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金春秋

(新羅第29任君主)

鎖定
金春秋(603年—661年),新羅第29任君主(654年—661年在位),為新羅真智王之孫、新羅真平王之外孫。
早年為新羅重臣,官至伊湌(第二等官階),並出使過高句麗倭國唐朝,推進親唐外交路線,在國內展開唐化運動,奠定了新羅統一海東三國的基礎。654年繼承王位,成為第一位以真骨身份即位的新羅國王。659年向唐乞師以伐百濟,660年唐朝派蘇定方東征百濟,金春秋受任嵎夷道行軍總管,並派太子金法敏和大將金庾信配合唐軍滅亡百濟。661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諡號武烈廟號太宗 [1] 
(概述圖為現代追繪的金春秋畫像,供奉於慶州統一殿)
本    名
金春秋
別    名
春秋公
武烈王
所處時代
新羅中代
民族族羣
新羅人
出生地
新羅
出生日期
建福二十年(603年)
逝世日期
龍朔元年(661年)六月
主要成就
推動唐羅聯盟,奠定新羅統一海東三國的基礎
廟    號
太宗
諡    號
武烈

金春秋人物生平

金春秋早年生涯

金春秋生於新羅真平王建福二十年(603年),父親是真智王之子伊湌金龍春(一作金龍樹),母親是真平王之女天明夫人。在被骨品制度所支配的新羅社會中,金春秋屬於沒有王位繼承資格的王族——真骨。金春秋儀表英俊偉岸,善於談笑風生,自幼胸懷濟世之志。 [2]  [3]  他早年經歷不詳,《花郎世記》記載金春秋少年時代是花郎徒,深為金庾信欣賞,欲推金春秋為“風月主”(花郎領袖),可金春秋謙讓退居“副弟”(二把手),讓金庾信出任風月主,其後又讓位於花郎寶宗、廉長,到24歲時才成為第18代風月主。 [4]  但《花郎世記》被學界普遍視為現代人託名金大問所杜撰的偽書,所以金春秋早年的這段經歷未必可靠,不過金春秋與金庾信的關係確實非同尋常,他本人娶金庾信之妹文姬(文明王后),很快就生下長子金法敏,也就是後來的文武王 [5] 

金春秋縱橫捭闔

金春秋所生活的時代,朝鮮半島三國競爭正酣,新羅受到百濟高句麗的交相侵攻,可謂腹背受敵,逐漸不能招架,國力日益疲敝。 [6]  善德女王仁平九年(642年)秋,百濟攻佔新羅西部四十餘城,進而奪取了重鎮大耶城(今韓國慶尚南道陝川郡),鎮守該城的都督伊湌金品釋戰死,其妻古陀炤為金春秋之女,亦死於此役。金春秋聽説女兒、女婿雙雙死難的消息後,倚柱而立,一整天都不眨眼,不理睬經過他面前的人,然後説道:“嗟乎!大丈夫豈不能吞百濟乎?”然後面見善德女王,請求出使高句麗借兵以報復百濟,善德女王批准。此時高句麗國王是高藏,但實權掌握在莫離支淵蓋蘇文(蓋金)手中,金春秋出使高句麗之際,高句麗要求新羅歸還竹嶺(在今韓國忠清北道丹陽郡一帶)以西、以北的高句麗故地方能出兵,這等於是要新羅割讓包括西海岸出海口在內的大半國土,因此遭到金春秋斷然拒絕,於是被高句麗扣押兩個月之久。其後金春秋假意許諾歸還竹嶺以西以北之地,加上金庾信率軍兵臨高句麗南境,所以金春秋最終得到釋放。 [7] 
仁平十四年(647年)正月發生毗曇之亂,善德女王在亂中去世,金庾信平定了叛亂,並立善德女王之堂妹、真平王之侄女勝曼為王,是為真德女王,這標誌着金春秋、金庾信一派掌握了實權。 [8]  同年,金春秋出使倭國,送倭國使臣高向玄理等回國,來獻孔雀鸚鵡各一隻,並充當人質,不久後返回新羅。 [2] 
太和元年(648年),金春秋攜其子金文王出使唐朝,於閏十二月抵達長安(今中國陝西西安)。唐太宗對金春秋的待遇極為隆重,派光祿卿柳亨持節郊勞,然後封金春秋為特進,金文王為左武衞大將軍,允許金春秋參觀國學(國子監)的釋奠及講論,並賞賜新修的《晉書》與御製温湯碑、晉祠碑,此外還下賜金帛無數。唐太宗召見金春秋,問他有何想法,金春秋跪奏道:“臣的本國地處偏僻的海角,多年來服事天朝,但百濟強悍狡猾,屢次侵略欺凌本國,況且前些年他們大舉深入,攻陷數十座城池,要斷絕我國朝貢的道路。如果陛下不派兵來救我國,那麼我國人民就會被百濟全部俘虜,恐怕就不能再向天朝朝貢了。”唐太宗便答應他出兵攻打百濟。然後金春秋又請求賜服,唐太宗親自挑選宮中所藏珍貴服飾賜給金春秋一行。翌年二月,金春秋回國,留其子金文王充當宿衞質子,唐太宗命令三品以上官員赴宴餞別,對金春秋給予超規格優待。 [9-10] 

