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

鎖定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是明正統九年(1444年)至景泰元年(1450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爆發的礦工、農民武裝鬥爭。正統年間,明王朝為榨取更多白銀,加緊盤剝礦工,對閩、浙、贛部分山區實行封鎖,並派兵駐守,嚴禁私人開礦,窮苦礦工屢遭官軍鎮壓。
正統十二年(1447年)十月,葉宗留乘廣大礦工生計斷絕,聚眾千人起義。次年(1448年)四月,福建沙縣農民鄧茂七不堪地主盤剝和官府強徵暴斂,在陳山寨建立政權,自稱"剷平王",聲勢大振。 [1]  明廷命都督劉聚、都督僉事陳榮分任正副總兵,統軍鎮壓,葉宗留中箭身亡。此時,明軍參將劉得新在建陽擊敗鄧茂七。正統十三年(1448年)十一月,明廷特命寧陽侯陳懋為徵南將軍,刑部尚書金濂總督軍務攻鄧茂七。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鄧茂七中叛徒計,遭張楷部伏擊身亡。餘眾由其侄鄧伯孫統領,繼續征戰。不久,鄧伯孫中敵反間計,殺將領張留孫,致部眾人人自危,紛紛出降,起義遂敗。
起義至景泰元年(1450年),葉希八等義軍首領亦相繼失敗降明,起義失敗。
名    稱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
發生時間
正統九年(1444年)至景泰元年(1450年)
地    點
閩、浙、贛山區
參戰方
明朝官軍;葉宗留、鄧茂七農民起義軍
結    果
明朝平定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軍,起義失敗
主要指揮官
明朝:劉聚
陳榮
陳懋
金濂;起義軍:葉宗留
鄧茂七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歷史背景

明代礦税,也稱坑冶之課,包括金、銀、銅、鐵、鉛、汞、硃砂、青綠(礦質顏料)等礦產物質課税,以金、銀為主,其他皆微不足道。金銀礦開採大都採用官府壟斷制,由政府主持開採。間有民採,須經允許,其課額也重。明初,統治者不主張開礦,認為投入勞力多,產出礦銀少。雖然訂有礦税税額,但數額極少,人民負擔較輕。如福建各地礦場歲課僅2670餘兩,浙江歲課為2800餘兩。永樂年間,明成祖雖也反對採礦,但礦禁已松,礦課逐漸增加,福建礦課歲額達32800餘兩,浙江達82070兩,但已導致地方負擔加重、礦民疲睏、治安混亂等問題。明英宗正統年間,明王朝為榨取更多白銀,加緊盤剝礦工,對閩、浙、贛部分山區實行封鎖,並派兵駐守,嚴禁私人開礦。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直接起因

葉宗留是浙江慶元葉村人(今淤上),出身貧苦,幼年喪父,隨叔父在宣平讀私塾,稍長習武,立志“刀劈人間不平事,槍打世上不平人”。流落到處州(今浙江麗水)當過府署皂隸,因不堪受壓迫,於正統七年(1442年)十二月,與處州人葉希八、陳善恭等帶領數百名流民到福建福安,私自開寶峯場(今壽寧南)銀礦。閩浙一帶山區多銀礦,是明朝封閉的禁區,地方官吏經常派巡卒搜山驅逐入山開礦的流民。因葉宗留帶領的人多,地方官府便上報了朝廷,明廷命福建、浙江兩省派兵搜捕。葉宗留即據守要地,鑄造兵器,武裝自衞。明朝官府早就頒令嚴禁“偷開坑穴”、“私煎銀礦”,違者“處以極刑”,家屬發配邊疆,“如有不服追究者,即調軍剿捕”。 [2]  葉宗留對官府的禁令不予理睬。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起義經過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葉宗留起事

