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學曾

鎖定
金學曾(1542年2月11日—1620年),字子魯,號省吾 [34]  [38]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中後期官員。
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初授工部主事,後升任工部郎中,改禮部郎中,累升雲南參政,因反對張居正奪情,被劾歸。張居正去世後,起福建按察司僉事,歷任江西副使、湖廣參政,升湖廣按察使,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期間在福建推廣番薯,對緩解糧食短缺,應對自然災害等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後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了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致仕。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金學曾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39] 
本    名
金學曾
別    名
番薯公 [45] 
子魯
省吾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
出生日期
1542年2月11日(嘉靖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逝世日期
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
主要作品
《海外新傳》
主要成就
在福建推廣番薯
官    職
福建巡撫、右僉都御史

金學曾人物生平

金學曾早年經歷

嘉靖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1542年2月11日),金學曾出生於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 [30] 
隆慶二年(1568年),金學曾考中進士, [30]  授工部主事, [43]  後歷任工部郎中、禮部郎中、湖廣提學副使, [44]  後不知原因罷免。
萬曆四年十二月八日(1576年12月27日),金學曾官復原職,再次擔任湖廣提學副使。 [1] 

金學曾逆張罷歸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奪情,金學曾上疏極言反對,後來,張居正之子參加鄉試,金學曾不錄取,二人因此結下了仇。 [41] 
萬曆八年七月十七日(1580年8月26日),金學曾升任雲南左布政使。 [2] 
萬曆九年十月九日(1581年11月5日),金學曾受到張居正的黨羽朱璉的彈劾,被降官三級,於是金學曾被罷歸。 [3]  [40] 

金學曾再次起用

萬曆十四年正月三十日(1586年3月19日),因張居正的去世,金學曾被起用為福建僉事。 [4]  [42] 
萬曆十五年六月七日(1587年7月12日),金學曾由福建參議升任江西副使。 [5] 
萬曆十六年十月一日(1588年11月19日),金學曾升任江西右參政,分守湖東。 [6] 
萬曆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1592年6月4日),金學曾升任湖廣左參政。 [7] 

金學曾巡撫福建

萬曆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1595年6月19日),金學曾由湖廣按察使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 [8] 
萬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1596年9月13日),金學曾上疏請求為前刑部侍郎鄭世威贈諡。 [9]  十一月二十三日(1597年1月10日),金學曾上疏説福建發生了地震。 [10] 
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1597年8月28日),金學曾上呈防海四事,提出“守要害”“議節制”“設應援”“明賞罰”四條抗倭對策,以便防倭。 [11]  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31日),金學曾提出“定船式”“禁私越”“議委官”“議引數”“禁需求”的貿易建議,被朝廷採納。 [12] 
萬曆二十六年正月十三日(1598年2月18日),兵部聽從金學曾的建議,將温、處參將改為副總兵,添設閩兵一支,令統領訓練,每天照常巡查,有情況併力夾攻。 [13]  六月十七日(7月19日),金學曾以病自請辭去官職。 [14]  十一月十六日(12月13日),金學曾向兵部奏報:“倭寇的酋長豐臣秀吉已死,日本即將出現內亂,況且豐臣秀吉和小西行長向來不和睦,必然會自相殘殺。倘若水陸交攻,殲滅倭寇,正是時候。我乞求敕令朝鮮經督諸臣再加偵查核實,相機進剿,以彰顯大明國威,不要被敵軍所迷惑。” [15] 

金學曾曲折致仕

萬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1599年3月17日),祝世祿、陳煃等人揭發檢舉官員,金學曾得到留用。 [16]  三月三日(3月28日),禮部官員將京察自陳巡撫結果呈獻給明神宗,金學曾得到留用。 [18]  五月二十三日(7月14日),金學曾再次上疏自請辭去官職,明神宗同意了他的請求。 [19]  九月九日(10月27日),東征勝利結束,金學曾返回朝廷,被賞賜賚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裏。 [20] 
萬曆二十八年正月十一日(1600年2月24日),金學曾參奏高時、夏棿奏破壞閩中鹽法。 [21]  正月十二日(2月25日),吏部請求明神宗定奪金學曾的去留,明神宗未答覆。 [22]  正月二十一日(3月5日),金學曾起解發送貴州採木募兵餉銀,上疏極言閩省瀕海鄰倭,不能充餉銀,乞求減少至五萬,明神宗沒有答覆。 [23]  六月十九日(7月28日),金學曾再次上疏自請辭去官職,明神宗沒有答覆。 [24] 
萬曆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1601年8月12日),以金學曾閩海擒倭有功,明神宗命他及時回到福建任職。 [25]  十二月十三日(1602年1月5日),金學曾設立常平義倉、義廩,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26] 
萬曆三十三年三月七日(1605年4月24日),吏科、河南道各以考察拾遺論劾,言及金學曾不稱職,於是明神宗命金學曾致仕。 [27] 