金春秋即位為王

金春秋回國後,新羅實施了一系列唐化與中央集權化的政策。如改穿唐朝官服、遵用唐朝年號、將原來作為王室家臣的內帑機構“稟主”改造為“執事部”,設“中侍”為其長官,削弱和取代過去和白會議的權限,此外。這些改革措施雖然是以真德女王的名義實行的,但一般認為是金春秋在背後主導的結果。 [8]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真德女王去世,具有王位繼承資格的“聖骨”徹底斷絕,新羅王位只能在真骨貴族中挑選。起初,羣臣推戴上大等(和白會議的首腦)閼川,閼川説:“我老了,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德行。現在德高望重的莫過於春秋公,他真的可以説是濟世英傑啊!” [11]  金春秋三次推辭,乃登王位,成為新羅第一位出身真骨的國王。同年閏五月,唐高宗得知真德女王去世的消息,下詔冊拜金春秋為樂浪郡王、新羅王,並加授開府儀同三司。金春秋的即位過程中,金庾信也出過大力,作為報酬,金春秋又把自己的女兒智照(即智炤夫人,金庾信的外甥女)嫁給金庾信,於是兩人親上加親,共治新羅,後世有學者稱之為“兩金體制”。 [8] 
金春秋初立之時,高句麗趁機聯合靺鞨入侵新羅北境,佔領33座城池,新羅向唐告急,並宣稱百濟也聯合高句麗參與此次行動(後世有觀點認為百濟並未與高句麗結盟,是新羅為了嫁禍百濟而故意在唐朝面前虛構麗濟同盟)。永徽六年(655年)二月,唐高宗應金春秋之請,派程名振蘇定方出擊高句麗,以緩解新羅北界壓力。 [12] 
除了高句麗外,新羅與百濟之間的戰爭也在金春秋任內持續着。永徽六年(655年)九月,金庾信佔領百濟刀比川城(今韓國忠清北道永同郡陽山面);顯慶四年(659年)四月,百濟佔領新羅獨山(今韓國慶尚北道星州郡禿用山城)、桐岑(今韓國慶尚北道龜尾市仁義洞)二城,金春秋派人令其在唐充當宿衞的兒子金仁問乞師,由此拉開了新羅統一三國的序幕。 [13-14] 

金春秋齎志以歿

太宗武烈王陵碑碑額 太宗武烈王陵碑碑額
無論是對新羅國家還是金春秋個人而言,百濟都是頭號的敵人,而最終目標當然是連高句麗一起平定,實現新羅對海東三國的統一。 [15-16]  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新羅無法光憑自己消滅此二國,只能藉助唐朝的力量。雖然自善德女王以來,新羅就屢次向唐乞師,唐卻從未出兵直接打擊百濟。金仁問乞師之際,金春秋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因久未得到消息,金春秋憂形於色。到顯慶五年(660年)三月,唐高宗正式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金仁問為副總管,領兵13萬東征百濟,又任命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配合唐軍討伐百濟。五月二十六日,金春秋率金庾信、金真珠、金天存等將士出征。六月十八日,金春秋行至南川停(今韓國大田廣域市一帶),二十一日派太子金法敏率兵船一百艘,在德物島(今韓國德積島)迎接蘇定方所率的唐軍主力部隊,雙方約定唐羅兩軍於七月十日會師百濟都城泗沘(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金春秋聽到金法敏回報蘇定方“軍勢甚盛”之時,喜不自勝,乃派金法敏和金庾信等率5萬精兵出征,自己則移駐於今突城(今韓國慶尚北道尚州市一帶)。金庾信在黃山伐(今韓國忠清南道論山市燕山面)與百濟將領階伯苦戰,最終攻克,與唐軍會師泗沘。 [17] 
七月十八日,百濟義慈王投降,百濟滅亡。七月二十九日,金春秋移駕百濟都城,八月二日與蘇定方等置酒犒勞將士,並處決了當初協助百濟人攻破大耶城、害死自己女兒、女婿的新羅內奸毛尺、黔日,報了二十年之宿仇。 [18]  當時傳聞唐朝陰謀襲擊新羅,金庾信等力勸金春秋舉兵反唐,金春秋説:“唐朝為我消滅敵國,我卻恩將仇報,反過來跟他打仗,上天會保佑我嗎?”最終只是加強防備,沒有攻擊唐軍。 [19]  九月,唐軍主力部隊攜百濟王族大臣撤回,留劉仁願鎮守泗沘,金春秋也留其子金仁泰協助留守,並領兵出擊百濟殘餘勢力,佔領爾禮城(今韓國忠清南道論山市一帶)等二十多座城池,納入新羅版圖。十一月二十二日,金春秋凱旋國都金城(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論功行賞,並對百濟歸順人員量才錄用。翌年春,百濟復興軍圍攻劉仁願和金仁泰駐守的泗沘城(熊津都督府),金春秋派金品日、金文王、金良圖等率軍前往救援,但被百濟復興軍擊退。 [17] 
龍朔元年(661年),唐朝準備派蘇定方等進一步消滅高句麗,又命新羅配合。恰在當年六月,金春秋去世,沒能看到高句麗的滅亡。太子金法敏繼位,為金春秋上諡號武烈,廟號太宗,葬於永敬寺北。九月,金春秋死訊傳至唐朝,高宗為之舉哀於洛城門 [17] 