正統九年(1444年)七月,福建參議竺淵、兵馬指揮僉事劉海率千餘官兵進剿。葉宗留即領導礦工武裝起義,對抗官兵。起義軍誘敵深入,以設埋伏、挖等手段大敗官兵,擒殺竺淵,箭傷劉海。 [3]  起義軍首戰告捷,閩北各坑場礦工紛紛響應,附近有些貧苦農民也到礦區參加起義軍,起義軍的勢力迅速發展到仙霞嶺銅塘山一帶。
正統十年(1445年)十二月,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廣信(今上饒)府和鉛山縣的官兵進剿。起義軍搶先攻佔了官兵必經的永豐(今廣豐)縣城,並乘官兵抵城下立足未穩,出城襲擊,殲敵過半,官兵殘部逃回。此後,起義軍活動於閩、浙、贛三省邊境山區,採取流動戰術對付官兵的“搜剿”。官軍“東剿則西走,南搜則北移”,常於隘路設伏殺傷官兵,有利則主動出擊,多次粉碎了明軍的“進剿”。
正統十一年(1446年)春,起義軍發展到數千人,葉希八等一致推舉葉宗留為領袖,稱“大王”。三月,明廷見地方官兵鎮壓不力,“賊勢滋蔓”,命御史柳華提督閩浙贛三省兵馬合力“征剿”。 [4]  柳華到福建後,一面派兵“進剿”,一面令各府縣,在城鎮巷道首尾建隘門(上有重屋),在鄉村建望樓,置金鼓器械在上面,把居民編為總小甲,由總小甲長帶領輪流值宿在隘門、望樓上,進行瞭望和警戒。起義軍在永豐、浦城、慶元、政和、福安一帶與官軍周旋,相機殺敵,多次給官兵予重創。柳華終因“搜剿”無功,被彈劾問罪。 [5]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起義擴大

正統十二年(1447年)二月以後,礦工起義軍遍掘了政和少陽坑、少亭坑和閩北其它坑場銀礦,所獲不足費用。葉宗留認為,“與其取于山,勞而不獲,孰若取於人,一舉而有餘”,遂帶領義軍打出礦區,攻陷了政和縣城和各大鄉鎮。九月,葉宗留帶領起義軍回慶元,“召龍泉良葛山人葉七為教師,訓練武藝”,並吸收了千餘名青壯年充實隊伍。十二月,葉宗留揮軍南下,一舉攻克浦城。
正統十三年(1448年)正月,攻陷建陽,沿途又有大批農民參加,隊伍已達近萬人,遂進軍閩北重鎮建寧(今建甌)。由於官吏潛逃,便順利佔領了府城。為了遏阻明軍入閩,起義軍一部越過銅塘山進入江西,佔領了閩贛交通要道上的車盤嶺,屢挫官兵的進攻。
不久,葉宗留率起義軍主力轉戰浙南。這時,葉宗留的好友陶得二在處州領導千餘農民響應起義,起義軍聲勢更大,控制了閩浙贛三省邊境地區和交通要道。 [5]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鄧茂七起義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二月,在礦工起義的推動下,鄧茂七領導佃農沙縣西南的陳山寨起義。鄧茂七原名鄧雲,建昌(今江西南城)人,佃農出身,“勇悍自智”,因殺死惡霸地主,逃到福建寧化縣投靠陳政景,化名茂七。福建地主對農民進行殘酷剝削,鄧茂七常聚集佃户謀劃抗租鬥爭,被當地官府察覺,便轉移到沙縣。柳華在閩督剿葉宗留礦工起義軍時,各地組織總小甲,鄧茂七被推為巡警總甲,當時郡邑的長吏大多收取富民的賄賂,縱容他們多取田租,租息是原來的幾倍,貧苦民眾都被坑害的十分嚴重。 [6]  沙縣佃户遭受剝削尤為嚴重,交租必須送到地主指定的地點,稱為“送租”,逢年過節還要向地主奉獻雞鴨之類的物品,名為“冬牲”。鄧茂七利用總甲的身份,號召廢除“冬牲”,拒絕“送租”,要地主自行收租。附近農民紛紛響應。地主們即向官府投訴,縣衙派兵丁緝捕,鄧茂七拒捕,並打死了來捕的兵丁。隨後,沙縣縣令親帶三百名官兵進行圍捕,鄧茂七組織佃農武裝抵抗,殺了縣令和巡檢,三百名官兵幾乎被殺盡,並“劫其富民,盡殺之”。於是,鄧茂七率眾佔據陳山寨,正式宣佈起義,自稱“剷平王”,設官屬,歃血誓眾,宣佈要剷平天下的不平。 [7] 
當時,靠賄賂宦官王振上台的福建左布政使宋彰,民眾受到他們的坑害,苦不堪言。 [8]  因此,鄧茂七起義後附近各縣貧苦農民都拿着金鼓器械響應他,遠近而來的人,都歸附於他, [9]  西有陳政景領導的寧化農民響應起義,東有蔣福成領導的尤溪萬餘爐丁(鍊鐵工人)和農民聲援。起義軍以沙縣、尤溪為根據地,建立地方政權,積極向外擴展勢力。四月,鄧茂七帶領農民軍主力,從間道北上佔領杉關,攻克光澤,順北屯溪而下,陷邵武,入順昌,農民軍所到之處,官吏、豪紳紛紛逃匿。同時,寧化農民軍進攻連城汀州(今長汀)等地。鄧茂七與蔣福成便聯合進逼延平(今南平),八閩震動。 [7]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明廷鎮壓

