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檔

鎖定
雙檔是一個蘇州評彈的專有名詞,台上坐於右側者為説書的稱為“上手”,操三絃;坐於左側者為“下手”是配角,彈琵琶;如此二人合演謂“雙檔”。另外,揚州彈詞蘭州鼓子瑞安鼓詞温州鼓詞無錫評曲等曲藝也有雙檔。
中文名
雙檔
外文名
a folk art term
屬    性
曲藝術語
解    釋
蘇州評彈兩個演員同台對口演出

雙檔詞典釋義

雙檔 雙檔
[a folk art term] 曲藝術語。蘇州評彈等指兩個演員同台對口演出。

雙檔蘇州評彈之雙檔

雙檔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盛行於江南一帶的地方曲藝,系評話和彈詞的總稱。她起源於風景秀麗的蘇州,故演出均操吳語,約有四百年曆史,被譽為江南奇葩。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及江、浙、滬一帶,用蘇州方言演唱。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至今不衰。
蘇州評彈是一門雅俗共賞的藝術,舞台設計簡單,一桌一椅就足矣,內容多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瑣事,用口頭文學的方式説老百姓想説的話,這種“俗”的藝術很能打動觀眾;同時,評彈唱腔的優美,表演的逼真,説詞涉及古今中外,內容豐富。評彈本身也有侷限性,其吳儂軟語令很多人聽不懂唱詞。但作為一種地方藝術,評彈還是很有生命力的。

雙檔單檔雙檔

蘇州評彈有説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絃和琵琶。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書調〕是各種流派唱腔發展的基礎,它通過不同藝人演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陳(遇乾)調、馬(如飛)調、俞(秀山)調。經百餘年的發展,又不斷出現繼承這三位名家風格,且又有創造發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陳調”的繼承人劉天韻楊振雄;“俞調”的繼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們均自成一家。其中“馬調”對後世影響最大,多有繼承並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調、沈(儉安)調、“琴調”(朱雪琴在“薛調”基礎上的發展)。周(玉泉)調是在“馬調”基礎上的發展,而蔣(月泉)調又出自“周調”,如此發展繁衍形成了蘇州評彈流派唱腔千姿百態的興旺景象。

雙檔其它曲藝之雙檔

雙檔揚州彈詞

揚州彈詞,原名弦詞,流行於揚州鎮江南京蘇北裏下河地區,是與蘇州彈詞並稱的曲藝曲種。表演分單檔和雙檔兩種,單檔一人説唱,以三絃伴奏;雙檔二人對唱,樂器為三絃、琵琶
其説表多用揚州方言,起角色時也用外地“碼頭話”,以區別和核畫人物。雙檔演出,二人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聲調對話。上手演員側重敍述,唱曲大多由下手演員擔任。
揚州彈詞表演以説表為主,彈唱為輔,講究字正腔圓,語調韻味。其説表多用揚州方言,起角色時也用外地“碼頭話”,以區別和刻劃人物。雙檔演出,二人相應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聲調對話,一人側重敍述,一人側重唱曲。
揚州彈詞最主要的流派為“張派”,開山鼻祖為清代張敬軒。代表曲目有《雙金錠》、《珍珠塔》、《落地扇》、《刁劉氏》,經過一百多年的加工和發展,這幾個曲目的演唱技藝日臻國熟,或深厚風趣,或瀟灑悠揚,或手口相應,腔意結合,或語妙詼諧,寄情弦索,稱為“張氏四寶”。
揚州彈詞唱詞安排在書詞當中。常用曲牌有[三七梨花]、[瑣南枝]、[沉水]、[海曲]、[道情]等,以羽調和商調居多。曲調樸實典雅,古色古香,多年來少有變化。唱詞有代言體和敍事體,一般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適當增減字,多為偶句押韻。伴奏“上、下手”協調默契,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適當增減字,多為偶句押韻。伴奏“上、下手”協調默契,三絃彈骨架音,疏放雅樸,琵琶則潤、密多變,跌宕綺麗,謂之“三絃骨頭琵琶肉”。
揚州彈詞經常上演的傳統書目有《玉蜻蜓》、《珍珠塔》、《雙金錠》、《落金扇》、《刁劉氏》、《雙珠鳳》、《雙剪髮》、《白蛇傳》等。《黃金印》、《金瓶梅》、《二度梅》、《倭袍記》、《大紅袍》、《天寶圖》、《麒麟豹》等,均已失傳。傳統書目大多講述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家庭和社會生活故事,揚善懲惡,褒忠貶奸,所謂“小書”是也。每部可演15至20場,只有《玉蜻蜓》、《雙剪髮》書詞較長,分別可演60多場。書目大都據説唱(彈詞)印本改編,內容比印本豐富,也頗有與印本不同之處