金春秋為政舉措

金春秋政治

金春秋引進唐朝的律令制來改造新羅的貴族合議體制。即位以前,在他的主導下將原來作為王室家臣的內帑機構“稟主”改造為“執事部”,設“中侍”為其長官,削弱和取代過去和白會議及其首腦上大等的權限,並設置財賦機構“倉部”與刑政機構“理方府”。即位後命理方府令良首等參酌唐朝律令,修定理方府格六十餘條。金春秋通過以上一系列舉措確立了新羅的專制王權。 [17] 
此外,金春秋還用中原典章制度來改造新羅政治文化。金春秋即位之前,新羅國王都是生前就使用佛教尊號作為王號,金春秋即位之後,採取漢風諡法,追尊其父為文興大王,其母為文貞太后,他本人死後也獲漢風廟號諡號。此後歷代新羅國王乃至朝鮮半島君主均採用漢風諡號。 [17] 

金春秋經濟

金春秋在位時,發展生產,平抑物價,當時金城一匹布的價格為30石或50石米,百姓安居樂業,稱他統治的時期為“聖代”。 [20] 

金春秋文化

金春秋是一位推崇儒學的君主,他即位前出使唐朝之際,就主動請求參觀唐朝國學(國子監),觀摩了對孔子釋奠之禮及儒家經典的講論。他回國後,真德女王就設立大舍來籌備建立新羅的國學,這不能不説是金春秋推動的結果。 [17] 
金春秋還積極引進唐朝衣冠與禮制,他在唐朝時請求唐太宗賜服,回國後新羅便改官服為唐風,在朝儀上實行唐式的賀正禮。 [17] 

金春秋外交

金春秋為了消滅百濟和高句麗、爭取新羅的生存空間,在外交上全面倒向唐朝。他遣子入質於唐廷,以示忠誠,並向唐朝揭發百濟與高句麗同盟,屢次乞師;在國內採取穿大唐衣冠、奉大唐正朔等一系列唐化運動來討好唐朝,最終促成了唐羅聯盟的正式形成,奠定了新羅統一海東三國的基礎。他任內雖然實現了滅亡百濟的夙願,但沒能看到高句麗滅亡就去世了。後來其子文武王金法敏宣稱,金春秋入唐時,曾得到唐太宗許諾兩國聯手滅亡高句麗和百濟後,唐朝會將平壤以南賜給新羅。 [21]  不過,中國學界認為唐太宗可能與金春秋達成了某種諒解,但不至於有此類分贓式的密約,所以這應該是新羅後來為了讓自己佔領百濟故地合法化而捏造的唐太宗敕旨。 [22] 
除了依附唐朝外,金春秋也積極開拓對倭外交。他在仁平十四年(647年)親自出使倭國並充任人質,太和元年(648年)入唐時亦攜帶倭國致唐朝的國書。 [23]  然而在永徽二年(651年),因為新羅使臣知萬穿唐服入倭,被倭國驅逐,新羅與倭國的關係又轉入低潮。 [24]  儘管如此,金春秋還是同倭國保持友好關係,孝德天皇去世時,倭國派巨勢稻持告喪,金春秋破格以伊湌(第二等官階)身份接受倭國國書(慣例是第三等官階蘇判),可見他對對倭外交還是非常重視的。 [25] 

