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洋鎮

鎖定
雙洋鎮,隸屬於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地處漳平市西北部,東鄰新橋鎮,南接南洋鄉,西連赤水鎮,北毗三明永安市,距漳平市區35.5千米, [2]  區域總面積272.3平方千米。 [4]  截至2019年末,雙洋鎮户籍人口為10892人。 [4] 
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在此設東西洋巡檢司;1989年,由雙洋鄉改為雙洋鎮。 [2]  截至2020年6月30日,雙洋鎮轄12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城內村。 [2] 
截至2019年末,雙洋鎮有工業企業36個,其中規模以上1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4] 
中文名
雙洋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
地理位置
漳平市西北部
面    積
272.3 km²
下轄地區
1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城內村
電話區號
0597
郵政編碼
36440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閩F
人    口
10892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雙洋鎮歷史沿革

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在此設東西洋巡檢司。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撤巡檢司,將集賢裏更名為集寧裏,雙洋屬之。
明隆慶元年(1567年),寧洋置縣,劃屬之,改稱為集寧裏。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廢里社為寧洋縣第一區(駐城廂)。
20世紀50年代,寧洋縣治雙洋不通公路,縣委、縣府辦公署搬至小陶鎮, [7] 
1955年,劃出赤水片另立第四區。
1956年,寧洋撤縣,轄地分解迴歸龍巖、漳平、永定所屬,縣冶所在地稱雙洋鎮。 [7] 
1957年,撤區稱雙洋督導片(其中城口片劃入新橋)。
1958年,為東風公社。
1961年,析為雙洋、赤水2公社。
1984年,由雙洋公社改為雙洋鄉。
1989年,由雙洋鄉改為雙洋鎮。 [2] 
雙洋原為寧洋縣舊址,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寧洋置縣,於1956年撤銷縣治,史存389年 [6] 

雙洋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轄城廂1個社區,城內、城外、東洋、西洋、徐溪、溪口、員當、大窯、中村、温坑、百種畲、坑源12個行政村,下設1個居民小組、77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0年6月30日,雙洋鎮轄12個行政村:城內村、城外村、西洋村、東洋村、員當村、徐溪村、坑源村、温坑村、百種畬村、溪口村、大窯村、中村, [3]  鎮人民政府駐城內村。 [2] 

雙洋鎮地理環境

雙洋鎮位置境域

雙洋鎮地處漳平市西北部,東鄰新橋鎮,南接南洋鄉,西連赤水鎮,北毗三明永安市,距漳平市區35.5千米, [2]  區域總面積272.3平方千米。 [4] 

雙洋鎮地形地貌

雙洋鎮高山環峙;最高峯為紫雲洞山,海拔1634米;最低海拔305.4米。 [2] 

雙洋鎮氣候

雙洋鎮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温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温在17.8℃—20℃之間,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1600毫米之間;極端最低氣温-6℃,極端最高氣温38℃;無霜期年平均258天。 [2] 

雙洋鎮水文

雙洋鎮境內有寧洋溪流經,屬九龍江(北溪)支流,原名徐溪,流至南洋境內稱九鵬溪;其支流有:員當溪、石坑溪、温坑溪、安坑溪、徐溪等溪流。 [2] 

雙洋鎮自然災害

雙洋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霜凍;水災平均十年一遇,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87年,強降雨時間約1.5小時,水位達危險水位,涉及城內、城外、東洋、西洋、員當5個行政村,受災面積6570畝。 [2] 

雙洋鎮自然資源

雙洋鎮境內有煤炭、石灰石、稀土、鐵礦、高嶺土、鈉長石礦等礦產資源,礦山總面積23.46平方千米;主要礦產為煤礦,可採儲量為3500萬噸,主要集中分佈在大窯村和員當村。2011年,雙洋鎮有耕地1.6萬畝,人均1.4畝;林地22666.7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80.0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84.4%;毛竹林面積3200公頃,苦筍林面積866.7公頃。 [2] 

雙洋鎮自然環境

雙洋鎮境內礦產資源極其豐富,有優質石灰石、煤炭、鐵礦、高嶺土、鈉長石礦等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煤炭儲量3500多萬噸,是全省唯一的煙煤基地。水電資源豐富,全鎮大小水電站六座,總裝機容量為11600千瓦。森林資源豐富,樹種繁多,現有林木蓄積量18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89.9%。部分屬漳平天台國家森林公園的規劃範圍,其中四個主要景區中的紫雲洞山、九鵬溪景區坐落雙洋境內。另有獨特的天然珍品紅菇、梨菇、水仙茶、風鴨、苦筍、冬筍等。 [6] 

