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醫用機器人

鎖定
醫用機器人,是指用於醫院、診所的醫療或輔助醫療的機器人。是一種智能型服務機器人,它能獨自編制操作計劃,依據實際情況確定動作程序,然後把動作變為操作機構的運動。分為多種類型。
中文名
醫用機器人
外文名
medical robot
別    名
醫療機器人
種    類
運送物品機器人、移動病人機器人
簡    介
有感覺系統、智能、模擬裝置

醫用機器人主要功能

醫用機器人,可識別周圍情況及自身——機器人的意識和自我意識,從事醫療或輔助醫療等工作。

醫用機器人基本種類

醫用機器人種類很多,按照其用途不同,有臨牀醫療用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醫用教學機器人和為殘疾人服務機器人等。
醫院配送機器人
智能配送機器人在院區內主要承擔送藥、送餐進隔離區以及回收被服和醫療垃圾的工作。它們通過“腦部”控制中心智能調度,即可實現自主開關門、自主搭乘電梯、自主避障、自主充電等功能,無需人員操作。櫃子裏安裝了紫外消毒燈,可以隨時保持箱體及物品的安全。機器人還具備遠程實時語音視頻通信功能,可以通過調度系統隔離病房的護士或病人直接交流。運送藥品機器人可代替護士送飯、送病例和化驗單等。 [1] 
移動病人
移動病人機器人主要幫助護士移動或運送癱瘓、和行動不便的病人;
臨牀醫療
臨牀醫療用機器人包括外科手術機器人和診斷與治療機器人,可以進行精確的外科手術或診斷,如日本的WAPRU-4胸部腫瘤診斷機器人;美國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手術機器人 “達·芬奇系統”,這種手術機器人得到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認證。它擁有4只機械觸手。在醫生操縱下,“達·芬奇系統”精確完成心臟瓣膜修復手術和癌變組織切除手術。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計劃將在其水下實驗室航天飛機上進行醫用機器人操作實驗。屆時,醫生能在地面上的電腦前就可以操縱水下和天外的手術。
美國醫用機器人還將被應用於軍事領域。2005年,美國軍方投資1200萬美元研究“戰地外傷處理系統”。這套機器人裝置被安放在坦克和裝甲車輛中,戰時通過醫生從總部傳來的指令,機器人可以對傷者進行簡單手術,穩定其傷情等待救援。
為殘疾人服務的機器人
為殘疾人服務的機器人又叫康復機器人,可以幫助殘疾人恢復獨立生活能力,如美國的Prab Command系統。
護理機器人
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護理機器人,能用來分擔護理人員繁重瑣碎的護理工作。新研製的護理機器人將幫助醫護人員確認病人的身份,並準確無誤地分發所需藥品。將來,護理機器人還可以檢查病人體温、清理病房,甚至通過視頻傳輸幫助醫生及時瞭解病人病情。
醫用教學機器人
醫用教學機器人是理想的教具。美國醫護人員目前使用一部名為“諾埃爾”的教學機器人,它可以模擬即將生產的孕婦,甚至還可以説話和尖叫。通過模擬真實接生,有助於提高婦產科醫護人員手術配合和臨場反應。

醫用機器人應用案例

2015年2月7日,手術機器人“達芬奇”在武漢協和醫院完成湖北省首例機器人膽囊切除術。達芬奇機器人由三部分組成:按人體工程學設計的醫生控制枱;4臂牀旁機械臂系統;高清晰三維視頻成像系統。與傳統手術相比,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有三個明顯優勢:突破了人眼的侷限,使手術視野放大20倍;突破人手的侷限,7個維度操作,還可防止人手可能出現的抖動現象;無需開腹,創口僅1釐米,出血少、恢復快,術後存活率和康復率大大提高。 [2] 
此外,機器人手術通過三維成像,可以放大4至10倍,再小的血管、再細的纖維,均能看得清楚,可方便醫生及時做出判斷。它還有使用範圍廣、減少手術工作人員、節省醫生體力、遠程手術和方便教學等優點。約1小時後,患者膽囊被順利切除。 [2]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用於外科手術的機器人,最開始的目的是用於外太空的探索,為宇航員提供醫療保障,提供遠程醫療。目前,全世界手術機器人裝機3079台,其中美國2153台,中國大陸已有31台。 [2] 
機器人調酒師
機器人調酒師的新聞佔據了歐美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旗下的最新郵輪“海洋量子”號(Quantum of the Seas)將在今年6月抵達上海。這艘造價10億美元新晉下水的郵輪集北極星、甲板跳傘、海上豪宅、各國料理、超高速無線網絡、機器人調酒師及諸多娛樂項目於一身。其中,機器人調酒師的運用算是郵輪界的首創,踏入Makr Shakr機器人擔任酒保的Bionic Bar,通過電腦點單後,機器人會自動為你調製雞尾酒,並送到你面前。友情提醒,雖然不能像人類調酒師那樣把調酒器在空中甩來甩去,但Makr Shakr依舊非常好玩,你一定會忍不住一直點單,但你也有可能因為點了太多酒而大醉。
住酒店時,如果為你打掃房間是“瓦力”,會不會覺得自己像在拍科幻片。事實上,一名叫“阿洛”(A.L.O.)的機器人去年已經入駐美國的比蒂諾雅樂軒酒店。“阿洛”又可稱為機器助手,能夠隨時待命,主要負責將物品送至客房。它身着特製的工服,佩戴着名牌,收到指令後,會發出“啾啾”的提示音,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阿洛”可以按照優先次序將多個物品傳送工作妥善安排並執行,也可通過不同的酒店平台與客人進行交流。
美聯社在去年夏天開始與AutomatedInsights公司合作,使用該公司的Wordsmith平台撰寫財報文章。乍一看,讀者很難知道這些文章是機器人寫的。但文章結尾會這樣寫道:“這篇報道是由AutomatedInsights自動生成的。”據説,Wordsmith撰寫的文章的錯誤率比人撰寫的文章更低,不知道以後記者會不會失業。
能爬樓梯的機器人
這隻機器人名為Spot,重量達到160磅,約72千克。由於身姿敏捷,所以它既可以爬樓梯,又可以在山丘上來回行走。它具有強大的電力續航,可以在室內外活動。Spot由被Google收購的Boston Dynamics製造,目前Boston Dynamics的官網上總共有9款大小不同的機器人產品,如果算上Spot,正好10款 [3] 

醫用機器人社會評價

倫敦皇家學院泌尿外科醫生賈斯廷·韋爾認為,如今機器人已成為日常醫療工作的組成部分,隨着機器人的價格越來越低、體形越來越小,它們定會成為常規醫療手段。 [2] 
醫學實驗室的專家們也預測: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未來,實驗的對象可能涉及可攝入或可注射的納米機器人,該技術或許可以實現“顯微”治療或直接定向給病人的患病細胞遞送藥物。30年後,移植的前提將不再是器官捐贈,受電子控制人造器官將為越來越多的病患提供第二次生命。 [2] 
另一方面,假體將更為便捷的為人所用,醫務人員將通過傳感器傳遞重要數據,人們的健康可以受到實時監控。也正是因技術的不斷髮展和提升,卡巴斯基做出推斷,2045年人類壽命將顯著增加。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