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重慶羅漢寺

鎖定
重慶羅漢寺,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民族路,是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之一。重慶市佛教協會設於此。羅漢寺始建於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年),原名治平寺。寺因羅漢洞而建。《蜀中名勝記》載:“治平寺……有羅漢、先天二洞,皆古洞。”
重慶羅漢寺,內長20多米的古佛巖,存有宋代摩岩石刻佛像400餘尊,其中卧佛涅像(俗稱“睡佛”)、觀音像和供養人像等,風格頗近大足寶頂山石刻。
中文名
重慶羅漢寺
地理位置
重慶市渝中區羅漢寺街7號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8:00-17:00 [1] 
門票價格
10元
著名景點
龍神祠
宗    教
佛教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重慶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建議遊玩時長
10-30分鐘

重慶羅漢寺寺廟由來

古剎名寺,大都隱藏於深山遠林,比如報國寺藏於峨眉山菩薩頂藏於五台山少林寺藏於嵩山懸空寺藏於恆山 ……山以寺靈、寺以山名,古剎和名山相互提挈成就了一方好風水。

重慶羅漢寺主體建築

大雄寶殿中有許多佛教藝術珍品,有十六尊者塑像,即釋迦佛的16位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有明代的“西方三聖”銅鑄像,緬甸的“釋迦牟尼成道玉佛”,臨摹印度壁畫“釋迦牟尼離宮出家圖”等。
寺內藏經樓收存的大藏經、梵文和藏文經典,以及古籍字畫等,大多為唐、明兩代瑰寶。羅漢堂內造像總計524尊,皆泥塑像。其造型細膩精巧、神態逼真,常有善男信女至此,默數羅漢以測吉凶禍福。
重慶羅漢寺 重慶羅漢寺

重慶羅漢寺歷史典故

重慶羅漢寺
重慶羅漢寺(3張)
重慶羅漢寺,可以追溯到北宋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甚至更早。根據《蜀中名勝記錄舊志》記載, “寺有石刻‘西山佛’三字,旁刻開山祖月名。
祖月,宋治平時僧也。”祖月法師開山弘法,並以宋英宗趙曙的年號命名“治平寺”。然而,在清人龍為霖的《募修藏經閣引》中有“環古剎帶清池,徑從石罅中入,自唐以來,殿閣崔巍,迥出塵表”之文,提出了“唐朝説”。
兩種説法究竟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座古剎經歷了千年的風雨仍香火旺盛。
羅漢寺丟失的,豈止是這段開山的歷史!在千年的風雨中,羅漢寺幾興幾廢,數度盛衰,這些歷史都猶如繞樑梵音,漸漸散去,只留下一些歷史的碎片,讓後人嗟嘆。
——明朝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有僧名曦庵,在西佛巖荒蕪之地修建僧寮、廂房、蓮池,以迎賓客寮房後種葵一株,芳潔雅緻,因此人稱曦庵為白葵和尚。
——明嘉靖元年建古佛巖。
——清康熙五年(1666年)總督李國英重修,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
——1912年,釋海清繼修法堂、戒堂、禪堂、客堂、觀堂等,羅漢寺更具規模。
“羅漢寺”得名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當時的方丈隆法和尚仿效四川新都寶光寺羅漢堂的形式在寺內建造了五百阿羅漢堂,由此,羅漢寺名益彰。

重慶羅漢寺相關事蹟

羅漢堂的盛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羅漢寺的榮枯。
重慶羅漢寺
重慶羅漢寺(3張)
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7月,羅漢寺被日機轟炸,寺院化為一片焦土,僅存大山門和古佛巖石刻羣像。旋即,二十多個僧人冒着日軍的炮火,開始在廢墟中重建羅漢寺以及羅漢堂,到1947年,在宗仙法師主持下,大殿、藏經樓、羅漢堂和山門牌坊等得以恢復。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衞兵闖進羅漢堂,將五百阿羅漢打得粉身碎骨,甚至連安置羅漢像的基座也被撬得七零八落。那個時代,什麼信仰,什麼佛法,什麼神聖,什麼歷史,什麼尊嚴,都在紅衞兵的一次次青春湧動中,被顛覆得狗血淋頭、支離破碎,何況五百個只能代表某種精神意義的雕塑,就在紅衞兵們搭上樓梯,準備破壞大雄寶殿時,樓梯突然斷了。有人及時趕到,阻止了一場更為徹底的毀滅。這段流傳於民間的往事,羅漢寺的信眾更願意相信:這是菩薩顯聖。

