編著了中國第一部小麥專著《實用小麥論》,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3]
-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代表作品
- 《中國小麥分類的初步》、《金善寶文選》
- 主要成就
-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 - 信 仰
- 共產主義
- 性 別
- 男
金善寶人物生平
編輯
金善寶(7張)
1911年,金善寶考入由同盟會開辦的紹興陸軍中學,開始接觸民主革命思想。
[1]
1913年,金善寶又考入了紹興浙江省立第五中學。
1928年-1929年,先後發表了《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和《小麥開花之時期研究》。
1930年,浙江省教育廳公開招考出國留學生,金善寶應考錄取,先於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學習植物生理學、遺傳學課程,一年後轉入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學習細胞學、土壤微生物學等課程,同時參加作物育種工作。
[1]
[4]
1934-1935年,發表了3篇與深化當時國內主要大田作物育種工作密切有關的文章,即《近代玉米育種法》、《用統計方法比較秈粳糯米之脹性》和《大豆幾種性狀與油分、蛋白質之關係》。
1937年,時為中央大學農藝系教授的金善寶隨校遷到重慶沙平壩,在渝期間,經常參加“自然科學座談會”活動。
[6]
同年金善寶從雲南省徵集的小麥品種中,就發現一種無芒、白殼、穗軸堅硬而易折斷,小穗緊靠穗軸,所成角度甚小,小穗從穗節莖部折斷,穎殼緊包籽粒難於分離,種子夾面呈三角形的新類型。
1939年,金善寶和助手們從國內外引進的3000多份小麥材料中,通過系統選擇方法,選出了適於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的優良品種-“中大2509”(又名“矮立多”)和“中大2419”(後改名為“南大2419”)。
1943年,金善寶和吳董成一起就對中國小麥區域進行了研究和劃分,直到80年代初台灣省的農業教課書還在引用這份資料。
1946年3月,金善寶隨中央大學遷回南京。
[1]
1952年,中央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南京農學院,金善寶任院長。
[1]
1957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成立,金善寶任副院長,1958年9月赴京任職。
1967年國慶,金善寶參加天安門觀禮時,周恩來總理向他提出農科院“全靠你了”的懇切希望,促使他排除干擾和阻力,按計劃繼續科研。
金善寶主要成就
編輯金善寶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金善寶一生潛心致力於小麥科學研究,為中國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出小麥異地加代繁育的設想,經過多年努力,取得成功。一年可繁育三代,把春小麥新品種選育的時間從十年左右縮短到三四年,成為中國小麥育種工作的里程碑。“南繁北育”成為農業科技界廣泛應用的術語和育種方法。“文化大革命”中,想方設法按計劃繼續科學研究工作,篩選出經過地理差異、自然變化、病害考驗的具有廣泛適應性“京紅號” 小麥良種,在10個省、市、自治區的29處評比試驗中,24處平均畝產第一,其中有些平均單產超過當時風靡世界的墨西哥小麥的一、二成。1976年推廣種植60萬畝。上個世紀80年代,他和他的學生、助手們又育出春性小麥新品種,金善寶自撰或組織編撰有大量論著,在中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上成績斐然。
[6]
金善寶選育的“南大2419”小麥良種,具有早熟、抗條鏽病、抗吸漿蟲、稈強抗倒、穗大粒飽、適應性廣和一般配合力好等優點,因此,不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第一次品種更換時,種植面積最大的良種,而且是30多年來中國小麥雜交育種中最主要的親本之一。根據《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一書的記載,它的直接和間接衍生品種有98個,分佈在中國7個大的麥區,其代表性品種中,冬麥有“石家莊34”、“徐州14”、“鄭州3號”、“內鄉5號”、“大豐1087”,“萬年2號”、“安徽9號”、“蜀萬8號”、“綿陽4號”、“鄂麥6號”、“鳳麥13”,春麥有“京紅4號”、“科春5號”、“甘麥7號”、“藏春6號”等。
20世紀60年代初,進行春小麥新品種選育和加代研究,採取“北方春播一高山夏播一南方秋播”,實現一年繁殖兩代或三代小麥,大大縮短了小麥新品種選育的時間,先後培育出“京紅”和“京春”春小麥新品種。這些品種,在早熟、抗病、豐產、子粒品質等方面趕上和超過墨西哥小麥。
50年代中期以後,他結合小麥的種類和分佈研究,根據品種的生育期、階段發育特性、幼苗、植株、穗部和籽粒性狀,參照原產地的自然環境、耕作栽培制度和生長期間的氣候條件,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又將中國小麥確定為14個生態類型。
金善寶人才培養
- 教學成果
