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麟佐之亂

鎖定
李麟佐之亂又稱戊申亂、戊申之亂,是1728年朝鮮王朝發生的一次地方叛亂,發動者是李麟佐為首的少論南人中的一部分勢力。他們以聲討朝鮮英祖弒兄(朝鮮景宗)之罪為名分起事,在全羅道、忠清道、京畿道一帶活動,中央的禁軍別將南泰徵和平安兵使李思晟等也有參加。李麟佐之亂對老論和少論之間的黨爭與政治利害關係產生影響,給此後朝鮮政局的方向帶來微妙的變化。 [1] 
中文名
李麟佐之亂
外文名
이인좌의 난
發生時間
1728年
主要人物
李麟佐
鄭希亮
吳命恆
樸文秀

李麟佐之亂歷史背景

朝鮮景宗在位4年就去世了,朝鮮英祖即位後不久就發生“乙巳換局”,製造辛壬獄事的金一鏡、睦虎龍落網伏誅,老論派主導了政局。少論在景宗年間通過辛壬獄事而取得政局主導權,從其立場來看,英祖即位以後一連串的政治狀況無疑是嚴重的危機。 [1] 
在此風口浪尖之中,被指控為老論方面企圖弒殺景宗的陰謀的所謂“三手逆案”中出現了當時還是王世弟的英祖的名字,有人懷疑景宗的暴死跟英祖脱不了干係。景宗臨終時守在他身邊的端懿王后沈氏之弟沈維賢散佈景宗毒殺説,讓這種懷疑達到坐實之效。於是就有人蠢蠢欲動,試圖以昭顯世子的曾孫密豐君李坦取英祖而代之。 [1] 

李麟佐之亂準備過程

舉事之前,主導勢力先討論勢力包攝與舉事計劃。首先,地方舉兵的總負責人是李麟佐,在他的主導下,慶尚道以尚州安東為中心包攝了鄭希亮、金弘壽等勢力。主導叛亂的李麟佐和鄭希亮都出身南人名門,分別是尹鑴的孫女婿和鄭藴奉祀孫的長子。 [1] 
李麟佐又和鄭世胤一起在京畿道地區拉人入夥,全羅道地區則是以李昈為中心,羅州羅氏家族也與之同調。此外,平安兵使李思晟則維持着漢城和京畿道地區的主導層與連續不斷的聯絡網,參與了舉兵計劃。禁軍別將南泰徵也參加其中。 [1] 
叛亂主導勢力還以儲積財物的富民和都賈(專賣)商人為中間領導層,調達財源,各地行政的實務者——軍官和鄉任階層則負責士兵的編制、武器的調度與軍事訓練等實務。小商人、小農、奴婢這種下層民也作為行動隊而積極參與。邊山盜賊與慶尚道“土賊”也加入其中。 [1] 
叛軍的最終目標是攻入都城。他們的原計劃是在清州舉兵後,在龍仁和振威等地所募集的參加者與以清州為中心的忠清道一帶的兵力在四月十三至十四日會師於稷山沙裏坪,於十五日奪取清州兵營。接着,李麟佐四兄弟在尚州一帶募集的慶尚道叛軍和羅州羅氏家族為中心的全羅道叛軍會師,攻入漢城。 [1] 