金春秋歷史評價

金春秋正面評價

金春秋長期以來被視為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代聖君與偉人。在他即位之前,就有“濟世英傑”之譽。 [11]  儘管他生前沒能看到統一三國,但因其“與庾信神謀戮力,一統三韓,有大功於社稷” [31]  ,所以被尊為太宗,成為新羅唯一有廟號的君主(除了身份不詳的“太祖星漢”以外)。《東國通鑑》對金春秋的蓋棺定論是:“以不世出之資,奮大有為之志,倚任良佐,言聽計從,至誠事大,衣冠文物,並從唐制,崇獎節義,激勵將士。仗天朝之威,雪百濟世讎,雄視高句麗如囊中之物,將取而有之。享年不永,功業不究,惜哉!” [32]  這可以説是傳統史學對他的代表性評價。時至今日,韓國對金春秋仍然以肯定評價為主,認為他是三國統一的奠基人,並稱他為“古代最傑出的外交戰略家”、“外交勝負手”等。 [33] 

金春秋負面評價

在金春秋所處的時代,高句麗和百濟對他評價很低,如移居倭國的高句麗僧侶釋道顯批評金春秋“舍俗衣冠(“俗衣冠”指新羅固有服飾),請媚於(唐)天子,投禍於鄰國,而構斯意行者也”。 [34]  到了20世紀,隨着民族主義在朝鮮半島勃興,對金春秋的否定視角也開始出現。批判金春秋的代表性人物是申採浩。他在將被傳統史學貶為亂臣賊子的淵蓋蘇文捧為“千古英傑”的同時,對金春秋則口誅筆伐、大加唾罵。申採浩稱金春秋一生“有罪無功”,認為他是“招異種以滅同種、引寇賊以殺兄弟”的賣國賊,是傳播事大主義病毒的始作俑者,並且正因為傳統史家歌頌和推崇賣國賊金春秋,才導致朝鮮民族在事大主義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35]  朝鮮和部分韓國的激進民族主義者繼承了他的觀點,其中朝鮮在20世紀50年代還稱讚金春秋為“有能力的政治家與外交家” [36]  ,但隨着60年代以後主體史學的確立,朝鮮否定新羅統一,對金春秋的評價也急轉直下,稱他的外交活動是走事大主義的錯誤路線、勾結外來勢力消滅同族國家的反民族行為。 [37]  金春秋在朝鮮也淪為“民族叛逆者”的代名詞,朝鮮曾將金春秋與前韓國總統朴槿惠相提並論。 [38] 

金春秋軼事典故

金春秋龜兔脱險

仁平九年(642年),金春秋出使高句麗,請兵討伐百濟,因拒絕高句麗要求新羅割讓竹嶺以西、以北土地的條件而被高句麗扣押。金春秋用青布300步來賄賂高句麗國王高藏的寵臣先道解,先道解前來答謝,與金春秋對酒談笑。酒過三巡之後,先道解戲語道:“你聽説過龜兔故事嗎?從前東海龍女得了心病,醫生説得到兔肝就可以治了,可茫茫大海,哪有兔子?有一隻烏龜對龍王説:‘我有辦法得到。’於是登上陸地,見到兔子説:‘海中有一個島嶼,有清澈的泉水,潔白的石頭,茂盛的樹林,甜美的果子,沒有嚴寒和酷暑,也沒有鷹隼的威脅,你要是到了那裏,就可以過上無憂無慮的安逸生活了。’兔子便坐上龜背,等烏龜在海里遊了二三里時,對兔子説:‘現在龍女得了病,需要兔肝當藥,我才不辭辛勞揹你過來。’兔子説:‘啊!我是神仙的後裔,可以掏出五臟,洗洗就給你了。只不過前段時間覺得有點心煩,便把肝臟拿出來洗一下,暫時放置在岩石下面,聽到你的花言巧語就直接過來了,可肝臟還在那裏。我看不如回去取肝,這樣你拿了你想要的東西,我反證沒肝也能活,這不就兩不誤嗎?’烏龜相信了兔子的話,便游回岸上,兔子一上岸就藏進草叢裏,對烏龜説:‘你真傻啊!誰能沒肝還能活?’烏龜默然而退。”金春秋聽了這個故事後,深受啓發,便致書高藏,保證歸國後便請求善德女王歸還竹嶺以西、以北土地。高藏大喜,正好新羅也派金庾信率一萬死士進入高句麗南境,高句麗考慮到金春秋已經發過誓,便把金春秋釋放了。金春秋出了高句麗地界後,對高句麗所派的護送者説:“我想要向百濟報仇,所以才來請兵,你們大王不允許,反而向我們索求土地,這不是我這個臣子所能決斷的,之前寫給你們大王的信,只不過是為了逃命而已!” [26] 

