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澹然

鎖定
陳澹然(1859年—1930年),字劍潭,安徽省安慶(今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儀山鄉)人,安徽近代頗具聲望的學者,清末民初經史學家 [1]  。其家境貧寒,幼時從父讀,九歲能操筆為文,聰慧異人,才思橫溢。後應試桐城,在數千人中,澹然文壓羣芳。光緒十九年(1893年)恩科舉人 [2]  。陳澹然被視為桐城派晚期的“狂士”,師承方宗誠姚永概陳衍等人都有來往,為人仗義豪俠,一生著述頗豐。陳澹然生活在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當時士人獨有的烙印。陳澹然一生坎坷顛沛,經歷了少年喪親、中年喪子的悲痛以及求仕不順的一系列打擊,從青壯年時期的一心報國,到晚年潛心地修禪,不再過問政治 [3] 
本    名
陳澹然
劍潭
所處時代
清末民國
出生地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儀山鄉
出生日期
1859年
逝世日期
1930年
主要作品
《江表忠略》10卷、《異伶傳》、《原人》6卷、《原人訂本》4卷、《寤言》

陳澹然人物生平

陳澹然 陳澹然 [4]
陳澹然,他好讀史書,為文不拘守“桐城派”的家法,人稱“野才”、“狂生”。澹然恃才自負,狂放不羈。他不僅在學術上有獨特的見解,在政治上亦不隨聲附和,而敢於闡發不同觀念。他少年時依其叔祖於孔城。孔城有進士鄭大年,偶見澹然代其叔祖所作土地廟聯語,奇之;憐其貧困,為其謀一學館。大年生性鄙吝,武斷鄉里,澹然深恨之,因忤觸大年被驅逐出院。他不得已奔走貴池、青陽一帶遊學。澹然中舉後,應北京會試不中。因上萬言,極論富國強兵之術。清朝宰相李鴻章奇其才,將招入幕,因受阻未成。後南下武昌,上書湖廣總督張之洞和湖南巡撫陳寶箴,論行新政,用新人,期望採納。可是他的鋒芒太露,妒忌、毀謗的人多,亦未達到目的。以後入湖南、江西學幕閲卷,蒐集“湘軍”史實,寫成《江表忠略》,因而與陳立三、陳衍、易鼎順相識。澹然曾乘火車自北京南下,偶遇山東巡撫袁世凱於車上,因與攀談國家大事,很合意。袁氏就任臨時大總統,曾任澹然為總統府參議。楊度為袁氏稱帝組織“籌安會”時,澹然拒絕參與。辛亥革命前夕,黎元洪任武昌新軍混成協統,聘澹然掌書記,他認為黎氏庸懦,不足以成大事,辭不就。趙爾巽任清史館總裁、桐城馬其昶任總纂,馬氏素知澹然長於史學,尤精於南朝的史蹟,聘為分纂。澹然入館,每遇論事,意見多與人相左,趙氏怒其不遜,婉言辭退。後來,寓居南京,賣文為生。不久入江蘇督軍齊燮元幕,任江蘇通志局提調,修成《江蘇通志》。齊下台,澹然移居安慶,就任安徽通志館館長。因時局動盪,經費不足,通志館不久即關閉。澹然後受安徽大學聘請,講授中國通史。民國十九年(1930),病逝於安慶 [2] 