重慶羅漢寺興盛景象

重慶羅漢寺
重慶羅漢寺(3張)
1986年5月1日,羅漢寺迎來了千年歷史中的又一次盛典。經過兩年的重塑,羅漢堂再次開放。在當天為五百羅漢開光舉行的法會上,來自四川諸山的長老、佛教信徒三百餘人,在當時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寬霖法師的主持下,共同祈願佛法永存、世界和平。這座千年古剎坐落在重慶最繁華的市中心。周圍,全部是數十層的高樓,洲際酒店東方曼哈頓,僅名字就充滿了現代氣息。門前,是熙來攘往的人流。——現代與傳統,新潮與古樸,躁動與寧靜,僅僅一牆之隔。羅漢寺那硃紅色的大木門,分隔開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邊是滾滾紅塵,一邊是渺渺梵音。身處燈紅酒綠,我自獨守一方清淨。冷眼旁觀紅男綠女的俗世塵緣和繁華都市的霓虹閃爍,羅漢寺就像一位得道高人,位於紅塵而看破紅塵,在千年的晨曦與日落中成了一方淨土,成了喧囂都市中一塊供人心靈小憩的樂園。
中國的智慧賢德之士,歷來提倡內心的寧靜無為,並以“結蘆在人境,心遠地自偏”自高身份。然而,縱觀歷朝歷代的大隱者,它們所謂的“隱”,只是其以退為進的一種策略或者暫時舔舐傷口的一種方式,或者是為了避開對手鋒芒並保持自己實力的一種伎倆。在羅漢寺中禮佛的信眾們在晨鐘暮鼓、青燈古佛之間,從未謀劃過進退,歷千年而不變。羅漢寺大山門的兩側,有一副對聯:“法門平等人天共仰,覺路光明凡聖同遊”。怎樣“共仰”和“同遊”呢?看一看羅漢寺的早晨和晚上,你就能發覺一種與我們熟悉的生活和環境截然不同的意象。早上5點半,寺廟深處響起第一道報鍾,“噹噹”的鐘聲雖然沒有像其他名山古剎的鐘聲那樣聲震四野、傳遍林間,但是卻能滲透羅漢寺的每一個角落。
鐘聲過後,伴隨着木櫝摩擦發出的“嘎吱”聲,羅漢寺那厚重的大門徐徐開啓。一座千年古剎,就以這種舒緩的方式敞開了胸懷,開始新的一天。此時,重慶城還籠罩在一片暗色之中。灰色的天幕下,摩天大樓直插蒼穹;而大門內,已是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大雄寶殿前燭光閃爍、青煙嫋嫋。
——每天早上透過羅漢寺那道厚重大木門的第一道光線,竟然是從裏到外、裹挾着些許香燭殘香的佛光。不知這是不是一種暗示,暗示佛法的奧義在世間的傳播?晚上9點,在兩個僧人的推動下,兩扇大門緩緩向中間合攏,俗佛兩界,就此隔斷。此時,大門之外依舊車水馬龍、市聲鼎沸、人流如織;而羅漢寺內,某個轉角處,一位虔誠的信徒站立如雕塑,正在小聲地祈禱。天邊爬上一彎瘦月,很淡。

重慶羅漢寺始建時期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前殿坍圮,改建龍神祠。後又稱羅漢寺、古佛巖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隆法和尚重修廟宇,並仿新都寶光寺建羅漢堂,泥塑五百阿羅漢,方改名羅漢寺。
1942年羅漢寺遭日機炸燬,後修復。“文化大革命”中,羅漢塑像全被搗毀,1984年政府撥專款重塑。始建時園池古蹟今已湮沒無聞,僅餘“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蹟”碑石,明天啓三年(1623),重慶知府餘新民題,南京户部侍郎倪斯蕙書,還依稀可辨字痕。

重慶羅漢寺節慶活動

羅漢寺現有僧人數十名,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及佛教節日舉辦宗教活動。

重慶羅漢寺交通信息

羅漢寺乘4015路電車或103、104、105、111、112、122路公共汽車和105路觀光(外環)車可到。
地鐵1號線,小什字站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