金學曾身後哀榮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金學曾去世,享年七十九歲。 [39] 
天啓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622年2月6日),明熹宗蔭金學曾之子金嘉謨入國子監讀書。 [28] 
天啓二年三月九日(1622年4月19日),明熹宗按慣例對金學曾賜祭葬。 [29] 

金學曾主要影響

金學曾推廣番薯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乾旱,各地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動亂,尤其是省城福州最為嚴重。後雖通過鎮壓及賑濟的方式,平定了動亂,相對緩和了問題,但問題並沒有解決,隱患還是存在,且隨時有可能爆發。特別是福建這個水旱不時發生,糧食不足的省份。所以當邑庠生陳經綸,將其父陳振龍冒着生命危險,從海外帶回的番薯品種及種植方法,獻給當時正忙於籌策備荒的金學曾時,他怕番薯不合福建的氣候和土壤,於是在其家後門,南台紗帽池邊試栽,並取得了成功,於是金學曾迅速通過政治手段,從而使福建各地廣為種植,秋收所獲數倍穀食,對緩解糧食短缺,應對自然災害等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3] 
番薯傳華,約於明朝中葉。一般認為傳播途徑有三:一是經呂宋傳入福建,一是由安南傳入廣東,一是由緬甸傳入雲南。這三種説法均各有證據,但以第一種影響最廣。明崇禎年間,泉州人何喬遠編《閩書》時撰寫《番薯頌》,盛讚番薯的各種價值,此文後來又被徐光啓《農政全書》所徵引。 [57] 

金學曾建言抗倭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金學曾上奏轉達琉球方面提供的報告內容,就當時的明、日攻守形勢發表了自己的意見。他建議援朝明軍應利用豐臣秀吉死亡、日本內亂將作這一絕好時機,水陸夾攻,對侵朝日軍實施積極的進攻戰略。實際上,當金學曾奏疏到達北京之前,明廷因為朝鮮戰場的一時失利,正在醖釀是否要從朝鮮撤兵的九卿科道會議。明神宗特降聖旨給極力主張從朝鮮撤軍的內閣大學士,命就此事籌備五府六部九卿科道會議。金學曾轉奏的豐臣秀吉死訊,無疑及時地為日趨低調的廷議打開了新的局面。金學曾的提議,馬上得到了科道官員的大力支持。兩天之後,日軍全線從朝鮮撤回日本,萬曆朝鮮戰爭很快宣告結束。這則來自琉球的豐臣秀吉死訊,實際上並未對朝鮮戰場的最後作戰產生任何影響。但是,它深刻影響了明朝當時的對日戰略決策。 [35] 
經此戰後,朝鮮感謝金學曾轉達豐臣秀吉的死亡情報,並希望通過金學曾讓琉球以後儘可能多地蒐集、提供日本情報,以先彙報明朝、再轉達朝鮮的形式實現對日本情報的共享。而琉球在與朝鮮的通信中,也傳達了同樣一種共享情報的願望,由此,在當時的東亞出現了一個以明朝為中心、以琉球和朝鮮為左右翼,針對日本的巨大情報體系。 [35] 