陳澹然主要作品

陳澹然手跡信札 陳澹然手跡信札
著有《江表忠略》10卷、《異伶傳》、《原人》6卷、《原人訂本》4卷、《寤言》、《權制》8卷、《田間兵略》、《波蘭遺史》 [5]  、《哀痛錄》、《中國通史》、《詩文集》、《庵文簡四書考證》、《萬國公史議》等。 [4]  [6] 

陳澹然思想主張

陳澹然面對列強的侵略和清朝國勢的日衰,他提出“遷都建藩”的建議,還寫了篇《遷都建藩議》,呼籲把朝廷搬到荊州,甚至羅列了遷都的十大好處。文中説:“方今國勢,無復雍乾財富之盛,驟語建置,微特黎民滋恐,即殊識之士亦非徘徊瞻顧而不敢為。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1]  ”誠欲延國命於累卵之巔,舉危疆以圖自保,則因勢制地之術,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綱維而徐措其節目之細,則遷都之説尚焉。”

陳澹然個人著作

清人陳譫然在文集《寤言》·卷二 《遷都建藩議》中曾説過這樣一句令現在的戰略家常常引以為自豪的一段話:““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1]  [7] 
遷都建藩議[光緒戊戌] 寤言·卷二 [7] 
陳譫然文集《寤言》 陳譫然文集《寤言》 [7]
方今天下所尤患苦者,非英、俄、德、法、日諸國乎?日本僻處東海,滅琉球、亂朝鮮、割台灣,以窺閩越。然俄窺其北而拊其背,其勢殆難遠圖。法蘭西東來,踞越南為根本,伺吾滇、粵以逞其謀。然英逼騰、越,通西江,實足陰制其肘腋。德意志狡焉,後起一發,而據我膠州。然法瞰其隙,思復其仇,而威海已屬諸英,且將持動靜以乘其後。惟俄羅斯虎視三洲,括囊回部,浸尋及於印度以蠶食蒙疆,而鐵路之興已達吾東三省。今且據旅順以扼吾吭,此其勢非盡噬吾東、西、北土疆不止。英吉利據五印度以擅南洋,故取緬邦兵不血刃,今且開鐵路以達藏、滇,將合長江為率然之勢,此其勢必將東遷印度以經略吾西南。是二國者,固已並峙環球,薦食上國。故日本聯英,而德、法聯俄,各附強大以爭雄長。然英疆遼漫,主後就衰,猝有變端,其勢且難自保。而俄君鋭少,地勢足以雄制諸邦。中國北方自暱於俄而歸其掌握,此其勝負固已瞭然自見於區合之間。且夫新疆、外蒙古根本在青海、隴西秦晉,而和林、巴爾、朱海、庫車、石堡城不建親藩。關外礦屯未廣,布隆吉、塔里木兩河不通,蒙疆水師不設,則廸化、庫倫呼應不繼而蒙、疆危。東三省、內蒙古根本在兩京,而興京、多倫諾不建親藩。混同江水師不立,索倫金匪、馬賊不撫,其渠帥而重其權,則浸久必為俄用,而東三省、內蒙古危。二者危而京師無安枕之日矣!藏、滇根本在巴、蜀,衞藏地方六千里,無親藩駐,扎什倫布無大臣駐。宗喀、薄宗二城以練番兵,則印、緬皆易為患而藏危。西蜀、寧遠不建親藩,巴塘、打箭爐不駐提鎮,則藏危而蜀亦危。