金春秋温氏代死

太和二年(649年),金春秋從唐朝歸國,在海上遇到高句麗巡邏兵,金春秋的隨從温君解見狀,馬上換上金春秋的高冠大衣,高句麗巡邏兵以為他就是金春秋,便把他捉來殺了,而喬裝的金春秋則乘小船回國。真德女王追贈温君解為大阿湌(第五等官階),並優賞其子孫。 [27] 
2007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訪問韓國,慶州金氏首爾宗親會會長金春濟説:“根據史書記載,我們慶州金氏一直把温氏視為恩人。如果經過考證,温家寶總理和1379年前保住金春秋將軍性命的温君解確是同一祖先的後代,我們希望通過適當的途徑向温總理表達深深的謝意。” [28] 

金春秋二臣顯靈

顯慶四年(659年),金春秋派金仁問乞師唐朝以滅百濟,但他並沒有太大把握,尤其是一直沒得到唐朝方面的迴音,讓他憂形於色,焦慮不安。十月的一天,金春秋坐在朝堂上,已故大臣長春、罷郎忽然顯靈,對金春秋説:“臣雖然已經變成枯骨,但仍有報國之心。昨天到了大唐,得知皇帝已經決定派大將軍蘇定方等於來年五月領兵討伐本百濟,想到大王如此急切地掛念此事,便前來稟告。”兩人説完就消失了。金春秋大為驚異,於是重賞兩家子孫,並指示有關部門在漢山州(今韓國京畿道廣州市)創立莊義寺,為兩人祈禱冥福。 [29] 

金春秋廟號風波

金春秋死後,文武王金法敏為他上廟號太宗,但這只是私稱,不為唐朝所知。過了二十年後,此事傳到唐高宗耳朵裏,便派使臣傳達口諭,稱:“我太宗文皇帝,神功聖德,超出千古,故上仙之日,廟號太宗。汝國先王金春秋與之同號,尤為僭越,須急改稱!”新羅神文王迴應稱:“小國先王春秋諡號偶與聖祖廟號相犯,敕令改之,臣敢不惟命是從?然念先王春秋,頗有賢德,況生前得良臣金庾信,同心為政,一統三韓,其為功業不為不多。捐館之際,一國臣民不勝哀慕,追尊之號,不覺與聖祖相犯,今聞教敕,不勝恐懼,伏望使臣覆命闕庭,以此上聞。”其後唐朝再未追究,新羅也沒廢除金春秋的廟號,但此後不再給國王上廟號。 [30] 

金春秋人際關係

  • 父親:金龍春(又作金龍樹,真智王之子,追尊文興大王)
  • 母親:天明夫人(真平王之女,追尊文貞太后)
  • 妻子
    • 文明王后(金舒玄之女、金庾信之妹)
    • 寶羅宮主(據《花郎世記》記載,為寶宗之女、金春秋之元配,與金春秋感情甚篤,後難產而死)
  • 兒子
    • 金文王
    • 金老旦
    • 金智鏡
    • 金愷元
    • 金仁泰(以上為嫡子)
    • 金皆知文
    • 金車得
    • 金馬得(以上為庶子)
  • 女兒
    • 古陀炤娘(嫁金品釋,死於大耶城之戰)
    • 公主(嫁奈勿麻立幹八世孫金歆運(又作金欽運),生神文王妃神穆王后 [39-40] 
    • 瑤石公主(守寡,傳説與高僧元曉生下文豪薛聰 [41]  ,可能是金歆運之妻)
    • 兩女不詳(據説一女嫁高句麗報德王安舜,一説該女為迊湌金義官之女) [42] 

金春秋後世紀念

金春秋死後,葬於永敬寺北,立神道碑,由其子金仁問撰文與書丹。武烈王陵位於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西嶽洞,神道碑因壬辰倭亂的破壞,只剩下龜趺螭首(上刻篆書“太宗武烈大王之碑”八字)以及只能識讀出“中禮”二字的殘片,其餘碑身已消失無蹤。武烈王陵被定為大韓民國史蹟第20號,新羅太宗武烈王陵碑則被定為大韓民國國寶第25號。
太宗武烈王陵碑 太宗武烈王陵碑