正統十三年(1448年)八月,明英宗命御史丁瑄馳閩“剿撫”,並以都督劉聚為總兵,都督陳榮為副總兵,陳詔(一作韶)、劉德新為左右參將,僉都御史張楷監軍,率重兵隨後入閩,以解延平之危。 [10]  丁瑄一到延平,即命同知鄧洪率兵二千往沙縣征剿,遭到鄧茂七、蔣福成聯合反擊,全軍覆沒。丁瑄又改變手法,派人前去招降,要農民軍“解散,得免死”。鄧茂七堅定地説:“吾豈畏死求免者!吾取延平,據建寧,塞二關,傳檄南下八閩,誰敢窺焉!” [9]  遂殺來使。延平守城御史張海急忙派都指揮張某帶兵四千前去阻擊。農民軍於王台南部雙溪口隘路上設伏待敵。以20餘人隱藏在兩側村店中,大部隊埋伏於就近山上。
當官兵大隊人馬已過,殿後都指揮將至之際,村店中的農民軍突然舉排柵塞道,迅速把都指揮及數名從兵擒殺了。等官兵前驅發覺回援,山上伏兵從側面衝下掩殺,一舉殲敵數千。鄧茂七便乘勝進圍延平府城。張海再次上城誘降,未能得逞。接着雙方大戰於城外,農民軍連斬明軍都指揮範真、指揮彭璽二將,官兵不敢再戰,閉城固守待援。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葉鄧合流