永昌不移撫部,黑江不設水師,則騰、越臨江易動而滇危。兩粵不建親藩,西江水師不立,粵西撫部不駐潯州,則鎮南孤遠。粵東撫部不駐雷州,則瓊崖易覬。而粵東、西危,蜀、藏、滇、粵危,則西南大勢去矣!夫自東三省繞內、外蒙古達新疆、衞藏、滇、粵,國家所恃為藩籬者如此,又況沿海萬里無藩籬之限。喜人怒獸之倫,飆忽電邁於房櫳卧榻之內,扼吾喉舌而踞吾腹心,顧可幾幸萬一於旦夕間哉?方今國勢無復雍、乾財富之盛,驟語建置,微特黎民滋懼,即殊識之士亦徘徊瞻顧而不敢為。惟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1]  ”誠欲延國命於累卵之崩,舉危疆以圖自保,則因勢制地之術,固有不容不先振其綱維,而徐措其節目之細,則遷都之説尚焉。
陳譫然文集《寤言》 陳譫然文集《寤言》 [7]
國家定都燕薊,戴山履海,其勢實足鞭棰埏合。獨自東、西列邦恣雎海表,京師輒有曠然無蔽之憂,庚申之危可為前鑑。然當此之時,盛京、朝鮮、旅順、威海之雄固,赫然當京師指臂。虜雖內犯,勢不能久處以躡危機,故踵息之間成盟而退。今朝鮮既失,威、旅已亡,海軍蕩然,寧復能御虜於堂奧之外。重以豺狼守户,熊虎當關,懷、愍前車豈堪覆蹈?盲者不察,方且陋亶父之遺規,躡澶淵之孤注,坐使萬騎徘徊,百僚蒙惑。嗚呼!此豈可不為之寒心哉?蓋嘗綜攬中國大勢,關中沃野千里,號稱陸海。險塞之重,形勢之雄,甲於函夏。然考其險塞,大抵在東、西、南三面,而北道漫焉。故雖漢文之強,匈奴輒絕黃河,入上郡,烽火達於甘泉。至乃遣將軍壁灞上,以防其變。今俄羅斯百倍匈奴,國家之力去漢文懸絕。虜自庫倫絕瀚海以襲榆、延,且有呼翕飆蕩之勢。而羣回蟠結,尤為腹心癥結之憂。今議者輒謂徙都關中,是震古往之陳跡,而遺眉睫之巨患也。且王者都會,所以系一國之人心,而通萬國之聲氣者也。故其地足以親天下,而後天下羣起而親我。而其利害,則尤莫大於漕。自漢都關中,漕輒入黃河,涉砥柱、三門之險以達渭,敗亡煩費不可勝窮。至乃鑿褒斜,徑南陽通沔;開井渠,引洛水以達商於,其地輒視中州為關鍵。閲世既久,卒不得善道,以圖萬世之安。矧自李唐以來至於今,關中無帝王之業,而漕渠輒廢,猝而謀之,勞費亡等。即遠圖鐵道而中原變起,毀塞尤不勝防,此其利害為何如哉!泰西之為國也,自天子達諸庶氓類,莫不精地利、工形勢。獨其都會若倫敦、若彼得羅、若華盛頓,大都建置海瀕。蓋其意主於聯萬國以通有無,絕無深閉幽藏、自處艱阻之地。國家勢當積弱,慕而躡此害,且莫可勝窮。顧中國形勢在西北,而人物財富實賴東南。據西北可以鞭撻東南,絕東南則西北且將坐匱。故都西北者必親東南,而後可以運天下而無蔽閼之患。且夫關中之勢,視國家強弱為盛衰。周、秦、漢、唐之初,席捲囊括,故常用關中,一出蕩天下而無勞。及其衰也,胡亥舉強秦之烈,不能遏陳涉之萌芽;王莽挾全漢之威,不能制崇元之烏合;唐之末造,安史亂而河北不庭,黃巢作而東南皆帝。是豈關中之異勢哉?國盛則根卓氣舉,海內莫敢攖其鋒;國衰則形格地艱,舉百二重關莫能制天下於百步之外。