金春秋影視形象

類型
名稱
年代
飾演者
電影
1969年
申東旭
2003年
李虎成
電視劇
1992年
2006年
2009年
鄭允錫(童年)
2011年
2013年
蔡相宇(少年)
參考資料
  • 1.    太宗武烈王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引用日期2019-09-08]
  • 2.    《日本書紀》卷二十五:新羅遣上臣、大阿湌金春秋等送博士小德高向黑麻呂、小山中中臣連押熊來獻孔雀一隻、鸚鵡一隻,仍以春秋為質。春秋美姿顏,善談笑。
  • 3.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王儀表英偉,幼有濟丗志。
  • 4.    傳金大問:《花郎世記》:十八世春秋公者,我武烈大王也。王面如白玉,温言善辭,有大志,少言語,動靜有度,庾信公大器之,奉之為君,王謙讓,居於副弟,庾信公退位,而寶宗、廉長兩公尚在,故王讓而待之,至是就位,寶齡二十四也。
  • 5.    《三國史記》卷六,《新羅本紀六》:文武王立,諱法敏,太宗王之元子,母金氏文明王后,蘇判舒玄之季女,庾信之妹也,其妹夢登西元山頂坐,旋流遍國內,覺與季言夢。季戲曰:“予願買兄此夢。”因與錦裙為直。後數日,庾信與春秋公蹴鞠,因踐落春秋衣紐,庾信曰:“吾家幸近,請往綴紐。”因與俱往宅。置酒,從容喚寶姬持針線來縫,其姊有故不進,其季進前縫綴,淡妝輕服,光艶照人,春秋見而悦之,乃請婚成禮,則有娠生男,是謂法敏。
  • 6.    《三國史記》卷六,《新羅本紀六》:大王會羣臣,下教:“往者新羅隔於兩國,北伐西侵,暫無寧歳,戰士曝骨,積於原野,身首分於庭界。……”
  • 7.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冬,王將伐百濟,以報大耶之役,乃遣伊湌金春秋於高句麗,以請師。初,大耶之敗也,都督品釋之妻死焉,是春秋之女也。春秋聞之,倚柱而立,終日不瞬,人物過前而不之省,既而言曰:“嗟乎!大丈夫豈不能吞百濟乎?”便詣王曰:“臣願奉使高句麗請兵,以報怨於百濟。”王許之。高句麗王高臧素聞春秋之名,嚴兵衞而後見之。春秋進言曰:“今百濟無道,為長蛇封豕,以侵軼我封疆,寡君願得大國兵馬,以洗其恥,乃使下臣致命於下執事。”麗王謂曰:“竹嶺本是我地分,汝若還竹嶺西、北之地,兵可出焉。”春秋對曰:“臣奉君命乞師,大王無意救患以善鄰,但威劫行人,以要歸地。臣有死而已,不知其他!”臧怒其言之不遜,囚之別館,春秋潛使人告本國王,王命大將軍金庾信領死士一萬人赴之。庾信行軍過漢江,入高句麗南境,麗王聞之,放春秋以還。
  • 8.    文暻鉉:《武烈王體制的成立》,《新羅文化祭學術發表論文集》8,1987年。
  • 9.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遣伊湌金春秋及其子文王朝唐. 太宗遣光祿卿柳亨, 郊勞之. 旣至, 見春秋儀表英偉, 厚待之. 春秋請詣國學, 觀釋奠及講論, 太宗許之. 仍賜御製温湯及晉祠碑幷新撰晉書. 嘗召燕見, 賜以金帛尤厚, 問曰, “卿有所懷乎.” 春秋跪奏曰, “臣之本國, 僻在海隅, 伏事天朝, 積有歲年. 而百濟強猾, 屢肆侵凌. 況往年大擧深入, 攻陷數十城, 以塞朝宗之路. 若陛下不借天兵, 翦除兇惡, 則敝邑人民盡為所虜, 則梯航述職無復望矣.” 太宗深然之, 許以出師. 春秋又請改其章服, 以從中華制, 於是, 內出珍服, 賜春秋及其從者. 詔授春秋為特進, 文王為左武衞將軍. 還國,詔合三品已上燕餞之, 優禮甚備. 春秋奏曰, “臣有七子. 願使聖明宿衞.” 乃命其子文王與大監▣▣.
  • 10.    《冊府元龜·外臣部十九·褒異一》:新羅國遣其相伊贊幹金春秋及其子文王來朝,帝遣光祿卿柳亨持節郊勞之。既至,以春秋為特進,文王為左武衞將軍,春秋仍請改其章服,以從中國製。於是內出珍服賜春秋等,令府給其將從。二十三年二月癸巳,特進新羅金春秋還國,令三品己上宴餞之,優禮甚備。
  • 11.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及真德薨,羣臣請閼川伊湌攝政,閼川固讓曰:“臣老矣,無德行可稱,今之德望崇重,莫若春秋公,實可謂濟世英傑矣!” 遂奉為王。春秋三讓,不得已而就位.
