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仁問

鎖定
金仁問(629年—694年),仁壽新羅國王族,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軍事家、書法家。他是新羅武烈王金春秋之子、文武王金法敏之弟。自651年以來,金仁問七入唐朝,一生大部分時間在唐朝度過。他的活動促成了唐羅聯盟的鞏固,同時也親自參與了唐羅聯軍平定百濟高句麗的戰爭,為新羅統一海東三國立下汗馬功勞。後來唐羅關係惡化,金仁問在唐羅戰爭期間的674年被唐高宗立為新羅王,但未能回國赴任,繼續留居唐朝,官至輔國大將軍上柱國臨海郡開國公、左羽林軍將軍,死後歸葬新羅。
本    名
金仁問
別    名
臨海公
仁壽
所處時代
新羅中代
民族族羣
新羅人
出生地
新羅
出生日期
建福四十六年(629年)
逝世日期
延載元年(694年)四月二十九日
主要作品
太宗武烈大王之碑
主要成就
促進唐羅聯盟,協助唐軍平定百濟、高句麗

金仁問生平

金仁問入唐宿衞

金仁問出身真骨貴族之家,是金春秋(新羅太宗武烈王)與金官伽倻王室後裔金文姬(文明王后金庾信之妹)的次子。其父金春秋非常重視對子女的培養,因此金仁問從小接受良好教育,廣泛涉獵儒、釋、道書籍,擅長隸書,又精通騎射和新羅本土音樂(鄉樂),與其兄金法敏一樣能文能武、多才多藝,同時“識量宏弘,時人推許”。 [1] 
金春秋成長的年代,朝鮮半島三國爭雄,新羅為消滅競爭對手高句麗百濟而積極向唐靠攏,金仁問的父親金春秋就是親唐外交路線的主導者。太和元年(648年),金春秋入唐朝貢,留金仁問之弟金文王宿衞,實際上是充當人質,開啓新羅向唐納質宿衞之先河。永徽二年(651年),金仁問首次入唐,代替金文王充當宿衞質子,唐高宗封他為左領軍衞將軍(從三品)。 [2]  永徽四年(653年),高宗允許他歸國省親,不久重返唐朝,在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十五日高宗行幸萬年宮時所留下的萬年宮銘中,金仁問作為一個外國王子,與長孫無忌李勣以及韓、鄧、趙、曹四王等唐朝王公貴族一起名列48名扈從人員名單中,顯示他在唐朝所享受的特殊恩寵。 [3] 