茲其成敗得失不且皎然天壤間哉?昔者蘇軾嘗慨平王東遷為周室敗亡之始,後世君子與人,家國雖至危亡輒相率舉遷為戒,而宋徽欽、明莊烈之禍烈焉。夫周至宣王已不能覆成、康之盛,孰幽、褒昏虐,衰亂益彰。平王躬闇弱之姿,逼犬戎之焰,守而不去必速於亡,而其所以綿亙數百年而不絕者,實賴東遷之舉。何則秦自莊公拓地,襄列藩侯,代纘武功,縱橫汧、渭。文、寧、武、宣之世,遂乃括岐東、剪蕩社、伐彭戲、滅小虢,縣邽、冀、杜、鄭,戰晉人於河陽之墟,用集繆公遂成霸業。而周自平、桓以降,羸蔽相仍。宋人飼弱虎於亡羊之野,子狎甚,母怒之。其父咳然曰:“若毋患此虎也,且弱子幼而狎之,長且縋虎穴不畏,獨奈何為是葸葸者為哉?”比長,子見齧其父,枕而哭。母睨而視之,唶曰:“嗟乎!是累累者君欲也,長而不遷,不死何待?求死而得又何哭焉?”不顧而去。今周之於秦,毋乃類是,使其不遷,則九鼎寶器之歸不待昭襄之世矣!惟其東遷而依齊、晉,故桓文得率諸侯、攘夷狄而尊共主。雖楚莊雄略,不敢北向以瞰中原。而暴秦方且閉關謝客,不敢出崤函以窺洛室,彼其所以不振者,獨其主倀乎?若嬰兒、耄叟不克,自樹於斗室之中,而非東遷之過也。不然,秦之與楚,夫豈不足並區區之洛,而顧逡巡避縮為哉?其地與東諸侯接,則其情益親,是耽耽者固不得而遽攫之也。今中國之衰不啻西周末造,而俄人立國,絕類強秦,暱而近之,禍且不知所屆。況當英、德爭衡,威、膠並峙,而天子以萬乘之重,孤注羣虎之間,勢非遷都以避其鋒,雖伊、葛復生,不足以圖自保。今關中既逼羣回,更憂俄患;而膠為德據,其勢不難驟進中原,則雖伊洛名邦亦不足以安帝業。
縱覽神州全局,南絕越裳,北橫瀚海,十八行省之內實以荊襄千里為中權樞管之都。蓋巴蜀者,中國之首;滇、桂、秦、隴,則肩背之區;晉、粵、豫章、中州,實當臂腹;燕、齊、閩、越,則手足之邦;而湘、漢、皖、吳,則固臟腑腎腸之所在。諸行省山川脈絡靡不畢會於郢鄂之交,宅中權以制四方,實有呼吸貫通之妙,故列國通商靡不齗齗江漢。俄主遠遊上國不至燕京而至武昌,而德相俾斯麥之言亦以聚軍武漢,為策應四方之策。且古聖哲英雄經營帝宅,靡不以陰陽山澤之聚會為衡,周洛、秦雍圖書可按考。德安、安陸之間,江、漢環抱,中幹山脈,實薈於斯。重以洞庭、雲夢之淵,涵菁華畢萃,負三關之險,面五嶺之雄;天柱東環長江數千裏,重關疊峙,進退戰守,伸縮自如,此其中有數利焉。川湖之間,膏腴饒粟,東南有變,匕鬯不驚,一利也。老林多木,大工不勞,杞梓梗楠,咄嗟可辦,二利也。地險民強,招募立至,團練成俗,戰守可資,三利也。地大物博,礦產殷饒,制廠宏開,富強易致,四利也。發捻軍興,人材淵藪,新機鼓舞,將相必興,五利也。長江羣帥,霸業浸開,晉、鄭是依,桓、文可待,六利也。長江萬里,呼吸可通,勤王之師,瞬焉闕下,七利也。川廣江浙,殷富名邦,上下既親,民債易集,八利也。距武昌數百里,沙河環曲,變徙無常,番輪不能出入,九利也。燕、粵萬里,鐵路浸開,坐鎮中權,邊疆易制,十利也。