金學曾歷史評價

李戴等禮部官員:遼東李植、應天陳惟芝、山東尹應元、湖廣支可大、延綏王見賓、南贛李汝華、天津汪應蛟、浙江劉元霖、福建金學曾、鳳陽李鋕、鄖陽馬鳴鑾、操江耿定力、經理朝鮮萬世德等,皆勉修職業,有禆地方。 [17] 
鄒廷望:①君子為政得民心,而王道無近功。然民心易感,機亦至神矣。其德,澤及肌髓者,民亦世德之不忘,致有生祠之建,則我金公之於寶慶是已。 [51] 《分守道金公祠碑記》②餘惟論治體幹濟,存乎才;若經綸之本,非誠無以運之。公之才於誠合,心存廣濟,理晰精微,法行秋肅,而意若春温,一念惻怛之真,可盟幽獨、質鬼神,故所至感人若是。則公之人品,又不但惠澤之足以感人已也。方江陵在相,授之吏部而不受;及督學吾楚時,持法嚴而用法甚寬,雖與之相左,公寧去而不顧,此真人品、真識見,古人且遜美矣,區區一記,烏足為公重也。 [51] 《分守道金公祠碑記》
王家屏:及披覽撫閩諸編,若常平、義倉、兵防、海賦,以至保甲、郵傳、銀力、差徭,莫不設法興除,悉心經畫,條分縷析,事事周爰,吏治民生,恬嬉可想。自非軫恫瘝之隱痛,裕康濟之長才,而白意赤衷,又足以風厲庶寮,俾之奉行如一,何能截然就緒,翕然變俗如此?使邊海諸鎮盡若明公,何憂乎凶荒,何畏乎倭虜,而洶洶騷動如今日哉! [55] 《王文端公集》
憨山德清:惟翁當功成身退之日,即能放下諸緣,潛心一真之地。其所謂至樂於己者,九鼎不易也。豈非大豪傑哉?惟翁即在放下處着力,放到無可放處,自然不被生死業系矣。即修淨土一門,最要放下染緣,而淨業方成。然於放下處。求生淨土,是以彼易此,博換之法耳。雲棲道場,清規肅靜,如金剛圈。但願大眾一心,依教奉行。 [54] 《憨山老人夢遊集》
葉向高:孰知傳種一書生,靜及國計民生之大利。 [46] 《金薯傳習錄》

金學曾軼事典故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五月,大批倭寇從海上集結來襲,主政福建的金學曾率兵抵抗。一晚,金學曾在夢裏忽聽空中有人大呼:“關聖送旗!”只見一杆大旗從空中直插入地,高數百丈,旗下有一座大鼓,大旗中有云龍五彩,光照奪目。金巡撫醒後對諸將説此次抗倭之戰必勝無疑,果然不久各部便捷報頻傳。金學曾為報關聖“旗鼓”之恩,決定籌建一座關廟,但一直選不好地址。這年金學曾得病,兒子金季真向關公祈禱,關神示意將其廟建於西湖孤山。金氏父子最後選定孤山南麓的延祥觀舊址建關帝廟,申報杭州府,正逢明神宗為關羽“封帝”,立即照準。撥西湖書院東側官地五畝,由金氏及當地縉紳募捐起建神廟,完工之日,以官廟入冊,由官方供糧維護。照膽台關帝廟一開工,金學曾的病也好了,父子倆傾力打造這杭州首座“帝級”關廟,歷時三年建成,總佔地二十二畝一分,另有香火田六畝,是當時杭州規模最大的一座關帝廟。 [47] 

金學曾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曾祖父
金璽
——
祖父
金淵
訓導。
父親
金枝
——
母親
畢氏
——
平輩
妻子
王氏
——
子輩
兒子
金季真
——
金嘉謨
天啓元年(1621年)被蔭為國子生。
(參考資料: [28]  [30]  [56] 

金學曾主要作品

金學曾曾在陳經綸所獻《種薯傳授法則》基礎上寫成了中國第一部薯類專著《海外新傳》,書中對紅薯的生長習性、傳播路徑、種植要求都做了詳細的記載,是對紅薯引進過程和種植經驗的高度總結。 [49] 

金學曾後世紀念

  • 金公祠
金學曾去世後,為紀念金學曾生前的業績,在金學曾任職的地方有多地建造金公祠。如據《杭州府志》記載,杭州的金公祠位於杭州城隍廟西,就是為了紀念金學曾引進番薯; [50]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記載,荊州的金公祠位於沙市, [52]  寶慶的金公祠位於城東迎春亭左。 [53] 
  • 先薯亭
先薯亭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烏石山清冷台邊,八角,重檐歇山頂。 [32]  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福州人民為了紀念陳振龍和金學曾大力推廣種植番薯的功績,郡人何則賢在烏石山南側、海濱四先生祠後建“先薯亭”,後廢圯。1957年,人民政府又重修了先薯亭。 [48] 
  • 金衙莊遺址
金衙莊遺址位於浙江杭州市清泰門北。舊稱皋園,為明隆慶年間金學曾別墅。清初,嚴沆割其半用以築園,自稱“古樹當軒,流泉繞户”,被譽為當時“湖山異景”。嘉慶、道光年間,園歸章氏,不久又屬嚴氏。同治年間以後,改為局署。 [36] 

