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函輝

鎖定
陳函輝(1590年-1646年), [1]  原名煒,字木椒,改名後字木叔,號小寒山子,別號寒椒道人,浙江臨海人。 [2]  明末官員。 [3] 
陳函輝少年時就讀白鹿洞。明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崇禎九年(1636年),補靖江縣令。靖江地瘠民困,陳函輝廢苛捐雜税,行“一條鞭”法,減輕了百姓負擔。後因陳函輝好交遊,嗜詩酒,多次被御史彈劾上奏,罷職歸裏。甲申之亂起,崇禎帝自縊,福王立於南京,詔其以職方主事監河南軍,以母病未赴。後改赴揚州。 清順治二年(1645年),其母病情加劇,疾馳而歸,到時家母已亡。六月,南京失守,時魯王朱以海居台州,陳函輝勸其監國。陳函輝隨監國至紹興,任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後進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次年,江干兵潰,魯王出逃。後陳函輝返台州,哭入雲峯山中,賦絕命詞十首,自縊身死。 [1] 
陳函輝疏浚河渠,興修水利,於縣城周邊建立寒山、東山、平山三閘,極大促進了靖江的農業生產。其所撰寫的《靖江縣誌》,是一部由外籍詩文修纂的縣誌。在《靖江縣誌》裏,收錄了徐霞客的《溯江源記》和《江源考》。這兩篇遊記是徐霞客考察江河大川研究成果首次被官家付梓印行,對《徐霞客遊記》的保存和傳播發揮了重大作用。 [4] 
全    名
陳函輝
木叔
小寒山子、寒椒道人
諡    號
忠節(清朝諡) [5]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出生地
浙江臨海
出生日期
1590年
逝世日期
1646年
主要作品
著有《陳寒山文集》
《寒香集》
《腐史》等
最高官職
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6] 

陳函輝生平簡介

陳函輝塑像 陳函輝塑像
志載陳函輝出生時,其父夢楊椒山楊繼盛)過訪,因拆“椒”字為木叔;又因其母夢唐代詩僧寒山子現身,故號小寒山),世居浙江臨海縣城臘巷口(今更鋪巷)。父親陳三槐,字用慶,號晉堂。明萬曆十年(1582)鄉試中舉,任青溪(今屬江蘇南京)教授之職,教育諸生,成就卓著,歷官廣州府司理、南康府丞等。
陳函輝少年曾讀書於白鹿洞。萬曆十八年(1590年),師從黃道周。天啓七年(1627年)八月,得中舉人頭名。崇禎二年(1629年),避世於小寒山,讀異書,寄情詩酒,多談經濟,不復言帖括鉛槧。陳函輝與徐霞客為至交,徐三次遊台、蕩,曾在其家“小寒山”燒燈夜話。先後與徐寫了交誼詩40餘首。霞客病危特請函輝為其作墓誌銘。該《墓誌銘》後收入《徐霞客遊記》中。
崇禎七年(1634年)中甲戌科進士。九年(1636年),補靖江縣令,廢苛捐雜税,行“一條鞭”法,減輕百姓負擔,又完成賦額,設社學教育生員,當年有人中舉;致力水利,疏浚河道,開闢良田,吏部考績列第一。因被保守派所阻,未得重用。函輝“日以詩酒”排遣抑鬱。崇禎十四年(1641年),陳函輝被御史左光先借對官吏三年考績的審計之機,以貪污罪革職。歸裏於縣城黃坊橋協鎮署後的常平倉(今虎龍街)建一別業,匾曰“誰園”,(又名“半蜆園”)。崇禎十六年(1643),住進誰園,專心註釋《周易》。這年冬季,金華東陽(今浙江東陽)土寇頭目許都聚眾造反。台州府朱輅奉檄監軍會同討伐,陳函輝破產出錢並集結當地二千人協助平寇,擒拿住了寇首許都
甲申變起,崇禎自縊。福王立於南京,被詔任職方主事監河南軍,以母病未赴,後詔書七至,乃行。中途改赴揚州。清順治二年(1645年),母病劇,馳歸,到家母已亡。清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南京失守,時魯王朱以海居台州,函輝勸其監國,並侍監國至紹興,任少詹事兼待讀學士,後進東閣大學士兼禮、兵二部尚書。次年,江干兵潰,魯王出奔。函輝返台州,哭入雲峯山中,賦絕命詞十首,自縊身死。
左:王士性、中:陳函輝、右:徐霞客。 左:王士性、中:陳函輝、右:徐霞客。
乾隆間,賜諡“忠節”。著有《陳寒山文集》、《寒香集》、《腐史》、《九寒十青詩集》等。曾輯《靖江縣誌》、崇禎《台州府志》等。