據茲十利,宅為帝都。然後封建親藩,於晉、粵、蜀、吳四大國命為元帥,而以漢大臣負材略者副之。有事則燕、秦資晉,桂、閩資粵,隴、滇資蜀,齊、越資吳,使任便宜,自當其面;無事各專屯礦,即以為軍資。起東北、西南諸部族土司材武者,建子、男封爵,使各專其地,帥其鄰以為戰守,而以侯、伯之賞動之。徙滬上制局於湘上,徙閩江船局於鄱湖,而以金陵機局徙合肥。通江、湖以嚴根本,建燕粵鐵路為大綱,而分木路於十八行省以為之輔,江河可達則廣水師以達之。夫以中國之廣大,士民之眾,物產之殷,繁搜豪傑,嚴賞罰厲,生殺以振之,可以雄制六合。徒以新法未開,人材不出。京師根本,逼處海壖。交涉偶歧,輒俯首以聽外夷之箝縛。償款不已,割地因之,恥辱之蒙,可為痛哭,而禍機之伏且將不知所終。誠得大略者,任天下之重而更張之,亟亟焉營建新都,與天下相更始。一舉手間,固已廓然大變其氣象,又何至凌夷頹墮至於此極乎哉?! 或曰:燕、秦之患,敬聞命矣!顧當我朝建國滿、蒙,實當根本之區。挾滿、蒙以蒞中原,其勢必據燕都為樞管,況發祥陵寢皆在東陲。今雖近海之憂急於內地,一旦徙都江漢,必將棄滿、蒙而遺根本之區。則何如建國太原,去瀕海之憂,開鐵道以通漕粟,而顧滿、蒙之為愈也。曰:唯唯否否,天子之建國也,與諸侯異。諸侯建國,命之天子而不敢專。故古之國君,寧死社稷,而不敢自棄分茅之地。天子則四海為家,惟其地之足以安國庇民,則隨所處為根本之區,而不容自隘。故黃帝定九州而身無定處,湯武既平方夏,且有西亳、東洛之謀,曾無膠執開國之區以為根本。故乘輿所在,即根本要區;宗祏所存,即國命所繫。即我朝入關而後,盛京、承德雖建陪都、會盟之邦,而郡縣經營所視為根本者,實在京師行省之內。不聞株守先朝舊壤泥為根本之圖,譬若田家祖父墾闢山林,侷限偏隅,莫恢阡陌,逮子若孫得膏腴之壤,擴祖父之模,坐擁倉廩,利垂百世,承其後者從容坐理,不忘先世之艱擇,良僕以保山林宜也。一旦變故紛乘,勢難兼守,猶欲拘牽故壤,必致坐失膏腴,終且圖返山林而不可得。況當定都伊始,方起岐、豐,舊僕環衞,神京厥後,遣將馳兵,靡弗繄滿、蒙是賴。今則驕侈浸積,智勇胥亡,重以列聖深仁涵濡方夏,中原赤子罔弗齗齗於親上死長之誠。故發捻軍興兵,若將大都取給東南,而滿、蒙蓋寡,乃欲執舊時根本之區,烏終古不遷之局,豈通論哉?俄羅斯之為國也,僻處西歐,其勢苦無與於中國,自羅的土波強鄰鉗制,求黑海、印洋不得,不能不鼓全力以經略亞東。今綏芬、旅順既入版圖,西比輪、車,更陵肩背,滿、蒙萬里,久歸囊括之中。夫遏之愈深,泄之愈激。雖英倭防制,其志俱在江海要區,而其力均莫能保吾滿、蒙之地。則雖太原雄國,表裏河山,安能遠馭滿、蒙,備其侵襲?又況河山絕險,饋餫阻艱,不能聯萬國以接東南,其弊乃與關中等。孰若截瀚海以保膏腴,視吾力以為進退之為得哉?鐵道之為物也,難成而易敗,斷其尋尺則全局皆隳,何如江、漢、淮、湘從容自致?夫以八口之家待糧百里,且有餓殍之憂,而顧以京師之重、萬乘之尊,需米粟於數千裏之外,是尚得為本計者乎?