金學曾史料索引

張惟賢等《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五十七—四百七
厲鶚東城雜記·捲上·金中丞別業》 [37] 

金學曾影視形象

2010年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李超飾演金學曾。 [31] 
參考資料
  • 1.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五十七》:(萬曆四年十二月八日),復除湖廣提學副使金學曾為原官。
  • 2.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萬曆八年七月十七日),升山東按察使王元敬為廣東右布政使,湖廣提學副使金學曾為雲南左布政使,副使章甫端為山西行太僕寺卿。
  • 3.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七》:(萬曆九年十月九日),黜原任湖廣右參議蔣勸能為民,提學副使金學曾降三級,左參議李學一調簡僻用,從湖廣巡按朱璉論劾也。
  • 4.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萬曆十四年正月三十日),降補原任雲南左參政金學曾為福建僉事。
  • 5.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七》:(萬曆十五年六月七日),升廣東副使陸萬鍾為廣西右參政,四川左參議李學一為廣西副使,福建參議金學曾為江西副使。
  • 6.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四》:(萬曆十六年十月一日),升四川參政劉應麒湖廣按察使,江西副使金學曾本省右參政,分守湖東。
  • 7.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七》:(萬曆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升湖廣按察使侯世卿為雲南右布政使,江西副使張一坤為本省右參政,原任右參政金學曾復補湖廣左參政。
  • 8.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五》:(萬曆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升工部右侍郎徐作轉左,巡撫陝西;左副都御史王世揚升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大;湖廣按察使金學曾升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
  • 9.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萬曆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福建巡撫金學曾題前刑部侍郎鄭世威贈諡,章下所司。
  • 10.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萬曆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福建撫按金學曾等題本省地震,章下吏部。
  • 11.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二》:(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福建巡按金學曾條上防海四事:“一、守要害。謂倭自浙犯閩,必自陳錢、南麂,分䑸台、礵二山,乃門户重地,已令北路參將統舟師守之。惟彭湖去泉州程僅一日,綿亙延袤,恐為倭據,議以南路遊擊汛期往守。一、議節制。謂福建總東原駐鎮東,但倭奴之來,皆乘東北風,福寧、福州乃其先犯,鎮東反居下游。欲將總兵於有警時移劄定海,以便水陸堵截。一、設應援。造大小戰舡四十隻,募兵三千名,遇急分投應援。一、明賞罰。”部覆允行。
  • 12.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六》:(萬曆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福建漳、泉濱海人借販洋為生,前撫涂澤民議開番船,許其告給文引於東西諸番貿易,惟日本不許私赴。其商販規則,勘報結保則由裏鄰置引,印簿則由道府督察,私通則責之海防,抽税盤驗則屬之委官。至是,法久漸敝,撫按金學曾等條議:“一、定船式;一、禁私越;一、議委官,歲委府佐一員駐札海澄,專管榷税,海防同知不必兼攝;一、議引數,東西洋引及雞籠、淡水、佔坡、高址州等處共引一百十七張,請再增二十張,發該道收貯引內,國道東西聽各商填注,毋容猾首高下其手;一、禁需求。”部復允行。
  • 13.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十八》:(萬曆二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兵部題稱:“閩、浙接壤,勢同輔車,而兩省地利南麂,乃衝要之所。請將温、處參將改為副總兵,添設閩兵一枝,令統領汛守,無事照常會哨,有警併力夾攻,聽浙福撫、鎮節制調遣。從閩撫金學曾議也。”報可。
  • 14.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三》:(萬曆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福建巡撫金學曾以病乞休,不允。
  • 15.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八》:(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福建巡撫金學曾奏報:“關酋平秀吉死,內難將作,且與小西行長平素不睦,必自相圖。倘水陸交攻,殲此鯨鯢,或其時也。乞敕朝鮮經督諸臣再加偵實,相機進剿,以彰天討,毋為清正狡謀所疑。”章下兵部。
