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

鎖定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回顧了詩人自己滄桑坎坷的人生經歷,始終將自身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全詩既有典型事件,又有壯闊場面,氣勢磅礴,境界高遠,風格沉鬱,氣韻流暢。
作品名稱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作品原文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
少時方浩蕩,遇物猶塵埃。
脱略身外事,交遊天下才。
單車入燕趙,獨立心悠哉。
寧知戎馬間,忽展平生懷。
且欣清論高,豈顧夕陽頹。
題詩碣石館,縱酒燕王台。
北望沙漠垂,漫天雪皚皚。
臨邊無策略,覽古空裴回。
樂毅吾所憐,拔齊翻見猜。
荊卿吾所悲,適秦不復回。
然諾多死地,公忠成禍胎。
與君從此辭,每恐流年催。
如何俱老大,始復忘形骸。
兄弟真二陸,聲名連八裴。
乙未將星變,賊臣候天災。
胡騎犯龍山,乘輿經馬嵬。
千官無倚著,萬姓徒悲哀。
誅呂鬼神動,安劉天地開。
奔波走風塵,倏忽值雲雷。
擁旄出淮甸,入幕徵楚材。
誓當剪鯨鯢,永以竭駑駘。
小人胡不仁,讒我成死灰。
賴得日月明,照耀無不該。
留司洛陽宮,詹府唯蒿萊。
是時掃氛祲,尚未殲渠魁。
背河列長圍,師老將亦乖。
歸軍劇風火,散卒爭椎埋。
一夕瀍洛空,生靈悲曝腮。
衣冠投草莽,予欲馳江淮。
登頓宛葉下,棲遑襄鄧隈。
城池何蕭條,邑屋更崩摧。
縱橫荊棘叢,但見瓦礫堆。
行人無血色,戰骨多青苔。
遂除彭門守,因得朝玉階。
激昂仰鵷鷺,獻替欣鹽梅。
驅傳及遠蕃,憂思鬱難排。
罷人紛爭訟,賦税如山崖。
所思在畿甸,曾是魯宓儕。
自從拜郎官,列宿煥天街。
那能訪遐僻,還復寄瓊環。
金玉本高價,壎篪終易諧。
朗詠臨清秋,涼風下庭槐。
何意寇盜間,獨稱名義偕。
辛酸陳侯誄,嘆息季鷹杯。
白日屢分手,青春不再來。
卧看中散論,愁憶太常齋。
酬贈徒為爾,長歌還自咍。 [1]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註釋譯文

①裴員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上》載,裴寬之兄岐州刺史裴卓有二子,裴騰為户部郎中,裴霸為吏部員外郎。《唐郎官石柱題名》記,裴霸先後任吏部員外郎和金部員外郎。李華《三賢論》曰:“河東裴騰士舉,朗邁真直;弟霸士會,峻清不雜。”高適此詩“辛酸陳侯誄”句下原注:“陳二補闕銘誄即裴所為。”陳二補闕即陳兼。此裴員外當即裴霸。
②浩蕩:無思無慮,胸懷廣大。
③脱略:輕慢不拘。《晉書·謝尚傳》:“脱略細行,不為流俗之事。”
④人燕趙:此指高適於開元十八年(730)至開元二十一年(733)第次出塞,遠赴薊北之事。
⑤頹:墜,落。
⑥碣石館:即碣石宮,戰國時燕昭王為齊鄒衍所建之宮。因地近碣石故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鄒衍)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燕王台:即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境內。相傳戰國燕昭王築此台,置千金於台上,延請天下賢士,故名。任昉《述異記》:“燕昭王為郭隗築台,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士人呼為賢士台,亦謂之招賢台。”
⑦無策略:無由施展安邊策略。
⑧拔齊:指樂毅為燕昭王攻打齊國,終被燕惠王疑忌之事。《史記·樂毅列傳》:“樂毅於是為魏昭王使於燕,燕王以客禮待之。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燕昭王以為亞卿……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皆爭合從與燕伐齊。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蒲。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茁,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説,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樂轂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菖、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於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面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於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