李麟佐之亂事件經過

鎮壓李麟佐之亂的兵曹判書吳命恆 鎮壓李麟佐之亂的兵曹判書吳命恆
叛軍的動態於1728年三月十四日被奉朝賀崔奎瑞告發於朝廷。此外陽城人金重萬也不斷上報各地叛軍的動向。英祖乃設置鞫廳,並命三軍門(訓練都監、御營廳、禁衞營)加以扈衞。三月十五日,李麟佐佔領清州城。清州的在地士族(本地兩班)和軍官大量參與,反老論情緒強烈的木川、鎮川、忠州等地的士族也羣起響應。叛軍佔領清州城後,殺害了忠清兵使李鳳祥(李舜臣五世孫)、營將南延年、軍官洪霖,立景宗牌位,傳檄鄰近各地,聲稱景宗枉死,英祖非肅宗之子,他們是奉大妃密旨起事,並大肆招兵買馬,又分發官廳中的糧食,以褒獎協助者。 [1] 
清州叛軍推李麟佐為大元帥,按事前計劃從清州經木川、清安、鎮川進軍安城、竹山。另一方面,清州失守的消息於三月十八日被報給朝廷,清州牧使樸鏜逃走,並向備邊司呈送報告。朝廷接到報告後,先任命金重器為討伐大將,但他猶豫不決,沒有出征,於是又任命兵曹判書吳命恆為四路都巡撫使,又以樸纘新為中軍,樸文秀為從事官,其後追加趙顯命為從事官。 [1] 
叛軍佔領了木川和清安地區後,兵分兩路,一支向竹山、一支向安城進軍。事前獲知叛軍進擊路線的官軍方面散佈將向稷山進軍的假消息,暗中將主力部隊移至安城,等待叛軍的進入。結果叛軍在安城和竹山被官軍殲滅,守清州城的申天永也在上黨城被樸敏雄等擊潰。 [1]  李麟佐被俘,於三月二十七日被斬於漢城軍器寺前路。 [2]  密豐君李坦當時在漢城,雖未直接參與叛亂,但也被捕,並於一年後被賜死。 [3-4] 
在慶尚道,鄭希亮以遷移祖母墳墓為名募集士兵。接着在三月二十日,鄭希亮與李麟佐的弟弟李熊輔一起在安陰起兵叛亂,佔領居昌和安陰,其後在居住陝川的曹聖佐的幫助下佔領了陝川。此時居昌縣監申正模和安陰縣監吳遂鬱雙雙棄城逃跑,慶尚監司黃璿遂以星州牧使李普赫為右防將、草溪郡守鄭暘賓為左防將,率領周邊官軍來討伐。叛軍從居昌經咸陽,試圖與李麟佐領導的叛軍會師,但失敗了。 [1]  四月初二日,鄭希亮、李熊輔等被擒斬。 [5] 
全羅道地區則是泰安縣監樸弼顯主導叛亂。樸弼顯與製造辛壬獄事的金一鏡是生死之交,他的從兄樸弼夢作為引發辛丑換局的“疏下六賊”之一,於1725年正月被流放全羅道茂長,在此期間與樸弼顯一起策劃叛亂。鄰近的潭陽府使沈維賢也參與其中。全羅道叛軍於三月十九日以“勤王”為名,徵發調度境內的士兵與馬匹。三月二十二日,叛軍抵達全州三川,全羅監司鄭思孝也站在他們一邊。但隨後鄭思孝發現事態不妙,便撕毀同樸弼顯的約定,不再聯合,叛軍中也有不少士兵開小差,於是樸弼夢逃走,在尚州被捕並處斬。樸弼顯則經由古阜郡興德,潛伏竹島,不久也被捕並處決。 [1] 
叛亂平息後,英祖命撰《勘亂錄》以紀其事,並策吳命恆、樸纘新、樸文秀、李森、趙文命、樸弼健、金重萬、李萬彬、李遂良、李益馝、金浹、趙顯命、李普赫、權喜學、樸東亨為奮武功臣。 [6] 

李麟佐之亂歷史影響

李麟佐之亂在此後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政治上,影響了黨爭格局。首先是對負責平亂的當權勢力——少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背後操縱和主導叛亂的樸弼顯、沈維賢等都是“急少”(激進少論),而且在他們的招供中出現了很多少論派大臣的名字,這對少論來説是致命的弱點。相反,對於主張對少論“討逆”的老論來説,則賦予了名分的正當性,使以後的政治立場變得有利。然而,處於有利立場的老論並沒有就此執政。主導叛亂的是少論和南人中的一部分勢力,老論雖然沒有參與,但卻免不了引發叛亂的責任。正因為受到老、少論之間黨爭的影響,少論被逐出政界,成為“廢族”,心懷不滿,所以成為他們造反的動機。而且英祖通過對造反者的審問,意識到如果一個朋黨當權的話就會給王權造成危機,他不想重蹈覆轍。所以這場叛亂最大的贏家是標榜打破朋黨、推進老少論之間的調停與並用政策的“蕩平派”。“蕩平派”在英祖的全力支持下,主導了李麟佐之亂後的政局。 [1] 
軍事上,國王死守都城的“都城守備論”因此抬頭,為此整飭都城守備體制,強化國王扈衞,改善禁軍待遇,其結果就是設置了“龍虎營”。 [1] 
李麟佐之亂也在朝鮮王朝後期的民眾運動中佔據重要地位。以李麟佐之亂為契機,士族階層從民眾運動中脱離並被排除,此後的民眾運動發展為“殘班”和下層民眾一體化來抵抗的成熟階段。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