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紹忠

(清軍水師提督)

鎖定
鄭紹忠(1834--1896),廣東省廣州府三水縣人(今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光緒十五年,鄭紹忠任湖南提督,封建威將軍;兩年後,他被調回廣東,又封為光祿大夫,賞戴花翎紅頭頂戴,任廣東水師提督,加兵部尚書官銜,一品官階。鄭紹忠組建近代化的廣東海軍,他率軍平定過太平軍和廣東客匪,戰績顯赫,後又參加過中法戰爭,設法避開法艦的封鎖,將餉銀數十萬兩和大批洋槍洋炮運抵台灣。他的驍勇善戰,深得左宗棠和張之洞的賞識,多次被舉薦給清政府重用,六十二歲病逝於虎門駐地,朝廷追封他三代為振威將軍。鄭紹忠也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村——三水大旗頭古村的始建者。 [1-2] 
本    名
鄭紹忠
別    名
又名鄭金
出生地
廣東廣州府三水縣大橋頭村
出生日期
1834年
逝世日期
1896年
主要作品
三水大旗頭古村的始建者
主要成就
組成近代化的廣東海軍
國    籍
中國 清朝
民    族
漢族
職    業
廣東水師提督

鄭紹忠人物生平

鄭紹忠立像
鄭紹忠立像(2張)
鄭紹忠原名鄭金,生於清道光年間,因家境貧寒,加上吃得多而人稱“大口金”。他身寬體壯,自幼習武,年輕時因爭強好勝失手打死一道士,衙門追捕,不得已加入了打着反清復明旗號的農民起義軍。清咸豐年間,當起義軍在信宜建立“大洪國”時他被封為大元帥。清同治二年(1863)清兵圍剿“大洪國”,鄭倒戈相向,殺起義軍首領歸順了清廷。然後他改名鄭紹忠,組建“安勇”軍追隨左宗棠鎮壓太平軍,因清剿有功而得左宗棠保舉出任連、韶、南總兵和潮州總兵,得清廷黃馬褂賞賜。 [3] 
光緒十五年,鄭金被清王朝授湖南提督,封建威將軍 [4]  。兩年後,他被調回廣東,被提拔為廣東陸路提督,跟着兩廣總督張之洞參加了中法戰爭,在援閩海戰、助戰台灣和舉薦馮子材、收編劉永福黑旗軍、取得鎮南關大捷中均有建樹。他又積極協助張之洞開展洋務運動,建造鐵甲船艦,組建廣東水陸師學堂,光緒十七年(1891)受張之洞舉薦被欽命為廣東水師提督,鎮守虎門要塞,成為中法戰爭中一員驍將。就在鄭紹忠出任廣東水師提督這一年,他有幸被慈禧太后召見——誥封光祿大夫,賜頭品頂戴兵部尚書銜,授三代振威將軍 [3] 
當時日軍借侵佔朝鮮為跳板從而進犯我國,朝鮮要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李鴻章奉命派軍一萬餘人,從遼東渡海赴朝增援,廣東水師奉命抽調幾支艦船護航。六十大壽剛過的鄭紹忠立刻參加了援朝護航的任務,為軍事日夜操勞,身體大不如前。親屬想把他接回家裏調養,但由於當時廣東海防內憂外患,詔令要留守虎門駐地,最後因過度勞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鄭紹忠病逝於虎門任上,終年62歲。 [3] 

鄭紹忠主要成就

鄭紹忠修築水利

光緒三年(1877年),鄭紹忠親督兵勇修築三水水利,聯圍築閘,聯大良、大塱、高豐、鯰湧、上石版、下石版、豐崗圍統稱高豐圍,沿堤建有高豐竇、鯰谷竇。光緒十年(1884年),鄭紹忠奏請撥國幣2萬兩,並親督部卒重修三水榕塞堤圍。同時,特意重修了魁崗堤,並立一塊刻有“金堤鞏固”的石碑於堤上。光緒十一年(1885年),是年大水,三水灶崗圍鄧崗基段潰決,圍內一片汪洋。鄭紹忠請旨親赴三水督修水利工程。工程竣工後,立石碑於灶崗圍,曰“鄭公堤”。 [2] 

鄭紹忠組建海軍

是年冬,鄭紹忠與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協助張之洞邀集廣東文武官紳和各地鹽商,要求分年捐款八十萬兩建造新型的鐵甲船艦,組成近代化的廣東海軍。鄭紹忠擴建、增建炮台船塢和海軍基地,購造新型船艦,招募水師,組織團練。其間,他測量珠江入海口,探測了海流、風速、海霧、海浪,編繪了詳細的海圖。同時,他還擴建了一些軍事工廠和海軍基地,以保衞3000餘里的海堤。 [2] 