從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金善寶都在全國著名的高等農業院校執教,為中國農業戰線培育出幾代優秀人才。抗日戰爭時期及以前受業於他的一大批學生,大都在中國50年代和60年代農業科技、教育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中成為領導幹部和中堅骨幹;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所培養的學生,也正在肩負着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任,為發展中國農業科技、教育和促進農業生產而奮力拼搏。他們或在中國農業科學和教學中承擔着重要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或在農業管理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其中獲得研究員、教授者多名。還有的也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1]
[4]
- 學術論著
金善寶一生著述很多,主要著作有《中國小麥分類的初步》《中國小麥區域》《中國小麥栽培學》《中國小麥品種志》《中國小麥生態學》等,其論文已彙編成《金善寶文選》出版。
論文
序號 | 人員 | 作品 | 刊物 | 時間 |
---|---|---|---|---|
1 | 金善寶 | 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 |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農學院作物研究報告(第二冊) | 1928 |
2 | 金善寶 | 小麥開花時期之研究 | 國立浙江大學作物研究報告(第一冊) | 1929 |
3 | 金善寶 | 有芒小麥與無芒小麥之研究 | 中華農學會報 | 1929 |
4 | 金善寶 | 麥穗密度之特別遺傳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2 |
5 | 金善寶 | 小麥性質之遺傳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4 |
6 | 金善寶 | 小麥之遺傳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4 |
7 | 金善寶 | 小麥與黑麥交配及其返配後之細胞學的研究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4 |
8 | 金善寶 | 由兩種交配而成之小麥品系用細胞學與遺傳學方法研究其變異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4 |
9 | 金善寶 | 用返配法研究小麥之遺傳性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4 |
10 | 善寶寶 | 近代玉米育種法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4 |
11 | 金善寶 | 實用小麥論 | 商務印書館 | 1934 |
12 | 金善寶 | 用統計方法比較秈粳糯米之脹性 | 國立中央大學農業叢刊 | 1935 |
13 | 金善寶 | 大豆幾種性狀與油分、蛋白質之關係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5 |
14 | 金善寶 | 中央農學院大勝關農事試驗場最近玉米、大豆試驗成績簡報 | 國立中央大學農業叢刊 | 1935 |
15 | 金善寶 | 小麥開花之觀察 | 南京農業週報 | 1936 |
16 | 金善寶 | 中國近年來作物育種和作物栽培的進步概況 | 農報 | 1936 |
17 | 金善寶 | 精米脹性試驗方法之研究 | 中華農學會報 | 1939 |
18 | 金善寶 | 大豆天然雜交 | 中華農學會報 | 1940 |
19 | 金善寶 | 四川大麻、煙草考察報告 | 農林(第二篇) | 1941 |
20 | 金善寶、吳董成 | 中國小麥區域 | 中華農學會報 | 1943 |
21 | 金善寶 | 對江蘇省稻麥兩熟增產的幾點意見 | 中國農報 | 1956 |
22 | 金善寶 | 我國當前種植面積最廣的小麥良種中大2419號小麥 | 南京農學院科學研究專刊 | 1957 |
23 | 金善寶 | 阜陽專區農業生產經驗及今後注意的問題 | 農業科學通訊 | 1958 |
24 | 金善寶 | 全國小麥病蟲工作會議開幕詞(摘要) | 植病知識 | 1958 |
25 | 金善寶 | 全國小麥病蟲工作會議總結 | 植病知識 | 1958 |
26 | 金善寶、吳兆蘇、沈麗娟 | 中國小麥的種類及其分佈 | 南京農學院科學研究專刊 | 1959 |
27 | 金善寶 | 青海柴達木盆地春小麥高產的調查分析 | 中國農業科學 | 1961 |
28 | 金善寶 | 淮北平原的新石器時代小麥 | 作物學報 | 1962 |
29 | 金善寶 | 加強農業生物學研究,促進農業現代化 | 生物學通報 |
著作
序號 | 人員 | 作品 | 刊物 | 時間 |
---|---|---|---|---|
1 | 金善寶 | 中國小麥栽培學 | 農業出版社 | 1961 |
2 | 金善寶、劉定安主編 | 中國小麥品種志(1949~1961) | 農業出版社 | 1964 |