雙檔蘭州鼓子

蘭州鼓子以名蘭州鼓子詞,是流行於蘭州地區的民間曲藝也是我國古老曲種之一。它以唱為主,有單檔、雙檔、三人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説,一般採用自彈自唱,講究説、嚎、彈、唱,演員的手勢和麪部表情都要給聽眾以美感。
蘭州鼓子曲牌豐富,唱腔優美,風格高雅,韻味悠長,且鄉土氣息濃厚。目 前蒐集到的曲牌約有一百多種,聲腔分為平調、鼓子、越調三種。伴奏樂器以三絃為主,揚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鈴、蕭、笛為輔。
傳統曲目分:讚頌祝賀類,詠物寫景類,民間傳説和歷史故事類。占主導地位的是民間傳説和歷史故事,如:《燕青打擂》、《林沖夜奔》、《三顧茅廬》、《G母刺字》、《拷紅》等。《黃繼光》、《智截刑車》、《洪湖赤衞隊》、《江姐》、《子榮降虎》、《雷鋒》、《隴原英烈》、《風雪玫瑰》等為歌頌新時代英雄人物的曲目。
蘭州鼓子多在年節、喜慶、宴會、酒樓茶肆中演出。解放前,民間藝人李海舟傾注全力蒐集、整理、研究蘭州鼓子,在酒樓茶肆中採集詞曲達千餘段,並組織鼓子研究會。1962年8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蘭州鼓子》一書,選編了27個曲段,80多個較流行的曲牌。1983年 3月,召開蘭州鼓子老藝人座談會,錄製部分曲子。1984年11月,成立“蘭州鼓子協會”。1985年11月,省文化廳商討成立“蘭州鼓子研究會”。1987年5月省人民出版社出版《蘭州鼓子研究》。

雙檔瑞安鼓詞

以一演唱(單檔)為主,但也存在雙檔、多檔的演唱形式。雙檔,習慣上稱為唱“對詞”。或二男、或二女,若一男一女,基本都是“夫妻檔”,當然,也有“兄妹檔”。70年代末,瑞安排練了以瑞安鼓詞曲調為基礎的鼓詞劇《秋江趕船》參加温州地區曲藝會演,並進行巡迴演出;鼓詞劇《寡婦門前》,在1984年温州羣眾文藝會演中,受到羣眾一致好評。
瑞安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牛筋琴產生於清光緒中葉。後瑞安一個叫廣全的藝人又把五絃發展到七絃,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此舉順應了鼓詞伴奏樂器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雙檔温州鼓詞

温州鼓詞,俗稱“唱詞”,分“大詞”、“靈經”、“平詞”等,流行於浙南,為華東地區主要曲種之一。明時由平陽縣里巷之曲與詞曲發展形成。從音樂上分析,其“基本調”由舊時讀書人吟詩調與當地山歌融合演變而來。清同治、光緒年間盛行。近代在音樂、樂器、唱腔、詞體等方面都有變革性發展。從敲扁鼓、檀板獨唱,出現“雙檔”、“多檔”演唱形式;樂器增加牛筋琴外,又增加琵琶、三絃、二胡、琴、簫、鑼、?、管絃絲竹等;演唱音韻以瑞安話為基本標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長篇曲目有《陳十四娘娘》、《十二紅》等;新編的現代長篇有《海英》,短篇有《智闖龍潭橋》(獲全國曲藝會演創作演出一等獎)等。代表性傳承人有陳志雄、阮世池方克多
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和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雙檔無錫評曲

江蘇曲種。原名説因果。形成於江蘇無錫一帶,盛行於清乾隆年間。有單檔演出,也有雙檔合演。單檔一般是用三塊竹板(或硬木板)做成的三巧板(“三跳”)為樂器;雙檔分上、下手,用鼓板和三巧板擊節,一唱一和,講唱內容大多是宣揚因果報應、勸人為善的故事。説因果盛行時期,藝人們曾建立自己的組織老裕社(後又改稱“錫裕社”)。最初僅在無錫一帶演唱,因通俗易懂,鄉土氣濃,受到勞動人民歡迎,以後逐漸發展到常州宜興江陰常熟上海杭州等地。在常州的説因果,叫“唱道情”,藝人組織稱新裕社;在上海有“寬裕社”。自蘇州彈詞盛行於江蘇、浙江兩省,成為江南曲藝之冠以後,説因果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説因果改名無錫評曲。藝人們組織起來,着手進行改革。唱腔曲調除保留原有〔錫調〕、〔哭調〕外,還吸收常熟、上海等地的地方小調〔東鄉調〕、〔海調〕為基本曲調,兼收一些民歌小曲和其他曲、劇種的優秀唱腔,採用拖腔、幫腔、滾句、搶字、後翻高等手法,豐富了曲調的表現力。1958年,無錫評曲短篇《白泥小粉鬧糾紛》曾參加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無錫評曲的主要曲目有《珍珠塔》、《何文秀》、《雙珠球》、《大紅袍》、《麒麟袍》等,這些書目,均無腳本,都憑口授流傳。創作改編的現代曲目有《白泥小粉鬧糾紛》、《勤儉辦社》、《交班》、《新嫂嫂》、《機房衞士》等。

雙檔上海小吃之雙檔

同時,雙檔也是指一種有名的上海傳統小吃。雙檔是由兩個百頁包、兩個油麪筋塞肉、一碗粉絲所組成的,類似於湯的一種食物。如果是一個百頁包、一個油麪筋塞肉、一碗粉絲所組成的就叫“單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