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闡義昭鑑

鎖定
《闡義昭鑑》(천의소감)是一部旨在闡明朝鮮英祖繼承王位的義理的書,記錄從1721年到1755年各種事件。《闡義昭鑑》於1755年“乙亥獄事”在某種程度上告一段落後開始刊行,同年十一月完成。編撰此書的目的是解釋乙亥獄事這起事件的源流,以此來闡明處理該獄事過程中的正當性。該書詳細收錄了相關人員的處罰和罪人的問招內容。另有《諺解》四卷。 [1-2] 
書    名
闡義昭鑑
別    名
闡義理編鑑
完成時間
1755年11月
外文名
천의소감

闡義昭鑑編纂經過

1775年五月,乙亥獄事已在某種程度上告一段落,執義徐命膺、持平元仁孫等在聯名箚子中提出“開局撰述以前後亂逆之源流、誅討之顛末,詳記而備載”。 [3]  《闡義昭鑑》的編撰就是肇始於這個提案。同年六月一日,英祖任命金在魯、李天輔、趙載浩為闡義理編鑑纂修廳都提調,正式啓動編纂工作。由此可知,最初的名字是《闡義理編鑑》,後更名為《闡義昭鑑》。 [4]  同日,差定徐宗伋、趙榮國、李成中、趙明履、鄭翬良、南有容為撰輯堂上,李亮天、洪名漢、徐命膺、黃仁儉、李最中、宋文載、李吉輔、洪麟漢、洪景海、南泰著、元仁孫、李星慶為撰輯郎廳。 [5] 
編纂開始後,為了確定《闡義昭鑑》的內容,獻納南鶴宗、正言李宜馣等指稱少論李光佐、崔錫恆、趙泰億為凶逆的根源,並提議對他們適用逆律,但未被聽從。 [6-7] 
同時,在編纂工作進行過程中,圍繞收錄內容而出現爭議。1755年九月,撰修廳都提調之一趙載浩説,“臣聞元景夏言, 今此纂修之書,大異其意,其子元仁孫亦不仕進於纂修廳雲。” [8]  爭議內容主要在於亂逆的淵源應設定於何時。金在魯洪啓禧等説,1721年和1722年發生的辛壬獄事的淵源應追溯到1701年巫蠱獄時以保護世子景宗自居的少論南九萬崔錫鼎等,如此可以闡明延續到乙亥獄事的亂逆之淵源。相反,李天輔和元景夏等則反對道,把辛壬獄事的淵源上溯到肅宗朝是困難的,如果這樣的話,就會造成逼迫景宗的後果。 [1] 
對於雙方立場,英祖支持了李天輔等的見解。金在魯和洪啓禧因而辭職。此後,編纂就以李天輔和元景夏為中心來進行,在其過程中,國王積極介入,指示收錄內容和編纂原則。例如,在對少論的敍述中,李光佐、崔錫恆、趙泰億和已經判定為逆律的趙泰耉、柳鳳輝要分層敍述,等等。 [1]  尤其是英祖指示,要通過《闡義昭鑑》闡明景宗和“繼述之大孝”和仁元王后“諺教定策”之事。 [9] 
就這樣,國王通過積極的介入,最終平息了爭議。1755年十一月《闡義昭鑑》完成。成書後,國王説:“三十年苦心,今日乃遂”,並命致祭於此前曾幫助過自己的洪致中、李㙫、趙文命、宋寅明、趙顯命、金若魯、鄭羽良、李台佐等。 [10] 

闡義昭鑑內容特徵

《闡義昭鑑》分4卷3冊,是活字本。開篇收錄了國王對金在魯等所上劄子所下達的“手書箚批”、吏曹判書申晩奉命書寫的《御製諭纂修諸臣》、副司直南有容奉命撰寫的《綸音》、領中樞府事金在魯與領議政李天輔等鎖上的《進闡義昭鑑箚子》與《進闡義昭鑑箋》等。 [1] 
然後收錄《闡義昭鑑凡例》。凡例闡明刊行意義,即《闡義昭鑑》的編纂目的在於“揄揚三聖(肅宗、景宗、英祖)之至仁盛德,闡明建儲、代理之義理,昭示於天下後世者也”,為此從各種“筵教”與《承政院日記》中抽出主要事實並加以記錄。對於臣僚們的上疏與啓辭等,都要經過國王裁決;對於“御筆書下者”和“聖教傳呼處”,就在下面加註。並且説明要詳細介紹各種凶逆事件,至於像戊申亂(李麟佐之亂)這種已經刊行《戡亂錄》的情況,則根據國王教旨只收錄總論。 [1] 
該書一共分4卷記述。卷一始於1721年,因景宗健康異常、不可期待後嗣,故以王大妃慈教立景宗弟弟延礽君為王世弟。結尾則是1723年二月趙泰耇入侍,建議睦虎龍錄勳。卷一的記載以辛壬獄事以前過程為中心,詳細介紹了在這一過程中老論少論的角逐及睦虎龍告變所引發的獄事及此後的處理過程。 [1] 
卷二始於1724年八月景宗升遐、英祖即位,結尾則收錄1725年八月頒佈於中外大小臣僚及耆老、軍民、閒良等的教書。.該教書闡明睦虎龍告變而引發的獄事為“誣獄”,並含有為老論伸冤的相關內容,如因此受禍的金昌集、李頤命、李健命、趙泰採官復原職。卷二主要記錄了英祖即位後審問此前主導辛壬獄事的少論尹就商、李師尚等處理過程。 [1] 
卷三始於1728年三月李麟佐、鄭希亮等主導的叛亂爆發並加以鎮壓後處死相關人員,結尾是1748年十一月審問並杖殺權鏶與權嵇等。記錄了以下事件:1730年三月,羅弘彥想推戴被廢黜的宗室李垓、李圻為王,被告發後對此進行審問;1740年五月,三司請追奪柳鳳輝與趙泰耉、罷免李光佐;1745年九月對於在戊申亂處理過程中被舉出的李順觀、李翼觀的從子施行孥戮之典,等等。 [1] 
卷四始於1755年二月全羅道觀察使趙雲逵對羅州掛書事件的馳啓,結束於同年七月審問相關犯人李巨源、金正履、李明祚等的內容。卷四就是以該書的編纂背景——乙亥獄事的處理過程為中心而構成的。收錄了國王教旨、司憲府啓辭、相關人員的審問內容以及同年五月施行“討逆慶科”等事實。 [1] 
最後收錄的是南有容奉王命撰述的跋文《闡義昭鑑跋》和參與編纂的官僚名單“奉教修撰諸臣”。 [1] 
《闡義昭鑑》以事實為中心整理內容,將參與編撰過程的官員們的見解放在比正文內容降低一段的位置進行記述。 [1] 

闡義昭鑑意義評價

英祖從被冊封為王世弟開始就意識到王位繼承的脆弱性,而這本書就是英祖為了闡明王位繼承的正統性並強化王權而編寫的。同時,老論少論之間圍繞王位繼承的黨爭也具有忠逆義理論的性質,是黨爭演變的產物。
因此,該書是有助於考察辛壬士禍為首的老論和少論之間的黨爭情況的資料,尤其是研究英祖的蕩平政策的成立和展開過程的參考資料。不過,因為該書是站在老論的立場上,所以存在無視少論情況的史料侷限。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