金仁問滅濟平麗

顯慶元年(656年),金仁問完成宿衞任務,返回新羅,其時其父金春秋已成為新羅國王,乃任命金仁問為押督州(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山市)軍主,負責防備百濟。金仁問修築了獐山城,險峻堅固,金春秋大喜,授金仁問食邑三百户。 [4-5]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百濟佔領新羅獨山(今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禿用山城)、桐岑(今韓國慶尚北道龜尾市仁義洞)二城,金春秋派金仁問入唐乞師,援羅滅濟。高宗批准新羅之請,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而金仁問在高宗詢問道路險易、去就便宜之際對答如流,故被任命為神丘道副大總管。顯慶五年(660年)五月,蘇定方、金仁問所指揮的13萬唐軍正式出師渡海,至七月與新羅太子金法敏、大將金庾信所率的5萬大軍一起滅亡了百濟。金春秋嘉獎金仁問的功勞,封他為波珍餐,隨後又加封角幹(新羅最高官階)。而金仁問在不久後隨蘇定方及百濟俘虜回唐朝,仍充當宿衞。 [6] 
唐滅百濟後,欲一鼓作氣攻滅高句麗,高宗召見金仁問,囑咐他回國告知新羅王發兵配合唐軍滅高句麗。龍朔元年(661年)六月,金仁問與金儒敦等新羅宿衞從唐朝回國宣旨,其時金春秋已去世,金法敏繼位,是為新羅文武王,金仁問書寫其父的神道碑,其碑額篆書“太宗武烈大王之碑”至今猶存。接着就是配合唐軍攻高句麗,金仁問被任命為大幢將軍,領兵出征。此時唐朝分配給新羅的具體任務是輸糧於包圍平壤的蘇定方軍,於是文武王命金仁問、金庾信等深入敵境,輸糧唐營,到翌年二月完成了任務。但唐軍在得糧不久後撤軍,金仁問、金庾信等也只能從高句麗回國,途中遭遇高句麗軍的追擊,金仁問、金庾信等大破高句麗追兵,斬首1萬餘級,俘虜5000餘人,因此功被文武王下賜本彼宮之財貨、田莊、奴僕。 [7-8]  七月,金仁問奉文武王之命入唐朝貢,這是他第五次入唐。 [9] 
百濟滅亡後,殘餘勢力仍然活躍,百濟復國運動方興未艾。龍朔三年(663年)七月,文武王親率大軍配合唐軍圍剿百濟殘餘勢力,金仁問亦參與其中。 [10]  經過數月激戰,唐羅聯軍徹底消滅了百濟殘餘勢力與倭國援軍。麟德元年(664年)二月,新羅迫於唐朝壓力,與出任唐朝熊津都督的百濟王子扶余隆會盟於熊嶺,但文武王不親自出面,而是讓金仁問、金天存代行。 [11]  唐朝對此不滿,於是文武王不得不於翌年八月親自出面會盟於就利山,金仁問也可能參加了第二次會盟。就利山會盟後,金仁問在唐帶方州刺史劉仁軌的帶領下,與百濟、倭國、耽羅的使者一起到唐朝參加唐高宗的泰山封禪,典禮結束後加授右驍衞大將軍,食邑四百户。 [12]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內亂,新羅亦請兵伐高句麗,於是唐朝又一次將東征高句麗提上議事日程。到總章元年(668年)六月,金仁問隨遼東道安撫副大使劉仁軌回國,接着獲任大幢總管,領兵與唐軍一起攻打高句麗,同年九月攻破平壤,俘虜高句麗王高藏。金仁問把高藏帶到唐軍統帥李勣面前,數落其罪。唐軍班師時,金仁問也一起入唐,並領受賞賜,高宗下制書褒獎金仁問,封為臨海郡公,食邑2000户。新羅文武王也為其加食邑500户,遙封大角幹,位在十七官階之上,僅次於太大角幹金庾信 [13-14]  但金仁問此次(第七次)入唐後,就再也沒有回到新羅。

金仁問客死他鄉

滅亡高句麗後,唐朝和新羅圍繞百濟故地和高句麗遺民問題產生矛盾,兩國聯盟遂告破裂,咸亨元年(670年)終於兵戎相見,爆發唐羅戰爭。在此情況下,金仁問自然無法回國,據野史記載,他甚至還被唐高宗關進監獄。 [15]  但這未必可信,因為唐將薛仁貴於咸亨二年(671年)致文武王書中提到“兄為逆首,弟作忠臣,遠分花萼之陰,空照相思之月” [16]  ,即文武王與唐對立,而遠在唐朝的弟弟金仁問則效忠唐朝,因此難以相信追隨唐朝的金仁問會被下獄。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正式派劉仁軌李謹行討伐新羅,並削奪文武王官爵,立金仁問為新羅王,金仁問屢次推辭,最終還是上道赴任。其間文武王的謝罪使入唐,唐高宗出於種種考慮,又赦免了文武王,恢復其官爵,因而金仁問被迫中途折返,繼續留居唐朝,成為唐朝牽制新羅的棋子。 [17] 
調露元年(679年),金仁問轉任鎮軍大將軍、行右武威衞大將軍,載初元年(690年)授輔國大將軍上柱國臨海郡開國公、左羽林軍將軍武周延載元年(694年)四月二十九日,金仁問去世於神都洛陽,女皇武則天聞訃震悼,加等下賜葬品,並派陸元景等護送其靈柩至新羅。新羅孝昭王追贈金仁問為“太大角幹”,安葬他於京西原。其墓碑殘片於昭和六年(1931年)在慶州西嶽書院被日本人有光教一發現。 [5] 

金仁問評價

  • 賀遂亮:氣度温雅,器識沈毅,無小人之細行,有君子之高風,武既止戈,文亦柔遠。 [18] 
  • 唐高宗:爪牙良將,文武英材,制爵疏封,尤宜嘉命。 [13] 

金仁問後裔

金仁問的配偶及子女不詳。但新羅下代的著名人物金周元、金憲昌、金陽、金昕等均為其後裔。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