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城內外

(張帆創作的報告文學)

鎖定
《長城內外》是張帆創作的報告文學,首次出版於1990年4月。 [1] 
《長城內外》以文藝的筆法,生動地、真實地反映了解放戰爭時期華北戰場的歷史進程,幾乎囊括瞭解放戰爭時期華北戰場各個階段的重大史實、戰役、戰鬥,並由此呈現出在敵我對抗的殊死較量中強弱轉換,此消彼長的真實歷史進程。該書是一幅反映華北野戰軍及其配合東北野戰軍進行戰鬥的長篇歷史畫卷,其故事情節盤根錯節,人物活靈活現,性格迥異,雙方將帥,各施謀略,鬥智鬥勇。 [6-7] 
作品名稱
長城內外
作    者
張帆
文學體裁
報告文學
字    數
61.9萬字
首版時間
1990年4月

長城內外內容簡介

《長城內外》是一部以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華北戰場上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要記實對象的報告文學。該書力圖從解放戰爭的全局這個高視點上俯視華北戰場,全景式描繪華北戰場艱苦卓絕、繽紛多彩的鬥爭生活面貌,以及複雜激烈、波詭雲譎的戰爭演化過程。該書還力求通過對華北戰場豐富獨特的鬥爭內容與鬥爭形式的描寫,對華北戰場與黨中央指揮中樞的緊密聯繫以及與各個戰區的緊密聯繫的描寫,概括地反映整個解放戰爭的歷史演進行程。 [7] 

長城內外作品目錄

第1章 聶榮臻飛返晉察冀
第2章 羅瑞卿在軍調部
第3章 賀龍來到張垣
第4章 晉察冀戰略形勢
第5章 雁門關外大同激戰
第6章 傅作義傾巢出犯
第7章 保衞張家口
第8章 血灑長城
第9章 傅作義侵佔張家口
第10章 羅瑞卿在桑乾渡口
第11章 周恩來在第二戰線
第12章 誰先打第一槍
第13章 神秘的大使
第14章 淶源會議決策
第15章 鋼鐵第一營
第16章 戰爭不是算術
第17章 軍事仿生學
第18章 雷公打豆腐
第19章 連隊風波
第20章 不要殺他
第21章 揮淚救“馬謖”
第22章 整頓部隊,改組野戰軍
第23章 蔣介石調兵遣將
第24章 保北阻援
第25章 飛兵清風店
第26章 殲滅第三軍
第27章 我能做他的妻子嗎?
第28章 攻克石門
第29章 牀下將軍
第30章 阜平夜話
第31章 聶榮臻的風格
第32章 朱德會見羣英
第33章 全殲“虎頭師”
第34章 打回長城去
第35章 戰火中的愛情
第36章 牽牛鼻子走
第37章 走役?戰役?
第38章 控制熱河和冀東走廊
第39章 長城線上“無人區”
第40章 兵團司令員與戰士
第41章 平張古三角爭奪戰
第42章 毛澤東面授機宜
第43章 楊成武西出綏遠
第44章 卡住敵人的脖子
第45章 蔣介石押寶錦州
第46章 傅作義偷襲石門
第47章 周恩來運籌帷幄
第48章 毛澤東筆掃千軍
第49章 戰錦方為大問題
第50章 遼瀋決戰
第51章 聶榮臻三登長城
第52章 兩路大軍會幽燕
第53章 平津戰役敵我戰略
第54章 張家口的釣魚鈎
第55章 羅、楊縱馬長城線
第56章 塞上風雪400裏
第57章 沉底炮
第58章 楊得志包圍新保安
第59章 郭景雲、安春山吵架
第60章 安春山片甲不留
第61章 郭景雲死不回頭
第62章 楊成武解放張家口
第63章 羅瑞卿會見袁慶榮
第64章 劉亞樓請纓打天津
第65章 陳長捷被俘
第66章 傅作義何去何從
第67章 和談是否投降
第68章 和談觸角
第69章 從毛蟲到蝴蝶
第70章 鄧寶珊的勸説
第71章 聶榮臻手操和平勝券
第72章 北平和平解放
第73章 米高揚密訪西柏坡
第74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
第75章 警戒七屆二中全會
第76章 毛澤東兩見“神秘客”
第77章 張治中的聲明
第78章 臨汾立體戰
第79章 6萬兵殲敵10萬
第80章 徐向前桃李不言
第81章 解放軍兵臨太原城下
第82章 閻錫山的棺材
第83章 彭總太原搬兵
第84章 彭德懷要看《將相和》
第85章 太原城破羣魔現醜
第86章 綏遠方式起義
第87章 傅作義、徐永昌包頭拔河
第88章 董其武一定當上
第89章 人民偉大
第90章 蜂媒蝶使飛天下 [5] 