  • 12.    《冊府元龜·外臣部三十一·征討五》:(永徽六年)二月,遣營州都督程名振 、左衞中郎將蘇定方等,發兵一萬討高麗,以侵掠新羅故也。時新羅王金春秋表言,高麗與百濟、靺鞨相連,侵其北境,已奪三十三城,乞兵救援,故遣名振等經略之。
  • 13.    《三國史記》卷二十八,《百濟本紀六》:遣將侵攻新羅獨山、桐岑二城。
  • 14.    《三國史記》卷四十四,《金仁問傳》:新羅屢為百濟所侵,願得唐兵為援助,以雪羞恥,擬諭宿衞仁問乞師。
  • 15.    《日本書紀》卷二十七:釋道顯(高句麗僧人)雲言,春秋之志,正起於高麗,而先聲百濟,百濟近侵甚苦急,故爾也。
  • 16.    《三國史記》卷六,《新羅本紀六》:先王(金春秋)愍百姓之殘害,忘千乘之貴重,越海入朝,請兵絳闕,本欲平定兩國,永無戰鬥,雪累代之深讎,全百姓之殘命。百濟雖平,高句麗未滅,寡人(金春秋)承克定之遺業,終已成之先志……
  • 17.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
  • 18.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八月二日,大置酒,勞將士。王與定方及諸將坐於堂上,坐義慈及子隆於堂下,或使義慈行酒,百濟佐平等羣臣莫不鳴咽流涕。是日,捕斬毛尺。毛尺本新羅人,亡入百濟,與大耶城黔日同謀陷城,故斬之。又捉黔日,數曰:“汝在大耶城與毛尺謀,引百濟之兵燒亡倉庫,令一城乏食致敗,罪一也;逼殺品釋夫妻,罪二也;與百濟來攻本國,罪三也。”以支解,投其屍於江水。
  • 19.    《三國史記》卷四十二,《金庾信傳中》:唐人旣滅百濟, 營於泗沘之丘, 隂謀侵新羅. 我王知之, 召羣臣問䇿, 多美公進曰, “令我民詐為百濟之人, 服其服, 若欲為賊者, 唐人必撃之. 因與之戰, 可以得志矣.” 庾信曰, “斯言可取, 請從之.” 王曰, “唐軍為我滅敵, 而反與之戰, 天其祐我耶.” 庾信曰, “犬畏其主, 而主踏其腳, 則咬之. 豈可遇難而不自救乎. 請大王許之.”
  • 20.    《三國遺事》卷一,《紀異一》:王膳一日飯米三鬥、雄雉九首,自庚申年滅百濟後除晝膳,但朝暮而已。然計一日米六鬥、酒六鬥、雉十首,城中市價,布一匹租三十碩或五十碩,民謂之聖代。
  • 21.    《三國史記》卷七,《新羅本紀七》:先王貞觀二十二年入朝, 靣奉太宗文皇帝恩勑, ‘朕今伐髙麗, 非有他故, 憐你新羅攝乎兩國, 每被侵陵, 靡有寧歳. 山川土地非我所貪, 玉帛子女是我所有. 我平定兩國, 平壤已南百濟土地, 並乞你新羅, 永為安逸.’
  • 22.    拜根興.《七世紀中葉唐與新羅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78—79頁
  • 23.    《舊唐書》卷一九九上,列傳第一四九上,《東夷傳·日本》:至(貞觀)二十二年,又附新羅奉表,以通起居。
  • 24.    《日本書紀》卷二十五:新羅貢調使知萬沙湌等着唐國服,泊於筑紫,朝庭惡恣移俗,訶嘖追還。
  • 25.    《日本書紀》卷三十:二年,遣田中朝臣法麻呂等相告大行天皇喪。時新羅言:“新羅奉敕人者,元來用蘇判位,今將復爾,由是法麻呂等不得奉宣赴告之詔。若言前事者,在昔難波宮治天下天皇崩時,遣巨勢稻持等 告喪之日,翳湌金春秋奉敕。而言用蘇判奉敕,違前事也。……”
  • 26.    《三國史記》卷四十一,《金庾信傳中》:春秋以青布三百歩, 密贈王之寵臣先道解. 道解以饌具來, 相飮酒酣, 戱語曰, “子亦嘗聞龜兔之説乎. 昔東海龍女病心, 醫言, ‘得兔肝, 合藥則可療也.’然海中無兔, 不奈之何. 有一龜白龍王言, ‘吾能得之.’遂登陸見免言, ‘海中有一島, 清泉白石, 茂林佳菓, 寒暑不能到, 鷹隼不能侵. 爾若得至, 可以安居無患.’因負兔背上, 遊行二三里許, 龜顧謂兔曰, ‘今龍女被病, 湏兔肝為藥, 故不憚勞, 負爾來耳.’兔曰, ‘噫. 吾神明之後, 能出五蔵, 洗而納之. 日者, 小覺心煩, 遂出肝心洗之, 暫置巖石之底, 聞爾甘言徑來, 肝尚在彼, 何不迴歸取肝. 則汝得所求, 吾雖無肝尚活, 豈不兩相宜哉.’龜信之而還, 才上岸, 兔脱入草中, 謂龜曰, ‘愚哉, 汝也. 豈有無肝而生者乎.’龜㦖黙而退.” 春秋聞其言, 喩其意, 移書於王曰, “二嶺本大國地分, 臣歸國, 請吾王還之. 謂予不信, 有如皦日.” 王迺悦焉……及出境, 謂送者曰, “吾欲釋憾於百濟, 故來請師, 大王不許之, 而反求土地, 此非臣所得專, 向與大王書者, 圖逭死耳.”