雙洋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户籍總人口11096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443人,城鎮化率38.9%;另有流動人口518人。户籍總人口中,男性5769人,佔52.0%;女性5327人,佔48.0%;18歲以下1890人,佔17.0%;18—35歲3398人,佔30.6%;35—60歲4398人,佔39.6%;60歲以上1410人,佔12.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少數民族畲族109人。2011年,雙洋鎮人口出生率12.89‰,人口死亡率4.77‰,人口自然增長率8.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8人。 [2] 
截至2019年末,雙洋鎮户籍人口為10892人。 [4] 
截至2021年末,户籍人口1.1萬人,常住人口7920人,現有黨組織19個,其中黨委1個、黨支部18個,黨員579名。以漢族為主,其中中村村、坑源村為少數民族村。 [6] 

雙洋鎮經濟

雙洋鎮綜述

2011年,雙洋鎮財政總收入1387萬元,比2010年增長21.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47萬元,比2010年增長47.1%;人均財政收入1277.2元。 [2] 
截至2019年末,雙洋鎮有工業企業36個,其中規模以上1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個。 [4] 

雙洋鎮農業

雙洋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烤煙、水仙茶為主。2011年,雙洋鎮農業總產值1.97億元。雙洋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糧食產量6691噸,人均603千克。雙洋鎮主要經濟作物為烤煙。2011年,雙洋鎮烤煙種植面積337.1公頃,產量13804.0擔;茶園面積347公頃,產量51.7萬千克。雙洋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雙洋鎮生豬飼養量2.6萬頭,年末存欄0.9萬頭;羊飼養量0.1萬隻,年末存欄763只;家禽年飼養量14.4萬羽,年末存欄6.2萬羽。 [2] 

雙洋鎮工業

雙洋鎮工業以竹木製品加工業為主。2011年,雙洋鎮工業生產總值7.6億元。擁有工業企業26家,職工813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9億元,比2010年增長18.4%。 [2] 

雙洋鎮商貿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商業網點187個,有集貿市場1個,雙洋鎮主要農產品有天然珍品紅菇、梨菇、水仙茶、風鴨、苦筍、冬筍、明筍乾等。 [2] 

雙洋鎮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各類存款餘額為9257萬元,比2010年增長20.1%;各項貸款餘額4321萬元,比2010年增長14.6%。 [2] 
雙洋鎮風光

雙洋鎮社會事業

雙洋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56人,專任教師6名;小學6所,在校生500人,專任教師6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61人,專任教師3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3%,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9.6%。 [2] 

雙洋鎮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文化站1個,村農家書屋12個,有各類圖書室17個,文化行業從業人員55人。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籃球場12個,看台1個,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中學生運動會;66.7%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6.3%。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線電視用户數為2112户,入户率58.7%。 [2] 

雙洋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各級醫療衞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16個(其中村級門診所12個);有牀位26張;固定資產總值45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34名,其中執業醫師9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4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3.1人、執業(助理)醫師1.1人、註冊護士0.4人。2011年,雙洋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8055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0202人,參合率98.3%。 [2] 

雙洋鎮社會保障

2011年,雙洋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為22户,人數35人,支出89760元,比2010年增長10%,月人均214元,比2010年增長6%;城市醫療救助105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88户,人數398人,支出39萬元,比2010年增長5%,月人均81元,比2010年增長6%;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1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6.3萬元,比2010年增長10%;有敬老院1家,牀位3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8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207人,參保率98.8%。 [2] 

雙洋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郵政分局1個,代辦點5個。 [2] 
  • 給排水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輸水管5.2千米,配水網管15.5千米,年供水36.5萬立方米;建有人工濕地污水處理1處,日處理350噸,鋪設排水管道5千米。 [2] 
  • 園林綠化
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麟山農民公園1處,綠化用地9.51公頃。 [2] 

雙洋鎮交通

雙洋鎮境內有208省道、604縣道等公路幹線交匯;永漳公路貫穿全境。截至2011年末,雙洋鎮有客運站1個,日發客運汽車10班次,日均容量400餘人次。 [2]  2018年,南三龍高速鐵路建成通車,設雙洋站,有多趟高鐵動車停靠。
雙洋鎮地圖

雙洋鎮歷史文化

雙洋鎮地名由來

雙洋鎮因當地東洋、西洋二村而得名。 [2]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龍巖縣集賢裏的曾東田、馬元湘率眾起義,與蘇阿普、廖選合聚於雙洋的龍頭寨,漳平知縣魏文瑞率隊進剿時被俘殺。平定了這次動亂後,朝廷痛定思痛,為穩民心,以龍巖縣的東、西洋為新縣縣冶,將之與龍巖、漳平、永安交界處重新劃地,設立新的縣,縣名叫寧洋,取平定東、西洋之意。 [7] 