3 | 金善寶 | 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 | 農業出版社 | 1983 |
4 | 金善寶主編,莊巧生等副主編 | 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 | 農業出版社 | 1985 |
5 | 金善寶主編,吳景鋒副主編 | 中國現代農學家傳(第一集)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5 |
6 | 金善寶主編,吳景鋒副主編 | 中國現代農學家傳(第二集) |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89 |
7 | 金善寶主編、王德檳等副主編 | 現代農藝師手冊 | 北京出版社 | 1989 |
8 | 金善寶主譯 | 食物與營養百科全書 | 農業出版社 | 1989 |
9 | 金善寶主編 | 小麥生態研究 |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0 |
10 | 金善寶主編,莊巧生等副主編 |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 | 農業出版社 | 1991 |
11 | 金善寶主編, | 中國小麥生態 | 科學出版社 | 1991 |
12 | 金善寶、沈其益、陳華癸主編 | 農業哲學基礎 | 科學出版社 | 1991 |
13 | 金善寶主編 | 小麥生態理論與應用 |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
金善寶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榮譽稱號 |
金善寶社會任職
編輯1920—1921年,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小麥試驗場技術員。
1921—1926年,任國立東南大學試驗總場技術員。
1961—1983年,任中國作物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1965年7月—1982年6月,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
金善寶出版圖書
編輯金善寶人物軼事
編輯1933年,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郭任遠以當地特產火腿應加強改進為由,要農學院設立“火腿系”,許璇未予理會,郭任遠責其抗命,許璇憤而辭職,偏偏梁希與許璇是至交好友,觀點一致,梁希也拒不接受任命,以辭職抗議。同院教授金善寶、蔡邦華等60餘人,羣起支援,與許璇一起辭職離開浙大。
[8]
金善寶人物評價
編輯金善寶在科技生涯中,取得累累碩果,同時他還獨立編著或組織同行共同編著了大量論著,給後人留下了一大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農業科學院評)
[5]
金善寶為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留下了十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產。金善寶先生在南京農業大學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為了追思他的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讓廣大南農人進一步學習他的愛國情懷、高尚品格和治學精神。(南京農業大學學校黨委副書記盛邦躍評)
[4]
金善寶後世紀念
編輯2015年12月29日上午,著名農業教育家、農學家和小麥專家、南京農業大學傑出校友金善寶先生油畫像揭幕儀式在我校校友館舉行。學校設立“金善寶實驗班”、“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研究院”、“金善寶獎學金”、設立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教育獎學金”、“金善寶實驗班”、金善寶銅像等以緬懷金善寶先生的業績。
[2]
[4]
- 參考資料
-
- 1. 金善寶 .九三學社[引用日期2016-03-15]
- 2. 金善寶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6-05-03]
- 3. 國立東南大學後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引用日期2019-12-31]
- 4. 金善寶油畫像揭幕儀式在校友館舉行 .南京農業大學[引用日期2016-04-30]
- 5. 中國農業科學院第二任院長:金善寶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3-27]
- 6. 社史人物——金善寶 .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03-27]
- 7. 1949年,從中央大學到南京大學 .科學網[引用日期2013-05-26]
- 8. 瑞安先賢——農學家許璇 .瑞安日報.2018-11-15[引用日期2019-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