長城內外創作背景

張帆是一位參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進過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以後又在晉察冀通迅社、晉察冀日報當記者,解放戰爭時期,他作為新華社記者,參加過軍調部執行小組的採訪,並作為前線記者轉戰長城內外,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跟隨華北野戰軍轉戰長城內外,親身經歷瞭解放戰爭的全部過程。豐富的生活經歷和作為前線記者的特殊方便條件,使他獲得了相當深厚的生活感受,蒐集了大量寶貴的歷史生活資料,同時也對解放戰爭的歷史內涵具有深切的認識。
1948年的秋天,華北的解放戰爭還在激烈地進行中。一次,在行軍途中休息的時候,兩位年輕的新華社記者談起了今後的打算。一位説:“我打算請領導批准,把寫作計劃推遲一步,等華北問題基本解決時,再由總社批准我一定時間,寫些小説。”一個説:“我想參加完解放戰爭的全過程,做點調查研究,寫寫我們如何征戰長城內外。”前者是作家楊朔,那時他是新華社前線特派記者;後者就是張帆,當時是新華社華北野戰軍前線分社的記者。
1985年,張帆離休,這使他有時間繼續完成他多年的寫作願望。為了蒐集資料,他重返當年的各個戰場考察,採訪了數以百計的當年在華北戰場上的敵我雙方的當事人——從高級將領到戰士,並查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蒐集材料和寫作過程中,他訪向了聶榮臻徐向前元帥的秘書,也得到了兩位元帥的關心和支持,聶榮臻元帥還為該書題寫了書名。他還拜訪了老首長楊得志耿飆等老將軍,也多次訪問了傅作義將軍的身邊的朋友董其武王克俊焦實齋劉春方安春山、傅作義的夫人劉芸生以及楊成武劉光裕楊尚德陳宜貴、朱彪、李快、喬希章、劉煜南等同志,他們都給張帆提供了大量生動的材料。同時,張帆查閲了華北軍區等部門的戰史、軍史,文電和全國政協大量的回憶錄,並重訪了大同、張家口易縣石家莊新保安天津等當年的戰地和西柏坡,並得到了有關單位的協助,核對了各種史實。為了行文方便,軍、師以上人員的活動,以事實為根據,團以下的指戰員有的用真人真事,有的則用真事假名,這是因為戰爭期間團以下人員傷亡多,加上調動頻繁,資料散失之故。前前後後,為蒐集和研究這些資料的真實性、細節的確切性,他以“採訪重於寫作”的原則,整整花去了8年的時間。而後,又是兩年不斷的寫作、修改,並請當年的領導和戰友們提意見,直到最後定稿。最終,《長城內外》於1990年4月出版。 [4]  [6-7] 