雙洋鎮民俗風情

  • 火龍鬧元宵
雙洋火龍鬧元宵 雙洋火龍鬧元宵
雙洋鎮在明代起就開始了火龍鬧元宵的習俗。開初,村民的爆竹是在各家門前迎龍時燃放,後來村民發現爆竹往龍身上丟,舞龍的為避免價格不菲的龍被燒壞,只好搖頭擺尾躲着爆竹,形成爆竹炸龍火龍鬧元宵的風俗;最多時有九條火龍匯聚雙洋。

雙洋鎮文化遺產

  • 漢劇
雙洋民間業餘漢劇團 雙洋民間業餘漢劇團
漢劇是雙洋民間傳統劇種,也被稱“外江戲”或“亂彈”,雙洋鎮業餘漢劇團前身是民國三年(1914年)由吳世傑創辦的“大鑼天”漢劇班,30餘個農民演員能演百餘部戲,長年在永安漳平、蘇坂等地演出。雙洋漢劇閩西漢劇是同一劇種,漢劇已經被列入了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雙洋鎮文化狀況

雙洋鎮境內擁有眾多文物古蹟,其中以“一塔二廟三戲四橋五堂”(“一塔指麟山塔,“二廟”指文廟、關岳廟,“三戲”指舞炮龍、漢劇、木偶戲,“四橋”指太平橋、青雲橋、登瀛橋、化龍橋,“五堂”指景德堂、聚德堂、成德堂、怡慶堂、承啓堂)為代表的。全鎮擁有明清以來的文物古蹟53處,古民居68座,古廊橋5座,均得到了較好的修繕和保護,2010年獲“中國民族優秀建築魅力古鎮”稱號。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的圓覺塔,為省級文保單位,古為寧洋八景之一。2003年被福建省確定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鎮區內的東洋村、城內村、西洋村分別被列入第一批、第三批和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東洋村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018年入選中央電視台“記住鄉愁”第一季38期《記住鄉愁:雙洋古鎮-風雨同舟 守望相助》節目,2019年東洋村入選福建省重點改善提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 [6] 

雙洋鎮風景名勝

雙洋鎮綜述

雙洋鎮有雙洋古民居、文廟、圓覺塔等景點。

雙洋鎮雙洋古民居

雙洋古民居位於雙洋城內城外、東洋西洋等處,有建築年代久遠的古巷、古屋、古井、古街。

雙洋鎮文廟

文廟位於在雙洋中心校內;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創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六年(1867年)、2002年重修。原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大成殿後有崇聖祠,供奉孔子上輩先人,兩廂稱示、西廡,設諸先聖哲牌位等,現僅存主殿“大成殿”。大成殿坐東朝西,建築面積400平方米。

雙洋鎮圓覺塔

圓覺塔坐落麒麟山上,塔身高七層,呈八角形,磚木結構。塔內有木梯可盤旋通達頂層,塔高約23米,底層每面牆寬3.2米,每層四向均開有落地半圓窗。圓覺塔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造,清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塔身白色,俗稱白塔。

雙洋鎮寧濟橋

寧濟橋,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由寧洋縣第三任知縣鄧於蕃募造,至清康熙元年知縣蕭亮捐募重修時,改名“太平橋”。它橫跨石坑溪,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為石墩雙孔木樑廊屋橋。太平橋下游數百米處,是青雲橋。橋原名“玉江橋”,在寧洋建縣之前即有,建築年代不詳,但廢於戰火,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寧洋縣第十任知縣黃夢鴻重修此橋,並在每次學子遠赴他鄉趕考時,他必到此橋與學子話別,激勵學子發憤圖強,故此橋名改為“青雲橋”。此橋名一改,果然當年就有學子廖鍾嶽中舉,開了寧洋中舉先河。此橋石墩雙孔,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青雲橋旁,早在明代時便立有名宦祠,祭祀名宦魏文瑞、董良佐、鄧於蕃、黃夢鴻等四人。 [7] 

雙洋鎮登瀛橋

登瀛橋,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縣令蕭亮捐募而建,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建時改為今名。其橋為石墩雙孔,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取登瀛之名,與青雲橋一樣,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奪取功名之意也。 [7] 

雙洋鎮地方特產

雙洋特產——野生梨菇 雙洋特產——野生梨菇
雙洋鎮地方特產有紅菇梨菇水仙茶風鴨苦筍冬筍明筍乾等。

雙洋鎮榮譽稱號

2003年,雙洋鎮被福建省確定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1] 
2014年,雙洋鎮東洋村又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1] 
2019年,雙洋鎮東洋村入選福建省重點改善提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