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鑿壁偷光

(成語故事)

鎖定
《鑿壁偷光》是出自由漢代人劉歆的東晉葛洪輯抄古代歷史筆記小説集《西京雜記》卷二中的故事。
作品名稱
匡衡鑿壁偷光
作品別名
鑿壁偷光
作    者
劉歆
創作年代
作品出處
《西京雜記》
文學體裁
文言文
拼    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鑿壁偷光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衡能説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説詩。匡鼎來。匡説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鑿壁偷光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户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説:“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有學問的人。
註釋
(1) 匡衡:西漢經學家。
(2)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3) 穿壁:在牆上打洞。穿:鑿。
(4)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識:人名,姓文名不識。
(7) 與:幫助。
(8) 傭作:被僱傭勞作。
(9) 償:值,指報酬(回報)。
(10)怪:奇怪的。
(11)遍:盡。
(12)遂:終於。
(13)大學:有學識的人。
(14)願:希望。
(15)資給:資助,供給。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讀。
(19)解人頤:使人開懷大笑。頤,臉頰。
(20)挫服:折服。
(21)《詩》:此指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22)聞:聽。

鑿壁偷光人物介紹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山東棗莊市嶧城區匡談村)人。是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説《詩》著稱。漢元帝時位至丞相。[3]

鑿壁偷光摺疊作者簡介

劉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漢人,出居長安,為漢高祖劉邦四弟楚王劉交的後裔,劉德之孫,劉向之子。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劉秀。
古文經學的繼承者,曾與父親劉向編訂《山海經》。他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他編制的《三統曆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曆的雛形。此外,他在圓周率的計算上也有貢獻,他是第一個不沿用"周三徑一"的中國人,並定該重要常數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劉歆率"之稱。後因謀誅王莽事敗自殺。

鑿壁偷光西京雜記

西京雜記》是古代歷史筆記小説集。漢代劉歆著,東晉葛洪輯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首都長安。寫的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有人們喜聞樂道、傳為佳話的"昭君出塞",即宮女王嬙不肯賄賂畫工緻遠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皆首出此書,且為後人為典故。還有一句成語"鑿壁借光",也是從該書的匡衡的故事中流傳出來的。
此書,歷代指為偽書,但從語氣及內容看,當是雜抄漢魏六朝佚史而成。所述西漢之事,怪誕不經,多不足信。但有關南越趙佗獻寶於漢朝、昭君出塞前後漢宮畫師事蹟、劉邦築新豐以迎太公、漢俗五月五日生子不舉、鄧通得蜀山以鑄銅錢、茂陵富人袁廣漢莊園之奇、司馬遷有怨言下獄死、劉子駿作《漢書》諸事,均可開闊思路,有裨研史。中華書局《古小説叢刊》本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