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隊(拼音:duì,zhuì)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像人頭朝下從山上墜落下來的樣子,與“”是同義異體字,讀zhuì。後來這個字被假借表示多人組合,又用於軍隊編制;又用作量詞,指行列,讀duì。
中文名
拼    音
duì,zhuì
繁    體
部    首
阝(左)
五    筆
BWY [3] 
倉    頡
NLO [3] 
鄭    碼
YOD [3] 
筆    順
橫撇彎鈎、豎、撇、捺
字    級
一級(0180) [1] 
平水韻
去聲第十一·隊 [4] 
注音符號
ㄉㄨㄟˋ,ㄓㄨㄟˋ
筆畫數
2+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異    體
墜、𨺵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961F [3] 
四角碼
7820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隊”在甲骨文中是會意字,甲骨文的“隊”像一個人倒立着從山上或階梯上(“”)垂直下落的樣子,本義是“掉落”“往下沉”,也就是墜。發展到金文,字形發生較大變化:右部不再是倒立的人,而像一頭張口大呼的“”(指豬),隸定寫作“”(讀作suì)。這個構件一般認為是聲旁,不表意。西周金文有時借“㒸”為“隊”,至西周中晚期金文始出現從阜從㒸聲的“隊”。後來“隊”被借用於表示“行伍”“軍隊”等義,於是在“隊”下加“土”新造了“墜”專門用作“墜落”。簡體的“隊”見於宋元時期民間俗字,將字右部換為“人”,漢字簡化時被用作“隊”的簡化字。 [2]  [5] 
軍隊是有組織的,其表現常常是排列成行成隊。故以隊代指行列。如現代漢語常用的排隊、縱隊、橫隊。
軍隊有嚴密的組織,因而引申為指集體編制單位。《史記·孫武傳》:“孫子分為二,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一隊長。”《新唐書·兵志》:“五十人為隊。”隊伍是多個人組成的,故又喻指成羣的事物。如《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四》:“有牧童二人引餘循崖東轉,復人一石隊中。”
隊用作量詞,用於成羣成列的人或物。如《徐霞客遊記·粵西遊記四》:“洞之西垂,又有石柱一隊。” [1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duì
名詞
行列。
line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車案行,騎就隊。”
隊形;排隊;縱隊
集體的編制單位。
team;group
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 杜預注:“百人為隊。”

指一個具有某種性質的集體。
team;band

球隊;樂隊;消防隊


隊日;隊旗;隊禮
量詞
用於成行列的人或物。
team;group
魯迅《故事新編·補天》:“伊無法可想的向四外看,便看見有一隊巨鰲正在海面上游玩。”

zhuì
動詞
〈文言〉墜落。後作“”。
drop;fall
《左傳·莊公八年》:“公懼,隊於車,傷足,喪屨。”
《漢書·枚乘傳》:“系絕於天不可復結,隊入深淵難以復出。”

〈文言〉引申為聲音的低沉或下降。

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

〈文言〉殞滅;喪失。
lost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
《漢書·韋賢傳》:“五服崩離,宗周以隊。”

suì
名詞
〈文言〉通“”。隧道。泛指道路。

墨子·備城門》:“城上二十步一藉車,當隊者不用此數。”
晏子春秋·雜上二十》:“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

〈文言〉通“隧”。 特指山谷中險阻的道路或軍事上的要道。

穆天子傳》卷一:“天子獵於鈃山之西阿,於是得絕鈃山之隊。”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徒對切(zhuì)
,從高隊也。從𨸏(阜)㒸聲。
【註釋】①隊:邵瑛《羣經正字》:“此字經典有隕隊(zhuì)義、有行隊(duì)義。俗多以隊為行隊,而隕隊作墜。”隕隊義依《集韻》直類切。 [9] 

説文解字注

“從高隊也”注:隊、墜正俗字,古書多作隊,今則墜行而隊廢矣。大徐以墜附土部,非許意。《釋詁》:隊,落也,釋文從墜而以隊附見,傎矣。《左傳》曰:以成一隊。杜注:百人為隊。葢(蓋)古語一隊,猶言一堆,物墮於地則聚,因之名隊為行列之偁。後人以墜入至韻,以隊入隊韻,而莫測其原委矣。
“從𨸏,㒸聲”注:徒對切。十五部。按當雲直類切。 [10] 

廣韻

徒對切,去隊定 ‖遂聲隊2部(duì)
隊,羣隊。徒對切。十二。 [11]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 隊;部外筆畫:9
《唐韻》《集韻》《韻會》徒對切。《正韻》杜對切,竝音憝。《説文》:從高隊也,失也。
又《玉篇》:部也。百人也。《廣韻》:羣隊也。《左傳·文十六年》: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注:隊,部也。兩道攻之。司馬相如《上林賦》:車按行,騎就隊。
又《集韻》《正韻》竝直類切,音懟。《集韻》:落也。《禮·檀弓》:退人若將隊諸淵。
又《樂記》:上如抗,下如隊。《釋文》:隊,直媿反。《左傳·成十二年》:俾隊其師。《集韻》:本作墜。亦作隧。
又《集韻》徐醉切,音遂。與隧同。詳隧字注。
又《前漢·王莽傳》:分為六尉六隊。注:隊,音遂。
又《穆天子傳》:得絕銒山之隊。注:隊,謂谷中險阻道也。
又《集韻》杜罪切,憝上聲。羣(羣)也。
考證:“《左傳·文十五年》:‘楚子乘驛,會師於臨品,分為二隊。’”謹照原文十五年改十六年。乘驛改乘馹。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961F;下:U+968A) 字形對比(上:U+961F;下:U+968A)

書寫提示

【筆順】①㇌(橫撇彎鈎)②丨(豎)③丿(撇)④㇏(捺)
【規範】“阝”2畫,㇌(橫撇彎鈎)一筆寫成。
【寫法】❶“阝”窄“人”寬,頂部左右旁大致齊平,底部“人”略高。❷“阝”在橫中線部位。❸“人”,撇筆從豎中線右側起筆,伸向“阝”下側;捺筆從橫中線起筆,撇、捺底部撇低捺高。 [13]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4-15]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əd
先秦
王力系統
d
uə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uə̂d
先秦
周法高系統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ədh
西漢



東漢





əi


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ɑ̆i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d
uɒi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uAi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d
uəi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d
uậi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iuə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對切
dʰuAi
集韻

上聲
十四賄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杜罪切
duɒi

去聲
六至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徐醉切
ziuɪ

去聲
六至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直類切
ȡiuɪ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徒對切
duɒi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t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唐累切

洪武正韻

上聲
七賄


全濁
杜罪切
d‘uei

去聲
七隊


全濁
杜對切
d‘uei

去聲
七隊
牀(牀)


全濁
直類切
dʒ‘ue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十二雖髓歲








陽去
第二十八魁賄誨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uei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uei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uei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ei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uei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e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uəi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tuei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dᴇ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dai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tei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tue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tui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tui
52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tsu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tøy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tui
2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tui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tui
11
陽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tuei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ty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1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5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1]
  • 4.    平水韻 十一隊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11]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56-45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86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32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464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91
  • 10.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928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8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57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77
  • 14.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2]
  • 15.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2214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1]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62
  • 18.    殷傑編著.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45-4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