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阮郎歸·初夏

鎖定
《阮郎歸·初夏》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表現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上片寫靜美,而從聽覺入手,以聲響狀環境之寂,組成一幅幽美寧靜的初夏美人圖;下片寫動美,卻從視覺落筆,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營造出一種清麗歡快的情調,顯得淡雅清新而又富於生活情趣。全詞以描寫為主,採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寫人寫景細膩精緻,注意景物描寫、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故散而不亂,具有整體性。
作品名稱
阮郎歸·初夏
作品別名
阮郎歸·綠槐高柳咽新蟬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詞
文學體裁

阮郎歸·初夏作品原文

阮郎歸·初夏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1] 

阮郎歸·初夏註釋譯文

阮郎歸·初夏詞句註釋

⑴阮郎歸:詞牌名。此調名於《花草粹編》中注曰:“一名‘醉桃源’‘碧桃春’。”雙調四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
⑵薰風:南風,和暖的風,指初夏時的東南風。《呂氏春秋·有始》:“東南曰薰風。”
⑶水沈:即“水沉”,木質香料,又名沉水香。
⑷然:同“燃”,形容花紅如火。
⑸玉盆:指荷葉。纖手:女性嬌小柔嫩的手。
⑹瓊珠:形容水的泡沫。 [2] 

阮郎歸·初夏白話譯文

窗外綠槐陰陰,高高的柳樹隨風輕動,蟬鳴聲戛然而止,和風將初夏的清涼吹入屋內。綠色的紗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隨風飄散;愜意的晝眠,忽而被落棋之聲驚醒。
雨後的小荷,隨清風翻轉。石榴花襯着濕潤的綠葉,愈見得紅麗如燃。美麗女子正在清池邊用荷葉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濺起就像晶瑩的珍珠,一會兒破碎一會兒又圓。 [2] 

阮郎歸·初夏創作背景

《阮郎歸·初夏》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四月,當時蘇軾剛剛奉詔離開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 [3-4] 

阮郎歸·初夏作品鑑賞

阮郎歸·初夏整體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採用從反面落筆的手法,用一幅幅無聲畫來展示大自然的生機。整首詞淡雅清新而又富於生活情趣。
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一個少女的身邊。“綠槐高柳咽新蟬”,都是具有初夏特徵的景物: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還有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一片陰涼幽靜的庭院環境。“薰風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氣候特徵。薰風,就是暖和的南風。古人對這種助長萬物的風曾寫有《南風歌》大加讚頌:“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據《禮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意即虞舜特製五絃琴為《南風》伴奏。這裏的“薰風初入弦”,是説《南風》之歌又要開始入管絃被人歌唱,以喻南風初起。由於以上所寫的景物分別訴諸於視覺(綠槐、高柳)、聽覺(咽新蟬)和觸覺(薰風),使初夏的到來具有一種立體感,鮮明而真切。“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進入室內描寫。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即水沉)的嫋嫋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閒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蘇軾有《觀棋》四言詩,其序雲:“獨遊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户晝寢,獨聞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詩句有云:“不聞人聲,時聞落子。”這首詞和這首詩一樣,都是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讀者可以想象,在這麼靜的環境中,她大概已經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醒來不覺得餘倦未消,心中沒有不快,可見首夏清和天氣之宜人。
下片寫這個少女夢醒來以後,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歇拍二句,寫弄水葉面,瓊珠碎而復圓,更覺清新可愛。“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一洗,更是紅得像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於是出現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這位女主人公索性採摘荷葉後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悦,興奮,不能自持。
在蘇軾之前,寫女性的閨情詞,總離不開相思、孤悶、疏慵、倦怠、種種弱質愁情,可是蘇軾在這裏寫的閨情卻不是這樣。女主人公單純、天真、無憂無慮,不害單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貪賞風景,撥弄清泉。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願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這是一種健康的女性美,與初夏的勃勃生機構成一種和諧的情調。蘇軾的此種詞作,無疑給詞壇,尤其是給閨情詞,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寫是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寫、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上片由綠槐、高柳、鳴蟬、南風等景物描寫與碧紗窗、香煙、棋聲等環境描寫,以及午夢初醒的人物描寫共同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初夏閨情圖。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寫與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寫結合,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圖,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間。同時他還注意了動態描寫,且不説“棋聲驚晝眠”、“玉盆纖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動,就是景物也呈現出某種動感。小荷為微雨而翻動,可以想見它的迎風搖曳之姿。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彷彿動了起來。這些動態描寫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1] 

阮郎歸·初夏名家點評

明·李攀龍:“景是寫情,情在筆先,景描楮上,色色如畫。”(《草堂詩餘雋》卷三)
清·沈雄:“觀者歎服其八句狀八景。音律一同,殊不散亂,入爭寶之。刻之琬琰,掛於堂室間也。”(《古今詞話》)
清·黃蘇:“清和婉麗中而風格自佳。”(《蓼園詞評》)
近代·俞陛雲:“寫閨情而不着言辭,不作情語,自有一種閒雅之趣。”(《宋詞選釋》) [4] 

阮郎歸·初夏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像 [4]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5]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680-681
  • 2.    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57-258
  • 3.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71
  • 4.    陳如江.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詞.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4:75-77
  • 5.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