⑨適秦:指荊軻刺秦王不成而死於秦國之事。《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者,衞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衞,衞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微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遂至秦……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搪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
⑩然諾:然、諾皆應對之詞,表示應允。引申為言而有信。《遊俠列傳》序:“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公忠:公平忠實,盡忠為公。《莊子·天地》:“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成玄英疏:“拔擢公平忠節之人。”
⑪忘形骸:朋友相交不拘形跡。
⑫二陸:指晉陸機、陸雲兄弟。《晉書·陸雲傳》:“(陸雲)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曰二陸。”此處以陸氏兄弟代指裴騰、裴霸兄弟,稱讚其有才學。八裴:《舊唐書·裴寬傳》:“寬性友愛,弟兄多宦達,子侄亦有名稱。於東京立第同居,八院相對,甥侄皆有休憩所,擊鼓而食,當世榮之。兄弟八人,皆明經及第,入台省、典郡者五人。”裴霸乃裴寬之侄。
⑬乙未:指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將星變:古人認為帝王將相與天上星宿相應,將星即象徵大將的星宿,將星發生變化則預示將有戰爭。《隋書·天文志》:“天將軍十二星,在婁北,主武兵。中央大星,天之大將也。……大將星搖,兵起,大將出。”賊臣:指安祿山。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於范陽起兵造反。
⑭胡騎:指安祿山叛軍,因安祿山本人及其部將多為胡人,故稱。龍山:即龍首山,在長安,長六十里,頭高二十丈;尾漸下,高六七丈。馬嵬: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初九,安祿山攻破潼關,玄宗奔蜀,途次馬嵬驛,隨行將士殺楊國忠,玄宗被迫賜死楊貴妃,葬於馬嵬坡。
⑮無倚着: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三日,玄宗出逃,百官不知,朝門即開,不見皇帝,王公大臣四處逃竄。
⑯安劉:指西漢初劉邦去世後,呂雉掌權,大肆培植呂氏勢力,呂后死後,外戚上將軍呂祿、相國呂產等人作亂,陰謀篡劉,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共誅之,立代王劉恆為帝,使劉氏政權轉危為安。詳見《史記·呂太后本紀》。此處以漢代唐,以昌氏比楊氏,以陳平等人比陳玄禮等影射安史之亂中陳玄禮等人誅殺楊國忠保衞大唐江山之事。
⑰走風塵:據《舊唐書》本傳,安史之亂爆發後,高適佐哥舒翰守潼關,天寶十五載六月,潼關失守,高適逃歸長安,得知玄宗逃離後,又自駱谷小道西馳,於河池(今陝西風縣一帶)追上玄宗,並隨行入蜀。雲雷:《周易·屯卦》:“《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孔穎達疏:“經為經緯,綸為綱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約束於物。”《屯》之卦象是為雲雷聚,雲行於上,雷動於下。按,《象傳》以雨比恩澤,以雷比刑。謂君子觀此卦象和卦名,則善於兼用恩澤與刑罰,以經緯國家。《南史·張弘策樂藹等傳》:“藹雖異帷幄之勳,亦贊雲雷之業,其當官任事,寵秩不亦宜乎。”按,高適長期有志不獲騁,在安史之亂中終於嶄露頭角,一躍而被提拔為準南節度使,獲得了經綸國家的機會。
⑱出淮甸:指淮南節度使轄地。據《舊唐書·高適傳》:“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楚材:楚地的人才。按,《舊唐書·高適傳》:“詔與江東節度來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亂,會於安州。師將渡而永王敗,乃招季廣琛於歷陽。”
