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拉幹海戰

鎖定
阿拉幹海戰,是1615年,弗朗西斯科-德-梅內塞斯麾下的葡萄牙軍隊在加拉單河入海口水域與阿拉幹海軍發生的兩次海戰,第一次以葡萄牙人寡不敵眾遭遇慘敗告終,第二次葡萄牙人補充了兵力,依靠優秀的航行技巧獲勝,但弗朗西斯科-德-梅內塞斯也戰死,葡軍被迫撤退。
名    稱
阿拉幹海戰
發生時間
1615年

目錄

阿拉幹海戰背景介紹

17世紀初的孟加拉灣,是一個四方競相爭奪的財富聚寶盆。除了印度洋太平洋這兩大水域間的國際航運,恆河平原中南半島的豐富物產也催生出大量交換需求。因此,不僅地方邦國樂於雄霸該地,海陸兩頭的任何強權也都想要將之納入自身體系。但位於當代緬甸西部的阿拉幹王國,就可以説是各方勢力中的一股清流。
早期歐洲探險家繪製的北孟加拉灣地圖 早期歐洲探險家繪製的北孟加拉灣地圖
由於夾在印度次大陸和緬甸腹地之間,阿拉幹王國自建立開始就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他們經常與周遭的東方鄰居缺乏共通語言,又不會為爭奪土地而圈養太多常備部隊。但卻樂於吸納印度南洋穆斯林商團,用海運維持自己的一片天空。反過來也容易對阿瓦聯盟、東籲王朝莫卧兒帝國這樣的陸上霸王保持警惕,並嘗試與外來的葡萄牙探險隊維持合作關係。該國君主甚至花費幾代人時間,學習如何掌握先進的歐洲軍事技術。
歐洲訪客筆下的阿拉干城風貌 歐洲訪客筆下的阿拉干城風貌
然而,政治家沒有永遠的朋友,依賴特定產業的國家也不會存在永恆盟友。當意識到葡萄牙定居點的數量越來越多,阿拉幹人自己的孟加拉灣控制權就要遭到無情稀釋。於是在緬人東籲王朝的衰落期內,雙方的關係就變得急轉直下。曾是重要商業據點的松迪布島,就因位於梅克納河的出海口而遭過阿拉幹軍隊圍攻。雖然第二東籲王朝的忽然復興,短暫叫停了這輪對抗,卻很快又因沙廉城的最終陷落而繼續推進。以至於連恆河下游的其他基地也處境艱難。由於具備西式帆船的建造技術,又大量裝備火繩槍與輕型火炮,讓本土軍隊與西方殖民團間的差距較過大為縮減。
荷蘭船隻的造訪 讓本地君主有了更多選擇 荷蘭船隻的造訪 讓本地君主有了更多選擇