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張楷率南京、江西、浙江八千官兵及數百名蒙古騎兵向福建進軍。鄧茂七派人與葉宗留聯繫,商討協同對明軍作戰問題。葉宗留即派重兵扼守閩贛邊境要道,阻止明軍入閩。張楷派遣劉德新率偏師由建昌入邵武,自率主力由浙江經廣信入閩北。張楷至廣信時,其前鋒陳詔與礦工起義軍交戰,敗死。張楷遂逗留不敢進。至十一月,張楷怕朝廷追究,才命都督陳榮、指揮戴禮率兵二千進攻鉛山的黃柏鋪。葉宗留親率起義軍與明軍激戰,不幸中矢犧牲(當時明軍不知)。起義軍退入山中,推舉葉希八為領袖,繼續堅持鬥爭。葉希八派人從鉛山、弋陽繞道入閩,與鄧茂七取得聯繫,並分兵四百,加入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軍。葉希八除留部分兵力扼控車盤嶺外,主力迂迴山嶺之間,伺機殲敵。不久,明軍前來搜山,葉希八在玉山十二都設伏,殺死了陳榮、戴禮和大批明軍,為葉宗留報了仇。 [5] 
在礦工的支援和配合下,鄧茂七繼續圍攻延平,派部將黃琴、劉宗、羅海扼控建陽、邵武等要塞,以防明軍南下。同時分兵出擊。一路由陳敬德、吳都總帶領,連克德化永春安溪,直抵閩中沿海重鎮泉州府,於城南五陵坡(一作古陵坡)活捉率兵來戰的知府熊尚初。一路指向閩西,由將樂、連城,攻達上杭。此外,還以二千義兵北攻建寧府,遭到建寧知府張瑛的襲擊,敗績退回。農民軍出擊時,沿途焚燒衙門,破牢釋囚,開倉濟貧,深得受苦民眾的擁護,數月之間連克二十餘州縣,隊伍發展到十餘萬人,建立了十九寨三十六營,對明王朝在東南的統治構成很大威脅。 [5]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轉折衰亡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英宗聞報,下詔嚴斥劉聚、張楷“進軍日久,全無實效”,“再不用心,必殺不宥”。 [11]  同時,又命寧陽候陳懋為徵南(一作平夷)將軍,保定伯梁瑤、平江伯陳豫為副將軍,都督同知範雄、都督僉事董興為左右參將,刑部尚書金濂參贊軍務,太監曹吉祥、王瑾、陳梧監軍,統率京營和江浙兵四萬,配備神機銃、炮火器,入閩“征剿”。滯留廣信的張楷,因劉德新已破杉關,入光澤,佔邵武,才從間道入閩北,與劉會攻建陽。此時,農民軍由於黃琴叛變投敵,併為官軍誘殺了劉宗、羅海等義軍將領,明軍終於打通了南下的通道。
南部的農民軍在楊福的帶領下,接連攻陷了漳浦、南靖、長泰龍巖等地,於進攻漳州時被明軍守將衞指揮顧斌擊退。鄧茂七久攻延平不下,遂移兵北攻建寧。當時,張楷已率兵抵建寧,金濂的大軍也將入閩,形勢對農民軍不利,鄧茂七便主動撤兵退守陳山寨一帶。二月,由於潛伏農民軍內部的叛徒張由孫、羅汝先的引誘,鄧茂七再次率兵進攻延平。當農民軍從溪南渡河時,明軍埋伏在溪北的銃、炮突然齊發。農民軍傷亡數百,潰退下來。明軍指揮劉福又率埋伏在附近的官兵掩擊,在混戰中鄧茂七不幸中流矢陣亡(一説被斬)。 [12] 
鄧茂七犧牲後,形勢急轉直下。駐守沙縣的農民軍推舉鄧茂七的侄子鄧伯孫為領袖,率農民軍餘部據守陳山寨、後洋、貢川、九龍山等地。繼續抗擊官兵。張楷、金濂一面分兵進剿,一面派叛徒招降,並施展離間計使鄧伯孫殺了農民軍驍將張留孫,使鄧伯孫陷於孤立。正統十四年(1449年)三月,九龍山等據點相繼失守。五月,陳山寨最後陷落,鄧伯孫被捕遭害,農民軍將士二百餘人殉難。至此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 [5]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起義結果

鄧茂七犧牲後,餘部葉希八、陶得二領導的礦工起義軍,在明軍入閩後轉戰浙南,屢敗官兵,圍困處州達數月之久。後張楷回師浙南,起義軍受挫,於景泰元年(1450年)進攻武義、永康失利,陶得二被俘就義。這支起義軍也告失敗。 [5]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相關評價