⑲鯨鯢:即鯨魚。雄曰鯨,雌曰鯢。比喻兇惡的敵人。《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杜預注:“鯨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此處指永王李璘。駑駘:本指劣馬,喻才能低劣者。此為高適自謙之辭。
⑳讒我成死灰:指高適被宦官李輔國讒害,被貶為太子少詹事之事。《新唐書·高適傳》:“李輔國惡其才,數短毀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㉑日月明:比喻皇帝聖明。
㉒留司:高適《同河南李少尹夜飲遂作春酒歌》:“前年持節將楚兵,去年留司在東京。今年復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劉開揚箋註:“唐人謂分司東都者為留司。”詹府:即太子詹事府。據《新唐書·百官志》太子詹事府掌管東宮三寺、十率府之政,正職稱詹事,副職稱少詹事。蒿萊:野草,雜草。此指洛陽經歷安史叛軍破壞,一片荒涼景象。
㉓氛祲:霧氣。比喻戰亂,叛亂。此指安史之亂。渠魁:頭目,首領。《尚書·胤徵》:“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孔傳:“渠,大。魁,帥也。”孔穎達疏:“殲厥渠魁’,謂滅其元首,故以渠為大,魁為帥,史傳因此謂賊之首領為渠帥,本原出於此。”此指安慶緒。至德二載(757)安慶緒殺其父安祿山,繼帝位,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以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封媯川王。
㉔長圍:環繞一城一地的較長工事,用於圍攻或防守。以下四句寫乾元元年(758)十月郭子儀等九節度使鄴城(今河南安陽)兵敗之事。
㉕歸軍:潰退的官軍。椎埋:劫殺人而埋之。亦泛指殺人。據《資治通鑑》宗乾元二年“(二月)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鄴城,築壘再重,穿塹三重,壅漳水灌之。城中井泉皆溢,構棧而居,自冬涉春,安慶緒堅守以待史思明,食盡,一鼠直錢四千,淘牆及馬矢以食馬。人皆以為克在朝夕,而諸軍既無統帥,進退無所稟;城中人慾降者,礙水深,不得出。城久不下,上下解體。……三月,壬申,官軍步騎六十萬陳於安陽河北,思明自將精兵五萬敵之,諸軍望之,以為遊軍,未介意。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流矢。郭子儀承其後,未及布陳,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南奔襄、鄧;諸節度各潰歸本鎮。士卒所過剽掠,吏不能止,旬日方定。惟李光弼、王思禮整勒部伍,全軍以歸。”
㉖瀍洛:瀍水和洛水的並稱。洛陽地處瀍水兩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連稱指洛陽。曝心腮:亦作“曝鰓”。比喻挫折、困頓。《後漢書·郡國志五》:“(交趾郡)封谿建武十九年置。”劉昭注引劉欣期《交州記》:“有堤防龍門,水深百尋,大魚登此門化成龍,不得過,曝鰓點額,血流此水,恆如丹池。”
㉗宛葉:二古邑的合稱。宛,即今南陽;葉,在今河南葉縣南。襄鄧襄州和鄧州,在今湖北襄陽和河南鄧州。
㉘彭門守:即彭州刺史。唐時郡太守與州刺史地位相同。彭門,山名,在彭州治所西北。朝玉階:朝見皇帝。玉階,玉石砌成或裝飾的台階,代指皇帝。
㉙鵷鷺:鵷和鷺飛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獻替:即可替否”。進獻可行者,廢去不可行者。謂向君主進諫,勸善規過亦泛指議論國事興革。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鹽梅:鹽和梅子。鹽味鹹,梅味酸,均為調味所需。亦喻指國家所需的賢才。《尚書·説命下》:“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孔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
㉚遠蕃:邊遠番外之地。此指彭州。
㉛罷人:即罷民。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周禮·秋官·司圜》:“掌收教罷民。”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罷民謂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
㉜畿甸:泛指京城郊外的地方。魯宓:即春秋時魯國人宓不齊,字子賤,孔子的學生,曾為單父宰,鳴琴而治。此指裴員外曾為縣令。