鄭紹忠朝廷嘉獎

大旗頭古村
大旗頭古村(5張)
1889年,鄭紹忠的母親去世。鄭紹忠回鄉守孝,當慈禧太后得知他家境貧寒,母親去世後回鄉守孝時也只能住在低矮的泥屋後,大受感動,當即賜銀6萬餘兩,懿旨在其老家建屋。於是一組規模浩大的鍋耳屋建築羣,頓時突兀在這窮鄉僻壤的田間地頭,成為嶺南獨一無二由慈禧賜建的古村落。大旗頭建好後,鄭紹忠並沒有住在這裏,而是將房子全部分給了村裏的族人居住。他深知身居鍋耳屋就必須讀書做官的道理,於是在村莊前修建了一個象徵“文房四寶”的風水佈局——半畝魚塘寓意洗墨池,塘邊三層文塔則代表毛筆,塔前曬坪取名墨硯墩,而祠堂前的麻石廣場則象徵紙張。他希望以此來啓迪後人崇儒學文,據説如今村裏的孩子讀書或考試,家長還會來這裏為其“開筆”,以期為孩子的學業求個好意頭 [3]  。除了興建新村外,鄭紹忠又出面奏報皇上,獲得朝廷撥銀2萬兩,用以完成家鄉榕基圍(北江大堤蘆苞堤段前身)加高培厚工程,還興修青岐的灶崗圍和南邊、樂平的黃花圍等水利工程,為家鄉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十月初一,鄭紹忠做六十大壽,慈禧太后曾御賜親筆手書“壽”字條幅,並加蓋“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玉璽。鄭紹忠將其用樟木刻了一個兩米高、一米寬的“壽”字掛在尚書第,成了家族的傳世之寶。據説當時慈禧還賜了一尊宮廷燒製、題有“福壽萬年”的花瓶和一件“翡翠白菜”的玉雕。而這“翡翠白菜”當時僅有兩件,另一件如今已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3] 