陳函輝相關文獻

出自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四十五
陳函輝,初名煒,字木叔,號寒山。浙臨海人。父三槐,夢楊椒山過訪,舉函輝。迨長,拆以為字。三槐以壬午乙榜,授廣州同知。函輝隨父任。甫十齡,為番禺令穆天顏所知。曰:寧在來人,他日國家多事,時思吾言,幸努力。解作《荔枝賦》及《仁物論》,一時以為異人。及三槐量移南康郡丞,方坐引茗,呼函輝語之“持世無如忠孝,傳世惟有文章”勉之,釋甌而逝。函輝因信禪,果終身不忘此語。母課嚴,讀書山寺,三年不歸。丁卯鄉薦,居小寒山,自號小寒山子。辛未,再罷歸。作《載愁日記》。壬申,修台郡志。甲戌,改今名,成進士。上書請旌母節。詔許之。授靖江知縣,海盜咎雲峯大掠,設間誘其黨蛇山王,獻功幕府。盜息,分考南闈,得士來集之等。台抨歸,卧病放園。著《寒喜》正續集若干卷。著《易手抄》及《楞嚴法華宗通》二集。已坐前事削籍。賦《放言》,效白詩十二章。
甲申國變,函輝在籍,懸太祖高皇帝像於府堂,蒞牲設誓,起義勤王。復移檄京師各鎮,共舉義旗。檄曰:
嗚呼!故老有未經之變,禾黍傷心;普天同不共之仇,戈矛指發。壯士白衣冠,易水精通虹日;相君素車馬,錢塘怒激江濤。嗚呼!三月望後之報,此後盤古而蝕日月者也。昔我太祖高皇帝手挽三辰之軸,一掃腥羶;身鍾二曜之英,雙驅誠諒。合文祖之櫛風沐雨,遞諸宗而布澤推膏。歷年二百八紀,何人不沐皇恩;傳世一十五朝,寰海盡行統歷。迨我皇上崇禎,御宇十有七年於此矣。始政誅璫,獨勵震霆作鼓,頻年御滷(虜),鹹持宵旰為衣。九邊寒暑,幾驚呼庚呼癸之嗟;萬姓啼號,時切己溺己飢之痛。虔心而轉環言路,鋤色以側席端揆。惟見發政施仁,近且側身罪己。雖舉朝肉食之多鄙,而一人辰極之未遷。遽至覆瓶,有何失序。嗚呼!即爾紛然造逆之輩,疇無累世休養之恩。蠶食諸姬,覆楚已深羽十罪;九封函谷,過秦又負漢三章。甚者焰逼神京,九廟不獲安其主;腥流宮寢,先帝不得正其終。罪極海山,貫知已滿;慘浮天地,誓豈共生。嗚呼!誰秉國成,詎無封事。迨天繆户,未陰雨者何人?將伯助予,終永懷而靡及。猶然泄泄,皆曰訑訑。門户膏肓,河北賊置之不問;藩離破壞,大將軍竟若罔聞。開門納叛,皆觀軍容使者之流;賣主投降,盡弘文館學士之輩。乞歸便雲有恥,徒死即系純忠。此則劫運真遭陽九百六之交,而凡民並值柱折維裂之會矣。安祿山以番將代漢將,帳中豬早抽刀;李希烈自汴州奔蔡州,丸內鳩先進毒。鳳既斬於京口,剖屍之僇安逃;騅不逝於烏江,拔山之力終盡。無強不折,有逆必誅。又況漢德猶存,周曆未過。赤眉銅馬,適開光武之中興;彝羿逢蒙,難免少康之並僇。臣子心存報主,春秋義大復仇。業賴社稷之靈,九人以推重耳;誠憤漢賊之並,六軍敢出祁山。嗚呼!遷跡金人,亦下銅盤之淚;隨班舞馬,猶嘶玉陛之魂。矧具鬚眉,且叨簪紱。身家非吾有,總屬君恩;寢食豈能安,務伸國恥。握拳透爪,氣吞一路徵鼙;噛齒穿齦,聲斷五更哀角。共灑申包胥之泣,誓焚百里視之舟。所幸澤綱張翼宋之旗,協恭在位;願如熊貔夾興周之鉞,磨礪以須。二三子何患無君,金陵鹹尊正朔;千八國不期大會,江左賴有夷吾。莫非王土,莫非王臣,各請敵王所愾;豈曰同袍,豈曰同澤,鹹歌與子同仇。聚神州赤縣之心,直窮巢穴;抒忠臣孝子之憤,殲厥渠魁。班馬叫乎北風,旗常紀於南極。以赤手而扶神鼎,事在人為;即白衣而效前籌,君不我負。一洗欃槍晦蝕,日月重光;再開帶礪山河,朝廷不小。海內共扶正氣,神明鑑此血誠。謹檄。