或曰:漢、明之季,皆以遷都而速其亡,子奈何易言之也?不知徙都於危急,則其事固不能知。然誠度其力之不足以相持,則與其死守而蹈晉愍、金哀之覆轍,則毋寧弱小以為社稷之謀。固未可執於忠肅之僥倖圖存,而貿焉以蹈不測之禍。若事機未至而逆測,以謀萬世之安,則盤庚遷殷、孝文遷洛,靈長之祚,方且以經綸締造,光被無疆。獨奈何執亡國之詞,誤人家國事哉?或曰:萬乘之尊,非殿閣崇閎不足壯觀瞻而動萬國。今帑藏枵然,司農仰屋,萬世之策,奚自而謀。不知帝堯茅茨,神禹卑宮,伊古帝王絕未聞以宮室巍峨震天下耳目。惟秦皇帝馳心域外,阿房之作,亡國所基。孰若古帝王篳路藍縷之風,帛冠布衣之節,播諸史冊,垂頌無垠。獨奈何以明聖之朝,處顛危之傾,猶欲以辨言亂政,致踐亡秦墜軫為耶?且吾聞之,日本維新之初,我使臣覲其君王,蕭然矮屋,脱帽為歡。蓋當卧薪嚐膽之時,操履薄臨深之懼,從古英雄未有不殷憂刻厲,脱略故常,而能避大難、成大功者。且當遼東之敗,徒以京邑傾危,遂至俯首求成,償款至二萬萬金之巨。使早用吾策,以避其鋒,則所費不過千萬。虜求質不得,且將自廢半途,何至割地輸金,貽譏若此。利害重輕之辨不且尤大彰明較著也哉?且嘗靜而窺之,俄、德之君,皆年少氣盛,亟思據中國以逞其雄圖。而膠、旅既亡,京師斷難安枕。法則志在滇、粵,其勢不足以及京師。惟英、日商阜,既入長江,皆有窺伺腹心之志。而其主更事既久,皆將緩發,以老其謀,且其心陰畏俄、德之乘徙而親之。且將假仁義、存共主,以收民望,國家靈長之慶將必賴之,孰與蹈不測危機,安坐厝火積薪之上也。或曰:封建之謀,漢、明所以致亂者也。本朝定鼎,曷嘗不建列羣藩?然數歲之間,叛亂踵躡。夫以國初,全盛且致亂階,況當衰微之餘,乃欲並宗室、部落、土司,紛紛建樹,此豈所謂識時務者哉?曰:此非豎儒之所知也!漢高之得天下,緣於彭越、英布叛楚而滅項王,此其平居必有自功,以輕天子之意。其後分封過廣,威權過重,遂至猜嫌疑似,相繼滅亡,蓋與本朝三藩後先同揆。至若高煦、宸濠之叛,其事蓋與吳濞同符大氏,始焉過親,繼焉過薄,天下無事,若輩遂生覬覦之謀。求朝優,禮宗親,予之以祿而靳其權,絕無過親、過薄之殊,生其怨望。況當強鄰逼處,諸王皆有憂危懼迫之思。始焉命涉羣邦,廓其器識;然後建諸險要,假以事權,必且惕厲戰兢,亟思保聚,以衞朝廷,必不至非分而懷覬覦。何則?危亂將至,譬若同舟渡海而遇台飆,雖胡、越之人,漠不相知,靡不各竭其手足、心思,以防顛沒,而況兄弟骨肉之相親相屬者哉,勢使然也。且今之所云建藩者,非漫以土地予之也,始焉命為元帥而副以漢臣,使不能盡恣所欲,而所在將軍、督撫且各仍其權力以自保。其疆無事,則名為藩王,不過專屯礦以為自守,事至乃得以鄰省濟之名。雖國苟有不肖,則副帥、將軍、督撫皆可鉗之,不勝則返之京師,更為易置。號稱藩國,實與將帥無殊。則雖欲為晉、宋諸王而不可得,而況其進焉者乎?且吾之津津封建者,豈敢謂諸王專閫之,遂能戰守乎哉?誠懼懿親畢處,京師猝有難端,其禍且難預度,此中情事,烏可忍言。誠見元世,廣建宗藩,汔今玉步,再更其子孫猶為蒙古諸王,而未嘗殄滅。況列聖深仁厚澤上焉,則猶且為萬變不測之謀也。至若部族、土司,其始或多強盛,羈縻而後,權勢久衰。自與國初,三藩勳威,懸絕其人,亦類多善守而無遠圖。渙而萃之,屈而伸之,則雖西國兵威,其勢亦難盡服,尊以世爵,皆足自衞而保雄圖。萬一桀驁不過,返其故初而止耳,而奈何為此過計乎哉?且當大亂之時,防之過嚴,即烏能測其不謀自立。何如恩出自上,使之激昂振奮,為國家保障無形之為愈哉?伊古帝王之御要荒,必視其強弱與國勢盛衰以為操縱,而時至危急,必能捨天下,而後可以圖吾存。特非深明大略之人,不能察其微,而與為變化耳。嗟乎!當天下安危呼吸且欲襲故安常,覬倖旦暮,其不至潰播蕩越者與有幾哉?