阿拉幹海戰經過

1615年9月,一支匆匆組建的船隊從果阿趕往孟加拉灣。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四處出擊,阿拉幹人已更加傾向於同新來者締結貿易同盟。儘管同時期的錫蘭波斯灣局勢同樣緊急,但葡屬印度總督區還是決定先下手為強,嘗試加強恆河三角洲的水上防禦。弗朗西斯科-德-梅內塞斯被任命為艦隊指揮官,並配備有14艘適合在當地活動的加利奧特快速帆船。但他的上司卻是個擁有更多想法的野心家,期望能有有限的兵力直接拿下整個王國。這也意味着不足千人的他們,必須同數萬本地士兵進行對抗。
通常只裝備單杆風帆的加利奧特快船 通常只裝備單杆風帆的加利奧特快船
10月3日,葡萄牙艦隊終於繞過科摩林角,抵達遙遠的阿拉幹海岸。梅內塞斯首先讓1艘戰艦到最近的松迪布島通報情況,自己則率領餘下的13艘船立刻衝入加拉單河水域。但這種單純追求突襲效果的行動,還是因缺乏可靠的領航員而變得異常遲緩。除了麾下多名船長的質疑,前出到上游偵查的小分隊也被阿拉幹守軍發現。雖然單艘加利奧特帆船的火力足以擊潰一整羣小艇,但還是因遭遇擱淺而暫時退出戰鬥。葡萄牙人的行動也因此被完全暴露。僅僅2天時間,規模龐大的阿拉幹海軍便傾巢出動,用幾十艘形制類似的小船堵住航道。同時還拖拽帶1艘荷蘭盟友的雙杆帆船,上面安裝有近20門火炮,堪稱歐洲突襲者們的強悍對手。
此時,梅內塞斯的兵力已縮減到12艘加利奧特單杆帆船,並且因河道內的空間有限而只能採取艦艏迎敵模式。本着多年來在亞洲水域建立的自信,決定立刻摧毀這批攔路虎。其中的4艘帆船,還因盲目樂觀而衝鋒過於靠前,並因此遭到阿拉幹方面的迎頭痛擊。此時的葡萄牙人才真正看清,對方士兵不少擁有和自己手裏類似的歐式槍械,有人還穿戴着完整胸甲。當大量火藥製造的濃煙籠罩各船,連續不斷的槍炮射擊也沒有出現停滯。儘管許多土著船員在近距離對轟中被迅速撂倒,但他們也成功打死包括4名船長在內的許多葡萄牙士兵。
呈南北走向的 加拉單河水域 呈南北走向的 加拉單河水域
更為糟糕的是,潮汐作用將整個戰場逐步推向上游。這讓身陷重圍的4艘加利奧特幾乎難以脱身逃離,而在外面乾着急的友軍也不能同時趕來支援。其中1艘船還因為迷失方向而誤入支流水系,船員在稍後遭數目更多的阿拉幹陸軍圍攻,全部被殺死在那裏。另外3艘船則成功加入戰場,卻無法為內圈的同伴增添任何實質性幫助。若非那艘荷蘭雙杆帆船因航道擁擠而無法上前,突襲者們的損失將會更加慘重。但上面的荷蘭船員還是參加了戰鬥,以身作則的指導土兵如何從容射擊並堅守陣地。直到有多艘船被葡萄牙人丟置的炸藥桶點燃,阿拉幹人才稍稍表現出後退傾向。梅內塞斯也藉着下午的退潮機會,帶着殘部從包圍圈中成功逃離。
松迪布島上的葡萄牙社區 為遠征軍提供了充分援助 松迪布島上的葡萄牙社區 為遠征軍提供了充分援助
一個月後,重整旗鼓的葡萄牙艦隊再次駛入加拉單河。經歷前次的慘痛失敗後,梅內塞斯帶着餘下的13艘船航行到孟加拉灣北部,在松迪布島的移民社區內進行休整。也是在那裏,他們獲得了由島上殖民者組建的援助部隊。首領迪阿麾下擁有1艘裝載16門炮的大型加利奧特帆船,並可以獲得20艘小型槳帆船與50艘交通小艇的有力支持。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長期在孟加拉水域活動,他的陣中不乏熟悉本地水道的僕從和領航員。這些人的鼎力協助,讓征服阿拉乾的計劃再次有了起色,更讓以為風波已經平息的阿拉幹人大驚失色。
葡萄牙與阿拉幹艦隊都大量使用的小型槳帆船 葡萄牙與阿拉幹艦隊都大量使用的小型槳帆船
11月18日,兩位葡萄牙指揮官將手中的船隻平均分配,確保每個分隊都有7艘加利奧特單杆帆船、10艘福斯特小型槳帆船和20艘小艇。所需面對的阿拉幹艦隊雖缺乏準備,規模卻也比前次遭遇時更為龐大。由於從未料到第二場交鋒會突然而至,阿拉幹人將整個船隊都保持靜態防禦模式。其中的最大依靠,無疑是1艘荷蘭人駕駛的蓋倫帆船和那艘前次就險些出場的雙杆帆船,兩翼則是100艘仿製葡萄牙風格的單杆快船。它們全部被繩索拴在一起,彼此間還安插有300艘同樣由歐洲人傳入的小型槳帆船。在這道蔚為壯觀的浮動堡壘防線背後,還有近千艘小艇用於調度兵力和信息傳遞。最後才是構築在灘頭的多處炮台,對前面的艦隊實施火力支援。
梅內塞斯只能讓所有戰船都以單縱隊模式前進,利用漲潮的河水在炮兵射程外快速機動。當兩個分隊都駛過了敵軍陣線的中心位置,又開始借退潮的流量調轉方向,突然呈90度衝向對方。最後在阿拉干與荷蘭聯軍的詫異目光中,再次將船體調整為原來的反方向,並用全部的側翼火力向對方發起猛烈轟擊。雖然守軍有在錨地前安插大量的阻攔木樁,卻也無法讓自家的艦船去及時調整迎戰位置。結果,無論作戰單位來自荷蘭還是本地,裝備何種數量口徑的武器,都只能以船艏的那部分進行還擊。灘頭上的炮台則更為尷尬,既不能打到太遠距離上的目標,也在兩軍距離過近後又失去了射擊視角。結果,葡萄牙艦隊就貼着木樁位置漂流,不管不顧的對經過目標實施輪番打擊。儘管沒時間擊沉敵船,更不可能發起跳幫爭奪,還是大量殺傷着失去意志的守軍士兵。

阿拉幹海戰結果

許多阿拉幹人紛紛利用通向灘頭的木橋撤離,卻遭本國君主派來的督戰隊砍殺。但無論插有頭顱的長杆數量多少,還是擋不住逃兵們的求生之路。直到對方全都成功回到下游位置,才陸陸續續回到先前的崗位。為了進行快速反擊,他們又用小型槳帆船將那艘荷蘭雙杆戰艦拖拽出來,藉助順流而下的優勢加速前行。葡萄牙艦隊很快找到了應對方法,將全部火力集中在小船身上,從而切斷了荷蘭戰艦的大部分動力。後者也出於恐懼,被剩餘的阿拉幹人拖往附近淺灘拋錨。但這些努力還是收穫了相當效果,不僅打死了衝在前排指揮的梅內塞斯,也讓接過指揮權的迪阿感到無力攻克阿拉干城。於是率領餘部撤出了加拉單河。
松迪布島的殖民社區 在戰後被主動放棄 松迪布島的殖民社區 在戰後被主動放棄
隨着這次海戰的結束,阿拉干與葡萄牙人的關係也降至冰點。他們最大的損失還在於人力,但返回松迪布島的對手則在這方面存在更多困難。迪阿曾希望遠征隊能留下幫自己防禦殖民社區,友軍卻必須趕回果阿向上級覆命。於是,這個位於孟加拉灣的小島據點,便在1616年初遭無奈放棄。對於當初還想鯨吞整個王國的總督來説,這樣的成果不能不説是一種諷刺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