  • 16.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一》:(萬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南京吏科等科祝世祿等、河南等道陳煃等,糾拾京堂原任薊遼備倭經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原任協理京營右都御史沉思孝、雲南巡撫右都御史陳用賓、原任四川巡撫右都御史王繼光、原任應天府府尹張孫繩、巡撫福建右僉都御史金學曾、原任兵部左侍郎李楨、四川巡撫譚希恩、貴州巡撫江東之原任國子監祭酒蕭良有、原任通政使田蕙、原任國子監祭酒劉應秋、原任南京吏部侍郎楊起元等各溺職。奉旨:陳用賓、金學曾、楊起元留用,張孫繩、李楨著致仕,王繼光冠帶閒住。
  • 17.    神宗顯皇帝實錄 卷三百三十二 萬曆二十七年 三月 三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2-23]
  • 18.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二》:(萬曆二十七年三月三日),吏部覆京察自陳各巡撫:遼東李植、應天陳惟芝、山東尹應元、湖廣支可大、延綏王見賓、南贛李汝華、天津汪應蛟、浙江劉元霖、福建金學曾、鳳陽李鋕、鄖陽馬鳴鑾、操江耿定力、經理朝鮮萬世德等,皆勉修職業,有禆地方。上命李植等各巡撫如故,李鋕著致仕。
  • 19.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五》:(萬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福建巡撫金學曾再疏乞休,許之。
  • 20.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九》:(萬曆二十七年九月九日),東征功成,大賚文武諸臣。總督邢玠加太子太保,蔭一子世錦衣衞指揮僉事,賚銀八十兩、大紅紵絲蟒衣一襲,給誥命。督餉張養蒙賚銀、幣。巡撫萬世德升右副都御史,賚銀、幣,各蔭一子入監讀書。總兵陳璘以舟師殲倭功最,劉綎曳橋之功次之,麻貴功浮於罪,各升授蔭子,賚銀、幣有差。董一元罪不掩功,復原職,賚銀、幣。監軍王士琦、梁祖齡並需大用,仍與餉郎董漢儒轉輸。部臣週一梧、楊恩、王修行各升職俸,賚銀有差。副、參等官戴延春等十三員,遊擊葉邦榮等十六員,參、遊等官楊廉等二百一十八員,中軍孫堂、祖承訓等,運同等官吳良璽等,升授復職,賚銀各有差。其死事副、參鄧子龍等十三員,坐營方時新等八員,各贈官賜蔭,厚恤其家。鮮臣李舜臣行彼國旌卹,從兵部覆也。上曰:“自決戰以來,在內籌兵餉者,朕且圖其功。”蕭大亨復原銜如故,賚銀六十兩、大紅紵絲蟒衣一襲。李楨遇缺起用,楊俊民贈加兼太子太傅。陳蕖賚銀六十兩、大紅紵絲四表裏,給誥命。田樂蔭一子國子生,給授勳階,賚銀八十兩、大紅紵絲蟒衣一襲。給事中張輔之於四品京堂推用,徐觀瀾令吏部優錄,楊應文升都給事中,郎中楊應聘升京堂用,仍與先今兵科、兵部官各賚銀有差。播告中外,用敷大慶。兵部復以皇仁覃施,為石星、曹學程、許守恩、蕭應宮乞貸。上不許,戍守恩、應宮於瘴地,石星竟死獄中。錄各省督撫、餉司、道臣功,以順天巡撫李頤、原任總督王世揚勞最,世揚升兵部尚書,頤升右都御史,汪應蛟、梅國楨、王象乾、劉元霖、李植次之,各升俸一級,尹應元給誥命,仍與各督撫褚鉄、孫礦、陳大科、趙可懷、李盛春、房守士、萬象奏、張思忠、李華、金學曾等各賚銀三十兩、紵絲二表裏,部臣韓子廉等、道臣張登雲等、有司官王㹫吉等升職紀錄,賚銀各有差。
  • 21.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三》:(萬曆二十八年正月十一日),福建巡撫代候金學曾參:奸弁高時、夏棿奏罔上,漫為引躬之詞,巧施漁獵之計,大壞閩中鹽法。上命會同內官高採查明議處。
  • 22.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三》:(萬曆二十八年正月十二日),吏部題撫臣待命已久,封疆關係匪輕,請批發王象乾、魏允徵、李植、陳用賓、金學曾去留各疏。不報。
  • 23.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三》:(萬曆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福建巡撫候代金學曾為解發貴州採木募兵餉銀,再乞聖明俯念裁酌,以保防倭重地事,極言閩省瀕海鄰倭,連被災荒,不能充。部議十萬之額,願減五萬解充黔餉,不報。
  • 24.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四十八》:(萬曆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福建巡撫金學曾引疾乞體,奉旨:“年餘未得交代。”言之甚切,不報。
  • 25.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一》:(萬曆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以勘明閩海擒倭功次,命巡撫金學曾及時起用,張鼎思等賞銀有差。
  • 26.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三百六十六》:(萬曆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福建巡撫金學曾設立常平義倉、義廩。常平司之有司,義倉勸之鄉保,義廩倡之縉紳。請紀錄循吏車大任及鄉官陳長祚等,報可。