㉝郎官:唐代朝廷郎中、員外郎等職統稱郎官。此指裴霸曾任吏部員外郎。列宿:眾星宿。特指二十八宿。天街:星名。《史記·天官書》:“昴畢間為天街。”張守節正義:“天街二星,在畢昴間,主國界也。街南為華夏之國,街北為夷狄之國。”
㉞遐僻:邊遠偏僻之地。此指彭州。瓊瑰:次於玉的美石,比喻美好的詩文。
㉟金玉:黃金和珠玉,比喻珍貴美好的質地和人品。此指裴氏。壎篪:壎為古代陶製樂器,篪為古代竹製樂器,二者合奏時聲音相應和。因常用以比喻兄弟親密和睦。《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鄭箋:“伯、仲,喻兄弟也。”此處謂裴氏兄弟和睦。
㊱名義:名聲與道義。此指裴氏在安史之亂中能堅守節操,名實俱保。
㊲陳侯誄:陳侯指陳兼,天寶末為右補闕。《全唐詩》下注:“陳二補闕銘誄。即裴所為”。高適有《宋中遇陳二》詩,《文苑英華》題作《宋中遇陳兼》。季鷹杯:指晉代張翰嗜酒之事。《晉書·張翰傳》:“(張翰)任心自適,不求當世,或謂之曰:卿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㊳中散論:嵇康的論著。據《晉書·嵇康傳》,嵇康,三國魏人,曾任中散大夫,好老莊養生之術,著有《養生論》。太常齋:指東漢周澤清心潔身之事。《後漢書·周澤傳》:“數月復為太常,清潔循行,盡敬宗廟。常卧病齋宮,其妻哀澤老病,窺問所苦。澤大怒,以妻干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世疑其詭激。時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一日不齋醉如泥。”
㊴為爾:猶言如此。自咍:歡笑。《吳都賦》:“東吳王孫囅然而哈。”劉淵林注:“楚人謂相笑曰咍。” [1]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創作背景

此為高適詩集中第一長篇,九十四句,四百七十字。詩中歷敍自身仕宦經歷,直至上任彭州,“驅傳及遠蕃”,“朗詠臨清秋”,可知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秋於彭州刺史任上。 [1]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作品鑑賞

此詩前二十八句為第一層,追述自己早年經歷。年輕時放蕩不羈,篤好交遊,於開元十八年(730)遠赴幽薊,得遇裴霸,“且欣”四句寫二人清談同遊,題詩縱酒,逸興遄飛;“北望”四句感慨身在塞外卻定邊無策,低徊失落;“樂毅”以下六句懷古,想起古來發生在幽燕之地樂毅荊軻忠君報國卻下場悲慘的歷史,不由得感慨“然諾多死地,公忠成禍胎”,充滿抑鬱不平之氣;“與君”以下六句回顧與裴氏之別離,盛讚裴氏兄弟之文采與聲名。“乙未將星變”以下三十八句為第二層,追述安史之亂中自身經歷及百姓苦難,充滿悲天憫人情懷。“乙未”八句概述安史之亂爆發後的情況,叛軍逼近長安,玄宗倉皇奔蜀,六軍在馬嵬驛兵變,生靈塗炭;“奔走”四句寫自己在國家危亡之際隨哥舒翰守潼關,後受命出鎮淮南,平定李璘之亂的往事;“誓當”以下八句表明自己雖有平定安史之亂的決心,無奈遭到李輔國等小人讒害,被迫留司東都任太子府少詹事,被變相地投閒置散;“是時”以下八句寫詩人雖被閒置,仍密切關注戰爭動向,得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由於軍心不齊而在鄴城大敗,十分痛心百姓遭遇;“衣冠”以下十句寫詩人在流亡中的經歷,自宛縣、葉縣到襄陽、鄧州,一路所見唯有城市殘破,農村凋敝,屍橫遍野,讓人痛心疾首。“遂除彭門守”以下十句為第三層,追述自己出任彭州刺史的經歷,詩人於困頓中除授彭州刺史,頗為振奮激昂,然入蜀道路艱險,彭州地方治安混亂,賦税沉重,惟願仿效宓子賤鳴琴而治故事,治理好彭州,為朝廷效力。“自從拜郎官”以下十八句為第四層,表達對裴氏的思念之情和推許之意,裴氏為吏部員外郎,譽滿京城,卻不忘偏僻之地的老友,寄書相問,情深意重;裴氏兄弟有金玉之貴、壎篪之諧,大才高義,襟懷淡泊,有這樣的好友本是樂事,卻屢屢相別甚難相逢,使人思念之餘,直欲仿效嵇康、周澤吃齋養生,不問世事。
此詩以杜甫式的“詩史”之筆回顧了詩人自己滄桑坎坷的人生經歷,始終將自身的遭際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在詩人戎馬倥傯的後半生是難得的鴻篇鉅製,對於後人研究高適的生平與思想有很重要的意義,縱覽全篇,氣勢磅礴,境界高遠,風格沉鬱,氣韻流暢;既有典型事件,又有壯闊場面;夾敍夾議,情感充沛,憂國憂民的濃烈情感貫穿全詩,讀之令人感慨。 [1] 

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作者簡介

高適(約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374-382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