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興光

鎖定
金興光(691年?—737年),即新羅聖德王,新羅第33代君主(702年—737年在位)。新羅神文王金政明之子,孝昭王金理洪同母弟。本名隆基,後避唐玄宗李隆基諱,改名興光。他在位期間,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內外安定,被認為是新羅的全盛期。 [1] 
別    名
金隆基(曾用名)
所處時代
新羅
出生日期
約 691年
逝世日期
737年3月29日(開元二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主要成就
締造了新羅的全盛期
主要作品
《百官箴》
本    名
金興光
諡    號
聖德王

金興光人物生平

金興光即位襲封

長安二年(702年)七月,新羅孝昭王金理洪無子而薨,和白會議決定立其弟金隆基襲位,並向武周告哀稱嗣。 [2] 
長安三年(703年)閏四月,武則天遣使冊封金隆基為新羅王,仍襲輔國大將軍、左豹韜大將軍、雞林州都督之位。 [3-4] 

金興光在位時期

長安四年(704年)五月,納乘府令蘇判金元泰之女(成貞王后,或嚴貞王后)為王妃。 [5] 
神龍二年(706年),被唐中宗加授驃騎大將軍。 [6] 
先天元年(712年),為避新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名諱,改名興光。 [7] 
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冊封金興光為驃騎將軍、特進、行左威衞大將軍、使持節、大都督雞林州諸軍事、雞林州刺史、上柱國、樂浪郡公、新羅王。 [8] 
開元三年(715年)十二月,封王子金重慶為太子。 [9] 
開元四年(716年)三月,將成貞王后逐出宮外,居於康申公舊居,賜彩500匹、田200結、租10000石。 [10]  同年六月,太子金重慶死,賜諡孝殤。 [11] 
開元八年(720年)三月,納伊餐金順元之女為王妃。 [12]  六月,封為王后,是為炤德王后(昭德王后)。 [13] 
開元十二年(724年)春,立王子金承慶(後來的孝成王)為太子。 [14]  同年十二月,炤德王后去世。 [15]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玄宗加封金興光為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 [16] 

金興光去世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二月二十四日,金興光薨,諡號聖德,葬移車寺南。 [17]  [32]  唐玄宗追贈為太子太保 [18] 

金興光為政舉措

金興光政治

景雲二年(711年),金興光親制《百官箴》,以示羣臣,要求羣臣遵守為官之道。 [21]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金興光命百官到北門奏對,廣開言路。 [22] 

金興光經濟

神龍二年(706年),新羅發生饑荒。從翌年正月到七月三十日,金興光出米三十萬五百石來救濟百姓,一個饑民一天三升米,助其渡過難關。 [44] 
開元十年(722年),金興光實行丁田制,承認百姓的土地所有權。 [23] 

金興光文化

金興光在尊奉佛教的同時,進一步深化崇儒政策。開元五年(717年),宿衞王子金守忠從唐朝回國時,帶來了孔子十哲七十二賢的畫像,金興光立即下令將其供奉於國學。 [24] 

