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政明

鎖定
金政明(?—692年),即新羅神文王,字日怊,是新羅第31代君主(681年—692年在位)。新羅文武王金法敏之子。
本    名
金政明
日怊
所處時代
統一新羅時代
逝世日期
692年
主要成就
完善各種制度,強化中央集權

金政明人物生平

金政明是文武王的長子,母親是慈儀王后(又作慈義王后)。 [1]  麟德二年(665年)八月被立為太子。 [2]  永隆二年(681年)七月即位,並被唐高宗冊封為新羅王,仍襲先王官爵。 [1] 
金政明即位後,就發生了他的岳父蘇判金欽突謀反的事件,波珍湌興元、大阿湌真功等亦捲入其中,事敗後都被處死,王妃亦因此被逐出宮。 [1]  [3]  又賜兵部令伊湌金軍官父子自盡。 [4]  通過這一連串舉動,金政明肅清了一批對王權有威脅的真骨貴族勢力,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王權。 [8] 
永淳二年(683年),金政明撤銷位於金馬渚(今全羅北道益山市)的高句麗遺民政權報德國,賜報德王安勝(安舜)姓金,徙居金城(今慶州)。 [5]  翌年,安勝的族子大文率金馬渚的高句麗遺民作亂,金政明派兵平定。 [6] 
金政明完善各種制度,強化中央集權。永昌元年(689年),金政明打算遷都達句伐(今大邱),但未果。 [7]  有觀點認為,金政明欲脱離真骨貴族的根據地金城(今慶州)而打算遷都,同樣受到真骨貴族的反對而受挫,反映出真骨貴族勢力仍然牢不可破,金政明所完成的“新羅中代體制”具有根本的侷限。 [8] 
天授三年(692年)七月初二日,金政明薨逝。諡號神文,葬於狼山東。 [9] 

金政明為政舉措

金政明政治

金政明在位時,進一步完善新羅的官制。永淳元年(682年),設位和府令二人,管理人事選拔。 [10]  同年還設置了工匠府監和彩典監各一人。 [11]  垂拱二年(686年)設置例作府卿二人。 [12]  此外,他在垂拱元年(685年)設置承擔行政實務的“舍知”一職。 [13]  從此,新羅中央官府的官制由令、卿、大舍、舍知、史五級構成。
此外,金政明在垂拱元年(685年)設置完山州(今韓國全州)和菁州(今韓國晉州),新羅由此“始備九州”。 [18]  同年還設置西原小京(今韓國清州)和南原小京(今韓國南原),加上之前設置的國原、北原、金官三小京,由此正式奠定了新羅九州五小京的地方行政體制。 [19] 

金政明經濟

垂拱三年(687年)五月,金政明賜給文武百官官僚田。 [14]  永昌元年(689年)正月,罷內外官祿邑,逐年賜租有差 [15] 

金政明文化

永淳元年(682年),金政明設置國學作為最高學府。 [16]  垂拱二年(686年),金政明向唐朝請求《唐禮》及雜文章,太后武則天命令有關部門謄寫《吉凶要禮》,並從《文館詞林》中挑出規誡之詞,合成五十卷賜給新羅。 [17] 

金政明軼事典故

永淳元年(682年,一説天授元年)五月初一日,海官樸夙清奏稱“東海中有小山浮來感恩寺(文武王願堂),隨波往來”,金政明命日官金春質卜算,金春質稱:“聖考(文武王)今為海龍,鎮護三韓,抑又金公庾信乃三十三天之一子,今降為大臣。二聖同德,欲出守城之寶,若陛下行幸海過,必得無價大寶。”金政明聞訊大喜,於五月初七日來到東海邊的利見台,眺望那座小山,並派使者仔細觀察,只見山勢如烏龜之頭,上有一竿竹,晝為二,夜合一。第二天中午,竹合為一,天地振動、風雨晦暗達七日之久,到五月十六日風霽波平。金政明泛海入山,有一條龍奉黑玉帶來獻,金政明迎接,與之共坐,問道:“此山與竹,或判或合,如何?”龍説:“比如一手拍之無聲,二手拍則有聲,此竹之為物,合之然後有聲,聖王以聲理天下之瑞也。王取此竹作笛,吹之天下和平。今王考為海中大龍,庾信復為天神,二聖同心,出此無價大寶,令我獻之。”金政明大喜,送給龍五色錦彩金玉以酬謝。使者砍伐竹子後離開之際,山與龍消失了。金政明返回後,就用這個竹子製作笛子,藏於月城天尊庫,吹此笛則兵退病癒,旱雨雨晴,風定波平,故賜號“萬波息笛”,奉為國寶。 [20-22] 

金政明人際關係

  • 父親金法敏
  • 母親:慈儀王后
  • 妻子:金氏(金欽突之女)、神穆王后金氏(武烈王金春秋外孫女,金欽運之女,?—700年)
  • 兒子金理洪金興光、金釿質、金嗣宗、金寶川 [8] 

金政明後世紀念

位於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狼山東南的排盤洞四天王寺遺址附近曾出土數枚王陵碑殘片,經學者鄭賢淑考證,該碑書風與武烈、文武王陵碑相似,且碑文殘片顯示該王於壬辰年(692年)去世,並且其中“無窮其德十也”一語與皇福寺址三層石塔出土的金銅舍利函銘文中“神文大王……十善御民”的説法吻合,因而判斷是神文王陵碑的殘片,神文王陵自然也在此附近。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