  • 27.    《神宗顯皇帝實錄·卷四百七》:(萬曆三十三年三月七日),吏科、河南道各以考察拾遺論劾,兵部尚書蕭大亨、刑部侍郎董裕、太僕寺卿王明、南京户部尚書張孟男、兩廣總督戴燿、雲南巡撫陳用賓、浙江巡撫尹應元、原任兵部尚書田樂、原任南京兵部尚書邢玠、原任福建巡撫金學曾、太常寺少卿倪思蕙、太僕寺少卿袁九皋、左中允區大相、禮部主事田大年、兵部主事沈朝煥、工部主事王建屏各不職,宜罷。上曰:蕭大亨、邢玠有大功,且奉有明旨,豈宜論列?大亨及孟男、裕俱留用,玠及樂候起用,燿、用賓、思蕙策勵供職,應元調南京別衙門,九皋調外任,學曾、明予致仕,大相等下吏部覆,大相調南京別衙門,餘各降一級調外任。
  • 28.    《熙宗哲皇帝實錄·卷十七》:(天啓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蔭原任福建巡撫金學曾子嘉謨入監讀書。
  • 29.    《熙宗哲皇帝實錄·卷二十》:(天啓二年三月九日),恤原任福建巡撫右僉都御史金學曾予祭葬如例。
  • 30.    李春芳等編.隆慶二年登科錄[M].大明禮部出版,1535年:16.
  • 31.    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第1集片尾字幕44分11秒處  .西瓜視頻[引用日期2022-12-23]
  • 32.    烏山先薯亭來歷  .福州新聞網.2020-05-11[引用日期2022-12-23]
  • 33.    歐陽春林, 鄭金彪. 金學曾推進番薯在閩種植考[J].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79-82.
  • 34.    龔玉和. 眾口難改金衙莊[J]. 杭州(生活品質版), 2017, (2):45-46.
  • 35.    鄭潔西著,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 萬曆朝鮮戰爭與16世紀末的東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10,第96-97頁.
  • 36.    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主編,中國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10,第369頁.
  • 37.    東城雜記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2-12-23]
  • 38.    《東城雜記·捲上·金中丞別業》:金學曾,字子魯,號省吾,仁和人。
  • 39.    《東城雜記·捲上·金中丞別業》:數年,以老乞休,年七十九卒。
  • 40.    《東城雜記·捲上·金中丞別業》:直指某希江陵意,疏劾公,鐫三級,遂罷歸。
  • 41.    《東城雜記·捲上·金中丞別業》:時江陵奪情,起視事,言者且得罪。公致書政府,中有不顧綱常,廢斥正人之語,辭指激切。江陵子入試,公置不録。
  • 42.    《東城雜記·捲上·金中丞別業》:江陵歿,起用,撫八閩。
  • 43.    《東城雜記·捲上·金中丞別業》:隆慶戊辰進士,初授工曹,旋擢楚學使。
  • 44.    浙江通志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2-12-23]
  • 45.    毛帥著,活在大清,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01,第142頁.
  • 46.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州市台江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台江文史資料 第6輯,第83頁.
  • 47.    照膽台  .杭州日報.2021-03-05[引用日期2022-12-23]
  • 48.    引種番薯的陳振龍  .福州市人民政府.2021-12-22[引用日期2022-12-23]
  • 49.    遇見世遺 | 始於福州的兩次糧食革命  .央廣網.2021-06-30[引用日期2022-12-23]
  • 50.    (清)丁丙輯,武林坊巷志 第6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01,第2070頁.
  • 51.    傅治同,黃建軍,胡克森,陳建湘主編,邵陽文庫 丙編001 古代散文選 上,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3,第100-101頁.
  • 52.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卷一一九三》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1-07]
  • 53.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卷一二三四》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1-07]
  • 54.    憨山老人夢遊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1-07]
  • 55.    王文端公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1-07]
  • 56.    王國平主編,西湖文獻集成 第25冊 西湖祠廟志專輯,杭州出版社,2004.10,第1061頁.
  • 57.    張新民著,潮菜天下 上 潮州菜系的文化與歷史,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02,第2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