是議始於光緒甲午冬,日本之變成於丁酉戊戌,膠、旅、威、連之亡,稿凡數易,乃克成篇,投之達官類皆合置。庚子之亂,八國連師,遂致西狩蒼黃,京師幾殆。里居無事,朋好見者輒嘆為知言。北望神都,彌增忉悒。辛丑盟成,鑾輿遄返,列強使館,建炮增兵,津沽城台,蕩平如砥。北河既浚,更闢“秦皇”島名。即俄還三省,英舍榆關,列國同心,津門仍返,神都大勢已屬列強。求如曩昔之廊廟,從容經營新宅,嗚乎!其可得哉?且今強俄鐵道自恰克圖、張家口直達京師,即諸國晏然,京師亦難安枕。桑榆既晚,能無盡然。當西駕未還,頗怪海內名卿,寂無以遷都為説客。春遊楚,乃知南皮節帥潛諮江表,齗齗焉請徙荊門,一齊眾咻,空言徒託。夫以非常之舉,強語塗人,其為按劍,庸足怪哉?惟是荊門一域,江漢環流,靜鎮中權,良為特易特慮。番輪遠溯,徑達彝陵,潛襲荊門,震驚難恃。究不若襄漢流沙,番輪憚入,端居堂奧,匕鬯無驚之為得耳。若慮竟陵地狹,難任神都;則何如進處南陽樞機,南北收湖北之利而無其患之為愈乎?侯官鄭孝胥有言:建都湖北,但布水雷二十具於江陰,列國雖強,必不敢冒巍吾險。知言哉!惜乎中國之大,能語此者寡耳!嗚乎!瞻烏爰止,於誰之屋。每誦斯語,輒不禁俯仰流涕雲。光緒壬寅夏記。
初,甲午之變,日軍既踞遼南,蒙懼其僭師海道,奪蘆台以襲京師。時南皮張公鎮江南,命羣僚進策,乃急成斯議。上之不報,則函達京師。明年春,京師益岌。海上報言樞府高陽李公、常熟翁公請遷都建藩,以防殊變,是否薄採盲説,遠莫由知。不幸斯議未行,償金割地,而國勢難言矣。戊戌夏,天子憤膠、旅、威、連之變,毅然變法以圖自強,特詔張公自楚督入覲。私念威、旅既去,門户蕩然,京師不安,雖堯舜不能為治。國家之患,莫大於斯。輒復舉斯議達之而亦不報。蒙出遊廿年,從未敢妄幹當道,茲事體大,故瀆言之。然當時外患雖棘,新都尚易為謀。今則朝廷動靜主自外人,而洋債賠款之多,更非數十年不辦建都重事,夫豈易言?顧都城根本,關係一國存亡,不得不合全國之財以圖斯舉。此不能不痛哭陳焉者也!
今列邦撓我主權,然建行宮以備遊巡,豈能相阻?況庚子之亂,外人所傷實多。今且和民教,減償金,其內懼吾民實甚重。以英特之戰,西人已嘆堅船巨炮為無用之謀,其謀吾國者,將不用兵而用智,綢繆桑土,端在此時。西人計中國十八行省,面積百三十萬方里,東部九省利耕者不下五十萬方里,其他九省折算共計不下六十五萬方里,每畝徵錢百七十文,全歲地租當得三萬萬兩。食鹽照印度法,歲徵當得三千三百萬兩。土藥西人已請包徵,歲税千五百萬兩,然地丁輕者,如桐城每畝歲共三百七十八文,以此計當得七八萬萬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