臨海市雲峯證道寺東面竹林中的陳函輝墓遺址 臨海市雲峯證道寺東面竹林中的陳函輝墓遺址
政欲誓眾發師,以弘光監國,不許草澤勤王,乃止。南都當事,遂以兵部職方,起函輝監軍江北。乙酉北騎渡淮,弘光宵遁,函輝亦乘間奔歸。時魯王播遷至台,函輝與魯王密邇,詩酒相得。六月壬子,至武林。潞王出降,使幣四出,惠王崇王周王皆以次至。魯王適卧病不能起,使者逼先繳印冊。函輝為魯王謀,言屢遭兵火,印冊俱失。所存者,圖書耳。即繳上。函輝復勸魯王羈留北使,遂至旬餘。聞餘姚會稽起義,函輝期海門參將吳凱帶兵斬使,誓眾祭旗。隨招至浙東諸縉紳,上箋魯王,啓請監國,先於台州頒詔諸鎮。即從魯王至越,魯王聽信讒言,以函輝計典受譴,不宜近左右,遂以函輝為詹事府少詹事,奉諭聯絡温處。函輝知犯眾忌,棄職歸山,與僧湛明結茅雲峯。丙戌四月以禮部右侍郎起函輝,到越旬日,而北騎已渡江矣。函輝扈駕至海門,魯王登舟,函輝辭魯王曰:老臣不能扈從遠去,誓以一死報殿下矣。遂哭入雲峯山中自盡。年譜末雲:徐陵五願,唯誓出家;文山七歌,尚思殺賊;輝得死所矣。遂預作《埋骨記》貽其二子。有曰:空山無棺,埋骨瓦甕;以寒泉一勺奠之,不植不封,無煩改卜。嗚呼!小寒山子,生於庚寅之年,死於庚寅之日。占星曰危,應候惟木。後之君子,有起而吊之,當時木叔一寒至此哉,誠所謂死無葬身之地者矣!
又作絕命詞十章,詞曰:
生為大明之人,死作大明之鬼。笑指白雲深處,蕭然一無所累。
子房始終為韓,木叔生死為魯。赤松千古成名,黃蘗寸心獨苦。
父母恩無可報,妻兒面不能親。落日樵夫湖上,應憐故國孤臣。
臣年五十有七,回頭萬事已畢。徒慚赤手擎天,惟見白虹貫日。
去年六月廿七,今年六月初八。但嚴心內春秋,莫問人間花甲。
斬盡一生情種,獨留性地靈光。古衲共參文佛,麻衣泣拜高皇。
手着遺文千卷,尚留副在名山。正學焚書亦出,所南心史難刪。
慧業降生文人,此去不留隻字。惟將子孝臣忠,貽與世間同志。
敬發徐陵五願,世作高僧法眷。魂遊寰海名山,身到兜率內院。
今日為方正學,前身是寒山子。徒死尚多抱慚,請與同人證此。
又遺友人書雲:
“輝死矣。季札之劍,孝標之書,皆諸先生心事也。或念輝平生忠悃,得存其遺孤,藏其遺骨,收其遺文。所謂埋吾三年而化碧,地下必有以報諸公矣。”
書畢,從僧索故歷曰:六月之望可了。望前一日,僧有裹單去者,函輝徐笑曰:豈以我哉。是夜五鼓,竄入寺方池,淺不得死。僧覺,競持起。索粥飲,且休。頃之,闔户引繯盡。時年五十有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