鄭紹忠人物年表

道光十四年(1834年)
鄭紹忠出生於三水大橋頭村,原名鄭金星,字心泉,又名鄭金。因飯量驚人,故綽號大口金。
咸豐二年(1852年)
秋,鄭金在佛山鎮與人比武,失手殺人,逃回鄉里。
咸豐四年(1856年)
六月,鄭金參加陳金釭等在三水縣範湖發動的農民起義,隨後轉戰多處,成為陳的得力干將。
咸豐七年(1857年)
八月,陳金釭起義軍攻克懷集縣城。
十月,陳金釭建立大洪國,自稱南興王,封鄭金為大元帥。
咸豐八年(1858年)
四、五月間,鄭金由廣西賀縣回守懷集,將他的姓胡的馬童收為義子,賜名曰鄭潤材。
咸豐十一年(1861年)
正月,陳金釭的義軍乘虛攻襲化州、信宜,攻克了信宜縣城,並將信宜鎮隆定為大洪國首府。
同治二年(1863)
四月,廣東陸路提督昆壽率兵八萬圍剿信宜。
九月八日,信宜陷落,鄭金、劉超等降清,陳金釭被殺,大洪國覆滅。
九十五日,鄭金投降後,經清廷批准,昆壽許其自領舊部為一營名曰安勇,賞都司銜,始更名紹忠。
十月十六日,鄭紹忠率部克復容縣,二十九日,收復岑溪。
同治三年(1864年)
鄭紹忠解南雄之圍,後隨方耀等參與福建永定之役,擊潰太平軍丁太陽部。
同治四年(1865年)
四月至八月,鄭紹忠同方耀軍參與襲擊康王汪海洋大埔之戰役,有功數遷至副將,授羅定協,並賞戴花翎。
十二月,鄭紹忠參加圍殲汪海洋主力的嘉應之役,汪海洋被擊斃。清廷加鄭紹忠總兵銜。
同治五年(1866年)
二月,鄭紹忠平太坪客匪,擒匪首。
五、六月,鄭紹忠被調往肇慶剿撫恩平客匪,並連破恩平縣屬榔底大田寨。命補缺後以總兵用,並賞敢勇巴圖魯名號。
同治六年(1867年)
鄭紹忠平五坑、赤溪、曹衝等處客匪,更勇號額騰伊巴圖魯。家族追封三代。
同治七年(1868年)
鄭紹忠平定鶴山、高明、新安等地客匪,補南韶連鎮總兵。
同治八年(1869年)
賞鄭紹忠以提督記名。同年,鄭生母去世,鄭紹忠回大橋頭,丁母憂。
同治十二年(1873年)
清廷補授鄭紹忠為潮州鎮總兵。同年,鄭紹忠父親過世,丁父憂,兩廣總督瑞麟以地方吃緊改署任。
是年,鄭紹忠侄子(鄭繼忠之子),後為建國粵軍第三師師長的鄭潤琦出生。
光緒二年(1876年)
鄭紹忠改署任南韶連鎮總兵,搜治欽州、靈山積匪,晉頭品。
光緒三年(1877年)
鄭紹忠親督兵勇修築三水水利,聯圍築閘,聯大良、大塱、高豐、鯰湧、上石版、下石版、豐崗圍統稱高豐圍,沿堤建有高豐竇、鯰谷竇。
光緒四年(1878年)
鄭紹忠平定佛岡匪患,朝廷賞鄭紹忠玉搬指、小刀、荷包和火鐮。
光緒五年(1879年)
鄭紹忠攻克瓊州,收復儋州、臨高,賞黃馬褂。
光緒六年(1880年)
七月,兩廣總督張樹聲奏請以鄭紹忠領軍常駐省城各屬,有警亦可居中策應。還奏準,再增募安勇二千人,所募鄉兵以防勇規制編之。
光緒十年(1884年)
五月,鄭紹忠出任廣東陸路提督。
鄭紹忠倡議在蚺蛇崗附近興建圩市,以其父鄭隆安之名命名為隆安圩,並修建了樂平社學、樂平當鋪等建築。
鄭紹忠奏請撥國幣20000兩,並親督部卒重修三水榕塞堤圍。同時,特意重修了魁崗堤,並立一塊刻有“金堤鞏固”的石碑於堤上。
十一月,欽差大臣彭玉麟飭令鄭紹忠派張恭統帶潮勇五營赴粵汕頭一帶,設法渡台。
光緒十一年(1885年)
恭遇慈禧皇太后五十壽辰,賞賜給鄭紹忠年過八旬的嫡母盧氏夫人匾額曰:雲台篤慶。
是年大水,三水灶崗圍鄧崗基段潰決,圍內一片汪洋。鄭紹忠請旨親赴三水督修水利工程。工程竣工後,立石碑於灶崗圍,曰“鄭公堤”。
是年冬,鄭紹忠與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協助張之洞邀集廣東文武官紳和各地鹽商要求分年捐款八十萬兩建造新型的鐵甲船艦,組成近代化的廣東海軍。
光緒十二年(1886年)
鄭紹忠的嫡母去世,時年八十四歲,鄭紹忠丁母憂,並仍留署陸路提督
光緒十五年(1889年)
九月,鄭紹忠被補授高州鎮總兵。
十一月,鄭紹忠調任湖南提督,封建威將軍
光緒十七年(1891年)
鄭紹忠調回廣東,又封為光祿大夫,賞戴花翎紅頭頂戴,出任廣東水師提督。
光緒二十年(1894年)
適逢慈禧皇太后六十壽辰,鄭紹忠被賞加尚書銜,並賜給他壽字、大緞帽纓。
鄭紹忠獲朝廷恩准,回三水縣大橋頭村修建家族建築,即“大旗頭古建築羣”。並開始修建通往水西等村的灰沙石板路,長達五十多公里。
十二月,兩廣總督李瀚章令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招募數十艘拖船攻打橫濱、大阪神户、長崎,攻其不備。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三月,鄭紹忠卒於虎門水師提督任上,享年62歲,葬於大旗頭村的老虎崗。
四月,清廷“以久着聲威,歿於防次,予以軍營立功後病故例優恤,戰績宣付國史館立傳,賜祭葬。

鄭紹忠家庭後人

鄭紹忠的第五代曾孫鄭慶弼 鄭紹忠的第五代曾孫鄭慶弼
鄭金有三兄弟,他居長,原名鄭金星,字心泉,因他的花名叫大口金,故人稱他為鄭金。二弟十二歲時死去,名失傳。三弟叫鄭金泉,花名叫跛全。
同治二年(1863年),陳金釭農民起義軍失敗,鄭金降清,鄭金更名鄭紹忠,其三弟也更名為鄭繼忠(其子鄭潤琦後任粵三師師長)。
長子鄭潤輝賜員外郎。
次子鄭潤琛的妻子許應鏵(音)為閩浙總督許應騤的妹妹,
三子潤梁的妻子是國民黨中央委員鄧青陽上將的妹妹。
四子鄭潤廉的女兒鄭潔坤嫁給了鄧世昌的侄子鄧弓一,生子鄧權民。
長孫鄭應韜,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保送去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回國,任杭州通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