長城內外作品鑑賞

《長城內外》在描述華北戰場這一段時間、地域跨度較大,事件如此繁複,鬥爭相當複雜曲折的歷史生活時,顯得從容不迫,脈絡清晰,主次分明,繁簡得宜,為華北地區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勾勒出一幅明晰、生動的輪廓畫。張帆顯然對華北戰場在解放戰爭全局中的獨特位置和自身特點有洞徹的瞭解,作為黨中央同各個戰區聯繫的通道和解放戰爭後期的黨中央所在地,華北戰區不僅模範地執行了黨中央的戰略決策,有力支援了其他戰區,而且出色地體現了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交錯,武裝力量與統一戰線結合的威力。作者在繪寫華北戰場的戰爭歷史畫卷時,特別注意着力於這些特徵事物的表現。例如對於用和平方式解決北平向題的描寫,就花了很多的筆墨,寫得波瀾起伏,宛轉抑揚,這樣就能透過華北戰場典型地展示出整個解放戰爭的歷史特點。
《長城內外》比較注重於活躍在戰爭舞台上的各種角色的刻畫描摹,上至敵我雙方的統帥部人物,次至兩軍對壘的前線將領,下至普通的士兵、民眾,組成了一個龐大的人物系列。其中有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在其他一些文學藝術樣式的作品裏亦屢有所見,但在該書中卻由於放置在解放戰爭的特定時刻,且是從華北戰場這一特定角度去觀照,在人物的展示以及對人物的認識層次方面,仍有不少新意。如以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思想駕馭着戰爭之輪在勝利的軌道上迅行的毛澤東,精明機智,大度從容,善於在和談鬥爭中左右局勢、降服對手的周恩來,慈如父執,恭如孺子,在廣大指戰員中間永遠保持普通士兵心態的朱德,均可從某些側面給讀者新鮮的印象。
《長城內外》裏敵我雙方在華北戰場上的兩員主將——聶榮臻和傅作義,是刻畫得較為成功的兩個歷史人物形象。該書對聶榮臻司令員的描寫幾乎貫穿了全篇,從他的生平經歷、外貌秉性、思想作風特點到他在華北軍民和敵人方面的影響,涉筆頗廣且又攏於一身,但是更用心表現的則是這個人物的一些主要特徵。作為華北戰區的主要指揮者,聶榮臻具有執行黨中央戰略決策的高度自覺和堅定性,善於將黨中央的戰略意圖化為華北戰區部隊具體戰役行動的膽識和謀略,在戰爭初期困難形勢下的鎮定自信,在連戰皆捷的勝利局面中的清醒執著,體現出統領千軍萬馬決戰決勝的主帥風度。尤其是他那種顧全大局,多次主動將主力部隊支援友區,將困難留給自己,卻從不炫示於人的一貫風格,更見精神光采。該書對傅作義這個歷史人物的刻畫,也是頗費心力的,對傅作義的描寫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主要扣住了傅作義由其自身的經歷、處境所形成的思想性格特點和弱點,入細入微地展示他在風雨飄搖的大勢下的矛盾惶惑心態,如何由幻想破滅到棄暗投明的艱難歷程。故而,這個歷史人物的刻畫顯得更為真實、合理、可信。
《長城內外》對於華北戰場解放戰爭歷史進程的真實報告,無疑是全面、周詳而完整的,但是該書如果僅僅滿足於此,充其量只能是一本敍述性的翔實完備的戰史教程,而缺少文學價值。張帆的意圖顯然不在於對那一段歷史的枯燥陳述,他要表現出那一段難忘歲月中可歌可泣的戰鬥,生龍活虎的人物,躍動的熱情、理想等等,從而給讀者以感染和震盪。該書中包納了大量的來自當時生活的戰鬥故事,動人佳話,軼事趣聞以及諸多生活情節,並使它們成為有機的血肉組織,與主幹融合一體。因而,該書呈示給讀者的猶似一幅幅真切鮮活的戰爭生活風情畫。讀者可以看到許多驚心動魄、血肉拼搏的戰鬥場景:鋼鐵第一營堅守易縣劉家溝的酷烈戰鬥,華北野戰部隊奪取石門的勝利攻堅,楊得志兵團圍攻新保安、吃掉郭景雲三十五軍的殲滅戰,乃至三大兵團會師太原聚殲閻錫山守軍的最後一役,大都寫得氣勢豪壯,有聲有色,突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士有我無敵、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與激烈的戰鬥場景描寫相輔相襯。讀者也可聆聽到悲壯感人的軍民情誼的佳話,由此領略中國人民解放軍無往不勝的力量源泉。此外,在頻繁的戰爭活動的間隙,該書還忙中置閒地安排了一些抒情感懷的篇章,或敍寫久別重逢的戰友共話艱難戰史、暢訴親密友情的短暫相聚,如聶榮臻、陳毅的“阜平夜話”,或記述不打不成交的朋友,在化敵為友後不計前嫌,坦誠相待,共議民族新生的歡會對酌,如羅瑞卿和傅作義在和平解放北平以後往來如儀,欣談蜂媒蝶使的軼事,等等。所有這些戰場內外的豐富的生活內容的具象描寫,大大擴充了該書的生活容量和思想容量,使之不僅能真實而多方位地反映出那段歷史生活紛繁多色的時代面貌,而且也令該書的形式面貌搖曳多姿,生氣盎然。
如果用苛刻的文學性標準來要求,《長城內外》不是沒有一些不足之處。諸如謀篇結構上多少有點龐雜,剪裁、提煉尚不夠精當,行文之中時有新聞報道性語言的痕跡等等,難免會減弱作品的藝術精緻程度。然而它作為全景式地反映華北戰場解放戰爭歷史面貌的作品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在許多方面所進行的拓展與首創,卻遠勝於此類不足所帶來的有限缺憾。 [7] 

長城內外出版信息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ISBN
出版時間
長城內外
張帆
中國青年出版社
7500603584
1990年4月 [1] 
長城內外
張帆
大眾文藝出版社
7801710029
2001年7月 [2] 
長城內外
張帆
大眾文藝出版社
9787801712967
2009年1月 [3] 

長城內外作者簡介

張帆(1919年—2002年9月30日),原名張英池,河北省青苑縣人,中國新聞社原副社長、總編輯。20世紀30年代末,張帆畢業於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之後開始了革命新聞生涯。1956年9月,張帆任中國新聞社副社長、總編輯。1958年起,任中僑委委員、二司司長兼中新社副社長。文革後,1978年中新社恢復建制,他具體領導了中新社的重建工作,於1980年被任命為中新社副社長。張帆主持中新社領導工作前後達長20年。張帆曾多次被推為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主席團成員,還擔任過中東友協常務理事、中拉友協理事等。他離休後認中新社副理事長、《瞭望》週刊顧問、國家新聞署特邀顧問等。代表作品有《萬里征戰長城線》《長城內外》《羅布泊風雲》《才子鄧拓》等。2002年9月30日21時20分,張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復興門醫院逝世,享年83歲。 [8] 
參考資料
  • 1.    張帆.長城內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04:版權頁
  • 2.    張帆.長城內外: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07:版權頁
  • 3.    張帆.長城內外: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01:版權頁
  • 4.    張帆.長城內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04:前言頁
  • 5.    張帆.長城內外: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04:目錄1-4頁
  • 6.    喬雨舟.胸中波瀾筆底春秋——記張帆和他的《長城內外》[J].鄉音,1995(05):22-23.
  • 7.    韓瑞亭.燕塞烽火鑄干城——讀報告文學《長城內外》[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0(05):105-108.
  • 8.    中新社原副社長、總編輯張帆遺體告別儀式舉行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