金興光外交

  • 對唐朝(含渤海)
金興光奉行親唐政策,他在位三十五年間,向唐遣使達46次之多,並頻繁派王族到唐廷宿衞、派留學生到唐朝深造,自己也屢次獲得唐朝加官進爵。 [1] 
開元十一年(723年),金興光向唐朝進貢兩名美女(金抱貞、金貞菀),唐玄宗表示不忍,“厚賜還之”。 [29]  之後再次遣使入唐,向唐朝進貢了果下馬、牛黃、海豹皮、金、銀等大量財物 [45] 
金興光即位前後,新羅北界外的靺鞨族建立了渤海政權,起初與新羅保持良好關係,被新羅授予大阿餐(第五等)之官階,但後來逐漸疏遠。 [35]  開元二十年(732年),渤海攻唐登州等地。翌年,唐玄宗派宦官高品、何行成與在唐任太僕員外卿的新羅王族金思蘭出使新羅,要求新羅出兵配合唐軍報復渤海,並授予金興光開府儀同三司的最高文散階和寧海軍使的旌節。金興光奉旨派金庾信之孫金允中領兵攻渤海南部,適逢大雪,過半新羅士兵被凍死,遂無功而還。 [16]  [36-37]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在唐宿衞的金興光的從弟金忠信(又作金信忠)上表請求任命他為副使,宣諭新羅繼續討伐渤海。唐玄宗批准,派他出使新羅,指示金興光對渤海“隨近伺隙,掩襲取之”。 [38-39]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金興光派金思蘭奉表赴唐,提出在浿江(今朝鮮大同江)設置鎮戍,以扼制渤海,並與安祿山遙相呼應。唐玄宗予以批准,並“賜浿江以南地”,即承認新羅對浿江以南地區的領有權。 [40-41]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六月,金興光遣使奉表赴唐,謝賜浿江以南地,接着派遣伊餐允忠、思仁、英述等視察新開拓的平壤、牛頭二州地勢。 [42-43] 
  • 對日本
金興光在位時,新羅與日本關係緊張。他對日本採取強硬政策,在開元十年(722年)築毛伐郡城以防備日本入侵。 [25] 
開元十九年(731年),金興光派兵大破入侵新羅東海岸的三百艘日本兵船(日本史書沒有記載,也與聖德大王神鍾銘中“四方鄰國……未曾飛矢之窺”的記載矛盾)。 [26]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金興光遣使日本,自稱“王城國”,被日本拒之門外。 [27]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日本聖武天皇派阿倍繼麻呂出使新羅,亦被金興光拒絕接待。日本朝廷商議對策,一些大臣建議遣使詢問理由,還有一些大臣建議討伐新羅。此時金興光已死,而日本最終並未出兵新羅。 [28] 

金興光歷史評價

  • 金弼奧:伏惟聖德大王,德共山河而並峻,名齊日月而高懸。舉忠良而撫俗,崇禮樂而觀風。野務本農,市無濫物。時嫌金玉,世尚文才。不意子靈,有心老誡。四十餘年,臨邦勤政,一無干戈驚擾百姓。所以四方鄰國,萬里歸賓,唯有欽風之望,未曾飛矢之窺。燕秦用人,齊晉替霸,豈可並輪雙轡而言矣。 [30] 
  • 崔溥:神文、孝昭、聖德,僅能守成。 [31] 

金興光人際關係

  • 父親金政明(新羅神文王)
  • 母親:神穆王后金氏
  • 妻子:成貞王后金氏、炤德王后金氏
  • 兒子:金重慶(孝殤太子,成貞王后生)、金承慶(新羅孝成王,炤德王后生)、金憲英(新羅景德王,炤德王后生)、金守忠(母不詳,714年入唐宿衞,三年後回國)
  • 女兒:四炤夫人(嫁奈勿麻立幹九世孫金孝芳,生宣德王金良相 [19] 

金興光主要作品

《百官箴》(內容失傳) [21] 

金興光人物爭議

《三國史記》沒有記載聖德王金興光的生年,但從金興光是孝昭王同母弟來看,他應生於永淳三年(683年)神文王迎娶神穆王后以後。不過根據《三國遺事》中一然的説法,金興光登位時已經二十二歲,也就是生於永隆二年(681年)。 [20]  鑑於金興光在登位兩年後才迎娶王妃,因此他登位年齡可能是十二歲而非二十二歲。

金興光後世紀念

  • 金興光的陵墓(聖德王陵)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朝陽洞,有石像生龜趺等遺物,陵碑有殘片出土,僅能識讀“武”“跡”兩字。 [33] 
  • 金興光的兒子景德王金憲英為了紀念父王的功德而鑄造銅鐘,直到惠恭王金乾運在位期間的大曆六年(771年)才鑄造完工,被稱為聖德大王神鍾,又因為供奉在奉德寺而稱奉德寺鐘。聖德大王神鍾是韓國最大的鐘,重達18.9噸,鐘身上有1000多字的銘文,工藝精美,保存完好,1962年被韓國政府指定為國寶。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