  • 27.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春秋還至海上, 遇高句麗邏兵. 春秋從者温君解, 高冠大衣坐於船上, 邏兵見以為春秋, 捉殺之. 春秋乘小船至國. 王聞之嗟痛, 追贈君解為大阿湌, 優賞其子孫.
  • 28.    温總理在韓國人氣高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19-08-30]
  • 29.    《三國史記》卷五,《新羅本紀五》:冬十月,王坐朝,以請兵於唐不報,憂形於色。忽有人於王前,若先臣長春、罷郞者,言曰:“臣雖枯骨,猶有報國之心,昨到大唐,認得皇帝命大將軍蘇定方等領兵,以來年五月來伐百濟,以大王勤佇如此,故茲控告。” 言畢而滅。王大驚異之,厚賞兩家子孫,仍命所司創漢山州莊義寺,以資冥福.
  • 30.    《三國史記》卷五記載為唐中宗於692年遣使質問孝昭王,而《三國遺事》則記載是唐高宗遣使質問神文王。事實上唐中宗於684年即位僅40余天即因韋玄貞事件而被廢黜,692年已是武周時期,故《三國史記》記載有誤,應為唐高宗於682年遣使質問神文王。
  • 31.    《三國遺事》卷一,《紀異一》。
  • 32.    《東國通鑑》卷十二,《新羅紀》。
  • 33.    盧泰敦:《淵蓋蘇文與金春秋》,《韓國史市民講座》5,1989年。
  • 34.    《日本書紀》卷二十六引釋道顯《日本世記》。
  • 35.    申採浩.《丹齋申採浩全集》中卷:丹齋申採浩全集刊行委員會,1977年:第325、508頁
  • 36.    朝鮮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著,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譯.《朝鮮通史》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頁
  • 37.    朝鮮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朝鮮全史 第4卷 中世編 百濟與前期新羅史》:科學百科事典出版社,1979年:第227—228、249頁
  • 38.    朴槿惠與金春秋  .中央日報中文網[引用日期2019-08-30]
  • 39.    《三國史記》卷四十七,列傳第七,《金歆運傳》:金歆運,奈密王八世孫也.父達福幣餐.永徽六年,太宗大王憤百濟與高句麗梗邊,謀伐之.及出師,以歆運為郎幢大監.於是,不宿於家,風梳雨沐,與士卒同甘苦.抵百濟之地,營陽山下,欲進攻助川城.百濟人乘夜疾驅,黎明縁壘而入,我軍驚䭾顛沛,不能定.賊因亂急撃,飛矢雨集.歆運橫馬握槊待敵,大舎詮知説曰,“今賊起暗中,咫尺不相辨,公雖死人,無識者.況公新羅之貴骨,大王之半子.若死賊人手,則百濟所誇詫,而吾人之所深羞者矣.”歆運曰,“大丈夫既以身許國,人知之與不知一也.豈敢求名乎.”強立不動,從者握轡勸還,歆運拔劍揮之,與賊闘殺數人而死.於是,大監穢破·少監狄得,相與戰死.歩騎幢主寶用那,聞歆運死曰,“彼骨貴而勢榮,人所愛惜,而猶守節以死.況寳用那生而無益,死而無損乎.”遂赴敵,殺三數人而死.大王聞之傷慟,贈歆運·穢破位一吉餐,寶用那·狄得位大奈麻.時人聞之,作陽山歌以傷之.
  • 40.    《三國史記》卷八,《新羅本紀八》:納一吉餐金欽運少女為夫人……
  • 41.    《三國遺事》卷四,《義解五》:時瑤石宮有寡公主.敕宮吏覓曉引入.宮吏奉敕將求之,已自南山來過蚊川橋,遇之.佯墮水中濕衣褲,吏引師於宮裭衣曬㫰,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生薛聰.
  • 42.    《三國史記》卷七,《新羅本紀七》:三月,以金銀器及雜採百叚賜報德王安勝,遂以王妹妻之(一雲幣餐金義官之女也).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