  • 谷應泰:浙東入閩,道險而狹,迤邐千里,山勢峻業,灌木蓊翳,糾紛盤互,不逞之徒,往往跳穴其間。內可以聚糗糧,下可以伏弓弩,急可以遠遁走,緩可以縱剽掠。以故浙、閩多寇盜,好作亂,長吏不敢問,將兵者難撲滅,地險然也。又況括蒼諸坑,頗產貢金,椎埋嗜利者因緣為奸,趨之如騖,聚眾益多。以故慶元葉宗留,以千餘人攻政和,此亂之始也。然其由浦城,劫建陽,則自浙犯閩。攻上饒,破永豐,則自浙犯江。而葉希八又焚浦城,屯雲和、麗水,則自閩還犯浙矣。其時閩地鄧茂七反寧化,蔣福成反尤溪,莫不據地稱王,摧鋒陷敵,擁眾萬餘,轉戰數郡,比之於浙為尤劇焉。 [9] 
  • 劍橋中國明代史》:儘管兩起叛亂在心懷不滿的礦工和貧困的佃農中吸引追隨者時起初取得一些成就,它們始終未能集結大批追隨者。起義者從未達到控制地盤或奪取縣城的階段,儘管他們的領袖自封響亮的稱號,他們依然是成夥的流竄盜寇。他們不能成功的一個基本原因是,這個區域的地方官員答應給村民免除徭役三年。由於對採礦章程作了改革,降低了過高的生產定額,取消了盜礦者的死刑,礦工的不滿情緒也緩和了。這説明了一個事實,雖然土地分配的不均以及土地主和耕作者之間的緊張關係引起的長期問題在農村地區產生了各種弊病和壓力,但只要官員的貪污行為和錯誤的行政能夠消除,政府的苛刻的政策能夠緩和,政府是不難平息這類農村動亂的。 [13] 

葉宗留、鄧茂七起義歷史影響

葉宗留、鄧茂七領導的礦工和農民起義,是明朝中葉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次礦工、農民起義,持續數年,波及數省,雖被官軍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但震撼了明朝的統治。葉宗留、鄧茂七等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打破了明初所確立的基層裏甲控制體系。使人口流動更加自由,為明朝中後期社會的深層變化提供了前提。 [14]  從長遠來看,他們聯合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資料
  • 1.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23]
  • 2.    《明英宗實錄》卷四十九,正統三年十二月乙丑。
  • 3.    《明史·本紀第十·英宗前紀》:秋七月己酉,下駙馬都尉石璟於獄。處州賊葉宗留資福安銀礦,殺福建參議竺淵。
  • 4.    《明史·本紀第十·英宗前紀》:壬申,御史柳華督福建、浙江、江西兵討礦賊。
  • 5.    葉宗留與鄧茂七起義  .中國慶元網[引用日期2017-07-05]
  • 6.    《明英宗實錄》卷一百七十五。
  • 7.    《明史·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沙縣佃人鄧茂七素無賴,既為甲長,益以氣役屬鄉民。其俗佃人輸租外,例饋田主。茂七倡其黨令毋饋,而田主自往受粟。田主訴於縣,縣逮茂七,不赴。下巡檢追攝,茂七殺弓兵數人。上官聞,遣軍三百捕之。被殺傷幾盡,巡檢及知縣並遇害。茂七遂大剽略,偽稱“剷平王”,設官屬,黨數萬人,陷二十餘縣。都指揮範真、指揮彭璽等先後被殺。時福建參政交阯人宋新,賄王振得遷左布政使,侵漁貪惡,民不能堪,益相率從亂。東南騷動。
  • 8.    《明史·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丁瑄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22]
  • 9.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一·平浙閩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23]
  • 10.    《明史·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命瑄往招討,以都督劉聚、僉都御史張楷大軍繼其後。瑄既至,先令人齎敕往撫。茂七不肯降,瑄馳赴沙縣圖之。賊首林宗政等萬餘人攻後坪,欲立寨。瑄令通判倪冕等率眾先據要害,而身與都指揮雍埜等邀其歸路,斬賊二百餘級,獲其渠陳阿巖。
  • 11.    盧增夫 .鄧茂七之亂史料傳承考—兼論相關史事[D]:廈門大學,2008
  • 12.    《明史·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五十三》:明年二月,瑄誘賊復攻延平,督眾軍分道衝擊。賊大敗,遁走,指揮劉福追之,遂斬茂七,招脅從復業。未幾,復擒其黨林子得等。尤溪賊首鄭永祖率四千人攻延平。瑄偕埜等邀擊,擒之,斬首五百有奇,餘黨潰散。
  • 13.    《劍橋中國明代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8-23]
  • 14.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下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第209頁
展開全部 收起